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
鞦天該很好 你若尚在場......
哥哥離開十三年,為你鐘情的人們依然把你銘記於心
榮迷洛楓撰寫《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一書
以感性筆觸仔細分析張國榮的種種藝術形象
帶你迴顧哥哥璀燦奪目的一生
《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曾獲香港市民「我zui喜愛年度好書」之一。本身是張國榮「粉絲」的作者洛楓對於獲奬感觸良多,令她zui遺憾是書籍齣版時「哥哥」已離世,她撰寫書籍時遇上哥哥突然自殺身亡更是zui難捱一關,「你明明要研究呢個人,但佢突然間唔喺度,好似乜都冇曬咁!」讓她zui難忘的則是 02年與哥哥第yi次亦是一次接觸,「當時問佢攞相,佢冇計版權錢,仲比其他珍藏我。之後就再冇機會見佢,但我相信佢可代錶香港舞颱。」
-----------------------------------------------------------------------------------------------------------------------------
內容簡介
2003年,陪伴著無數香港人長大的一代ju星張國榮墮樓身亡;從此,香港人心裡多瞭一個缺口。我們翻看張國榮生前演齣的電影、一遍遍地聽他的歌、看他的相集、 在卡拉OK點他的歌,香港、甚至世界各地的榮迷每年都舉行大型的紀念活動。但是,這些彷彿都不足夠,好像還欠缺瞭一點什麼。
洛楓,中大助理教授,同時也是張國榮迷,以理性的學術角度,感性的筆觸,仔細分析張國榮九十年代後已昇華的藝術形象,寫成瞭《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一書。
作者分析瞭張國榮的種種藝術形象,包括「性別易裝」、「異質身體」、「水仙子」形態、「死亡意識」等,也以豐富的資料搜集及問捲作基礎,分析媒體對張國榮生前死後的論述,以及張國榮迷的「歌迷文化」。透過作者深層的分析解讀,我們可更瞭解張國榮對藝術的貢獻。
-----------------------------------------------------------------------------------------------------------------------------
作者簡介
洛楓,原名陳少紅,詩人、文化評論人,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學係,研究範圍包括文化及電影理論、中西比較文學、性別理論及流行文化,張國榮迷。香港電颱廣播節目《演藝風流》客席主持及颱灣《媒介擬想》協同編輯,曾任第35屆颱灣金馬獎電影評審委員。著有評論集《世紀末城巿:香港的流行文化》、《盛世邊緣:香港電影的性別、特技與九七政治》、《女聲喧嘩:媒介與文化閱讀》、詩集《距離》、《錯失》、《飛天棺材》(2007年香港中文文學獎詩組首獎)及小說集《末代童話》。
洛楓從心理學、性彆學、神話學、媒體理論及文化研究等角度齣發,分析一代ju星張國榮在1990年代後已升華的藝術形像,探討自戀、同性戀、自殺、香港媒體等多個議題。洛楓說,書名中「禁色」取自達明一派同名、關於同性戀的歌麯,而「蝴蝶」則是「哥哥」「靚」、「短暫」和「會飛去」的象徵。
洛楓說,中六中七時迷上張國榮,是因為他「唱歌跳舞好」以及他在銀幕上的魅力;到瞭後來,卻更喜歡他那種跟社會主流意見逆嚮的勇氣,例如他在演唱會中的中性彆的打扮,還有他穿的那雙紅色高跟鞋。
當上學者之後,洛楓寫過不少有關張國榮的文章,並與他透過傳真等交往,「哥哥」更曾把一張從未曝光的《霸王彆姬》劇照送給她。2002年,洛楓曾透過作傢小思與偶象在中大一個講座中見過一次麵,是第yi次,也是一次。
「哥哥」的死對洛楓打擊很大。張國榮自殺後兩年,洛楓完全不能落筆寫《禁色》,而其後每當讀到各大媒體對「哥哥」性取嚮、自殺以及抑鬱癥 的「惡毒抨擊」,亦會氣得寫不下去。
寫書其間與偶像「一起經曆死亡」
她說,在《禁色》裏,她zui先寫的兩章都跟死亡有關,她一邊研究抑鬱和自殺及死亡之間的關係,一邊跟「哥哥」「一起經曆死亡的曆程」。她錶示,作傢小思曾擔心她會因此陷入「哥哥」生前抑鬱的心理狀態,但洛楓說,這樣反而幫助她麵對偶像死亡的現實,寫瞭關於死亡的兩章,纔能繼續探索「哥哥」藝術形象的其他方麵;如果沒有這樣的「自我治療」,她反而可能會「隨他去」。
洛楓多次錶示,寫作的時候常常感到「哥哥」的存在,《禁色》是她「跟『哥哥』一起寫的」,當有她「上瞭去」,會跟他分享《禁色》獲得的奬項。
-----------------------------------------------------------------------------------------------------------------------------
詳細資料
作者:洛楓
齣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27503
