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

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小也 著
图书标签:
  • 传教士
  • 西画
  • 东渐
  • 文化交流
  • 中西文化
  • 艺术史
  • 宗教史
  • 明清史
  • 视觉文化
  • 文化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830034
商品编码:106052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学术史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1-01-01
页数:3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99~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浙江大学侨福建设基金资助出版封面题名: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是以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的关系为线索,通过剖析不同时期的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背景,通过比较江南文人画家、北方宫廷画家及苏州民间画家对西洋绘画采取的不同立场与借鉴手法,通过总结两百年西画输入、模仿、借鉴、融合的总体趋势及其变化特征,从艺术史的角度叙述外来文化被吸收、融合与改造的过程,从而回答东西方美术交流史上尚未解决的一些疑问。

目录

导论
上篇 17世纪:西方绘画的传入及其影响
第一章 东西方形势与耶稣会士入华
第一节 西方的开拓与东方的固守
第二节 从军事征服到基督教传播
第三节 利玛窦适应主义传教方法
第四节 17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传关系概述

第二章 利玛窦与西方艺术的东传
第一节 利玛窦的艺术素养
第二节 纷至沓来的西方艺术
第三节 “精神狩猎”的工具

第三章 天主堂壁画与中国修士画家
第一节 天主堂堂制与壁画
第二节 游文辉与油画《利玛窦像》
第三节 倪雅谷的宗教绘画

第四章 明末天主教版画的复制
第一节 利玛窦与《程氏墨苑》
第二节 从《诵念珠规程》到《出像经解》
第三节 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接受与发展

第五章 江南地区画家对西方艺术的反应
第一节 重实用的西洋化木版插图艺术
第二节 人物画技法的革新
第三节 山水画坛的异军突起

下 篇 18世纪:西洋风绘画的形成与传播
第六章 清宮廷“海西派”绘画的背景
第一节 清初“汉魂洋才”与对外意识
第二节 传教士由“适应”到“服从”
第三节 康熙、乾隆对西方艺术的支持
第四节 18世纪西洋风绘画发展概述

第七章 中国早期铜版画的承续
第一节 切拉蒂尼、马国贤相继来华
第二节 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
第三节 乾隆年间铜版画的兴盛
第四节 平定湘黔川苗民起义》考证

