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千羽鶴(川端康成諾貝爾獎作)
作者:川端康成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月1日
ISBN:9789863593188
页数:400
尺寸:10.8 x 16.8 cm
内容简介
「從太田傳給太田未亡人,從太田未亡人傳給菊治的父親,從父親傳給兒子,而太田和菊治的父親,兩個男人死了,兩個女人在這裡。光是這些也是命運奇怪的茶碗。那個舊茶碗在這裡,又被太田的未亡人和千金、千佳子、稻村的千金、其他的千金的嘴唇碰過,手撫摩過……」菊治說,想忘掉這茶碗的因緣。
《千羽鶴》
《千羽鶴》原分為五個部分,依序是〈千羽鶴〉、〈森林的夕日〉、〈繪志野〉、〈母親的口紅〉與〈二重星〉。
故事從菊治參加栗本千佳子在圓覺寺舉行的茶會掀開序幕——千佳子是菊治父親生前的情人——對千佳子心有芥蒂的菊治,參加的原因是千佳子希望幫他介紹稻田家的千金小姐由紀子。
往茶會的路上,菊治碰上一名手拿千羽鶴包袱的美麗女子,後來發現她就是稻田家的千金;而在茶會上,菊治又意外遭逢父親生前的另一名情人太田夫人,與太田夫人的女兒文子。
茶會進行之間,菊治發現了眼熟的茶碗:那是父親的好友太田死後留給太田夫人、太田夫人轉贈給自己父親,父親留給自己,自己又讓千佳子拿走的茶碗。而在這場由千佳子主持的茶會上,這茶碗由稻田家的千金點茶、讓菊治品茶,太田夫人也指名用它來喝茶……
太田夫人在茶會後單獨找菊治攀談,彷彿就像千佳子說的那樣,菊治也被太田夫人的「妖氣」所魅,兩人發生關係;愛上父親之後又愛上了兒子的太田夫人,最後仰藥自殺,而菊治的心意則在文子和由紀子之間搖擺不定;千佳子想盡辦法欲搓合菊治與稻田家的親事,反倒將菊治逼向文子。因母親的事始終羞愧難當的文子,最後不告而別,請菊治務必珍惜稻田家的小姐。
新版收錄三篇續篇《波千鳥》、《春日》及《妻子的心思》主要在描述菊治娶了稻田由紀子之後,兩人之間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
《千羽鶴》以追求超自然美為主,書中單純的主角無意間踰越了亂倫禁錮,引起連鎖的自殺和死亡事件,川端藉茶道反映日本人心理,幽微地隱喻故事深奧的含義,是作者戰後時期代表作。
譯者簡介
林水福
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北文化中心首任主任、輔仁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日本國立東北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梅光女學院大學副教授、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理事長、日語教育學會理事長、台灣文學協會理事長、高雄第1科技大學副校長、外語學院院長等職。現任南臺科技大學教授、台灣石川啄木學會會長、台灣芥川龍之介學會會長。
著有《讚岐典侍日記之研究》(日文)
《他山之石》、《日本現代文學掃描》
《日本文學導遊》﹙聯合文學﹚
《源氏物語的女性》﹙三民書局﹚
《中外文學交流》(合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源氏物語是什麼》(合著),譯有遠藤周作《母親》
《我拋棄了的女人》
《海與毒藥》
《醜聞》
《武士》
《沉默》
《深河》
《深河創作日記》
《對我而言神是什麼》
《遠藤周作怪其小說集》(以上立緒出版)
千羽鶴
—千羽鶴
—森林的夕日
—繪志野
—母親的口紅
—二重星
波千鳥
—波千鳥
—別離之旅
—新家庭
春之目
妻子的心思
初读川端,很容易陷入一种对“美”的过度赞颂之中,但真正令人称奇的是,在他的笔下,这份极致的美感从未脱离过日常的肌理,甚至可以说,它正是从那些最日常、最细微的失落和遗憾中提炼出来的。我想起其中一篇关于艺伎和她的旧识重逢的小说,那种叙事节奏,简直就像是老电影的慢镜头,每一个眼神的闪躲,每一次端茶的停顿,都承载着数不清的往事和难以言喻的疏离。这种疏离感,不是因为人物间的仇恨,而是时间本身带来的不可逆转的错位。他没有用宏大的历史背景来衬托人物的命运,反而将所有的重量都压在了这些转瞬即逝的瞬间——一杯茶的温度、一段走廊的回音、一件衣裳的颜色——这才是大师的功力所在。他构建了一个极其私密而又普世的哀伤空间,让你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生命中那些“再也回不去了”的片段投射进去。这种体验是极其内向的,仿佛你正在进行一场与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温柔的、却又无能为力的记忆的对话。
