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測與預警

地震預測與預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仇勇海,劉繼順,柳建新 等 著
圖書標籤:
  • 地震學
  • 地震預測
  • 地震預警
  • 災害防治
  • 地球物理學
  • 風險評估
  • 工程地質
  • 監測技術
  • 預警係統
  • 地震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8701422
版次:1
商品編碼:1056778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2-01
頁數:24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地震預測與預警》從彈性形變、裂隙擴容、縫隙貫通、臨震預滑、彈性迴跳等五個方麵探討瞭地震的孕震機理。我們認為,地震成因可概括為:在外力作用下脆性岩石層發生彈性形變;脆性岩石層內部新裂隙形成,擴張後成為裂縫;新裂隙、裂縫與舊裂隙、裂縫串通;地下水進入裂縫,降低瞭岩石層強度,多次岩石層內局部微小滑動雖沒引起地震,但改變瞭岩石層內部應力分布狀態,極大地降低瞭岩石層的強度,導緻地震發生。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堡壘是從內部攻破的。在青藏高原許多地區地塊的水平運動速度比較大,但它們都沒有發生地震,恰恰在汶川地區,幾乎地塊的水平運動速度非常小而發生瞭特大地震。

作者簡介

仇勇海,江蘇無锡人,1946年齣生。1970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應用地球物理專業,留校後一直從事電法勘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1980耳開始對電然電場法的形成機理進行瞭深入研究,1989耳對地震自然電場預測法進行瞭初步研究,並天1995年在甘肅白銀市進行瞭自然電位預測地震的觀測工作。1997牟晉升為教授,2000耳被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傢。發錶瞭論文50餘篇。1988年齣版瞭譯著:《自然電場法文集》;1989年齣版瞭專著:《地電化學基礎及應用》。2008耳“5·12”汶川地震後齣版瞭專著:《自然電場法預測地震》。
劉繼順、柳建新、戴前偉三人均為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新宏為在讀博士生。

目錄

1 緒論
2 地震孕震機理的探討
2.1 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
2.1.1 地殼
2.1.2 地幔
2.1.3 地核
2.1.4 具有彈性的岩石圈
2.2 闆塊構造學說
2.3 全球地震帶
2.3.1 環太平詳地震帶
2.3.2 歐亞地震帶
2.3.3 大洋中脊地震帶
2.3.4 大洋中脊的擴張與消亡
2.4 闆塊漂移的曆史見證
2.5 岩石圈重力均衡
2.6 成礦帶與地震帶
2.7 水庫地震
2.7.1 水庫地震介紹
2.7.2 水庫地震成因討論
2.8 礦山地震
2.8.1 礦山地震介紹
2.8.2 礦山地震成因討論
2.9 火山地震
2.9.1 火山噴發與地震
2.9.2 火山地震成因探討
2.9.3 大洋中脊地震
2.9.4 深源地震
2.10構造地震
2.10.1 地麵形變
2.10.2 構造地震成因討論
2.11闆塊內地震
2.11.1 中國闆塊構造與地震
2.11.2 古闆塊縫閤綫
2.11.3 2008年汶川地震
2.11.4 1997年瑪尼地震
2.11.5 2001年昆侖山口西8.1 級地震
2.12 地震孕震機理及前兆模式
2.12.1 活動斷裂帶
2.12.2 形變能
2.12.3 地下水異常
2.12.4 地震孕震機理及前兆模式探討

3 地震自然電場預測法
3.1 物理化學基礎理論
3.1.1 導體
3.1.2 流動電位
3.2 自然電場法
3.2.1 電子導體的自然極化機理
3.2.2 離子導體的自然極化機理
3.2.3 隨時間變化的自然電場
3.3 自然電位觀測方法
3.3.1 布設颱址
3.3.2 觀測自然電位
3.4 若乾問題討論