第八章 郎世宁致力于洋风画的成熟
第一节 将西洋画法推广于中士
第二节 以东方技法完善西洋风绘画
第三节 “海西法”的成熟与评价

第九章 民间绘画中所见西洋之特征
第一节 乾隆年间“仿泰西”姑苏版
第二节 民间其他画种对西法的吸收
第三节 西洋风绘画式微后的思索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有两件事使我们推测利玛窦会动笔作画。在南昌,利玛窦换上了儒者的衣服,从此有更多人来看望他。其中乐安王回访利氏时,不仅赠送高级绸缎等物,还带来一本访问录,上边描绘利玛窦的访问与接待礼节等,后来利玛窦撰写了一封回书,——回答了亲土的问题,并在首页绘了西方圣人的画像。另一件事发生在利玛窦第二次上京时,当他得知万历皇帝想了解欧洲君主的服饰、发式、宮殿是什么样子时,就主动将神父们藏着的一幅雕版画献上,由于画的尺寸太小 而又无彩色,加上中国宫廷画家不会画阴影,他与庞迪我“花了两三天时间,奉旨帮助官方画师把它放大着色”,这幅成功地用色彩绘制的大画,使神父能把语言不能讲清的事物传达给万历皇 帝。目前 可以确认的是, 利玛窦身边有两位擅长绘画的中国修士,即游文辉[Manual PeUcira]和倪雅谷[Jazpues Niva],他们曾经在日本学习过油画,来华以后追随利玛窦左右,为澳门、南京、北京各地的教堂作过大量壁画,也复制过不少小幅油画。在那些被中国士大夫、官员大为赞叹的宗教画像面前,利玛窦急切地向人们解说西方绘画的特征:
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 故看之人面躯正平, 无凹凸相, 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迎阳,则皆明而白, 若则立, 则向明一边者白,其不向明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 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此处他比较中西绘画的区别,阐明了西画产生立体效果的原理,即在一定光源下物体具有明暗、阴影关系。与此相对,中国画“不画阴”,则不会产生“凹凸”,由此点明了西方肖像画酷似真人的缘由。
尤应引起重视的是,利玛窦来华以后始终关心中国艺术,他曾经在古董市场发现遗存的基督教徒的艺术品,还买过一套有画的屏风寄给西班牙国王。他多次向西方传送有关中国艺术现状的信息:
中国人非常喜好绘画,但技术不能与欧洲人相比; 至于雕刻与铸工,更不如西方,虽然他们这类东西很多,如他们用石头或青铜做的人物、动物, 以及庙里的偶像,佛像前放的庞大钟磬、香炉等物。他们这类技术不高明的原因, 我想是因为与外国毫无接触, 以供他们参考。若论中国人的才气与手指之灵巧,不会输给任何民族。
他们不会画油画,画的东西也没有明暗之别;他们的画都是平板的,毫不生动。雕刻水平极低;我想除了眼睛之外,他们没有别的比例标准;但是尺寸较大的像,眼睛极不可靠。而他们有非常庞大的石像与铜像。
中国人非常珍爱古物 …… 有许多贵重的青铜器皿…… 其他古老的陶器和玉器也很贵重。但最珍贵的,是古代名人的墨画,或是书法,无论是纸的或是绢的,上面刻有印章,为证明那是真迹。