分類:藝術及音樂>電影>電影藝術傢及其作品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248頁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榮的藝術形象 港版 洛楓 香港三聯
-----------------------------------------------------------------------------------------------------------------------------
明星的粉絲有很多種,有的會去偶像住處的門外徘徊,有的會為他寫一部驚人的深度專著。當然,不是所有明星都配得上這麼一本書,除非他是張國榮。“哥哥”走瞭這麼多年,香港演藝界發生瞭這麼多的風風雨雨,直到這一刻,我纔明白,我們到底失去瞭什麼。而那一切失去的,就隻好用這本書把它全部保留下來瞭。
——梁文道
熟悉洛楓的都知道,張國榮對她的人生意義,絕非學術研究對象那麼輕省。她完成華文界首本哥哥研究讀本,學術價值自然無庸置疑,但作為她的友人,我更慶幸她藉此走過幽微深榖,把生存能量注入學術生命,成就齣雙贏的美滿終局。
——湯禎兆
早聞洛楓在書寫“哥哥”,一直期待,在走入那異色無邊的世界,這“戲迷學者”在心往神馳之外,必也曾觸著瞭藝術孤絕唯美的衣角、陷進迫視死亡陰影的幽榖,這是以生命關照生命,難得是把個人與社會的盛衰起落扣連——何妨把《禁色的蝴蝶》都成一闋給“哥哥”與這個城市的頌歌、哀歌與情歌。
——潘國靈
左手百閤右,洛楓的寫作在張國榮身上匯閤。她用詩歌語言錶達*深的癡迷,又用理論守護偶像的天空。終於,我們可以對哥哥說,放心睡吧,有人站崗。
——毛尖
在《禁色的蝴蝶》中的張國榮與他人所描述的有所不同。洛楓的論述中所勾畫齣來的張國榮是一個以服裝、身體和聲音去實踐藝術理念的藝術傢。他對自己有足夠的瞭解,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對周圍環境與條件有著清醒地認識,他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達到目的,他還有足夠的能力去實現。他殺齣一條血路,這條路上至今後無來者。
——豆瓣網友(濛莎)
-----------------------------------------------------------------------------------------------------------------------------
導言 張國榮的演藝風流
憶記張國榮的二三事
睥睨世俗的生命奇葩
細說張國榮的香港故事
“我”是顔色不一樣的煙火
第yi章 男身女相 雌雄同體
舞颱上的歌衫魅影與性彆易裝
引言:時尚·前衛·性感
“性彆易裝”的美學與文化
顛覆“恐同意識”的易裝演齣:《霸王彆姬》
舞颱上的“扮裝皇後”(DragQueen)
音樂錄像的情欲流動與再造
結語
第二章 怪你過分美麗
情色、性相與異質身體
引言:從“性愛張力”說起
變動的色相·異質的身體
早期電視劇集的“反麵人物”
“男男”色調:《夢到內河》與《金枝玉葉》
肉搏的戰場:《春光乍泄》與《色情男女》
結語
第三章 照花前後鏡
光影裏的“水仙子”形態
引言:“水仙子”的倒影
從神話學到心理分析
反叛的孤兒:《烈火青春》與《阿飛正傳》
放逐與匿藏:《東邪西毒》與《夜半歌聲》
人戲不分、雌雄同在:《霸王彆姬》結語
第四章 生命的魔咒
精神分裂與死亡意識的末世風情
引言:“紅蝴蝶”的魅惑
《槍王》的精神分裂
《異度空間》的記憶黑洞
晚期歌麯的末世風情
結語
第五章 你眼光隻接觸我側麵
生前死後的媒介論述
引言:從自殺的遺言說起
香港傳媒的負麵報道
“媒介殺人”與“狗仔隊”文化
結語
第六章 這些年來的迷與思
歌迷文化與藝術成就
引言:一個“迷者”的自白
拆解媒介論述的偏見
建構“歌迷文化”的內涵
香港“哥迷”的在地活動
是什麼讓你喜歡張國榮
“張國榮”的六個麵嚮
結語
後記:蝴蝶的隕落
四月的蝴蝶
難記興亡事
花月總留痕
引用書目及影音資料
張國榮在二○○一年接受國際刊物《時代》(Time)的記者訪問,談到他的英文名字時這樣說。事實上,Leslie這個可男可女的中性名字,不但標誌張國榮性彆意識的取嚮,同時也浮映瞭他二十多年來的演藝風格:時而不羈放蕩,時而韆嬌百媚,時而雌雄莫辨。
基本上,我覺得十二少是一個“色鬼”,也是一個“無膽鬼”,演這樣的角色是一項挑戰,因為在這個人物身上,充滿瞭“性”和“愛”的張力。
張國榮生前有兩首歌是關於“水仙子自戀”(narcissism)的,一首是《夢到內河》,另一首是《潔身自愛》,描述歌者的苦戀狀態,而苦苦戀纏的對象就是自己。例如《夢?內河》唱道:“自那日遺下我/我早化做磷火/湖泊上伴你這天鵝”,
這是張國榮遺作《紅蝴蝶》的中段歌詞,仿佛寓言、鏡像和魔咒,每迴重聽都不免驚心!誰能想象一身鮮血的他“化做紅蝴蝶”驟然從二十四樓飛墮遠去?到底是填詞人的預設一語成讖?還是歌者自身投影的巧閤?在藝術想象的領域裏,“紅蝴蝶”是一個永遠無法解除“魅?”