4自然電位異常及臨震異常的解釋
4.1 1975年海城7.3 級地震
4.2 1976年唐山7.8 級地震
4.3 1976年鬆潘7.2 級地震
4.4 1976年鹽源6.7 級地震
4.5 1976年龍陵7.3 級地震
4.6 1981年道孚6.9 級地震
4.7 1986年花蓮7.6 級地震、1990年花蓮7.1 級地震
4.8 1988年瀾滄一耿馬7.6 級地震
4.9 1992年南日島5.2 級地震、漳浦海域4.8 地震
4.10 1995年和碩5.0級地震
4.11 1995年孟連7.3 級地震、麗江7.0級地震
4.12 1996年麗江7.O級地震
4.13 2000年興海6.6 級地震、2001年昆侖山口西8.1 級地震
4.14 2001年雅安6.2 級地震、麗江6.0級地震
4.15 2001年張傢港3.2 級地震
4.16 2003年得令哈6.6 級地震、民樂6.2 級地震
4.17 自然電位異常的解釋
4.18 臨震自電異常解釋

5 地震預測方法評述
5.1 地應力預測法
5.2 地震活動性預測法
5.3 地形變預測法
5.4 重力預測法
5.5 地磁預測法
5.6 電阻率預測法
5.7 自然電位預測法

6 地震臨震預報預警
6.1 若乾問題討論
6.1.1 唐山大地震漏報的原因
6.1.2 地震預報中“虛報”原因的解釋
6.1.3 群測群防是上策
6.2 地震臨震預報
6.2.1 小湯山4.0級地震
6.2.2 孟連7.3 級地震
6.2.3 岫岩一海城5.6 級地震
6.3 地震臨震預警
6.3.1 唐山7.8 級地震
6.3.2 汶川8.0級地震
6.4 地震預警的社會調查
6.5 中國加油

7 後記
參考文獻
附錄地震預報文摘
1 地震預測研究發展戰略幾點思考
2 摘錄整理的14次中國地震預報成功案例資料
3 多起地震成功預報雲南省防震減災位居全國前列
4 海城地震預報始末
5 海城經驗值得藉鑒
6 1976年鬆潘、平武7.2 級地震預測、預報、預防資料長編
7 難忘的一天
8 龍陵大地震是怎樣被成功預報的?
9 唐山大地震中的“青龍奇跡”
10 對推進地震預測、預報工作的一些政策問題的討論
11 關於地震預測預報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
12 小小土地電,監測離不瞭
彩圖圖件

精彩書摘

科學不是那麼神秘,關鍵是考慮問題思路正確,研究方法閤理。
我們根據地震學中彈性迴跳理論,對孤立的水庫地震、礦山采空區地震、火山地震等震例進行瞭分析,它們並沒有受到水平方嚮構造力的作用,在岩石圈錶麵大質量物體轉移的情況下産生瞭地震,說明該類地震産生的主要原因是重力與浮力相互作用的結果;然後進一步探討瞭構造地震的成因,當岩石圈中的脆性岩塊、岩石的重力處於非常不均衡或水平構造力嚴重不平衡時,就會産生構造地震。
地震,是人類與自然鬥爭史中一個永恒的話題。地震孕震機理及前兆模式一直是人們非常關注的課題。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努爾、惠特科姆及肖爾茨等人就提齣瞭擴容模型,前蘇聯學者米雅契金等提齣裂隙串通模型。擴容模型和裂隙串通模型在本質上都是從構造地質、岩石力學的角度解釋地震的形成機理和過程,對地震的有效預測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書從彈性形變、裂隙擴容、縫隙貫通、臨震預滑、彈性迴跳等五個方麵探討瞭地震的孕震機理。我們認為,地震成因可概括為:在外力作用下脆性岩石層發生彈性形變;脆性岩石層內部新裂隙形成,擴張後成為裂縫;新裂隙、裂縫與舊裂隙、裂縫串通;地下水進入裂縫,降低瞭岩石層強度,多次岩石層內局部微小滑動雖沒引起地震,但改變瞭岩石層內部應力分布狀態,極大地降低瞭岩石層的強度,導緻地震發生。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堡壘是從內部攻破的。在青藏高原許多地區地塊的水平運動速度比較大,但它們都沒有發生地震,恰恰在汶川地區,幾乎地塊的水平運動速度非常小而發生瞭特大地震。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為什麼會發生在汶川而沒有發生在青藏高原其他地方的問題由此得以解釋。
岩石圈中的脆性岩塊、岩石在重力、浮力或構造力等外力作用下,發生彈性形變,人們可以觀測到地形變的前兆異常,如岩塊、岩石的裂隙擴容、縫隙貫通導緻地下水遷移,人們可以觀測到地下水位及各種水化學前兆異常;脆性岩石層內部微小滑動改變瞭地應力的分布狀態,人們可以觀測到地應力前兆異常。各種地震前兆異常與地震孕育過程密切相關。
根據構造地質、岩石力學、地下水轉移等方麵的研究結果,通過活動斷裂帶、形變能、地下水異常等幾個問題的討論,可以認為:在闆塊、岩塊之間客觀存在的活動斷裂帶成為發生地震的有利條件,形變能改變可以觸發地震,地下水遷移可以誘導地震,它們和地震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就好比斷層與地震的關係那樣,有斷層必有地震,有地震必有斷層。
地震自然電位預測法在海城、唐山、鬆潘、鹽源等幾十次地震中取得瞭理想的效果。在地震前幾天,特彆是臨震前幾個小時獲得非常豐富的脈衝突跳異常信息,它和地下水的臨震異常完全吻閤,實質上就是流動電位産生的自然電位異常。因為自然電場法對於深部地下水的遷移非常敏感,有可能在地震發生以前取得短期異常和臨震異常,進而結閤地下水位、地應力等綜閤資料,可用於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前言/序言


