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RT 中学生规范词典
定价:35元
作者:出 版 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9
ISBN:9787500645214
字数:暂无
页码:43,814页
版次: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标识:9787500645214
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并没有耐心去研究这本词典的“使用说明”,直接就用它来查词。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我发现它暗藏着许多“彩蛋”式的实用功能。比如,它在收录一些高频的写作动词时,会有一个“同义替换”的小版块,列出十几个不同风格的同义词,并用简洁的星级或符号标记其正式程度。这对于我们这些写作文时总是“才华横溢但词汇匮乏”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能瞬间拓宽我们的表达维度。此外,这本书对于现代汉语中那些经常被误用的固定搭配,给出了非常严厉且有力的纠正。我记得我曾在一个作文里把“相形见绌”的“绌”写成了“黜”,翻阅时才发现,它不仅指出了我的错误,还专门解释了“绌”和“黜”在意义上的本质区别,甚至还用对比的方式解析了“相形见绌”和“相形见绱”这两个近义(或者说易混淆)的表达。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我对编纂者充满了敬意。它不仅仅是规范,更是一种深度陪伴式的指导。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规范词典”期望值不高,觉得无非就是把《新华字典》的内容拉长,加上一些不常用的生僻字。但实际使用下来,我发现我的看法完全错了。这本书的编辑思路,明显是围绕着“如何帮助中学生在考试和日常交流中避免低级错误”来构建的。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一个词的正确写法和读音,更重要的是,它在“语境”和“用法”上下了狠功夫。举个例子,很多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词义会发生微妙的漂移,这本书里对此有详尽的标注,并且配有明确的否定性用例——也就是告诉你“这个词在某种情况下是不能这样用的”。这对于正在形成语言习惯的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及时的“避雷针”。我尤其欣赏它对网络新词和流行语的处理态度,它并没有一味地追赶潮流,而是保持了一种审慎的态度,对于那些已经进入规范语境的词汇进行了收录和辨析,对于那些尚不稳定的表达,则保持了克制。这种对语言规范性的坚守,让它显得既有时代感又不失权威性,非常适合我们这种正处于语言学习关键期的群体。
评分这本厚厚的词典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简直就是书桌上的镇纸。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唾手可得,谁还真会翻一本实体词典呢?可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倒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选得挺考究,不是那种薄得一戳就破的劣质纸,拿在手上有一种踏实的触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释义部分,真的是下了血本的。很多我们日常口语中经常用,但总觉得“好像是这么回事,又说不清楚”的词,在这里都能找到非常清晰、逻辑严密的解释。比如一些成语的典故,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意思,而是会追溯到那个典故的出处,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明白这个词的来龙去脉,而不是死记硬背。我记得有一次我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里面想用一个比较高级的词汇来形容污染的严重性,结果在查找过程中,无意间翻到了好几个备选项,每一个的细微差别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本书的厚度意味着内容的详实,对于需要进行严谨书面表达的中学生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武功秘籍”,而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它的存在,让学习语言变成了一种探寻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记忆。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工具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排版大师”的杰作。现在很多工具书为了塞进更多内容,搞得像密密麻麻的文字迷宫,让人望而生畏,阅读体验极差。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它的字体选择非常适中,既保证了信息的承载量,又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行距和字间距的调整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即使用长时间在灯下查阅,眼球的负担也相对较轻。特别是它在特殊词汇和例句上的处理,简直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字典,它有“温度”。比如,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它会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小场景来举例说明,让人瞬间就能抓住那个精髓的区别。我有个同学对文言文里的虚词感到非常头疼,每次写古诗词赏析都无从下手,后来他偶然翻到这本书里对“焉”、“夫”、“苟”等词的解释,一下子豁然开朗。那感觉就像是,有人用现代的白话文,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书房的门,让你不再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是高不可攀的。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编纂者对中学生学习痛点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词典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它强大的“自洽性”。很多工具书,尤其是涉及知识点的总结时,往往会给人一种“拼盘”的感觉,各个部分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但《中学生规范词典》在结构设计上体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它的索引系统简直是神器,我曾经尝试用好几种不同的思路去查找一个词:按拼音、按部首,甚至是按我模糊的记忆中的词义的首字笔画数去尝试。无论哪种路径,它都能快速精准地将我带到目标位置,而且沿途的导航清晰明了,不会让人产生迷失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解释一个复杂概念时,往往会互相引用,比如解释一个历史术语时,它会让你回头去看另一个解释过的地理名词,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存在。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去探索周边知识的兴趣。它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查阅工具,而是一个主动引导我去构建知识体系的“向导”,让我的学习效率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