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年鑒(2007)

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年鑒(200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曉強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高技術産業
  • 高技術産業
  • 産業發展
  • 年鑒
  • 2007年
  • 科技
  • 經濟
  • 中國
  • 産業政策
  • 統計數據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010973
版次:1
商品編碼:10581959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84
字數:14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為幫助廣大讀者和高技術産業工作者準確、及時地瞭解國內外高技術産業發展動態、政策法規等信息,我們在有關領導的指導下,編輯齣版瞭《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年鑒(2007)》。本書內容共分七大部分:
(一)綜閤發展篇:介紹瞭2006年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高新技術産品進齣口、國傢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發展情況,並分析瞭創業投資的發展情況。
(二)産業發展篇:對高技術産業中的一些重點行業,主要包括信息産業、新材料産業、航空産業、航天産業、可再生能源産業、軟件産業、集成電路産業、互聯網産業、轉基因植物産業、醫藥産業以及現代中藥産業等的發展情況、特點與發展趨勢進行瞭分析。
(三)地區發展篇:介紹瞭3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有關2006年當地高技術産業發展的基本情況、特點和發展思路。
(四)海外發展篇:介紹瞭世界電子信息産業發展情況、世界軟件産業發展情況、世界可再生能源産業發展情況和世界高科技發展狀況,摘譯瞭《美國科學與工程技術指標(2006)》、《創建創新型歐洲》、《創新美國》、《美國競爭力報告》、《日本第三期科學技
術框架報告》和((2006美國製藥工業年報》等報告。
(五)政策法規篇:收錄瞭國務院和各部委2006年發布的與高技術産業發展相關的政策法規文件。
(六)大事記錄篇:收集瞭2006年高技術産業綜閤發展及信息産業、生物與醫藥産業、新材料産業、新能源産業、航天航空産業發展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七)基礎數據篇:為便於讀者查找高技術産業中的一些基礎數據,本書收錄瞭國傢統計局《全國高技術産業動態監測信息快報》的主要經濟指標、2004年OECD國傢科學研究情況以及OECD國傢專利活動和技術貿易等相關數據。

作者簡介

張曉強男,1951年4月齣生,桓颱縣人,漢族,1987年10月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戲劇係導演專業,1968年12月參加工作,198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濟南電視颱電視劇製作中心製片人,國傢一級導演,2000年10月被評為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纔。多年來一直從事導演工作,共導演拍攝瞭100多部集電視劇,先後在中央電視颱,全國省、市電視颱播齣,其中電視劇《西齣陽關》於1997年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奬,電視劇《故道》、《凍土》、《男兒無淚》、《歲月無痕》四部作品連續榮獲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奬、全國“金劍奬”一等奬第一名,全國“金鼎奬”二等奬第一名,1998年在全省優秀電視劇評比中榮獲“優秀導演”奬,多部作品獲濟南市“五個一精品工程”奬,並在全國大型刊物《當代電視》及省《影視文學》發錶論文5篇,作為主要編劇還曾創作瞭20集電視劇《風雪相思雁》、《黑色誘惑》、電影《獵鷹》、《歲月無痕》、《風雨情緣》、《生死追殺》等文學劇本。

目錄

綜閤發展篇
1 2006年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及展望.
2 2006年中國高新技術産品進齣口情況分析
3 2006年中國創業投資調查綜述
4 2006年國傢高新區發展側記

産業發展篇
1 2006年中國信息産業發展綜述
2 2006年中國軟件産業發展情況分析
3 2006年中國集成電路産業發展情況分析
4 2006年中國互聯網産業發展情況分析
5 2006年中國航空産業發展情況
6 2006年中國航天産業發展綜述
7 2006年中國新材料産業發展情況
8 2006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綜述
9 2006年國內外醫藥産業發展情況分析
10 2006年中國現代中藥産業發展情況
11 2006年中國轉基因植物産業發展情況分析

地區發展篇
1 2006年各地區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比較
2 2006年北京市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3 2006年天津市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4 2006年河北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5 2006年山西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6 2006年內濛古自治區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7 2006年遼寜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8 2006年吉林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9 2006年黑龍江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10 2006年上海市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11 2006年江蘇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12 2006年浙江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13 2006年安徽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14 2006年江西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15 2006年福建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16 2006年山東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17 2006年廣東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18 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19 2006年湖南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20 2006年湖北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21 2006年河南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22 2006年四川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23 2006年重慶市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24 2006年雲南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25 2006年貴州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26 2006年西藏自治區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27 2006年陝西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28 2006年甘肅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29 2006年青海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30 200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31 2006年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32 2006年寜夏迴族自治區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33 2006年海南省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34 2006年大連市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35 2006年青島市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36 2006年寜波市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37 2006年廈門市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38 2006年深圳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與展望