現代建築結構抗震設計理論與工程實踐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現代土木工程領域中,特彆是高層和超高層建築結構在遭遇地震作用時所應遵循的設計理念、理論基礎、分析方法以及具體的工程應用實踐。本書內容聚焦於如何通過科學的設計和先進的技術手段,顯著提升建築結構的抗震能力和韌性,確保人員和財産安全。 --- 第一部分:地震工程基礎與結構響應機理 第一章:地震動的特徵與場地效應 本章首先係統梳理瞭地震波的産生機製、傳播特性及其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錶現形式。詳細分析瞭近場地震、遠場地震動在時域和頻域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對結構的影響側重點。重點闡述瞭場地效應(Site Effect)在地震工程中的核心地位,包括軟弱土層對地震波的放大作用、淺層基岩深度對結構基礎設計的影響。引入瞭地震危險性分析(Seismic Hazard Analysis, SHA)的基本概念,包括確定性分析(DSHA)和概率性分析(PSHA)在工程設計中的應用流程與數據要求。 第二章:結構抗震動力學理論 本章深入探討瞭結構的振動特性。從單自由度係統(SDOF)的自由振動和受迫振動分析入手,逐步擴展至多自由度係統(MDOF)的自由振動分析,推導瞭結構的質量矩陣、剛度矩陣和阻尼矩陣的建立方法。詳細介紹瞭特徵值問題的求解,明確瞭結構的基本周期(固有周期)和振型(Mode Shape)對地震響應的決定性作用。隨後,重點講解瞭阻尼理論在動力分析中的應用,包括粘性阻尼、材料阻尼以及模態阻尼比的選取標準,並討論瞭不同阻尼模型對結構響應的敏感性。 第三章:基於性能的抗震設計(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 本章將介紹現代抗震設計的核心範式——基於性能的設計理念。不同於傳統的基於力的設計方法,PBSD 強調結構在不同水平的地震作用下應達到的明確的性能目標(如:正常使用、生命安全、防止倒塌)。詳細講解瞭性能指標(如:允許的層間位移角、構件損傷程度)的量化方法。闡述瞭如何根據工程的經濟性和重要性,設定對應的設計目標譜(Design Response Spectrum),並介紹瞭非綫性分析在PBSD中的應用,特彆是如何通過非綫性靜力推覆分析(Pushover Analysis)和非綫性動力時程分析(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NLTHA)來驗證性能目標的實現。 --- 第二部分:結構抗震分析方法與規範應用 第四章:結構抗震動力分析技術 本章聚焦於工程實踐中常用的動力分析方法。詳細介紹瞭反應譜法(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的原理、適用條件及其在規範設計中的應用限製。對比分析瞭模態疊加法和近共振響應分析的優缺點。對於復雜結構和高烈度區工程,重點講解瞭動力時程分析的實施步驟,包括地震波的選取(匹配目標反應譜)、非綫性模型的建立(如縴維截麵、集中塑性鉸模型)以及結果的後處理與評估。 第五章: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 本章專注於鋼筋混凝土(RC)構件的抗震設計細節。深入討論瞭延性設計原則,即“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的實現路徑。詳細闡述瞭剪力設計和配筋細節對構件延性的影響,特彆是梁柱節點域的抗震構造要求。介紹瞭箍筋、拉結鋼筋的間距、錨固長度和搭接長度在抗震設計中的特殊規定。對於剪力牆結構,討論瞭牆體的竪嚮和水平分布、暗柱和端柱的抗震構造,以及剪力牆的開洞對結構整體剛度和承載力的影響。 第六章:鋼結構抗震設計與連接詳述 本章探討瞭鋼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優勢與挑戰。分析瞭鋼材的優良延性潛力,並強調瞭連接節點在保證整體抗震性能中的關鍵作用。詳細介紹瞭全塑性連接的設計要求,包括梁端連接、柱連接的抗剪、抗彎要求。闡述瞭耗能支撐體係(如屈麯約束支撐,BRB)在增加結構耗能能力和控製層間位移方麵的應用技術。討論瞭屈麯問題在細長壓杆中的處理,以及焊接和高強度螺栓連接的抗震性能驗證。 --- 第三部分:先進抗震技術與特殊結構設計 第七章:隔震與消能減震技術 本章係統介紹瞭主動與被動控製技術在提升結構抗震性能方麵的應用。隔震技術部分詳細講解瞭各種隔震支座的原理(如鉛芯橡膠支座LRB、高阻尼橡膠支座HDRB、摩擦擺支座Friction Pendulum System),分析瞭隔震層對地震輸入能量的削弱效果、設計流程以及在不同類型結構中的適用性。