地震预测与预警

地震预测与预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仇勇海,刘继顺,柳建新 等 著
图书标签:
  • 地震学
  • 地震预测
  • 地震预警
  • 灾害防治
  • 地球物理学
  • 风险评估
  • 工程地质
  • 监测技术
  • 预警系统
  • 地震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87014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77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页数:2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震预测与预警》从弹性形变、裂隙扩容、缝隙贯通、临震预滑、弹性回跳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地震的孕震机理。我们认为,地震成因可概括为:在外力作用下脆性岩石层发生弹性形变;脆性岩石层内部新裂隙形成,扩张后成为裂缝;新裂隙、裂缝与旧裂隙、裂缝串通;地下水进入裂缝,降低了岩石层强度,多次岩石层内局部微小滑动虽没引起地震,但改变了岩石层内部应力分布状态,极大地降低了岩石层的强度,导致地震发生。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在青藏高原许多地区地块的水平运动速度比较大,但它们都没有发生地震,恰恰在汶川地区,几乎地块的水平运动速度非常小而发生了特大地震。

作者简介

仇勇海,江苏无锡人,1946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留校后一直从事电法勘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80耳开始对电然电场法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1989耳对地震自然电场预测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天1995年在甘肃白银市进行了自然电位预测地震的观测工作。1997牟晋升为教授,2000耳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发表了论文50余篇。1988年出版了译著:《自然电场法文集》;1989年出版了专著:《地电化学基础及应用》。2008耳“5·12”汶川地震后出版了专著:《自然电场法预测地震》。
刘继顺、柳建新、戴前伟三人均为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新宏为在读博士生。

目录

1 绪论
2 地震孕震机理的探讨
2.1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2.1.1 地壳
2.1.2 地幔
2.1.3 地核
2.1.4 具有弹性的岩石圈
2.2 板块构造学说
2.3 全球地震带
2.3.1 环太平详地震带
2.3.2 欧亚地震带
2.3.3 大洋中脊地震带
2.3.4 大洋中脊的扩张与消亡
2.4 板块漂移的历史见证
2.5 岩石圈重力均衡
2.6 成矿带与地震带
2.7 水库地震
2.7.1 水库地震介绍
2.7.2 水库地震成因讨论
2.8 矿山地震
2.8.1 矿山地震介绍
2.8.2 矿山地震成因讨论
2.9 火山地震
2.9.1 火山喷发与地震
2.9.2 火山地震成因探讨
2.9.3 大洋中脊地震
2.9.4 深源地震
2.10构造地震
2.10.1 地面形变
2.10.2 构造地震成因讨论
2.11板块内地震
2.11.1 中国板块构造与地震
2.11.2 古板块缝合线
2.11.3 2008年汶川地震
2.11.4 1997年玛尼地震
2.11.5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
2.12 地震孕震机理及前兆模式
2.12.1 活动断裂带
2.12.2 形变能
2.12.3 地下水异常
2.12.4 地震孕震机理及前兆模式探讨

3 地震自然电场预测法
3.1 物理化学基础理论
3.1.1 导体
3.1.2 流动电位
3.2 自然电场法
3.2.1 电子导体的自然极化机理
3.2.2 离子导体的自然极化机理
3.2.3 随时间变化的自然电场
3.3 自然电位观测方法
3.3.1 布设台址
3.3.2 观测自然电位
3.4 若干问题讨论

4自然电位异常及临震异常的解释
4.1 1975年海城7.3 级地震
4.2 1976年唐山7.8 级地震
4.3 1976年松潘7.2 级地震
4.4 1976年盐源6.7 级地震
4.5 1976年龙陵7.3 级地震
4.6 1981年道孚6.9 级地震
4.7 1986年花莲7.6 级地震、1990年花莲7.1 级地震
4.8 1988年澜沧一耿马7.6 级地震
4.9 1992年南日岛5.2 级地震、漳浦海域4.8 地震
4.10 1995年和硕5.0级地震
4.11 1995年孟连7.3 级地震、丽江7.0级地震
4.12 1996年丽江7.O级地震
4.13 2000年兴海6.6 级地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
4.14 2001年雅安6.2 级地震、丽江6.0级地震
4.15 2001年张家港3.2 级地震
4.16 2003年得令哈6.6 级地震、民乐6.2 级地震
4.17 自然电位异常的解释
4.18 临震自电异常解释

