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画建筑--给爱盖房子的人,画一遍,你就懂了什么是建筑设计
作者. 史帝夫.波凱特(Steve Bowkett)
出版社. 原点出版
出版时间. 2016-3-1
ISBN. 9789865657703
定价. ¥115.00
规格. 平装
语言. 繁体中文
這一本,讓你用畫的、用玩的,學建築設計 《紐約時報》高度好評力薦 98座經典設計+62道挑戰習題+20位重量級建築師+8種技法+N種想像 一旦動筆,就停不了的建築塗鴉天馬行空之旅 建築師:李乾朗、林淵源、胡碩峰、姚政仲 手繪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 適合9到99歲的建築愛好者,用心想、細心畫、開心玩 ◎ 限量˙收錄:台灣建築師的私藏手繪&經驗分享:李乾朗、林淵源、胡碩峰、姚政仲 ◎ 邀你這樣練:如何開窗、怎麼畫簡單的平面圖、認識回收材料、如何設計牆、椅子、柱子 ◎ 邀你大膽想:跨海大橋、海底城市、原創屋頂、瀑布住宅、太空社區、創新牆面… ◎ 邀你創意畫:給雪梨歌劇院蓋新屋頂、龐畢度新外牆、英國女王白金漢宮新家 ◎ 邀你開心玩:用飛機蓋旅館、設計企鵝的滑水道、想出時髦的鳥園、蛋屋、樹屋,想像無限 ◎ 邀你畫一遍:高第米拉之家的煙囪、密斯的極簡住宅、柯比意的薩伏衣別墅、巴黎鐵塔 ◎ 建築設計的關鍵技法 V.S. 現代建築的重要觀念,用畫畫練習,一次教會你 |
003 Introduction 004 工具配備 005 繪圖技法 006 平面圖、剖面圖、立面圖、軸測圖 008 世界高樓建築群像 010 知名屋頂:索尼大樓 012 重新設計泰姬瑪哈陵 013 重新設計艾菲爾鐵塔 014 設計一座海底社區 016 橋樑設計 018 設計一座跨河大橋 019 設計一座橫跨高速公路的橋樑 020 設計一座人工小島 022 設計一棟自然感的建築 024 透過窗戶調整光線 026 為教堂設計光線 028 多樣化的屋頂造形 030 重新設計雪梨歌劇院的屋頂 032 重新設計巴西國會建築群的屋頂 034 直覺式畫草圖 036 打造一座外太空新社區 038 設計一座風格派書報亭 040 建築師的設計座椅 042 設計一張多人座椅 044 設計窗戶的小技巧 046 設計一扇特色窗戶 048 不同種類的窗戶造形 050 海灘小屋競圖作品 052 綠化一條都市街道 054 回收材料打造建築 056 包浩斯的起源 058 多樣化的牆面結構 060 廊香教堂 062 柯比意與其建築 064 古典建築的五種柱式 066 設計一座風格柱子 068 利用樑柱創造可能 070 多樣化的邊角屋 072 動態建築1:可滑動的住宅 074 動態建築2:可翻轉的空間 076 三角寓所 078 裝飾性建築 080 奇特的樹屋造形 082 海丁頓鯊魚屋 084 在私人小島蓋一棟房子 086 在懸崖上蓋一棟房子 087 在瀑布旁蓋一棟房子 088 在河岸邊蓋一棟房子 090 構成主義的起源 092 重新繪製聖保羅大教堂 093 重新繪製帕德嫩神殿 094 服務性建築 VS 使用性建築 096 建築大師都戴眼鏡 098 重新設計白金漢宮 100 是鴨子還是裝飾性棚架? 102 鴨子與裝飾性棚架的代表建築 104 密斯與其建築 106 密斯與芮克的平面圖手稿 108 旋轉樓梯 110 旋轉樓梯的巧妙運用 112 具備陳列功能的樓梯間 114 大建築旁邊的小建築 116 位於山邊的聲音建築 118 流暢動感的草圖風格 120 奇形怪狀的煙囪 122 阿姆斯特丹的連棟公寓 123 設計一排連棟公寓 124 螺旋形的住宅 126 入口的重要性 128 設計門把必須知道的事 130 為動物而設計的建築 132 方方正正的建築 134 帶有韻律感的建築 136 重新設計龐畢度中心 138 現代美術館的造形 140 移動式的未來教室 142 為狗狗而設計的建築 144 圓形屋 146 將水融入建築 148 萊特與其建築 150 溫泉旅館的剖面圖 152 街頭即藝廊 154 設計一座未來城市 156 設計你的年度建築師獎盃 |
最近几年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所谓的“设计速成指南”,大多华而不实,看完后感觉像是读了一堆包装精美的口号,实际操作起来依然两眼一抹黑。然而,这本关于建筑的书,却展现出一种难得的老派的扎实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爆点的作品那样急于抛出惊人结论,而是耐心地带你走过那些最基础、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比如,关于场地分析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风向日照数据上,而是探讨了如何“感知”场地,如何让建筑与周遭的环境进行一场有意义的对话。这种对“在地性”的强调,在如今全球化的设计趋势下显得尤为珍贵。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停下来,望向窗外,重新审视我周围的建筑——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结构和立面,在经过这本书的“过滤”后,似乎都展现出了新的层次和意义。它培养的不是模仿者,而是思考者,这才是任何领域内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挺有意思的,那种朴实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一下子就能抓住那些对建筑设计有执念的人的眼球。