海外發展篇
1 2006年世界高科技發展綜述
2 2005—2006年世界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綜述
3 2005—2006年世界軟件産業發展綜述
4 2006年世界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産業發展情況分析
……
政策法規篇
大事記錄篇
基礎數據篇

前言/序言


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年鑒(2008)—— 洞察變革之潮,引領創新未來 目錄 第一部分:宏觀環境與政策導嚮 2007-2008年度全球高技術産業發展概覽及趨勢研判 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麵臨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國傢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的實施進展與政策調整 國傢自主創新戰略的深化與重點産業技術政策導嚮 知識産權保護與人纔引進政策的新動嚮 第二部分:産業結構與核心技術進展 信息技術(IT)産業: 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的國産化進程與挑戰 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的結構升級與雲計算的初步探索 互聯網與移動通信技術(3G標準及應用)的最新突破 超級計算與高性能計算的應用拓展 生物技術與醫藥産業: 重大疾病疫苗、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發進展 現代農業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分子育種)的産業化步伐 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的建設與投資熱點 新材料與先進製造: 高性能復閤材料、納米材料的研究與應用 數控機床、高端精密儀器製造的國産化替代率分析 增材製造(3D打印技術)的萌芽與試驗性應用 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技術: 太陽能光伏、風力發電的裝機容量與技術路綫競爭 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混閤動力)的産業化試點與政策支持 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的工程化應用 第三部分:區域發展與産業集群 國傢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高新區)的整體運行績效評估 “三大國傢自主創新示範區”(北京、上海、深圳)的差異化發展路徑研究 中西部地區高技術産業的培育與承接策略 區域創新體係的協同發展:産學研閤作的深度與廣度分析 産業集群的演化機製與風險防範 第四部分:投入、産齣與效益分析 高技術産業全要素生産率(TFP)的年度測算 企業研發(R&D)投入強度與政府引導基金的效率分析 高技術産品齣口結構優化與國際貿易摩擦應對 高技術産業從業人員的教育結構與技能需求變化 知識産權創造、運用與保護的統計數據分析(專利申請量與授權質量) 第五部分:企業與市場動態 重點高技術上市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與成長潛力評估 風險投資(VC)與私募股權(PE)流嚮高技術領域的結構性變化 大型國有高技術企業的戰略重組與市場化改革 中小微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生態與融資瓶頸 全球供應鏈重構對中國高技術産業采購與布局的影響 第六部分:挑戰與展望 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再認識與攻關路徑探討 技術標準製定權的國際競爭分析 高技術産業發展中的金融風險與監管要求 2008年及未來五年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趨勢的預測性分析 --- 內容提要: 《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年鑒(2008)》是係統梳理和深度剖析2007年至2008年度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成就、麵臨挑戰及未來趨勢的權威性參考工具書。本年鑒緊密圍繞國傢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深入實施,特彆關注在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迭代加速的背景下,中國如何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創新和産業升級。 本書詳盡記錄瞭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核心領域的年度技術突破和産業化進程。在信息技術方麵,重點分析瞭中國集成電路設計能力相對於製造能力的結構性短闆,以及3G移動通信技術的商用化部署對社會經濟帶來的深遠影響。生物技術部分,著墨於國傢重大新藥創製專項的階段性成果,以及農業生物技術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的作用。 在宏觀層麵,年鑒深入研究瞭國傢創新體係建設的最新進展,包括高新區在推動區域經濟轉型中的功能定位變化,以及産學研閤作模式從“項目驅動”嚮“市場需求驅動”的轉變。年度統計數據顯示,雖然研發投入總量持續攀升,但如何將投入轉化為高效的知識産權産齣和市場價值,仍是本階段産業界麵臨的核心課題。 本捲特彆設立章節,剖析瞭國際風險投資對中國高技術産業的導嚮作用,指齣瞭特定技術領域的資本過熱現象,並警示瞭依賴外部技術輸入的潛在風險。同時,年鑒對新能源汽車和太陽能光伏産業的早期發展階段進行瞭細緻的案例分析,揭示瞭政策激勵與市場選擇之間的博弈關係。 《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年鑒(2008)》不僅是政策製定者、行業管理者、科研機構和投資機構獲取翔實數據和專業判斷的寶貴資料,也是廣大關注中國科技進步與經濟轉型的讀者,理解那個關鍵轉型時期産業脈絡的必備讀物。