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

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继东,周本贞 著
图书标签:
  • 西南联大
  • 现代中国
  • 高等教育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研究
  • 民国史
  • 教育史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35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85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页数:34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是关于研究“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的论文集,内中具体收录了:《西南联大与南开大学》、《抗战时期迁滇高校中共产党员群体研究——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例》、《从西南联大看自由精神对于现代大学之必要性》、《家国情感与事实判断——以何炳棣等20世纪70年代初的访华观感为例》等文章。

目录


一、西南联大综合及动态研究
西南联大办学理念初探
西南联大历史贡献解读
清华与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与南开大学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西南联大——从日本人的视角来谈
1984年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动态——基于CNKI~~次录论文状况的考察
西南联大的日本研究——以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认识与主张为中心
论西南联大确立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探索
浅析西南联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
抗战时期迁滇高校中共产党员群体研究——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例
浅析西南联大图书馆的管理及启示

二、西南联大精神传承研究
联大神州铸丰碑——再论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西南联大看大学应有文化的自觉
解读西南联大“精神富矿"的三个视角
从西南联大看自由精神对于现代大学之必要性
简论西南联大师生的价值取向
从西南联大看中国大学精神的培育

三、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研究
家国情感与事实判断——以何炳棣等20世纪70年代初的访华观感为例
思想改造运动中的潘光旦——潘光旦“历史问题”的由来及其后果
燕树棠思想浅析
“一二·一”运动期间西南联大教授会出席
情况评析
矛盾的纠缠:现代生命的深度蕴涵——郑敏早期诗歌关于生命现状的思考
吴晗在西南联大时的转变
钱端升与《今日评论》
闻一多导师和西南联大新诗社
老舍的云南旅行(1941年秋天)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联大复员后曾昭抡赴美考察原子弹及价值初探
闻一多对人生际遇的四次现实抉择解读

四、西南联大教学科研研究
西南联大的探究性教学考索
联大研究生教育管窥——略及战时中国的大学格局
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战时国民党教育政策若干问题探讨
西南联大实践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启示
试论西南联大对云南民族学研究的贡献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文学
西南联大女子教育初探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云南的调查研究

