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空间》2016 刘汉盛音响论坛特刊

《音响空间》2016 刘汉盛音响论坛特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音响
  • 音频
  • 声学
  • 刘汉盛
  • 音响论坛
  • HiFi
  • 发烧友
  • 音响设计
  • 音频技术
  • 2016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图广州图书音像店
出版社: 普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ISBN:4712931297348
商品编码:10574974218

具体描述



《音响空间》2016 刘汉盛音响论坛特刊 导言:聆听的艺术与科学 在浩瀚的音响世界中,声音的重现不仅仅是一系列技术指标的堆砌,更是一门深刻的艺术与精密的科学交织的学问。2016年,由刘汉盛先生主导的这本《音响空间》特刊,汇集了当年音响界最前沿的思考、最深刻的洞察以及最实用的经验。它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如何构建和优化一个真正能够释放音乐潜力、令人沉浸其中的聆听环境。 本书并非单纯的产品评测汇编,而是一次对“声音如何进入耳朵”这一终极问题的系统探讨。它深入挖掘了从前端信号处理、放大技术到扬声器设计,再到最终的房间声学处理的每一个环节,旨在指导发烧友和专业人士超越器材本身,去理解和驾驭“空间”这一最关键的变量。 --- 第一部分:空间哲学的重塑——“听环境”优先于“听器材”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颠覆传统的“堆砌名器”的思路,强调声学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1. 房间的声学指纹: 我们首先探讨了房间对声音波形产生的复杂影响。房间的几何形状、材质构成以及内部陈设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最终听到的音质。详细分析了驻波(Standing Waves)、早期反射声(Early Reflections)以及混响时间(Reverberation Time)这三大声学“杀手”的成因和破坏机制。书中提供了大量实际案例,对比了未经处理的方正房间与经过声学处理后的听音室在音场深度、结像清晰度上的巨大差异。 2. 理想聆听区的构建蓝图: 本章详细介绍了“皇帝位”(Sweet Spot)的科学确定方法,结合房间的尺寸比例,利用声学计算模型指导读者找到最佳的听音点。更进一步,提出了“声学三角”的概念,强调了扬声器、聆听者以及反射点之间精确的几何关系。对于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如激光笔和镜子)进行现场测量和调整,提供了详尽的图文步骤。 3. 材料的哲学选择: 关于吸音材料和扩散材料的运用,本书摒弃了厂商的宣传口径,回归物理本质。我们深入剖析了不同密度的泡沫、矿棉、木质吸音板以及QRD扩散体的设计原理。重点区分了处理低频陷阱(Bass Traps)的必要性与处理中高频早期反射声的策略,指导读者根据自己的房间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式的材料部署,而非盲目铺设。 --- 第二部分:信号链的微观优化——从源头到终端的精进 即便拥有完美的房间,如果前端信号传输存在瑕疵,声音的纯净度依然无法保证。本部分聚焦于电子设备之间、以及设备与讯源之间的信号完整性。 1. 数类转换的艺术:DAC的深入剖析: 2016年前后,解码技术正经历从传统TDA架构向更高阶芯片(如ESS、AKM)的迭代。本部分深入解析了不同解码芯片的工作原理、时钟抖动(Jitter)的控制技术,以及模拟输出级的电路设计对最终音色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异步USB传输和隔离技术在降低数字底噪中的关键作用。 2. 模拟放大器的“性格”塑造: 功率放大器不仅仅是增加音量,更是赋予声音生命力的核心环节。我们详细对比了A类、AB类和D类放大器在瞬态响应、阻尼系数和音染特性上的差异。书中特别提到了“负反馈”的设计对音场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了高质量变压器和电源滤波电路对音响系统动态范围的隐性贡献。 3. 线材的“电容与电感”辩论: 针对发烧友津津乐道的线材问题,本书采取了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不同材质(纯铜、银、铜银混编)和结构(绞合、编织、同轴)的电学特性分析,解释了线材的容抗和感抗在高频段如何造成信号衰减和相移。结论是:在线材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环境声学处理带来的提升远超更换更昂贵线材的边际效益。 --- 第三部分:系统整合与调校实战——达到听感的平衡点 本书的精华在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确保所有组件协同工作,实现系统性的声音提升。 1. 扬声器摆位的“微米哲学”: 扬声器的精确摆位,尤其是 toe-in(内倾角度)和前后距离的调整,对中频的凝聚力和三频的平衡至关重要。本章介绍了如何利用相位测试碟片和耳听的方法,系统性地寻找扬声器与墙面之间的最佳距离,以最小化早期反射声对人声结像的干扰。 2. 分频器的角色与DIY进阶: 对于进阶用户,本书提供了关于如何评估原厂分频器性能的指导。探讨了相位一致性(Phase Coherence)在多单元系统中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了使用LCR元件调整高/中频分频点,以适应特定房间声学环境的初步思路。 3. 数位校正的引入与取舍: 随着数字房间校正(Room Correction)软件和硬件的普及,如何正确使用它们成为新的课题。本书谨慎探讨了基于测量的均衡(EQ)技术,强调了“先声学处理,后数字修补”的原则。介绍了如何利用测量麦克风识别房间的固有缺陷,并通过DSP工具进行精确的低频修正,同时警示过度修正可能导致的音场“平面化”风险。 --- 结语:重返音乐的本质 《音响空间》2016特刊旨在引导读者从“发烧友”的心态迈向“聆听者”的境界。真正的音响成就,并非在于拥有多少昂贵的设备,而在于能否在自己的空间中,让器材化为无形,只剩下音乐家与演奏厅的真实氛围。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为读者提供了一张全面、深入且基于物理学的路线图,以期在2016及未来的音响探索之路上,搭建起一个真正能够“对话”音乐的理想空间。 关键词: 房间声学、驻波控制、早期反射、音场重塑、DAC解析、相位一致性、系统调校、刘汉盛。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音响空间》2016刘汉盛音响论坛特刊,一股沉甸甸的专业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声音构建的私密殿堂。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音响器材和听音艺术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刘汉盛老师的见解推崇备至。他的文章总能直击核心,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原理,用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度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产品评测,而是更侧重于探讨“空间”这个音响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引导读者思考,怎样的空间布局、声学处理,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出音响系统的潜能。书中关于不同房间声学特性对音质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DIY手段来改善听音环境的建议,都让我茅塞顿开。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听音的境界”的论述,不仅仅是追求参数的完美,更是强调一种与音乐的情感共鸣,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音响空间》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音响美学的生活指南。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音响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我听音体验的“秘籍”,而《音响空间》2016刘汉盛音响论坛特刊,无疑为我提供了最直接的答案。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那种“照着这个买,就能获得最佳音效”的简单指导,而是教会我如何去“理解”声音,去“感受”空间。刘老师的文字充满了他对音乐和音响的热爱,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一种对极致体验的追求。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音响系统中的各个环节,从前端的信号源,到功放的驱动,再到喇叭的发出声音,以及最终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和反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书中关于“声学反射”和“吸音处理”的部分,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我的房间听起来总是不够“通透”,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实用的DIY方案,让我跃跃欲试。

