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参数
| 商品名称: | 实用经济学 | 作者: | 《经典读库》编委会 |
| 市场价: | 29.80 | 红太阳价: | (以实际成交价格为准) |
| 出版社: | 江苏美术出版社 | ISBN: | 8580334473968 |
商品其它参数(以实物为准)
| 长: | 23cm | 宽: | 17cm | 厚: | 2cm |
| 重: | 390g | 纸张: | 轻型纸 | 注音: | 无注音 |
| 装帧: | 平装 | 开本: | 16开 | 语种: | 中文 |
| 版次: | 1 | 页数: | 278页/册 | 印刷时间: | 2014.6 |
| 印次 | 1 | 字数: | 250千 | 出版时间: | 2014.6 |
真正了解经济学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还没来得及近它,就被它高深的面孔吓得望而却步。但事实上,无论再怎样疏远,我们还是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大到国家政策中的宏观调控、对易,小到个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都是它研究的对象。
虽然经济学重在理论,但有关经济学的书也可以没有过于艰深晦涩的陈词,没有充满学究味的论调,没有让多数人倍感繁琐的几何图形和数据分析,而是有着轻松的格调,简明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我们精心编写的这本《每天学点实用经济学》就将“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为璀璨的明珠”摘下,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例对它进行剖析。
本书简化理论,以实用性为出发点,将经济学分为三大板块,涉及民生经济学、货币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婚恋经济学、健康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住房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社交经济学、幸福经济学、职场经济学、营销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投资理财经济学等诸多方面,全面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剖析了经济学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解释了经济学规律对社会经济、企业发展、个人生活的巨大作用。
全书大的特色就在于:将那些高深的经济学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拉近经济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帮助读者摆脱“啃”大部头经济学著作时会遭遇的繁琐和压力,使读者零距离地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
绪论 生活离不开经济学,经济学其实很简单
天价吉祥号究竟贵在哪里 / 1
女模特为什么比男模特收入高 / 4
方盒子里装牛奶,圆瓶子里放可乐,原因在哪里 / 6
推出8分钱的机票,航空公司亏不亏 / 8
为什么在酒吧里喝水要花钱,吃花生米却 / 10
!掌握经济学,从容作决策 / 12
Part1 了解身边经济学,明明白白看时事
民生经济学——左手税收,右手福利 / 16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 / 16
财富分割的利器——所得税 / 18
我国大税——增值税 / 21
税负到底由谁承担——税负归宿 / 23
多项并举,解决“看病难”问题——医疗保障制度 / 25
安得广厦千万间——保障性住房 / 27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年人福利 / 30
企业发展的武器——职工福利 / 33
货币与银行——认识身边的“钱柜” / 36
我们用什么买东西——货币 / 36
金融机构家族的“老大哥”——银行 / 38
你的财产增值了还是缩水了——利率与负利率 / 41
好事还是坏事——人民币升值 / 43
信息经济学——影响决策的筹码 / 47
“6个字”要价500万美元——信息的价值 / 47
“好车”为何被迫退出市场——逆向选择 / 51
所罗门王断案的诀窍——信息甄别 / 53
从市场买菜看信息搜寻成本 / 57
制度经济学——没有规矩,何谈方圆 / 59
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犯人船理论 / 59
怎样分粥能让所有人满意——分粥规则 / 61
制度和纪律是一个不可触摸的“热炉” / 63
贸易经济学——经济领域的“世界大战” / 67
利益与风险并存——国际贸易 / 67
吃亏还是占便宜——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 70
从西班牙烧鞋事件谈起——商品倾销 / 73
美国农民为什么很逍遥——贸易补贴 / 76
世界加工厂的转型——中国制造 / 79
新经济现象——全新的财富增长点 / 82
女性撑起半边天——她经济 / 82
美丽也是生产力——美女经济 / 85
热闹的“十一黄金周”背后——假日经济 / 87
抢手的奥运会——体育经济 / 90
考场内外大战正酣——考试经济 / 93
“好梦一日游”越来越火——体验经济 / 96
经济指数——衡量经济的晴雨表 / 101
衡量国富国穷的标尺——GDP与绿色GDP / 101
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GNP / 103
吃饭也是经济——恩格尔系数 / 104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有多大——基尼系数 / 106
