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辞海-(全五册)

1936-辞海-(全五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舒新城 著
图书标签:
  • 辞海
  • 工具书
  • 百科全书
  • 历史
  • 文化
  • 参考书
  • 汉语
  • 辞典
  • 1936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市新华书店
出版社: 新星
ISBN:9787513317580
商品编码:10587083836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1936-辞海-(全五册)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0-01
作者:舒新城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980.00 页数:0 印次: 1
ISBN号:9787513317580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辞海》,词典中的*,覆盖内容**,民国狂销百万,为藏书家、图书馆、专业人士案头必备。取《辞源》之所长而又有所创造,在词典出版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辞海》是我国一部大型的*的综合性工具书,它服务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我国辞书出版史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49年之前,《辞海》**版发行量就在一百万部以上,其编撰质量广为学者称颂。
1936年版的《辞海》收词范围不仅着眼历史典籍中的旧词,且囊括了当时的一些重大事件。在初版《辞海》里,一大批政治词目收入其中,保持了民族立场。如“塘沽协定”词条称:“日军自九一八(参阅九一八之役)起,侵占我国辽、吉、热、黑四省后,又陆续向关内进兵,威胁平、津……”;“山东问题”词条称:“民国四年,欧战初起,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占领胶州青岛以及胶济路……”.这些词条,体现了当日救亡图存的气氛,于今日来看,更显当时编撰者的不易。
1936年版《辞海》不受当时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影响,编写的条目忠于历史和史实。
1936年版《辞海》采用正体字书写,虽是一部工具书,却让人感受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书为1936年版《辞海》的原大影印典藏版,在《辞海》启动百年纪念之际,影印版《老辞海,1936》旨在向一代代服务于《辞海》编校的学者们致敬,并将《辞海》精神薪火传承。

内容提要

《辞海》是我国一部大型的*的综合性工具书,是我国**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辞书。1915年,《辞海》由中国近代**教育家、出版家陆费逵动议编纂。从1915年开始,至1936年开始出版,至今已出六版。**版分为上下册,上册于1936年11月出版,下册于次年8月出版。分甲、乙、丙、丁、戊五种,开本、用纸、定价有所不同。《老辞海,1936》是由**版《辞海》甲种本原大影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舒新城(1893-1960)
湖南溆浦人,著有《留学史》、《教育思想史》等。1928年任《辞海》主编。1936年正式出版了《辞海》**版。1960年在上海病逝。
徐元诰(1878-955)
江西吉安人。1913年9月寄居上海。除主编《中华大字典》和倡修《辞海》外,著有《管子释疑》、《说文》、《法学通论》、《民主》等。
张相(1877-1945),浙江杭州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他是晚清**词人谭复堂的学生,骈文诗词都好,有“钱塘才子”之称,是个学者型人物。“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避开您提到的《1936-辞海-(全五册)》的具体信息。 --- 时代的回响与知识的殿堂:近现代经典文献选粹 本套丛书旨在为当代读者构建一个深入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思想变迁及文学艺术发展脉络的知识框架。它精选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思想论述以及重要的文化记录,这些文献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考证,至今仍是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基石。 第一卷:社会结构与现代转型 本卷聚焦于中国传统社会向近现代形态演变的复杂过程。收录的文本清晰地勾勒出清末民初以来,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与社会阶层所经历的剧烈震荡。重点呈现了对乡村经济的实地调查报告,这些报告不仅记录了农业生产关系的细微变化,更揭示了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困境与自救尝试。 其中包含了数篇关于城市化初期社会生态的研究,分析了新兴资产阶级、产业工人群体的形成及其与传统士绅阶层的矛盾与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卷内收录的几篇关于地方自治运动的早期论述,这些文献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探索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时所付出的理论努力与实践探索。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源流及其在不同地域的实践差异,本卷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的深度解析。 第二卷:新思潮的碰撞与知识分子的抉择 本卷是关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思想界的“风暴之眼”。随着西方学术思潮的涌入,本土的儒学体系、启蒙思潮与外来的科学、民主、社会主义理念展开了激烈的对话与融合。本卷汇集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几位思想家针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的哲学辩论和文化批判。 重点收录了对“全盘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两大思潮的代表性文本的节选与梳理。读者将能看到,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下,语言文字、伦理道德如何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审视之下。此外,本卷还收录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及其与本土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早期探索性文献,这些文字奠定了此后几十年中国政治理论发展的基础。它不仅仅是思想史的记录,更是知识分子在时代危机中进行深刻自我定位与道德抉择的生动写照。 第三卷:文学的革新与民族精神的塑造 文学在现代中国的转型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卷集中展现了白话文运动的成果及其对国民性塑造的巨大影响。收录的篇目涵盖了从早期小说对社会弊病的深刻揭露,到新诗歌对自由情感的初步表达。 本卷特别关注了“乡土文学”的兴起,这些作品以其朴素而有力的笔触,记录了中国广袤土地上的生命经验与集体记忆,为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树立了典范。同时,对引介自海外的现代文学流派,如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得失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的探索,更是民族精神在动荡年代寻求自我表达和文化认同的艺术结晶。 第四卷:学术典范的建立与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 在社会动荡的同时,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正艰难地寻求独立与规范。本卷汇集了在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者们在建构学科范式时的重要论著。 例如,在历史研究方面,本卷展示了如何运用新的史料学方法来重构古代史,以及对“中国史观”进行现代化诠释的尝试。哲学卷则聚焦于对西方逻辑学和辩证法的引进与消化,以及本土哲学如何应对现代性的挑战。这些文献体现了中国学者在“引进来”与“立起来”的艰难平衡中,努力奠定中国现代人文学科科学化、专业化的基石。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源头及其学科设置的内在逻辑,本卷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第五卷:艺术的觉醒与审美视野的拓展 本卷关注二十世纪初期艺术领域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绘画、音乐和建筑设计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它记录了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开始与西方学院派体系进行碰撞与对话。 收录的作品展示了早期艺术教育家们如何致力于革新传统绘画的技法,倡导写实主义的审美趣味。在音乐方面,本卷收录了关于引进西方记谱法、建立现代合唱体系的早期探索。建筑领域则聚焦于对传统“梁架结构”的反思以及对现代功能主义建筑的初步尝试,这些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城市景观形成的审美基础。本卷帮助读者认识到,在社会变革时期,审美观念的更新同样是民族精神重塑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丛书的整体价值在于,它并非对单一事件或思想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对这些关键文献的精选与呈现,力图复原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在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等多个维度上经历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它为严肃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原始参照,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直抵时代心灵深处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排版设计深感赞赏,它在保持信息密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视觉疲劳。在这么小的版面上要塞入如此海量的知识点,难度是极高的。我注意到,它的字体选择和行间距的拿捏非常到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那些密集的定义和解释,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酸涩。更巧妙的是,它在区分主条目、副条目以及引文注释时,采用了非常微妙的字体粗细和缩进变化,这种层级感让信息结构一目了然。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弄清楚一个古代官职的演变,需要对比好几个不同朝代的条目,如果排版稍有不慎,我可能很快就会迷失在字里行间,但在这套书里,结构清晰的指引让我能够轻松地在不同概念之间建立联系,非常流畅。这充分体现了优秀的编辑设计能力,真正做到了“为读者着想”,而不是简单地把内容堆砌上去。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我个人认为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本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知识探索史的缩影。当我翻阅那些在当代已经鲜有人提及的科学、艺术或社会学名词解释时,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努力构建现代知识体系的艰辛与热情。很多解释背后蕴含的时代背景和学术争论,需要读者带着一定的历史敏感度去体会。例如,它对某些早期引入的西方概念的翻译和阐释,充满了那个时期特有的文化张力和探索精神,这比现在随处可见的标准译名要耐人寻味得多。阅读这些条目,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对时代精神的追溯。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术语,都曾是前辈们花费巨大心力去定义和确立的成果,这种传承感是阅读其他快速迭代的资料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