它以嚴謹的數據和客觀的分析,描繪瞭一幅中國在高起點上嚮創新驅動型經濟邁進的立體畫捲。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的不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種對國傢發展戰略執行層麵的深刻反思。這本書對於不同高技術領域的發展指標體係的構建,非常值得研究者藉鑒。它不僅僅關注産值和專利數量,更深入到研發投入強度、人纔結構優化以及國際閤作的質量等一係列“深水區”的指標。這種對評價體係的重視,反映齣決策層對“高質量發展”的早期關注。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人纔迴流與本土培養機製的分析印象深刻,它沒有停留在口號層麵,而是試圖量化不同政策對人纔梯隊建設的實際影響。盡管不同章節的寫作風格略有差異,但這反而增加瞭整體內容的豐富性,讓人感覺這是一項集結瞭多方專傢智慧的係統工程。它提供瞭一個無可替代的參照點,讓我們得以對照今日之成就,迴望來時的路,清晰地辨識齣哪些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哪些路徑需要持續修正和深化。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時間切片的精確性上。它將我們鎖定在瞭特定的一年,使得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在後續幾年中成為行業主流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是如何在那個當下環境中醞釀和萌芽的。我對比瞭後續幾年我所瞭解的一些行業發展路徑,發現這本書中記錄的許多“前瞻性”的判斷,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當時嚴謹的産業調研和數據支撐。它像一個高清晰度的曆史快照,捕捉到瞭很多容易被後來宏大敘事所忽略的“邊緣地帶”的技術探索和小規模的成功案例。對我個人而言,它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創新生態係統”的理解——創新不僅發生在實驗室裏,更與金融資本的湧入、政府激勵措施的落地,以及産業鏈上下遊的協同作用密不可分。這種多維度、全景式的展現,遠超齣瞭單一技術報告所能提供的深度。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受是其資料的紮實與嚴謹,這絕非一般行業報告所能比擬的。它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精密的分析框架,將高技術産業的各個分支——從信息技術到生物醫藥,再到新材料——都置於一個相互關聯的體係中進行考察。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路徑選擇的論述,作者顯然投入瞭大量的精力去梳理脈絡,試圖迴答“我們究竟在哪些環節實現瞭真正的‘中國創造’,又在哪些領域仍然受製於人”這個核心問題。行文的邏輯性極強,論證過程環環相扣,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的新手,也能順著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它提供瞭一種自上而下的宏觀視角,幫助讀者把握住國傢層麵在特定時期對高技術産業發展的戰略意圖和資源傾斜方嚮,這對理解當時的宏觀經濟決策至關重要。這種詳盡的、體係化的梳理,讓人對那個時期的産業布局有瞭更為清晰和立體的認識,擺脫瞭碎片化信息的乾擾。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說實話,帶著一種獨特的、略顯沉穩的官方學者氣,但這種“氣”並非貶義,而是體現瞭其作為權威參考資料的專業性。它沒有采用當下流行的網絡化、碎片化的錶達方式,而是堅持用規範、嚴謹的書麵語進行闡述,這使得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得到瞭極大的保障。我特彆欣賞它在描述技術瓶頸和政策應對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有力的筆觸。例如,在探討知識産權保護環境的演變時,它沒有過度渲染矛盾或頌揚成就,而是通過翔實的數據和政策文本的對比,客觀地展現瞭進步與挑戰並存的復雜現實。這種不偏不倚的敘事態度,反過來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它要求讀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解碼,但一旦領會,所獲非凡。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研讀”而非“快讀”的案捲,每一頁都蘊含著值得推敲的細節和深層的行業智慧。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的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經濟圖景,仿佛置身於那個特定年份的産業浪潮之中。它沒有拘泥於枯燥的數字羅列,而是用一種近乎敘事的手法,將那些曾經讓人矚目、如今已成為曆史注腳的技術突破和市場變遷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區域發展差異的細緻勾勒,那種對比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劃分,更是對政策導嚮、資源稟賦、人纔集聚等復雜因素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創新企業在政策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市場競爭中謀發展的艱辛與不易。那種文字的力量在於,它能讓你跳齣單純的“成功學”的膚淺解讀,去理解每一個高技術成果背後所蘊含的巨大努力和無數次的試錯。這不僅僅是一本年鑒,更像是一份對時代精神的側寫,記錄瞭中國在邁嚮創新驅動發展道路上,那些關鍵的、不可磨滅的裏程碑時刻。它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記錄,而成為可以觸摸、可以感知的鮮活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