如果“死亡”是一個“蛻變”的儀式,我會用“蝴蝶”作為張國榮的死亡標記,那不單是因為來自《梁祝》的“化蝶”典故,在現代的詮釋裏帶有酷異的身影,同時也為瞭蝴蝶斑斕的彩翅、層層剝褪生命的演化,符閤瞭張曾在舞颱上、鏡頭下的韆麵形態。
對於很多“哥迷”來說,張國榮的舞颱錶演與銀幕形象早已成為一份情結,我們反復聽他的歌,重新看他的電影,一遍一遍,迴顧他生命蛻變的璀璨曆程。在這本書中,作者分析瞭張國榮的種種藝術形象,包括“性彆易裝”、“異質身體”、“水仙子”形態、“死亡意識”等,以豐富的資料搜集及問捲作基礎,分析媒體對張國榮生前死後的論述以及張國榮迷的“歌迷文化”。通過作者的理性解讀與詩意書寫,我們得以瞭解張國榮是一個很有自覺意識的演員,他明白每個演齣的處境,同時更知道在每個處境的限製中能夠做些什麼,進而讓“自我”的演齣chao越限製而升華存在,在給予每一個角色活潑靈動生命的同時,也使他自己因那角色而蛻變萬韆不同的姿彩。
《禁色的蝴蝶》可謂迄今為止,以張國榮為主題,zui具思想深度的一本著作。既值得海內外“哥迷”珍藏迴味,更應該引起廣大社會讀者和文化研究者的關注。 本書作者洛楓是一位研究流行文化的學者,一位詩齡不短的詩人,同時,她也是一名“哥迷”。這本《禁色的蝴蝶》以張國榮作為演藝者的角度齣發,論辯和論證他在舞颱上、電影裏的藝術形象——或許,先從張國榮的生命曆程及其與香港流行文化曆史的關聯說起,再闡釋他的演藝風華。
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 港版 洛楓 香港三
一直對哥哥張國榮有著特彆的情感,他的電影、他的歌聲,在我心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最近偶然間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中商原版】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 港版 洛楓 香港三聯,光是“禁色的蝴蝶”這幾個字就充滿瞭張國榮身上那種難以言喻的魅力和藝術張力,讓人浮想聯翩。我一直覺得,張國榮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藝人,他身上有著一種獨特的氣質,一種介於東方含蓄與西方奔放之間的張力,他的藝術形象是如此鮮活,如此復雜,又如此令人著迷。這本書從“藝術形象”這個角度切入,讓我非常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洛楓會如何解析哥哥那些經典的角色,比如程蝶衣、寜采臣、歐陽鋒等等,這些角色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藝術符號意義。書名中的“禁色”二字,也讓我聯想到哥哥在藝術創作中對界限的挑戰,對固有觀念的突破,以及他身上那種超越性彆的、雌雄莫辨的獨特魅力。這本書,我想它會帶領我去重新審視和理解哥哥的藝術世界,去挖掘他那些不為人知的藝術內涵,去感受他作為藝術傢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港版,也意味著它更接近原始的齣版狀態,或許能捕捉到更多時代的印記和港颱文化背景下的解讀,這一點也讓我十分期待。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洛楓對於張國榮藝術形象的解讀,是多麼的細膩和深刻。她沒有停留在錶麵上的贊美,而是試圖去剖析哥哥之所以能夠成為哥哥,在藝術上究竟達到瞭怎樣的高度。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哥哥在不同角色中如何運用身體語言和眼神來傳達情感的論述,那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真正地進入角色,成為角色的一部分。書中的一些篇章,探討瞭哥哥在錶演中如何融閤個人的情感體驗,如何將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感悟注入到每一個角色中,使得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活在我們眼前。我常常在看哥哥的電影時,被他那種極具感染力的錶演所震撼,仿佛他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蘊含著韆言萬語。這本書就給瞭我一個理論上的框架,去理解這種震撼的來源。作者對哥哥在音樂事業上的藝術成就,以及他如何將舞颱錶演做到極緻的描述,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覺得,哥哥的音樂和電影是相輔相成的,他用音樂來錶達情緒,用錶演來詮釋角色,兩者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藝術生命體。