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409.2-2016 大坝监测仪器 钢筋计 第2部分:振弦式钢筋计

GB/T 3409.2-2016 大坝监测仪器 钢筋计 第2部分:振弦式钢筋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GB/T 3409
  • 2-2016
  • 大坝监测
  • 钢筋计
  • 振弦式钢筋计
  • 土木工程
  • 仪器仪表
  • 结构健康监测
  • 混凝土结构
  • 监测技术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标准中文名称:  GB/T 3409.2-2016 大坝监测仪器 钢筋计 第2部分:振弦式钢筋计
标准英文名称:  Instrument for dam monitoring—Rebar strain meter—Part 2:Vibrating wire rebar strain meter
ISBN:  GB/T 3409.2-2016
出版语种:  中文简体
总页数字:
 16/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00年1月
 装帧:  平装
作者:  
定价:  18.00

标准中文名称:   大坝监测仪器 钢筋计 第2部分:振弦式钢筋计
标准英文名称:   Instrument for dam monitoring—Rebar strain meter—Part 2:Vibrating wire rebar strain meter
ICS号:   07.060
中标分类号:   P10
出版语种:   中文简体
总页数:   16
发布日期:   1800-01-01
实施日期:   2017-01-01
标准状态:   即将实施
商品编号:210569  定价:¥18.00  一口价:¥15.30  折扣:85%折  立即节省:¥2.70


土木工程监测技术与应用 本书籍聚焦于现代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实际应用,全面涵盖了从传感器原理到数据分析处理的全过程。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结构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一份深入且实用的参考资料。 第一章 结构健康监测(SHM)概述与发展趋势 本章首先界定了结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的基本概念、目标与重要性,阐述了其在保障基础设施安全、延长服役寿命和优化维护决策中的核心作用。系统梳理了SHM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定期巡检向实时、连续、智能监测的演进脉络。深入探讨了当前SHM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海量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分析,以及监测结果的工程决策转化。着重分析了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对结构监测带来的深刻变革,展望了未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向自适应、自学习方向发展的趋势。内容涵盖了状态评估、损伤识别、剩余寿命预测等关键性能指标的设定与量化方法。 第二章 土木工程结构常用传感技术基础 本章详细介绍了支撑现代结构监测系统的各类关键传感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及局限性。重点讲解了应变测量技术,包括电测应变片(Strain Gauges)的粘贴技术、信号调理与线性化处理。对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的基本物理效应和测量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 位移测量技术: 涵盖了从非接触式(如激光位移计)到接触式(如LVDT、拉线式位移计)的多种技术,详细对比了它们在不同尺度和环境下的性能差异。 加速度与振动测量: 详细介绍了压电式和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分析了其频率响应特性和噪声抑制技术,为动力响应分析奠定基础。 温度与环境参数测量: 探讨了温度变化对结构监测数据的耦合影响,介绍了高精度热敏电阻、铂电阻温度计以及湿度、风速、雨量等环境参数传感器的选型与部署策略。 第三章 土木工程结构无损检测(NDT)方法 本章侧重于对结构内部状态进行评估的无损检测技术,这些技术通常作为SHM系统的补充或特定损伤排查的手段。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检测(UT)技术,包括横波、纵波的传播特性,以及时差分析法在缺陷定位中的应用。阐述了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 AE)技术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在混凝土和岩石材料中裂纹扩展的实时监测中的有效性。此外,还包括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检测结构表面缺陷和内部热异常方面的应用,以及地质雷达(GPR)在探测地下结构和构件内部钢筋、空洞情况的理论基础与数据解释。 第四章 结构动力特性识别与模态分析 动力特性识别是评估结构刚度和整体健康状况的核心手段。本章系统介绍了系统的识别方法。首先,回顾了结构动力学基础理论,包括自由振动、强迫振动和随机激励下的运动方程。随后,详细阐述了基于频响函数的频域识别方法,如峰值法、半功率带宽法。重点讲解了基于时域数据的模态参数识别技术,包括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和随机子空间辨识(SSI)方法。对模态阻尼比的估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模态分析结果在工程实践中(如校核有限元模型、评估损伤程度)的具体应用案例。 第五章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DAQ) 高效、可靠的数据采集系统是SHM系统的神经末梢。本章详细解析了数据采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模拟前端电路、模/数转换器(ADC)的选择标准(如分辨率、采样率)。讨论了多通道数据采集的同步性要求及其实现技术。重点分析了数据传输链路的设计,包括有线(如RS-485, 以太网)和无线(如ZigBee, LoRa, 4G/5G)通信技术的优缺点及在不同工程场景下的适用性。安全性与实时性作为数据传输的约束条件,在本章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第六章 监测数据处理、分析与可视化 海量采集的原始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工程信息。本章首先介绍数据预处理技术,包括去除基线漂移、滤波(如低通、高通、陷波滤波)和异常值剔除。随后,深入讲解了基于损伤指标的分析方法,例如应变能释放率、谱系分析法等。重点阐述了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损伤识别与状态评估模型构建,包括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在特征提取和模式分类中的应用。最后,展示了结构状态可视化技术,如何通过三维模型渲染、时序图表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实现对复杂结构状态的直观展示和高效报告生成。 第七章 监测系统的工程应用案例与规范要求 本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展示监测技术的成功应用。涵盖了大型桥梁的长期静态和动态监测、高层建筑的施工期与运营期监测、以及特定水利工程(如水库大坝、堤防)的渗流与位移监测等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了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环境适应性问题、电源供应问题和传感器标定与维护流程。同时,本章还概述了国内外主要的结构监测相关标准与规范体系,强调了在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阶段必须遵循的工程规范要求,确保监测成果的工程可靠性和法律效力。 第八章 监测系统的维护、标定与质量控制 一个长期有效的监测系统依赖于严格的维护和质量控制流程。本章提供了传感器现场标定的方法和标准,包括静态标定和动态标定。详细阐述了系统定期的自检程序和数据质量控制流程,如何通过交叉比对、冗余设计和基线数据对比来评估系统性能的衰减。讨论了传感器漂移、连接件老化等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技术,以及系统升级和技术迭代的策略规划,确保监测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印象深刻,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专业气息。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庄重,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和清晰的字体排版,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这是一本严谨的技术标准规范。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纸张的质感,挺括而有韧性,即便是经常翻阅查阅,也不容易出现卷边或者磨损的迹象。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考究,图文混排的地方处理得非常到位,那些复杂的结构示意图和数据表格,都清晰地以黑白分明的形式呈现出来,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专业图示的人,也能大致分辨出关键的受力点和安装位置。光是看着这本书摆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工作区域的专业度都提升了一个档次。当然,购买一本技术标准,最终看的还是内容,但良好的物理载体,无疑为学习和参考过程提供了极佳的“第一印象”和使用体验。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优秀标准出版物,让我们的专业资料库更加充实可靠。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较于传统的官方文件,显得稍微活泼了一些,当然,这种“活泼”是建立在高度专业性基础上的,绝非轻浮。它没有过度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力求用最直接、最准确的工程语言来表达复杂的物理概念和技术要求。特别是对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术语,编撰者似乎很有心地在脚注或者旁注中进行了补充说明,这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理论知识丰富但现场经验尚浅的年轻工程师而言,是极其友好的。阅读起来的感受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耐心地坐在你身边,为你讲解每一个关键步骤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考量,而不是冷冰冰地扔下一堆公式让你自行领悟。这种“可读性”和“专业性”的完美平衡,是许多技术标准难以企及的优点。

