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7)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强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高技术产业
  • 高技术产业
  • 产业发展
  • 年鉴
  • 2007年
  • 科技
  • 经济
  • 中国
  • 产业政策
  • 统计数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109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58195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4
字数:14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帮助广大读者和高技术产业工作者准确、及时地了解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政策法规等信息,我们在有关领导的指导下,编辑出版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7)》。本书内容共分七大部分:
(一)综合发展篇:介绍了200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了创业投资的发展情况。
(二)产业发展篇:对高技术产业中的一些重点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航空产业、航天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互联网产业、转基因植物产业、医药产业以及现代中药产业等的发展情况、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三)地区发展篇:介绍了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有关2006年当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发展思路。
(四)海外发展篇:介绍了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世界软件产业发展情况、世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和世界高科技发展状况,摘译了《美国科学与工程技术指标(2006)》、《创建创新型欧洲》、《创新美国》、《美国竞争力报告》、《日本第三期科学技
术框架报告》和((2006美国制药工业年报》等报告。
(五)政策法规篇:收录了国务院和各部委2006年发布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
(六)大事记录篇:收集了2006年高技术产业综合发展及信息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航天航空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七)基础数据篇:为便于读者查找高技术产业中的一些基础数据,本书收录了国家统计局《全国高技术产业动态监测信息快报》的主要经济指标、2004年OECD国家科学研究情况以及OECD国家专利活动和技术贸易等相关数据。

作者简介

张晓强男,1951年4月出生,桓台县人,汉族,1987年10月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导演专业,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济南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国家一级导演,2000年10月被评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多年来一直从事导演工作,共导演拍摄了100多部集电视剧,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全国省、市电视台播出,其中电视剧《西出阳关》于1997年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故道》、《冻土》、《男儿无泪》、《岁月无痕》四部作品连续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全国“金剑奖”一等奖第一名,全国“金鼎奖”二等奖第一名,1998年在全省优秀电视剧评比中荣获“优秀导演”奖,多部作品获济南市“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全国大型刊物《当代电视》及省《影视文学》发表论文5篇,作为主要编剧还曾创作了20集电视剧《风雪相思雁》、《黑色诱惑》、电影《猎鹰》、《岁月无痕》、《风雨情缘》、《生死追杀》等文学剧本。

目录

综合发展篇
1 200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及展望.
2 200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
3 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调查综述
4 2006年国家高新区发展侧记

产业发展篇
1 2006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综述
2 2006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3 2006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4 2006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5 2006年中国航空产业发展情况
6 2006年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综述
7 2006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8 200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综述
9 2006年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10 2006年中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情况
11 2006年中国转基因植物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地区发展篇
1 2006年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比较
2 2006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3 2006年天津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4 2006年河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5 2006年山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6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7 2006年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8 2006年吉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9 2006年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10 2006年上海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11 2006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12 2006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13 2006年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14 2006年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15 2006年福建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16 2006年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17 2006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18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19 2006年湖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20 2006年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21 2006年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22 2006年四川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23 2006年重庆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24 2006年云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25 2006年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26 2006年西藏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27 2006年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28 2006年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29 2006年青海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30 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31 200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32 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33 2006年海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34 2006年大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35 2006年青岛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36 2006年宁波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37 2006年厦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38 2006年深圳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与展望

海外发展篇
1 2006年世界高科技发展综述
2 2005—2006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综述
3 2005—2006年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综述
4 2006年世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政策法规篇
大事记录篇
基础数据篇