如果没有对美术的相当爱好,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素养,那么这一切思考是不可能产生的。有一封发自肺腑的信,使我们了解利玛窦心中的苦闷,他说:“我对于绘画艺术极为喜爱,但我担忧,此事再加其他一切,都放在我肩下,会使我羁绊得无法脱身。”。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他或许会与擅长绘画的助理修王(指游文辉与倪雅谷) 起在教堂壁画前付出许许多多的汗水,他也可能曾经与中国文人画家一起吟诗挥毫共赏。笔者认为,如果利氏来华后的使命允许他从事艺术活动,他也许会像后来的马国贤、郎世宁那样留下传世杰作。由于开拓在华传教事业的重任,更由于当时物质条件的缺乏,他的艺术才华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第二节纷至沓来的西方艺术
然而,正是在利玛窦与神父们的一再请求下,西方艺术品很快就从欧洲等地流入中士。当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进入中国的消息经过印度传到欧洲,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地之时,“全世界的教友都为传教的成功而感到喜悦”。教宗西斯都五世与耶稣会总会长阿瓜维瓦[Aguaviva]在表示祝贺与关怀的同时,派遣了更多的传教土前往传教区,并将传教所需的礼品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国,基督教艺术品也随此纷至沓来。它们既有来自罗马与画班牙、出于名家之手的珍品,也有来自新开辟的传教区,如新西班牙(当时对南美洲的统称)、菲律宾与日本等地的复制品。从油画或雕塑圣像、铜版画插图圣经到圣骷、念珠等等应有尽有。我们从利玛窦的信中得知,从南美寄来过圣母雕像,直至1608年8月他还收到过罗马德·法比神父“寄来的盒子,其中装满圣骷、圣像、念珠及其他什物”。下面围绕遗物分别叙述。
1关于油画《天主图像》、 《天主母图像》
利玛窦自欧洲来华之时,即随身携带一些罗马教堂祭台画的复制品。方豪认为在罗马耶稣会学院学习时,他的同窗波尔日亚[Borgia]曾经将教宗第五世赠送的数牧圣母像,“转赠利氏一二帧”。利玛窦在南京小教堂展示的可能是这类小幅铜版画,文人顾起元将曾绎亲眼所见的圣母予画像插述如下:
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日天母。画以铜版为帧,而涂五彩于上,其貌如生。身与臂手,俨然隐起帧上,脸上之凹凸处,正视如生人不殊。如按字面“画以铜版为帧”,可以理解为在原黑白铜版画印刷基础之上手绘色彩,其明暗特征远远超过木版画,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和逼真效果。但是,南京展出的圣像也可能是绘十铜版上的油画作品。。据麦坎尔E.ccall]提供的线索,至少在1581年,应耶稣会士的请求,一幅大的油画《圣路加的圣母子》也已经被送至澳门,它是由利玛窦带到肇庆的。利玛窦当时曾经多次将《圣母子》向公众开放陈列,引起人们的赞美:
为了不使新的宗教在中华民族中引起嫌疑,耶稣会的神父们,在公开的场合里,从来不谈宗教。神父的住屋是五问平房,左右各两问,中间为大厅,做为圣堂之用,大厅中前方设一祭台,祭台上方,悬挂圣母抱耶稣画像。当时来造访神父的人很多,大家都非常欣赏这张画像的美丽商雅、色调、线条,及活生生的姿态。
除了携入的画像不断展示外,为了让感兴趣的官吏更快地信教,利玛窦请助手复制过多幅这类像赠送给他们。当然,人们最熟悉的还是利玛窦费尽周折赍呈万历皇帝的贡品,其中就有“《叫画天主图像》一幅, 《古画天主母图像》一幅, 《时面天主圣母像》一幅”。为什么利玛窦要同时送给皇帝两幅圣母像呢?为什么他要在给万历帝的奏疏后所附的清单上注明“古画”与“时画”呢?