评分

这本《音响空间》2016特刊,真算得上是音响发烧友的“宝典”了。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购入的,一开始还担心内容会过于专业,我这种半吊子爱好者难以消化。但读下来才发现,刘汉盛老师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他能将复杂的声音物理学和器材搭配的学问,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特别是在讨论不同类别的音箱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表现时,他会详细分析其优缺点,并给出非常有针对性的建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箱体共振”的讲解,他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为什么好的箱体设计如此重要,以及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技巧来抑制不必要的震动。书中还涉及到了很多关于“模拟”与“数字”的辩论,以及如何在现代音响系统中找到平衡点。这些话题虽然听起来高端,但刘老师的解读却让人豁然开朗,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

收到《音响空间》2016刘汉盛音响论坛特刊,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了好几篇。老实说,刘汉盛老师的评论总是那么一针见血,而且他总能从一个非常独到的视角来审视音响器材和听音环境。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将“空间”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之前一直认为,只要器材够好,声音自然就会好,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再好的器材,也需要一个合适的“舞台”来施展。书中对不同摆位对音质影响的分析,以及如何利用房间的几何形状来优化声音的指向性和扩散性,都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关于“皇帝位”的形成和重要性的阐述,我感觉自己找到了过去很多听音困惑的根源。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听音环境,并开始思考如何通过一些细微的调整,来获得更具沉浸感的听音体验。

评分

《音响空间》2016 刘汉盛音响论坛特刊,绝对是一本值得音响爱好者反复研读的佳作。我一直觉得,音响的世界里,技术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而这本书恰恰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刘汉盛老师的文字,既有技术上的严谨,又不乏艺术上的浪漫。他不是那种只懂堆砌参数的“技术宅”,而是真正懂得如何用声音来触动人心。书中对于如何通过器材搭配来营造出特定的音乐氛围,以及如何通过对声音细节的捕捉来感受作曲家和演奏者的情感,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他对“动态”和“瞬态”的解读,他不仅仅是讲解了这些技术指标,更是阐述了它们对于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系统配置来获得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声音。这本书,让我对音响的热爱,又增添了一份新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