前言/序言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8)—— 洞察变革之潮,引领创新未来 目录 第一部分:宏观环境与政策导向 2007-2008年度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概览及趋势研判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进展与政策调整 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化与重点产业技术政策导向 知识产权保护与人才引进政策的新动向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与核心技术进展 信息技术(IT)产业: 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国产化进程与挑战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与云计算的初步探索 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3G标准及应用)的最新突破 超级计算与高性能计算的应用拓展 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 重大疾病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进展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分子育种)的产业化步伐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建设与投资热点 新材料与先进制造: 高性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数控机床、高端精密仪器制造的国产化替代率分析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的萌芽与试验性应用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 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与技术路线竞争 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混合动力)的产业化试点与政策支持 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第三部分:区域发展与产业集群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的整体运行绩效评估 “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上海、深圳)的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 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培育与承接策略 区域创新体系的协同发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分析 产业集群的演化机制与风险防范 第四部分:投入、产出与效益分析 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年度测算 企业研发(R&D)投入强度与政府引导基金的效率分析 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优化与国际贸易摩擦应对 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教育结构与技能需求变化 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的统计数据分析(专利申请量与授权质量) 第五部分:企业与市场动态 重点高技术上市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与成长潜力评估 风险投资(VC)与私募股权(PE)流向高技术领域的结构性变化 大型国有高技术企业的战略重组与市场化改革 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生态与融资瓶颈 全球供应链重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采购与布局的影响 第六部分:挑战与展望 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再认识与攻关路径探讨 技术标准制定权的国际竞争分析 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金融风险与监管要求 2008年及未来五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性分析 --- 内容提要: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8)》是系统梳理和深度剖析2007年至2008年度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成就、面临挑战及未来趋势的权威性参考工具书。本年鉴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特别关注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本书详尽记录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核心领域的年度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在信息技术方面,重点分析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相对于制造能力的结构性短板,以及3G移动通信技术的商用化部署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生物技术部分,着墨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农业生物技术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在宏观层面,年鉴深入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新进展,包括高新区在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功能定位变化,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从“项目驱动”向“市场需求驱动”的转变。年度统计数据显示,虽然研发投入总量持续攀升,但如何将投入转化为高效的知识产权产出和市场价值,仍是本阶段产业界面临的核心课题。 本卷特别设立章节,剖析了国际风险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导向作用,指出了特定技术领域的资本过热现象,并警示了依赖外部技术输入的潜在风险。同时,年鉴对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早期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政策激励与市场选择之间的博弈关系。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8)》不仅是政策制定者、行业管理者、科研机构和投资机构获取翔实数据和专业判断的宝贵资料,也是广大关注中国科技进步与经济转型的读者,理解那个关键转型时期产业脉络的必备读物。它以严谨的数据和客观的分析,描绘了一幅中国在高起点上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迈进的立体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带着一种独特的、略显沉稳的官方学者气,但这种“气”并非贬义,而是体现了其作为权威参考资料的专业性。它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化、碎片化的表达方式,而是坚持用规范、严谨的书面语进行阐述,这使得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技术瓶颈和政策应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例如,在探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演变时,它没有过度渲染矛盾或颂扬成就,而是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政策文本的对比,客观地展现了进步与挑战并存的复杂现实。这种不偏不倚的叙事态度,反过来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它要求读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解码,但一旦领会,所获非凡。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研读”而非“快读”的案卷,每一页都蕴含着值得推敲的细节和深层的行业智慧。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图景,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年份的产业浪潮之中。它没有拘泥于枯燥的数字罗列,而是用一种近乎叙事的手法,将那些曾经让人瞩目、如今已成为历史注脚的技术突破和市场变迁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区域发展差异的细致勾勒,那种对比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是对政策导向、资源禀赋、人才集聚等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创新企业在政策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市场竞争中谋发展的艰辛与不易。那种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让你跳出单纯的“成功学”的肤浅解读,去理解每一个高技术成果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努力和无数次的试错。这不仅仅是一本年鉴,更像是一份对时代精神的侧写,记录了中国在迈向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上,那些关键的、不可磨灭的里程碑时刻。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鲜活过程。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其资料的扎实与严谨,这绝非一般行业报告所能比拟的。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分析框架,将高技术产业的各个分支——从信息技术到生物医药,再到新材料——都置于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中进行考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论述,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梳理脉络,试图回答“我们究竟在哪些环节实现了真正的‘中国创造’,又在哪些领域仍然受制于人”这个核心问题。行文的逻辑性极强,论证过程环环相扣,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新手,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它提供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帮助读者把握住国家层面在特定时期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资源倾斜方向,这对理解当时的宏观经济决策至关重要。这种详尽的、体系化的梳理,让人对那个时期的产业布局有了更为清晰和立体的认识,摆脱了碎片化信息的干扰。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时间切片的精确性上。它将我们锁定在了特定的一年,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在后续几年中成为行业主流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是如何在那个当下环境中酝酿和萌芽的。我对比了后续几年我所了解的一些行业发展路径,发现这本书中记录的许多“前瞻性”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严谨的产业调研和数据支撑。它像一个高清晰度的历史快照,捕捉到了很多容易被后来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边缘地带”的技术探索和小规模的成功案例。对我个人而言,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解——创新不仅发生在实验室里,更与金融资本的涌入、政府激励措施的落地,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作用密不可分。这种多维度、全景式的展现,远超出了单一技术报告所能提供的深度。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对国家发展战略执行层面的深刻反思。这本书对于不同高技术领域的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非常值得研究者借鉴。它不仅仅关注产值和专利数量,更深入到研发投入强度、人才结构优化以及国际合作的质量等一系列“深水区”的指标。这种对评价体系的重视,反映出决策层对“高质量发展”的早期关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人才回流与本土培养机制的分析印象深刻,它没有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试图量化不同政策对人才梯队建设的实际影响。尽管不同章节的写作风格略有差异,但这反而增加了整体内容的丰富性,让人感觉这是一项集结了多方专家智慧的系统工程。它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参照点,让我们得以对照今日之成就,回望来时的路,清晰地辨识出哪些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哪些路径需要持续修正和深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