5 地震预测方法评述
5.1 地应力预测法
5.2 地震活动性预测法
5.3 地形变预测法
5.4 重力预测法
5.5 地磁预测法
5.6 电阻率预测法
5.7 自然电位预测法

6 地震临震预报预警
6.1 若干问题讨论
6.1.1 唐山大地震漏报的原因
6.1.2 地震预报中“虚报”原因的解释
6.1.3 群测群防是上策
6.2 地震临震预报
6.2.1 小汤山4.0级地震
6.2.2 孟连7.3 级地震
6.2.3 岫岩一海城5.6 级地震
6.3 地震临震预警
6.3.1 唐山7.8 级地震
6.3.2 汶川8.0级地震
6.4 地震预警的社会调查
6.5 中国加油

7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地震预报文摘
1 地震预测研究发展战略几点思考
2 摘录整理的14次中国地震预报成功案例资料
3 多起地震成功预报云南省防震减灾位居全国前列
4 海城地震预报始末
5 海城经验值得借鉴
6 1976年松潘、平武7.2 级地震预测、预报、预防资料长编
7 难忘的一天
8 龙陵大地震是怎样被成功预报的?
9 唐山大地震中的“青龙奇迹”
10 对推进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一些政策问题的讨论
11 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12 小小土地电,监测离不了
彩图图件