为什么要跑赢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 107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消费者信心指数 / 109
Part2 学好生活经济学,快快乐乐过日子
婚恋经济学——挖掘幸福原动力 / 112
不要为失去的感情哭泣——沉没成本 / 112
对结婚原因的经济学解释 / 115
门当户对,婚姻才牢靠——帕累托 / 117
离婚背后的经济学代价 / 119
健康经济学——抓牢宝贵的财富 / 121
健康就是财富,“透支”得不偿失 / 121
为什么三甲医院更吸引人——让渡价值 / 123
看病“挨宰”与信息不对称 / 125
教育经济学——回报率高的投资 / 127
上大学的成本和收益 / 127
到底应不应该考研 / 129
名校毕业生的优势在哪里 / 131
职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 133
住房经济学——躲不开的房地产 / 136
真是丈母娘推高了房价吗 / 136
开发商捂盘惜售的原因在哪里 / 138
买房一定要保持理性 / 140
消费经济学——买得贵不如买得对 / 143
商家把戏知多少 / 143
为什么有些人宁买贵的,不买对的——凡勃伦效应 / 147
识破商场的“抢购风”——从众效应 / 149
你买我也买——攀比效应 / 151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 / 153
走出不自觉消费的误区——鸟笼效应 / 155
“货比三家”自有道理—— / 157
讨价还价的秘密——消费者剩余 / 159
社交经济学——盘活你的人际资源 / 162
成功取决于你认识了谁 / 162
背靠大树好乘凉——名人效应 / 165
人脉是长线投资,经营人脉要趁早 / 167
从“人”找到“第N人”——250定律 / 171
打造成功的印象——首因效应 / 175
适度“自抬身价”,别人会对你刮目相看 / 179
善于利用他人的口碑效应 / 182
投其所好很重要——弗里德曼定律 / 184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资源效用大化 / 188
再熟也要保持适当距离——刺猬效应 / 191
人脉资源也需整理、优化 / 193
幸福经济学——别让幸福感总递减 / 197
为什么人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贝勃定律 / 197
财富越多越幸福吗 / 199
幸福也可以量化 / 202
Part3 掌握创富经济学,轻轻松松赚大钱
职场经济学——凭什么升职加薪 / 206
选好自己的份工作——路径依赖 / 206
为什么职场新人容易受冷落——蘑菇定律 / 209
残酷的不是老板,而是市场——替代效应 / 212
多劳不一定多得——智猪博弈 / 215
“安逸”是晋升的大敌人——青蛙效应 / 217
跳槽让你失去了什么——机会成本 / 219
营销经济学——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 222
为企业找到新出路——蓝海战略 / 222
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规模经济 / 224
肯德基和麦当劳为何总是爱扎堆——集聚效应
重要的是关键的少数——二八定律 / 230
争取双赢,避免零和博弈 / 232
管理经济学——有效控制与高效分配的制衡 / 236
为什么要留住人才 ——奥格尔维法则 / 236
增强自身的感召力——雷尼尔效应 / 238
用积极暗示激发员工自信——罗森塔尔效应 / 240
神奇的助力剂——激励效应 / 242
加强员工竞争意识,提升企业活力——鲶鱼效应 / 244
化繁为简,加强核心竞争力——苛希纳定律 / 246
明确下属的职责——责任分散效应 / 249
理财与投资——让钱生钱的大学问 / 251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 251
简单的理财方法——量入为出 / 252
适当负债也有好处——良性债务 / 254
老百姓的主流投资方式——储蓄 / 256
给未来系好安全带——保险 / 258
投资界的“红人”——黄金 / 260
风险小,回报却可靠——债券 / 261
稳健的理财方式——基金 / 263
要想“赢”,先要“稳”——股票 / 265
在做明天的交易——期货 / 267
火热的理财项目——房地产投资 / 269
闲情逸致的投资——收藏品买卖 / 272
低买高卖,成就致富梦——套利 / 274
神奇的财富增值工具——复利 / 275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组合投资 / 277
天价吉祥号究竟贵在哪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刘先生发现了吉祥手机号这个商机。事情要从有人提出高价购买他的手机号说起。3年前,刘先生将自己含有多个“6”的手机号卖给了一个陌生人,获利近万元,而后得知那位陌生人转手就以十几万的高价将这个号转让给了一个做陶瓷生意的老板。发现了吉祥手机号的市场价值,刘先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收藏吉祥手机号。现在,他一共收藏了20多个吉祥号,多为尾数是有连续几个“6”和“8”的号码。刘先生说,吉祥手机号的买家几乎全部是生意人,他们之所以花天价购买吉祥号,不仅是为了便于记忆和出于对吉祥数字的崇拜,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撑门面”,还可以当作礼物送人。
受谐音、传统观念和个人喜好影响,一些人会对某个或某组数字格外偏爱,并称之为“吉祥号”,认为这些数字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比如:“8”与“发”谐音,常让人联想到“发财”,与其相关的“168”、“888”也被解释成“一路发”、“发发发”。正是出于对吉祥号的偏爱,很多人在迎新嫁娶、开张庆典、签约剪彩时都喜欢提前选个吉祥日子、吉祥时间。比起那些廉价出售或是赠送的手机号,一些带有6和8的手机号常常是加价卖出。2012年,长春街头一家出售手机卡的商铺甚至出现了要价3000万的天价吉祥号。