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教材,翻开之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建筑师在跟你耳边娓娓道来,分享他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对建筑的理解。它没有过多深奥的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直观的方式,把一个建筑从概念到落地的复杂过程,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被理解的小模块。特别是那些手绘图,简直是点睛之笔,那些线条的粗细、阴影的过渡,都充满了情感和思考,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设计者在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我之前总觉得建筑设计是个高不可攀的学问,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优秀的设计,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空间、光线和材料的细致观察和尊重。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的不是固定的公式,而是一种看待和表达世界的方式。对于那些初涉建筑领域,或者只是单纯对“为什么房子是这样盖的”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份绝佳的入门指南,让人豁然开朗。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重塑认知”。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过去对“好设计”的很多评判标准正在被悄悄地颠覆。它不强调建筑要多么前卫、多么颠覆传统,反而更加注重建筑的“本真”——它如何安放人的活动、如何回应自然、如何成为社区的一部分。这种回归本质的倾向,在当今这个追求“视觉奇观”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的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即便是对建筑史略知一二的人,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维度。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需要时不时翻开,在不同人生阶段去重读,每次都能带来新体会的“工具书”和“精神伙伴”。它真正做到了让读者在“画”的过程中,“理解”建筑的内在逻辑,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教学方式,让人心服口服。
评分说实话,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动手画”这件事的推崇。现在很多年轻设计师过度依赖电脑软件,三维模型做得再炫酷,少了手绘的直觉和笔触的温度,总觉得少了点灵魂。这本书就像是在提醒我们,最原始的工具往往是最强大的媒介。通过作者的示范,我体会到,草图不仅仅是记录想法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的延伸,是设计师与自己内心深处的设计意图进行直接沟通的方式。那些看似随意涂抹的线条背后,隐藏着对结构力学、材料性能和使用者体验的深刻理解。它没有把画图变成一种技术展示,而是把它提升到了哲学层面——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无误地传达一个复杂的空间概念。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与非专业人士沟通项目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具说服力的“非语言”交流方式,远比那些冷冰冰的渲染图来得有效和温暖。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质量本身也值得一提,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触感,让人感觉手中捧着的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快消品。在内容架构上,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教科书的窠臼,而是以一种近乎叙事的口吻展开,让学习过程变得像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案例分析,但这些分析不是生硬地把历史建筑搬出来做标签,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的设计师在面对特定限制(无论是技术、材料还是社会文化)时,是如何创造性地“打破”或“顺应”这些限制的。这种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展示,远比直接展示“完美成品”来得更有启发性。它教会我们,每一个伟大的建筑背后,都是一连串艰难而精彩的决策过程,而不是凭空出现的灵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做设计”的真实面貌,既有灵光乍现,更有大量的、需要用耐心去打磨的艰苦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