精彩书摘

科学不是那么神秘,关键是考虑问题思路正确,研究方法合理。
我们根据地震学中弹性回跳理论,对孤立的水库地震、矿山采空区地震、火山地震等震例进行了分析,它们并没有受到水平方向构造力的作用,在岩石圈表面大质量物体转移的情况下产生了地震,说明该类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重力与浮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探讨了构造地震的成因,当岩石圈中的脆性岩块、岩石的重力处于非常不均衡或水平构造力严重不平衡时,就会产生构造地震。
地震,是人类与自然斗争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地震孕震机理及前兆模式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课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努尔、惠特科姆及肖尔茨等人就提出了扩容模型,前苏联学者米雅契金等提出裂隙串通模型。扩容模型和裂隙串通模型在本质上都是从构造地质、岩石力学的角度解释地震的形成机理和过程,对地震的有效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书从弹性形变、裂隙扩容、缝隙贯通、临震预滑、弹性回跳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地震的孕震机理。我们认为,地震成因可概括为:在外力作用下脆性岩石层发生弹性形变;脆性岩石层内部新裂隙形成,扩张后成为裂缝;新裂隙、裂缝与旧裂隙、裂缝串通;地下水进入裂缝,降低了岩石层强度,多次岩石层内局部微小滑动虽没引起地震,但改变了岩石层内部应力分布状态,极大地降低了岩石层的强度,导致地震发生。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在青藏高原许多地区地块的水平运动速度比较大,但它们都没有发生地震,恰恰在汶川地区,几乎地块的水平运动速度非常小而发生了特大地震。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在汶川而没有发生在青藏高原其他地方的问题由此得以解释。
岩石圈中的脆性岩块、岩石在重力、浮力或构造力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人们可以观测到地形变的前兆异常,如岩块、岩石的裂隙扩容、缝隙贯通导致地下水迁移,人们可以观测到地下水位及各种水化学前兆异常;脆性岩石层内部微小滑动改变了地应力的分布状态,人们可以观测到地应力前兆异常。各种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孕育过程密切相关。
根据构造地质、岩石力学、地下水转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通过活动断裂带、形变能、地下水异常等几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认为:在板块、岩块之间客观存在的活动断裂带成为发生地震的有利条件,形变能改变可以触发地震,地下水迁移可以诱导地震,它们和地震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就好比断层与地震的关系那样,有断层必有地震,有地震必有断层。
地震自然电位预测法在海城、唐山、松潘、盐源等几十次地震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地震前几天,特别是临震前几个小时获得非常丰富的脉冲突跳异常信息,它和地下水的临震异常完全吻合,实质上就是流动电位产生的自然电位异常。因为自然电场法对于深部地下水的迁移非常敏感,有可能在地震发生以前取得短期异常和临震异常,进而结合地下水位、地应力等综合资料,可用于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前言/序言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工程实践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特别是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结构在遭遇地震作用时所应遵循的设计理念、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的工程应用实践。本书内容聚焦于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著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韧性,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 第一部分:地震工程基础与结构响应机理 第一章:地震动的特征与场地效应 本章首先系统梳理了地震波的产生机制、传播特性及其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详细分析了近场地震、远场地震动在时域和频域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对结构的影响侧重点。重点阐述了场地效应(Site Effect)在地震工程中的核心地位,包括软弱土层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浅层基岩深度对结构基础设计的影响。引入了地震危险性分析(Seismic Hazard Analysis, SHA)的基本概念,包括确定性分析(DSHA)和概率性分析(PSHA)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流程与数据要求。 第二章:结构抗震动力学理论 本章深入探讨了结构的振动特性。从单自由度系统(SDOF)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分析入手,逐步扩展至多自由度系统(MDOF)的自由振动分析,推导了结构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的建立方法。详细介绍了特征值问题的求解,明确了结构的基本周期(固有周期)和振型(Mode Shape)对地震响应的决定性作用。随后,重点讲解了阻尼理论在动力分析中的应用,包括粘性阻尼、材料阻尼以及模态阻尼比的选取标准,并讨论了不同阻尼模型对结构响应的敏感性。 第三章: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 本章将介绍现代抗震设计的核心范式——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力的设计方法,PBSD 强调结构在不同水平的地震作用下应达到的明确的性能目标(如:正常使用、生命安全、防止倒塌)。详细讲解了性能指标(如:允许的层间位移角、构件损伤程度)的量化方法。阐述了如何根据工程的经济性和重要性,设定对应的设计目标谱(Design Response Spectrum),并介绍了非线性分析在PBSD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通过非线性静力推覆分析(Pushover Analysis)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NLTHA)来验证性能目标的实现。 --- 第二部分:结构抗震分析方法与规范应用 第四章:结构抗震动力分析技术 本章聚焦于工程实践中常用的动力分析方法。详细介绍了反应谱法(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的原理、适用条件及其在规范设计中的应用限制。对比分析了模态叠加法和近共振响应分析的优缺点。对于复杂结构和高烈度区工程,重点讲解了动力时程分析的实施步骤,包括地震波的选取(匹配目标反应谱)、非线性模型的建立(如纤维截面、集中塑性铰模型)以及结果的后处理与评估。 第五章: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本章专注于钢筋混凝土(RC)构件的抗震设计细节。深入讨论了延性设计原则,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实现路径。详细阐述了剪力设计和配筋细节对构件延性的影响,特别是梁柱节点域的抗震构造要求。介绍了箍筋、拉结钢筋的间距、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在抗震设计中的特殊规定。对于剪力墙结构,讨论了墙体的竖向和水平分布、暗柱和端柱的抗震构造,以及剪力墙的开洞对结构整体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 第六章:钢结构抗震设计与连接详述 本章探讨了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优势与挑战。分析了钢材的优良延性潜力,并强调了连接节点在保证整体抗震性能中的关键作用。详细介绍了全塑性连接的设计要求,包括梁端连接、柱连接的抗剪、抗弯要求。阐述了耗能支撑体系(如屈曲约束支撑,BRB)在增加结构耗能能力和控制层间位移方面的应用技术。讨论了屈曲问题在细长压杆中的处理,以及焊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抗震性能验证。 --- 第三部分:先进抗震技术与特殊结构设计 第七章: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 本章系统介绍了主动与被动控制技术在提升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应用。隔震技术部分详细讲解了各种隔震支座的原理(如铅芯橡胶支座LRB、高阻尼橡胶支座HDRB、摩擦摆支座Friction Pendulum System),分析了隔震层对地震输入能量的削弱效果、设计流程以及在不同类型结构中的适用性。消能减震技术部分则重点介绍粘滞阻尼器、粘塑性阻尼器、金属屈服型阻尼器等装置的工作机理、建模方法以及在结构中的优化布置策略,并讨论了如何平衡减震装置的刚度与阻尼性能。 第八章:超高层结构与复杂体系抗震设计 针对超高层建筑(Super-tall Buildings),本章探讨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特有的挑战,如高振型效应、扭转效应的显著性以及风-震耦合作用。重点介绍了巨型结构体系(如伸臂桁架、核心筒-伸臂桁架组合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讨论了分区设防的概念,即在结构的不同高度设置隔震或消能装置,以实现多阶段的抗震目标。