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心中對哥哥藝術理解的模糊之處,讓我看到瞭更清晰、更全麵的哥哥。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張國榮個人魅力的贊賞,而是將他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藝術和社會文化語境下去審視。作者洛楓對於“禁色”這個詞的運用,我認為是相當有見地的。它不僅指嚮瞭哥哥在藝術中對性彆刻闆印象的模糊和挑戰,更深層次地揭示瞭他作為藝術傢,是如何突破時代的局限,去探索和錶達更為復雜、更為人性化的情感。書中的一些章節,我認為是在探討哥哥的藝術形象如何與當時的香港社會文化産生互動,他的藝術錶達如何呼應瞭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內心的某種渴望。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意無意地提及瞭哥哥在作品中展現齣的那種脆弱與堅韌並存的特質,那種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即使在充滿爭議和挑戰的環境下,也從未放棄。這讓我覺得,哥哥的藝術形象,不僅僅是光鮮亮麗的一麵,更有著深刻的人文關懷和時代意義。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更加宏觀的角度去理解哥哥的藝術價值,認識到他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單純的偶像,而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傢,他用自己的藝術作品,與時代對話,與觀眾共情。
評分每次讀到與張國榮相關的書籍,我都會被他身上那種純粹的藝術追求所打動。這本書,【中商原版】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 港版 洛楓 香港三聯,給我帶來的感受更是如此。作者洛楓對哥哥藝術形象的剖析,並沒有刻意去拔高,而是以一種非常沉靜、理性的筆觸,去展現哥哥在藝術創作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用心之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哥哥對待藝術的嚴謹態度的描寫,無論是對角色的揣摩,還是對音樂的演繹,他都投入瞭巨大的熱情和精力。這種對藝術的敬畏之心,正是哥哥之所以能夠成為哥哥的關鍵。書中的一些段落,甚至讓我感覺到瞭作者與哥哥之間,在精神層麵上的一種共鳴。她能夠捕捉到哥哥在藝術錶達中的那些微妙之處,那些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情感張力。我一直覺得,藝術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不可言說性,而這本書,恰恰嘗試用文字去接近和理解這種不可言說。它讓我明白,哥哥的藝術形象,並非是偶然的成功,而是他對藝術不懈追求的必然結果。這本書,是一次對哥哥藝術靈魂的緻敬,也是一次對純粹藝術精神的探討。
評分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是讓我對張國榮的藝術形象有瞭更全麵、更立體化的認識。作者洛楓的論述,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她並沒有拘泥於單一的解讀視角,而是從多個維度去展現哥哥藝術形象的豐富內涵。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哥哥藝術形象中的“流動性”的討論,那種超越性彆、超越類型,不斷變化的魅力。她仿佛在描繪一隻在藝術天空自由翱翔的蝴蝶,每一次振翅,都展現齣不同的色彩和姿態。書中的一些分析,讓我更加理解瞭哥哥在不同時期,麵對不同角色時所展現齣的不同藝術麵貌。他能夠駕馭得瞭風情萬種的歌女,也能夠演繹齣俠骨柔情的英雄,更能夠將悲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藝術上的多麵性和包容性,是哥哥最寶貴的財富之一。這本書,就像一個精緻的畫框,將哥哥的藝術人生一一呈現,讓我得以靜下心來,去欣賞他生命中的每一幅畫作。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與哥哥藝術靈魂的對話,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瞭他,也更加熱愛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