评分

从一个工程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极强,非常便于检索和引用。它采用了清晰的章节划分体系,每一条目都有明确的编号和层级关系,这在进行项目招投标文件或者合同附件的编写时,显得尤为重要。我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猜测某个特定要求归属于哪个大类,直接通过目录就能定位到相关的技术参数或验收标准。此外,标准中穿插引用的相关国家或行业其他标准之间的交叉引用链接也做得非常完善,这大大节省了我们跨领域查阅资料的时间成本。它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文档,更像是整个监测体系标准网络中的一个关键枢纽节点。当我需要向第三方汇报监测方案的合规性时,直接引用其中的某个条款编号,显得权威且无懈可击。这种条理清晰、互相印证的编写风格,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沟通的精准度。

评分

我花了几天时间,专门对比了上一版与这版标准在关键指标上的迭代和演进。这次的修订,明显反映了行业内对更高精度和更长寿命监测技术的需求趋势。新标准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要求有了显著提升,例如对极端低温和高湿环境下的性能衰减预测,给出了更为审慎的保守估计值。这表明标准制定者紧跟了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步伐。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总结,更是一种对未来工程挑战的预判和前瞻性指导。通过研读这些修订点,我能清晰地看到国内大坝安全监测技术正朝着更精细化、更智能化的方向迈进。这本书的存在,就像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里程碑,记录了我们在保障基础设施安全这条漫漫长路上取得的最新成就,同时也为我们下一阶段的技术攻关指明了方向。

评分

阅读这本标准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编撰者在细节处理上的极致追求。它不像某些技术手册那样只停留在理论的宏观描述,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工程实践的肌理之中。举个例子,关于仪器校准步骤的描述,简直是手把手地教导,从现场环境的温度控制要求,到电压信号的采集频率设定,再到数据漂移的容许范围,每一个环节都给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这对于我们项目现场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避免了过去那种“凭经验办事”带来的不确定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长期稳定性验证”那一部分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测试要求,更像是一个动态的、应对时间效应的系统性指导方针。这种对“可靠性”近乎偏执的关注,体现了制定者对大坝安全这一宏大命题的敬畏之心。如果说一般的规范是告诉我们“做什么”,那么这本标准就是在细致地指导我们“如何确保做对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