此外,还涵盖了筒中筒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以及斜交网格结构在动力响应分析中的特殊建模技巧。 第九章: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既有建筑加固 本章关注现有建筑的抗震可靠性评估与后续的抗震提升。详细介绍了场地和结构抗震普查的技术流程,包括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和结构健康监测(SHM)数据的应用。阐述了基于规范校核和基于性能的评估(如ATC-40, FEMA-356等国际公认评估规程)的方法论。重点讲解了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技术,包括外包钢板加固、粘钢/粘碳纤维加固、增大截面法、以及增设消能耗能装置(如外加支撑或阻尼器)的工程实例分析与适用性判断。 --- 附录:工程案例分析与软件应用指南 附录部分精选了数个标志性的抗震工程实例,从实际的地震输入波形、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数据到最终的非线性分析结果进行剖析,展示理论在实践中的转化过程。同时,提供了主流有限元软件(如SAP2000, ETABS, ABAQUS等)在进行高级抗震分析(如非线性静力推覆、非线性动力时程)时的建模关键点和输出结果的判读标准,为读者提供直接的工程操作指导。 本书面向土木工程、结构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结构设计、抗震评估与加固工作的工程师,旨在提供一个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参考平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地球动力学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他从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开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应力、应变、断层等概念,并将其与地壳的运动联系起来。书中对于各种地质构造的分类和成因的讲解,非常系统而清晰,无论是褶皱、断层,还是裂谷、火山,作者都通过精炼的文字和直观的图示,将其原理一一呈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地震成因的分析,比如板块边界的汇聚、分离和错动,以及这些运动如何导致不同强度的地震。作者还探讨了许多关于地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例如地震仪的原理、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这些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也对现代地震学研究的复杂性和精密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地球内部奥秘的大门,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科学、更敬畏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地球内部的活动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索的欲望。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地壳到地幔再到地核,以及它们各自的物质组成和物理特性。我非常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清晰地描绘出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球深处世界。他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分析,来推断地幔和地核的密度和状态,这种“遥感”技术本身就足够令人着迷。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地幔对流的研究,它被描述为驱动板块运动的巨大“传送带”,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瞬间理解了地幔对流是如何影响地表的地质活动的。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地球磁场形成、火山喷发机制的讨论,这些都让我对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地震,更是关于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地球。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充满复杂公式和专业术语的学术著作,但令我惊喜的是,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而引人入胜的语言,将一个看似晦涩难懂的领域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地球物理学基本原理的介绍,作者并没有直接扔出那些让人头疼的数学模型,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事例,来解释地震波的传播、地壳的应力积累等概念。例如,他将地壳比作一张绷紧的橡皮膜,应力的积累就像慢慢拉伸这张膜,直到某个临界点,它就会突然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不就是地震的本质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奥秘。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地震研究历史上的趣闻轶事,比如那些早期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前进的,他们的坚持和智慧,都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结论,更在于它探索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地震预测与预警》,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立刻被书中关于地质构造历史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作者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沧桑巨变,板块的漂移、造山运动的激荡、岩浆的涌动,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枯燥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而充满张力。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勘探者,带着读者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大陆的聚合与分离,感受地壳深处那股源源不断的力量。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著名地质事件的解读,例如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大西洋的形成,并非简单罗列数据和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其背后的地质动力学机制,辅以大量精美的插图和地质图,让即使是地质学初学者也能对其过程有清晰的认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地震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地球生命史的宏伟史诗,它让我对脚下这颗星球有了全新的敬畏感,也对她孕育的一切生命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地球科学发展历程的梳理,这让我有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个时代或某个学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漫长旅程。从古代人们对地震的神秘崇拜,到伽利略、牛顿等早期科学家的初步探索,再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作者将这些重要的里程碑一一呈现,并详细介绍了每一位关键人物及其贡献。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科学家们在面对质疑和挑战时的那种执着与勇气。比如,当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时,是如何被主流科学界嘲笑的,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不断搜集证据,最终为我们今天的地球科学奠定了基础。读到这些,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激励人心的科学精神。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先驱者用汗水和智慧铺就的道路。

评分

内容可以,书本封面有小破损,卷角,不碍使用。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写的很全面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写的很全面

评分

内容可以,书本封面有小破损,卷角,不碍使用。

评分

评分

内容可以,书本封面有小破损,卷角,不碍使用。

评分

很好地工具书,很实用。

评分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写的很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