前言/序言

  这是1997年初春的一天,当我伫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帝与欧洲文化》展览,巨幅绘画
  之前,当我来到天顶与墙面壁画全部以西方写实手法描绘的故宮倦勤斋之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亲临其境的感受足以证实:以往印象淡漠、仅能从资料所见的中国早期洋风画,在明末至清中期确实有过一段令人振奋的岁月。这使笔者清醒地意识到,以往明清时期文入画一统天下的说法是有待斟酌的,近百年来明清绘画“衰落论”也值得反思。
  事实如此,在《清帝与欧洲文化》展览中,我们不仅能见到技巧出新的各种绘画门类,如
  油画、铜版画以及参用西法的工笔重彩画,更重要的是,丰富的绘画题材,似乎让人们亲临了
  帝王狩猎与朝见的场景。那一幅幅反映民族关系的《战图》,那一组组纪录远方宾客的《职贡
  图》,画面表现的宮廷中精致的花草、细密的服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清代康乾盛世的存在。
  那么,以高度写实主义为特征的西洋风绘画,是否在向我们诉说一个个隐藏在背后的历史故事
  呢?
  回顾百年学术研究的历程,20世纪艺术史学领域之所以取得根本性突破,是与美术考古的
  重大发现与成就分不开的。而明清美术研究的新进展,则是以清宫旧藏古代书画珍品的公开面
  世为基础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随后北洋政府开办了古物陈列所。该所于1914年10月第一次向社会开放,展出了热河行宫与沈阳故宮的金石书画等古物,为后人留下一部系统的《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1924年故宮博物院建立以后,故宮收藏的历代文物也正式向社会开放,如在皇极殿、宁寿殿曾经开辟历代帝王画像的陈列。据估计,17—18世纪康熙、乾隆时期所收藏的法书名画各在万件以上,然而由于国民党政府将许多精品迁运台湾,使故宮的书画始终分为两地。但即使如此,建国以后开办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绘画馆首展仍向人们展示了五百多余幅煌煌巨迹。近半个世纪来绘画馆的历代绘画陈列和不同时期、不同画派的专题陈列为艺术史家从事中国绘画史研究提供了最好的视觉材料, “正是这些珍贵的书画遗存形成了人们对古代书画传统的形象认识,并构成了绘画史的主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仅仅反映一个区域或一种画派的展览不同,题为《清帝与欧洲文化》的展览集中了一批与西方绘画技法,尤其是与西方传教士直接有关的美术作品,它所展示的重大内涵与价值,从侧面说明当前再次掀起的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深远背景,同时也为探索中国绘画创新的路子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体系。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品,笔者从研究明清绘画中一种特殊的风格出发,更为关心的是真迹所展现的艺术魅力。
  这些绘画的宏幅巨制在一般画展是难以见到的。如《万围来朝图》,反映乾隆年间故宫金水桥边,数百位来自周边与海外的“异族”、“夷民”正在等待皇帝接见的巨人场面,画面的前方,是宠大的朝贡队伍,人们分别从东西两侧涌向太和门。各队均有旗帜,写“大西洋”、“荷兰国”、“法兰西”、“朝鲜国”、“安集延”等,以示来自何方。队伍中不乏世界各种民族,人人神态、容貌、服装备异,献方物者扛、抬、项、背的动态极其生动。尤其是各地献来的珍奇怪兽更是生龙活虎,有一只狮子不受驯服地跑上r金水桥,驯养者将其使劲牵住。画面第二层次是数十名作迎接状态的清朝官吏,再远处则有大批宦官在搬运回赠礼品及宴席用具,殿堂与古松在云霞中忽隐忽现。
  ……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供的书名《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的反向构思,旨在创作一个内容详实、不涉及该主题的图书简介。 --- 《天风海涛:近代东方航运与全球贸易网络的重塑(1850-1914)》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1850年至1914年)全球贸易格局经历的剧变,聚焦于以蒸汽动力为核心的航运技术革命如何重塑了传统的东方商业路线,并构建起一个由西方主导的、以效率和标准化为驱动力的新型全球供应链。这一时期不仅是帝国主义扩张的黄金时代,更是物质流动、信息传递和资本运作速度的决定性转折点。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蒸汽轮船的普及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深刻影响了地缘政治、劳动力迁移以及区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力量。我们摒弃了传统上将航运史视为单一技术进步的叙事,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全球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蒸汽革命与地理重构 在导论部分,我们首先考察了苏伊士运河的开凿(1869年)和巴拿马运河计划的启动(1904年起)对传统海上贸易路线的颠覆性影响。蒸汽船的稳定性、速度和对风向的独立性,使得航程时间大幅缩短,极大地降低了远洋运输的风险溢价。 海峡与枢纽的崛起与衰落: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传统上的风帆船补给站(如好望角、加那利群岛)如何逐渐边缘化,而新兴的、由殖民势力控制的深水港口,如新加坡、香港和亚丁,如何迅速崛起,成为全球航运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咽喉”。我们探讨了这些枢纽的建设如何依赖于大规模的工程投资,以及它们在其中转运的货物性质——从传统的茶叶、香料转向工业原料和制成品。 航线效率的量化分析: 通过对同期航运日志、海关记录的量化分析,本书首次展示了1870年与1900年间,特定关键航线(如上海至伦敦、孟买至曼彻斯特)的平均运输时间缩短幅度,并论证了这一时间缩减如何直接促进了高价值易腐货物的国际流通,例如新鲜水果和冷藏肉类。 第二部分:劳工、资本与基础设施的交织 航运革命的背后,是资本的集中和劳动力的重组。 航运巨头的诞生与垄断: 本章聚焦于太平轮船公司(P&O)、荷美航运公司(Holland America Line)以及汉堡-美洲航线等大型企业的兴衰。我们剖析了这些企业如何通过垂直整合——从建造船坞、拥有煤矿供给站到保险业务——来控制整个供应链。这些巨头不仅是运输的提供者,更是贸易规则的制定者。 