消能減震技術部分則重點介紹粘滯阻尼器、粘塑性阻尼器、金屬屈服型阻尼器等裝置的工作機理、建模方法以及在結構中的優化布置策略,並討論瞭如何平衡減震裝置的剛度與阻尼性能。 第八章:超高層結構與復雜體係抗震設計 針對超高層建築(Super-tall Buildings),本章探討瞭其在地震作用下特有的挑戰,如高振型效應、扭轉效應的顯著性以及風-震耦閤作用。重點介紹瞭巨型結構體係(如伸臂桁架、核心筒-伸臂桁架組閤結構)的抗震設計思路。討論瞭分區設防的概念,即在結構的不同高度設置隔震或消能裝置,以實現多階段的抗震目標。此外,還涵蓋瞭筒中筒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以及斜交網格結構在動力響應分析中的特殊建模技巧。 第九章:結構抗震性能評估與既有建築加固 本章關注現有建築的抗震可靠性評估與後續的抗震提升。詳細介紹瞭場地和結構抗震普查的技術流程,包括非接觸式檢測技術和結構健康監測(SHM)數據的應用。闡述瞭基於規範校核和基於性能的評估(如ATC-40, FEMA-356等國際公認評估規程)的方法論。重點講解瞭既有建築的抗震加固技術,包括外包鋼闆加固、粘鋼/粘碳縴維加固、增大截麵法、以及增設消能耗能裝置(如外加支撐或阻尼器)的工程實例分析與適用性判斷。 --- 附錄:工程案例分析與軟件應用指南 附錄部分精選瞭數個標誌性的抗震工程實例,從實際的地震輸入波形、結構動力特性測試數據到最終的非綫性分析結果進行剖析,展示理論在實踐中的轉化過程。同時,提供瞭主流有限元軟件(如SAP2000, ETABS, ABAQUS等)在進行高級抗震分析(如非綫性靜力推覆、非綫性動力時程)時的建模關鍵點和輸齣結果的判讀標準,為讀者提供直接的工程操作指導。 本書麵嚮土木工程、結構工程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結構設計、抗震評估與加固工作的工程師,旨在提供一個從理論到工程實踐的全麵、深入的學習和參考平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對於想要瞭解地球動力學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讀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循序漸進的方法。他從最基本的物理原理開始,逐步引導讀者理解應力、應變、斷層等概念,並將其與地殼的運動聯係起來。書中對於各種地質構造的分類和成因的講解,非常係統而清晰,無論是褶皺、斷層,還是裂榖、火山,作者都通過精煉的文字和直觀的圖示,將其原理一一呈現。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不同類型地震成因的分析,比如闆塊邊界的匯聚、分離和錯動,以及這些運動如何導緻不同強度的地震。作者還探討瞭許多關於地震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例如地震儀的原理、地震數據的處理和分析,這些內容讓我大開眼界,也對現代地震學研究的復雜性和精密性有瞭初步的認識。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地球內部奧秘的大門,讓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瞭更科學、更敬畏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對地球科學發展曆程的梳理,這讓我有一種“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覺。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某個時代或某個學派,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整個人類探索地球奧秘的漫長旅程。從古代人們對地震的神秘崇拜,到伽利略、牛頓等早期科學傢的初步探索,再到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以及闆塊構造理論的建立,作者將這些重要的裏程碑一一呈現,並詳細介紹瞭每一位關鍵人物及其貢獻。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科學傢們在麵對質疑和挑戰時的那種執著與勇氣。比如,當年魏格納提齣大陸漂移學說時,是如何被主流科學界嘲笑的,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並不斷搜集證據,最終為我們今天的地球科學奠定瞭基礎。讀到這些,我不僅學到瞭知識,更感受到瞭一種激勵人心的科學精神。這本書讓我明白,科學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無數先驅者用汗水和智慧鋪就的道路。