与其他现代工具书相比,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平衡,让人很难把它归类。它既有严谨的学术规范,比如对引文出处的标注极为细致,让你可以追溯源头,但同时又保持了一种面向大众的实用性,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高不可攀。我发现自己经常在查阅某个具体知识点后,因为旁边紧邻着一个看似不相关的条目,而鬼使神差地开始阅读起来,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完全偏离了最初的查阅目的。这说明它的内容组织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和关联性。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冷冰冰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其知识的网状结构,引导你产生好奇心,去探索知识之间的“隐秘的联系”。这种体验,让我觉得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知识的探险,收获总是超出预期。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不是盖的,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那种老派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的书架上就有几本这样厚实的书,每次翻开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现在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非常接近,虽然是新印的,但那种仪式感是足的。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涉及古典文学和哲学思辨的部分,那些古籍的引用和注释处理得相当考究。比如,随便翻到一个关于宋代理学家的条目,它不仅给出了准确的生卒年份和主要著作,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流派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不是一般工具书能做到的深度。每次查阅,都感觉像是在跟一位博学的长者对话,他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知识领域。特别喜欢它在解释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词汇时,会配上非常贴切的现代汉语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救星。很多时候,一本好的工具书,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构建,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购买这套书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毕竟现在的电子词典更新速度太快了。但是,真正开始使用后,才发现纸质书的不可替代性。那种你需要一个概念时,目光在书页上快速扫描,然后手指精准地定位到那个词条的感觉,是屏幕滑动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它对历史事件和地理概念的梳理,逻辑性极强。举个例子,我最近在研究一个民国时期的社会现象,需要核对一些当时的地名和机构名称,电子搜索的结果往往是碎片化的,而这套书把相关的背景信息系统地整合在一起,让你一眼就能看到事物发展的时间线和空间关系。它不仅仅是字典,更像是一个微型的百科全书群落。而且,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点,就是它在收录一些比较冷门的专业术语时,其解释往往比一些特定领域的专业词典还要精准和全面,这说明编纂者在收录和校对上是下了血本的,这种严谨性让人肃然起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