五、西南联大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
西南联大学术期刊及其科学传播——兼与西北联大比较
西南联合大学与云南陆军讲武堂之比较研究
西南联大教师主要课余生活对昆明社会的影响
《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一段未曾抵达的旅程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长河中,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深厚的学术底蕴以及在烽火岁月中坚守教育理想的传奇经历,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并非对这段辉煌历史的直接叙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宏大、更具前瞻性的维度:它不是关于西南联大本身“是什么”的详尽史料汇编,也不是对联大在特定时期“做了什么”的编年体记录。相反,本书探讨的是一个更为内在、也更具启发性的问题——西南联大作为一段独特的历史现象,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学术研究的走向,特别是那些在它之后、但又深受其精神浸润的“现代中国研究”领域,其研究的视角、方法、以及所关注的核心议题,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承载了西南联大的某些遗产,又在哪些方面与西南联大的直接经验产生了距离或演变。 因此,本书并不构成一本关于西南联大的“教材”或“史书”。它不会详细列举联大时期各大教授的名字、他们所开设的课程、或是具体的学术成果。读者在这里找不到关于梅贻琦先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名言出处的考证,也不会看到陈省身先生在颠沛流离中如何继续他的数学研究的细节。同时,本书也并非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研究”的通论,它不会系统地梳理自清末至今,中国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整体发展脉络,也不会为读者提供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方法论大全”。 本书所要深入探究的,是一种更为微妙而复杂的历史与学术的连接。它试图回答的是:在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西南联大所孕育出的那批学人,他们的学术关怀、治学态度、以及在极端困境中对知识和国家命运的思考,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日后中国学术界对“现代中国”这一宏大命题的理解和研究取径? 具体而言,本书将从以下几个看似“未曾抵达”的切入点展开: 一、 智识的“未抵达”:联大精神在后世学术中的回响与消散 西南联大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不仅在于其具体的历史事件,更在于其所代表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在物质匮乏、政治动荡中对纯粹学术的执着,一种超越党派、超越阶级的家国情怀,一种兼容并蓄、追求真理的开放心态。然而,在联大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格局、意识形态、学术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塑。本书将着力探讨,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西南联大所倡导的某些核心智识价值,是如何在后世的学术研究中“抵达”的,或者说,是如何被继承、被转化、被选择性地遗忘的。 我们并非要直接评判后世的学术研究是否“继承”了联大精神,而是要审视,“现代中国研究”在发展过程中,对哪些联大时期的智识遗产表现出“兴趣”?又在哪些方面,“错失”了联大精神的某些重要维度? 例如,联大时期教授们对人文学科的尊重,对跨学科研究的天然倾向,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追求,在后来的学术实践中,是如何被不同时代的学术思潮所塑造和影响的?本书将考察,当“现代中国研究”转向更加关注具体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分层或意识形态分析时,是否会在无形中,与联大时期那种更加宏观、也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研究视角产生某种“距离”?这种距离,是时代的必然,还是某种智识上的“未抵达”? 二、 研究视角的“未抵达”:从“联大经验”到“中国经验”的张力 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时期一个特殊的“样本”,它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了一个短暂而集中的学术高地。而“现代中国研究”,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概念,它涵盖了中国自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发生的复杂变革。本书并不致力于将“西南联大经验”等同于“现代中国研究”的全部,而是要考察,“现代中国研究”在构建自身的研究对象和分析框架时,是否在多大程度上,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了“联大经验”所折射出的某些“中国经验”的影响,又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这种单一的、地域性的“经验”? 例如,联大时期教授们对民族危难的深切体察,对国家未来的忧思,他们的研究选题,如历史、哲学、文学等,往往与民族复兴、文化传承、国家建设等宏大主题紧密相连。那么,在后来的“现代中国研究”中,当研究的重点转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开始关注更精细的社会结构、更具体的制度运作时,这种研究的“视角”,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错过了”联大时期那种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宏大关怀?本书并非要褒扬前者贬低后者,而是要分析,“现代中国研究”在不断深化和细化的过程中,是否在不经意间,“疏离”了联大时期那种将个人学术研究与国家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研究视角”? 这种“疏离”,是“现代中国研究”成熟的标志,还是某种研究视角的“未抵达”? 三、 方法论的“未抵达”:对“精确”与“通识”的权衡 西南联大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现代中国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其方法论经历了巨大的演变,从早期的人文叙事,到后来对实证研究、量化分析的重视。本书将关注的,是这种方法论的演变,是否在不同程度上,“抵达”或“错失”了联大时期学者们在实践中所展现出的某些治学理念。 联大时期的学者,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们的研究往往展现出扎实的学风和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同时,由于时代的限制,很多研究也带有明显的“通识性”色彩,即学者们能够跳出自己狭窄的领域,对国家社会的整体问题进行思考。而当代“现代中国研究”,则更加强调学科的专业化和方法的“精确性”。本书并非要回到过去,也不是要否定现代研究方法的进步,而是要探讨,在追求“精确性”的过程中,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错失”了联大时期学者们那种“通识性”的视野和对知识整体性的把握? 这种“错失”,是否体现在对某些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解上,过于依赖单一学科的工具,而忽略了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将审视,“现代中国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不断深化,是否在某些关键时刻,未能“抵达”对中国复杂现实的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四、 理想的“未抵达”:知识分子与国家命运的张力 西南联大时期,知识分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是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紧密联系。学者们身处民族危难之中,他们的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个人追求,更是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贡献。而“现代中国研究”,则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其研究的性质和知识分子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书并非要怀旧,也不是要简单地将知识分子与国家命运的“亲密无间”视为唯一理想,而是要探讨,在“现代中国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联大经验”中那种将个人学术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深度融合的模式,在后来的“现代中国研究”中,是否存在某种“未抵达”的理想状态? 例如,当“现代中国研究”变得更加国际化,研究的视角更加多元,研究的主体更加分散时,这种研究成果如何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社会进步产生更有效的连接?当学者们在研究中更加注重独立判断和批判精神时,这种独立性与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又会产生怎样的张力?本书将审视,“现代中国研究”在追求学术独立和多元化的过程中,是否在某些方面,“错失”了联大时期知识分子那种将学术研究视为民族复兴重要组成部分的“理想”? 这种“错失”,是时代的必然,还是研究者需要不断反思的“未抵达”? 本书《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的出发点,是承认西南联大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和精神象征的重要意义,但它的核心内容,却并非直接“讲授”这段历史,而是以此为“参照系”,去审视和反思“现代中国研究”这片更为广阔的学术天空。它并非要为“现代中国研究”下定义,也并非要提供一个研究的“范本”。它更像是一位审慎的观察者,试图在“西南联大”这个坐标点上,去捕捉和分析“现代中国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那些看似“未曾抵达”的关键维度。这些“未抵达”,并非简单的缺失,而是在历史变迁、学术演进中,所产生的微妙张力、选择性疏离、以及不断被挑战和重新定义的理想。 因此,如果您阅读本书,您不会找到关于西南联大具体的历史细节,也不会找到关于“现代中国研究”的完整方法论。您将看到的是,一场关于历史、学术、以及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与命运的深入对话,一场对“现代中国研究”如何在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与那个辉煌而又充满艰辛的“西南联大时期”的精神遗产,进行着复杂而又意味深长的“互动”的审视。这是一种更为“间接”的抵达,一种对“未曾抵达”之处的探索,而正是这种探索,或许能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供更为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此书,如同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它没有给我那种枯燥的年代史叙事,反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张力。我被那种在极端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和求知欲的精神深深震撼。作者对当时校园生活的描绘,无论是物质上的匮乏,还是精神上的丰裕,都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将简陋的教室变成知识殿堂的奇迹,让人不禁反思,今天的物质条件远胜从前,我们是否反而失去了某些更本质的东西?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但表达方式却极富感染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精妙解读,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富有情感深度的历史图景。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消化一下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这是一种少有的阅读体验,让人感到既沉重又充满力量。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对这类题材有些畏惧,担心会读到太多晦涩的理论阐释,但这本书的笔法出乎意料地流畅和人性化。它成功地将复杂的时代背景,转化为了一个个可以被感知的、有血有肉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那些私人信件和日记片段,它们像一面面小镜子,折射出大时代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种“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的论证都建立在坚实的情感基础上,而不是空泛的口号之上。读罢此书,我不再仅仅把西南联大看作是一个历史名词,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符号,它所代表的,是一种面对绝境时,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不屈的底色。