手机号码作为普通的通讯用品为何能炒作到天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吉祥号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了它的高价位,这是“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的正常表现。
鲁迅先生在散文《藤野先生》中说过,“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并对这种到了异地就身价倍增的现象给出了解释——“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对于善贾者来说,如果他手中有世间仅存的两张清朝大龙邮票,那么他一定会撕毁一张,因为的才是稀缺的。吉祥号的数字独特且,不会再有第二个,所以会被卖到天价,这也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
资源的稀缺性,有些是天生的,比如钻石和金子;有些是衍生的,比如中国的土地,人口的日渐增多导致土地越来越稀缺;有些稀缺可以创造,比如地铁旅游公司限量发行的地铁纪念磁卡《水浒》人物系列。比起以毁灭求稀缺的撕毁龙票来,限量磁卡是创造稀缺以增加文化品种,要显得更加高明和有益。要知道,一件物品之所以可以作为商品出售,首先并不是因为人们的需求,而是因为它是稀缺的,比如我们都需要阳光和空气,但因为它们太多了,所以不会成为商品。相对于无限的阳光和空气,越来越少的淡水资源显得稀缺,所以它的价格从初的供应,到逐渐涨价。当一个商品变得稀缺的时候,它就开始变贵了。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资源的稀缺性。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员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的猛将——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这三人意气相投,彼此互壮声势,由于自恃勇猛无比、战功赫赫,非常蛮横骄纵,不把别的官员放在眼里。晏子忧心势力逐渐壮大的他们不讲究礼仪伦法,将来会惹出祸患。他将这种忧虑告知齐景公。齐景公虽然觉得除去三位勇将未免可惜,但晏子的话也颇有道理,终决定按晏子的办法,用巧计除掉这三个人。
齐景公宣来三位猛将,赐给他们三人两只桃子,让他们分吃,并声明由于熟透的桃子只有两只,所以只赏赐给对国家功劳大的人。公孙接和田开疆竞相陈述自己对国家的功劳,抢先取走了两只桃子。古冶子不好意思太争先,就客气了一下,不料一眨眼桃子就没了,怒火中烧的他历数自己昔日的贡献,将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公孙接和田开疆自觉做了无耻的事,羞愧难当,拔剑自刎。古冶子见同伴因自己而死,也因懊悔自刎而死。
在这个《晏子春秋》里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晏子之所以能除掉三员大将,利用的正是经济学上的稀缺性。杀人的不是两个桃子,而是稀缺性,因为稀缺才产生争夺,导致死亡。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还可以为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比如,春运的时候想在“黄牛党”那里买一张火车票要付出几倍的高价,一张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可以卖出20万的天价。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指的是相对的稀缺,强调的不是资源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和需求来说,再多的资源也是不足的。拿住房为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条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够遮风挡雨的小门小户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人们还期望自己的家越大越好,越舒适越好,越美观越好,地理位置越便利越好。这样一来,即便是人口不增长,想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如此庞大人群的住房需求也会产生压力,住房紧缺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总之,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学正是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因为人类需要通过经济学来研究如何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使自身的福利达到大化。稀缺性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稀缺性导致了选择和竞争,让我们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积极努力去争取更多的资源,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思维的利器:洞悉日常的经济学智慧》 在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决策和选择所包围。从日常消费到职业发展,从人际交往到社会观察,经济学的视角都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框架。