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幼儿园教师教育丛书 幼儿教育观新论
:25.70元
作者:虞永平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107194481
字数:250000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适应我国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需求,向广大幼儿园教师提供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根据教育部2001年7月2日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组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学前教育系的专家、教师,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以及其他教育研究人员,编写了这套幼儿园教师教育丛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套丛书共9本,分别为:《幼儿教育观新论》《幼儿园语言教育》《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幼儿园音乐教育》《幼儿园美术教育》《幼儿园健康教育》《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技能》。
这套丛书提供了国内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新成果,有理论、有实践范例,可作为受过专业训练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教材,或幼儿教师自学进修教材。
幼儿教育观新论主要阐述了幼儿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这些问题在现代的新发展,如儿童观、教育观、活动观、课程观、环境观、生活观、游戏观、知识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对于教师重新认识幼儿教育基本问题,改变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会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学前教育系教授虞永平主编,具体分工如下:虞永平编写前言、幼儿教育观和评价观;中华女子大学山东分院的教师朱海琳编写儿童观和游戏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崔薇薇编写教师观和环境观(后期修改由原晋霞完成);原晋霞编写知识观;刘剑眉编写活动观;鲍欣钦编写生活观和课程观。
目录
作者介绍
虞永平,1962年生,江苏吴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前教育学博士。先后讲授学前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课程;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研究项目;出版《学前教育学》《学前课程价值论》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的光影在我的书架上已经静静躺了有些时日,每一次拿起,都像是重新踏入了一片充满活力与智慧的教育田野。它所展现的,是一种对幼儿心智发展的深刻洞察,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多年一线实践中淬炼出的真知灼见。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玩中学”理念的重新阐释,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拆解到了每一个游戏环节的设计哲学,如何让看似自由散漫的活动,实则蕴含着精妙的认知建构过程。书中关于环境创设的篇幅,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操作手册,它告诉我,一个精心布置的教室,如何能成为幼儿探索世界的“第三位老师”,远胜过堆砌华丽的教具。那种将空间美学、材料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融为一炉的叙事方式,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去实践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充满诗意的教育场景。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温柔地重塑了我对“教育”二字的理解,让我看到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背后,都藏着巨大的潜能,等待被温柔地唤醒。
评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套书在探讨未来教育趋势时,展现出的罕见远见与务实结合。它并没有陷入对高科技的盲目追捧,而是清醒地指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即人与人之间真实、温暖的互动——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基石。书中关于家园合作的探讨尤其精彩,作者清晰地指出了现代家长焦虑的根源,并提供了可操作的、建立互信的沟通策略,打破了过去那种“学校单方面告知”的僵硬模式。这种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和解决方案的落地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极高,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融入了日常的教学管理和家校联络的实践之中。它是一本能让从业者获得安全感和方向感的指南,让人相信,用正确的理念去引导,学前教育的明天必定是光明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舒缓且富有启发性的,它不像某些前沿理论那样咄咄逼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长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情感教育”的论述,它将幼儿的情绪波动视为宝贵的学习资源,而非需要被立即“纠正”的问题。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蹲下来,用恰当的语言和姿态去“接住”孩子那些复杂的情绪,并引导他们进行初步的情绪命名和调节。这种细腻入微的描述,对于我们这些每天面对大量情绪爆发的幼教工作者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针。它教会我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平等,认识到每一个小小的生命都有其完整的情感世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孩子们更耐心了,也更懂得倾听他们“未说出口”的话语。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的标题中透着一股“破旧立新”的气势,毕竟在充斥着各种“爆款”育儿经的当下,能沉下心来探讨教育观的深度著作已属难得。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逻辑推演严密,但它并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宏大的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日常琐碎的工作。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成长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指责和要求上,而是提供了一套自我反思的工具箱,帮助我们直面自身的盲区和局限。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以一种非常理解和鼓励的姿态,与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这种贴近心扉的交流感,是很多理论著作无法给予的,它让我感觉到,教育这条路,我并非孤军奋战,而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被温柔地托举着向前迈进。
评分初翻这本书时,我对其结构安排感到有些惊奇,它似乎没有采用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线性结构,而是更像一幅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的思维导图。有些观点需要反复咀嚼,因为它挑战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标准操作流程”。例如,书中对“早期标准化测评”的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对幼儿主体性的潜在压抑,这种审慎和辩证的态度,让我对许多既定模式产生了新的审视。阅读过程中,我需要经常停下来,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我的疑惑或认同,这更像是一次与作者共同完成的智力探险,而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它迫使我跳出“完成任务”的思维定势,转而思考“为何而教”的终极命题。这种思维上的“碰撞”与“重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体验,它让我的专业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变得更加有层次感和深度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