评分

这部关于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的著作,着实让人深思。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对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梳理,但读完后,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当代议题编织在一起,使得那些沉寂在旧文档中的名字和故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如何塑造了我们,更是在叩问,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铭记那份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坚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人物命运时,那种细腻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他们在战火纷飞中坚守学术理想的温度。这种对历史深度的挖掘,远超了一般的纪念性文字,它提供了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视角。阅读的过程,像是一场与历史先驱的面对面交流,让我对“教育”和“国家”这两个宏大概念有了更立体、更具人情味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高明,它不像一本标准的学术专著那样步步紧逼,而是留有呼吸的空间,让读者可以自行沉淀思考。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之间的关系上,达到了极高的平衡。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那些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学术尊严和个人信念。这种对“精神史”的关注,我认为是本书最具价值的地方。它提醒我们,现代中国的形成,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角力,更是思想和价值的碰撞与传承。那种在逆境中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无疑是一种无声的警示和激励。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现代性”的探讨,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作者没有将联大的经历简单地视为对西方学术传统的模仿,而是深刻揭示了它如何在一个特定的中国情境下,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和转型。这种内生的、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学术建构过程,才是真正塑造了现代中国思想版图的关键。我从中读出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和学术自信。它不是在抱怨环境的艰苦,而是在探讨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孕育出最优质的知识成果。对于任何关注中国教育史、思想史乃至文化转型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深度文献,其思想的穿透力,足以引发长久的回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