評分

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充滿復雜公式和專業術語的學術著作,但令我驚喜的是,作者以一種非常平實而引人入勝的語言,將一個看似晦澀難懂的領域展現在我麵前。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地球物理學基本原理的介紹,作者並沒有直接扔齣那些讓人頭疼的數學模型,而是通過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事例,來解釋地震波的傳播、地殼的應力積纍等概念。例如,他將地殼比作一張綳緊的橡皮膜,應力的積纍就像慢慢拉伸這張膜,直到某個臨界點,它就會突然斷裂,釋放齣巨大的能量——這不就是地震的本質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解方式,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的奧秘。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地震研究曆史上的趣聞軼事,比如那些早期科學傢們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前進的,他們的堅持和智慧,都讓我感到由衷的欽佩。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學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結論,更在於它探索的過程。

評分

我一直對地球內部的活動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這種探索的欲望。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地殼到地幔再到地核,以及它們各自的物質組成和物理特性。我非常驚嘆於作者能夠如此清晰地描繪齣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球深處世界。他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的分析,來推斷地幔和地核的密度和狀態,這種“遙感”技術本身就足夠令人著迷。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地幔對流的研究,它被描述為驅動闆塊運動的巨大“傳送帶”,這種生動的比喻讓我瞬間理解瞭地幔對流是如何影響地錶的地質活動的。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地球磁場形成、火山噴發機製的討論,這些都讓我對地球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關於地震,更是關於一個活生生的、不斷變化的地球。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雖然叫《地震預測與預警》,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立刻被書中關於地質構造曆史的宏大敘事所吸引。作者用一種近乎史詩般的筆觸,描繪瞭地球億萬年來的滄桑巨變,闆塊的漂移、造山運動的激蕩、岩漿的湧動,這些曾經隻存在於教科書上的枯燥概念,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而充滿張力。他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地質勘探者,帶著讀者穿越時空,親眼目睹大陸的聚閤與分離,感受地殼深處那股源源不斷的力量。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著名地質事件的解讀,例如喜馬拉雅山的隆升、大西洋的形成,並非簡單羅列數據和理論,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其背後的地質動力學機製,輔以大量精美的插圖和地質圖,讓即使是地質學初學者也能對其過程有清晰的認識。我甚至覺得,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地震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地球生命史的宏偉史詩,它讓我對腳下這顆星球有瞭全新的敬畏感,也對她孕育的一切生命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評分

很好地工具書,很實用。

評分

不錯的教材,容易理解,但不夠深入,適閤初學者

評分

內容可以,書本封麵有小破損,捲角,不礙使用。

評分

評分

內容可以,書本封麵有小破損,捲角,不礙使用。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寫的很全麵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