评分总而言之,这套作品集提供了一种与当下主流文学思潮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存在感”和“消逝”的疑问。阅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静修”,它迫使你放下外界的喧嚣,专注于那些转瞬即逝的美丽和哀愁。那些关于季节更迭、关于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充满礼仪感的距离感,以及潜藏在优雅外表下的生命力的挣扎,都处理得极其到位。我特别欣赏他那种将“情”与“景”完美熔铸一体的技艺,使得故事的意境远大于情节本身。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究日本现代文学核心精神,并愿意投入时间去品味精致、深沉情感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套不容错过的经典收藏。它带来的,是一种持久的、带有淡淡的忧伤美的回味,久久不散。
评分这部作品集,坦白说,初捧上手时,我内心是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的。川端康成的名字,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一同闪耀,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那种晦涩、优美到近乎难以企及的日式美学。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那种初期的敬畏感很快就被一种近乎透明的感官体验所取代。这绝不是那种需要你费力去“解读”的文字迷宫,更像是一场被精心设计的、在清晨薄雾中漫步的旅程。尤其是在他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内心极细微波动的那些篇章里,那种对“物哀”的拿捏,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精妙。比如他对雪、对温泉、对少女侧影的处理,它们不是单纯的背景或符号,而是渗透到角色骨髓里的情绪载体。你几乎能嗅到空气中湿润的泥土气息,感受到指尖拂过冰冷瓷器的触感。这种直接而又间接的叙事方式,像极了日本传统艺术中那些看似留白极多,实则每一笔都重逾千钧的工笔画。它要求读者慢下来,用“心”去阅读,去捕捉那些未曾言明、却在字里行间氤氲开来的情感张力,着实是一种对现代快节奏阅读习惯的温柔抵抗。
评分阅读这些作品集,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瞬间性”的近乎偏执的捕捉。他的叙事常常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那种情绪的爆发点往往不是通过激烈的冲突来实现,而是通过一种微妙的、几乎是不可察觉的“坍塌”来完成。譬如,他描写人物对某个特定场景的执着,那种执着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现实把握不住的焦虑。这不像西方文学中那种强烈的个体意志的伸张,而是更倾向于一种与环境的和谐(或不和谐)中的自我消融。读到一些关于童年回忆的片段时,我清晰地感觉到,那种纯粹的美好之所以令人心痛,正是因为它注定是短暂易逝的,一旦被成年人的理性和经验所触碰,便会立刻蒙上一层灰尘。这种对短暂性的颂扬和哀悼,构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近乎禅意的叙事哲学。每一次重读,我都会发现自己错过了上一次那些细微的暗示,这说明文本的层次感非常丰富,绝非一蹴而就的快餐文学可比。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克制的美学”。川端康成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至高境界。他会用一个极其精准的、带着古典韵味的词汇,来概括人物内心翻江倒海的情感,而不是用冗长的心理分析去剖析。这种克制反而给予了文字极大的张力,让读者必须参与到文本的构建过程中,用自己的经验去填补那些被精心留白的空白之处。这对于习惯了直白叙事的读者来说,或许一开始会感到吃力,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这是一种极大的阅读享受——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作者共同完成一幅精美的、需要细心观摩的画卷。这种文学处理方式,特别是他对于“物”的赋予人性的描绘,总能让人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共鸣,仿佛那些无生命的器物,也肩负着人类全部的悲欢离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