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致力于将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以一种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读者锻炼出“思维的利器”,更明智地解读周遭世界,并做出更优的决策。 第一篇:日常经济学的奥秘——看见看不见的力量 我们常常认为经济学是宏大叙事,是国家政策、股市涨跌。但实际上,经济学原理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这一篇将带领读者一起,拆解那些“看不见”的经济学力量,让它们变得清晰可见。 稀缺性:万物皆有成本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要更多?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取舍?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石。它并非指物以稀为贵,而是指在有限的资源面前,人类无限的欲望所导致的必然选择。我们会深入探讨稀缺性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习惯,比如为什么我们无法同时拥有所有想要的商品,以及如何做出“最优”的取舍。我们会分析“机会成本”,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决定——你选择做这件事,就意味着放弃了做另一件事的潜在收益。例如,周末选择在家休息,机会成本可能是未能参加一次重要的社交活动,也可能是未能完成一份工作而影响升迁。理解稀缺性和机会成本,能帮助我们摆脱“什么都想要”的迷思,更理性地评估投入与产出。 供需关系:价格背后的博弈 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飞涨,有些却跌落谷底?价格的波动看似随机,实则遵循着供需关系的铁律。本章将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剖析供求曲线的原理。我们将探讨需求弹性——为什么涨价会导致销量锐减(如奢侈品),而有些商品涨价销量变化不大(如必需品)。反之,供给的弹性同样重要,分析生产者如何应对价格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揭示价格如何充当市场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例如,当某种水果大丰收时,价格自然会下降,这鼓励消费者多消费,同时也提醒农民下一次要减少种植。理解供需关系,能让我们在购物时更具慧眼,也能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业会兴盛,某些行业会衰落。 理性人假设的局限与真实的人性 经济学常假设“理性人”的存在,即人总是会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然而,真实的我们并非如此。这一节将跳出教科书的框架,探讨行为经济学的有趣发现。我们将了解“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禀赋效应”等认知偏差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比如,商家设置的“原价”和“折扣价”,利用的就是锚定效应。我们更容易因为害怕损失而固守旧物,即便它们已经不再适合我们。通过理解这些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营销陷阱,做出更少后悔的选择。 第二篇:职场智慧与人生博弈——用经济学武装自己 职场是经济学原理最直接的演练场。无论是个人职业发展,还是团队协作,亦或是企业运营,都离不开经济学的逻辑。本篇将聚焦于如何将经济学思维应用于职场,提升个人竞争力。 劳动力的市场价值:理解你的“稀缺性” 你的薪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稀缺性”和“价值”。本节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劳动力的供需关系。我们将探讨为什么某些技能会受到追捧,而另一些则可能被淘汰。理解“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即使在同一份工作中,过度加班也可能导致效率下降,反而不划算。我们将分析“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即通过学习新技能、提升专业知识来增加自身的“稀缺性”和“价值”。同时,我们将探讨“信息不对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自我推销来缩小这种不对称,从而获得更公平的报酬。 谈判的艺术:博弈论在职场中的应用 谈判贯穿于职场生涯的始终,无论是薪资谈判、项目合作,还是日常沟通。博弈论,作为研究决策者之间互动行为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本节将介绍一些基础的博弈论概念,如“囚徒困境”、“纳什均衡”。我们将分析在谈判中,如何识别对方的潜在策略,如何制定自己的最优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双赢”。我们将学习如何评估“BATNA”(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最佳替代协议),并将其作为谈判的底线。理解博弈论,能让我们在谈判桌上更加自信,更能争取到自己应得的利益,而非仅仅满足于“能谈成”的低目标。 激励机制的设计:驱动团队与自我 无论是公司激励员工,还是个人激励自己,都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本节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各种激励方式的优劣。我们将探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组合。我们将了解“契约理论”如何指导我们设计公平有效的劳动合同,以及“委托-代理问题”如何在管理中产生。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自我激励”,学习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设定个人目标,并奖励自己达成目标,从而持续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工作效率。 第三篇:人际交往中的经济学智慧——共赢是最好的选择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遵循着一定的经济学逻辑。理解这些逻辑,能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康、更持久的人际关系。 信任的“投资”与“回报” 信任并非凭空产生,它是一种珍贵资源的“投资”。本节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信任的建立和维系。我们将探讨“沉没成本”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为何我们有时会因为已经付出的努力而难以割舍一段不健康的关系。我们将分析“互惠原则”如何驱动人际交往,以及“声誉”作为一种长期资产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真诚、守信来“投资”信任,以及如何识别那些“不可信”的信号,避免“投资”失败。理解信任的经济学,能帮助我们建立更牢固、更可靠的社交网络。 沟通的“成本”与“效益” 每一次沟通,都伴随着一定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甚至是情感的投入。本节将分析如何在沟通中最大化“效益”,最小化“成本”。我们将探讨“信息不对称”在沟通中的普遍存在,以及如何通过清晰、准确的表达来减少误解。我们将分析“沟通的帕累托最优”——即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改善另一人的状况,在沟通中如何实现。例如,通过有效的倾听,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就能避免无效的争论,找到共同点。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沟通中的“寻租行为”,避免被无效的沟通消耗。 合作的“收益递增”与“网络效应”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合作的力量日益凸显。本节将分析合作的经济学优势。我们将探讨“分工与协作”如何提高整体效率,产生“收益递增”效应。当更多的人加入合作,整体产出往往会超过个体产出的简单叠加。我们将深入理解“网络效应”——即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用户越多,其价值就越大,这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中同样适用。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可以共享资源、分担风险,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篇:经济学思维的进阶——洞察社会与个人成长 将经济学思维融入日常,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更能预见未来,促进个人成长。 宏观与微观的视角转换 宏观经济的趋势,如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会深刻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而我们的每一个微观决策,又汇聚成宏观经济的力量。本节将教会读者如何在宏观与微观的视角之间进行灵活转换。理解通货膨胀如何侵蚀我们的购买力,以及如何通过投资来对冲风险。学习理解GDP、失业率等宏观指标背后的含义,并思考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认识到个人消费、储蓄、投资的微观行为,正是推动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石。 长期主义与延迟满足 在信息碎片化、追求即时满足的当下,长期主义和延迟满足显得尤为可贵。经济学中的“跨期选择”理论,即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消费和储蓄之间的权衡,正是长期主义的体现。本节将探讨如何克服“当下偏好”,学会为长远利益而做出取舍。我们将分析“复利效应”——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还是知识的增长,长期坚持和持续投入都能带来惊人的回报。通过延迟满足,我们可以获得更丰厚的回报,无论是财务上的,还是个人成长上的。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判断 经济学思维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培养一种批判性、独立判断的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能够审视其背后的逻辑、利益和动机。本节将鼓励读者运用经济学原理,质疑常识,分析信息源的可靠性,识别潜在的偏见。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避免被表面的关联所误导。通过掌握经济学这把“思维的利器”,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更理性地做出选择,从而在人生这场复杂的博弈中,游刃有余,不断成长。 本书旨在成为您认识世界、理解生活、提升自我的最佳伙伴。它将带您领略经济学思维的魅力,让您在日常的琐碎中发现智慧的火花,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能做出更明智、更从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