码头工人与全球劳动力市场: 蒸汽时代的港口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空前的,但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本书详尽描绘了19世纪末大型港口城市(如萨凡纳、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横滨)码头工人群体的生活状况、组织斗争以及他们作为“移动的全球劳动力”在不同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迁徙模式。这部分内容尤其关注了印度契约劳工和华工在跨洋运输链条中的关键作用,及其所遭受的剥削。 电报与信息加速: 我们将航运技术与同时期的电报技术(如跨洋海底电缆)相结合进行考察。航运业的“远见”不再依赖于数月的信件,而是瞬间的信息传递。这使得船队调度、期货交易和即时市场反应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的周转速度,并加剧了市场波动性。 第三部分:商品流动的地域效应 全球航运网络重塑了东方各地的经济生态。 原材料的单向输出: 本部分分析了东南亚橡胶、锡矿,以及中国丝绸、茶叶等传统产品如何被纳入以西方工厂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大规模的集装化运输和标准化检验流程,迫使原产地生产者适应西方的质量规格和交货时间表,导致了许多地方经济的“单一作物化”倾向。 制成品的涌入与本地手工业的消亡: 蒸汽船带来的廉价、大量的欧洲纺织品、钢铁制品对传统的手工业部门构成了毁灭性打击。本书通过对印度次大陆和中国沿海城市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这种冲击的深度,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和对本土工业保护的尝试(或失败)。 移民的“双向流动”: 尽管贸易是单向的,但人员流动却是复杂的。本书也探讨了蒸汽船如何成为大规模移民(如前往美洲、澳大利亚的亚洲移民)的主要载体,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种族隔离政策对这些“乘客”的特殊影响。 结语:迈向现代性的航程 本书总结道,1850至1914年间的航运革命,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效率、权力与冲突交织的缩影。它奠定了20世纪初全球贸易的基本骨架,但也深刻地固化了基于技术和资本优势的不平等结构,为后续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格局埋下了伏笔。本书旨在为理解现代全球化如何从技术革命的“坚实基础”上生长出来,提供一个坚实的、多维度的历史视角。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史实,更在于它搭建了一座理解“文化流动性”的桥梁。它清晰地展示了17、18世纪的中国是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巧妙地吸收并转化外来的视觉语言。作者没有将传教士塑造成高高在上的文化殖民者,也没有将中国艺术家描绘成被动接受者,而是呈现了一种复杂的多方互动。 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定制化”艺术品的部分印象深刻。为了迎合皇帝的审美,传教士们不得不将欧洲的宗教题材进行“中国化”处理,比如将圣母换成慈祥的贵妇形象,将布景设置在江南园林之中。这种为了适应市场和权力中心的“自我审查”与“风格嫁接”,揭示了艺术在权力结构下运作的残酷现实。全书在解读这些视觉材料时,展现出极强的思辨能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旧会对“什么是本土”、“什么是外来”这些概念产生新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封面采用了典雅的深棕色调,边缘微微泛黄,仿佛从尘封的古籍中走出。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究,触感略带粗砺,印着不少珍贵的版画插图和传教士手绘的素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采用的“切片式”结构,没有试图构建一个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几个关键时间点和核心人物,比如某位在紫禁城内作画的耶稣会士,或是某个在江南乡野传播透视法的教士。 这种处理方式让阅读体验非常自由,仿佛是在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廊中漫步,可以随时停下来细品某幅“画作”。书中对当时中西方艺术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描绘得尤为细致,比如,传教士如何试图用西方的油画技巧去模仿中国传统的文人画意境,以及中国宫廷画师面对立体主义和光影概念时的惊奇与不解。作者的文笔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灵动,引用的史料翔实,但叙述起来却像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去探寻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掉的文化交融的痕迹。

评分

从排版和索引来看,这部著作显然是倾注了作者多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书后附带的详尽的参考文献和中外文人名索引,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一点深得我心。它不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份有价值的工具书。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脉络清晰,从传教士的来华动机,到他们在宫廷的艺术活动,再到其对清代艺术风格的间接影响,层层递进,逻辑链条牢不可破。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西画东渐”视为一个终点,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艺术史背景下去考量,对比了同期在其他亚洲国家发生的类似文化交流现象。这种宏观视野,让读者对那个时代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大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阅读完毕后,我感到自己对清代宫廷艺术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雍正的瓷器”或“乾隆的园林”这种表层认知上,而是深入到了其背后的视觉哲学和技术来源,这是一次极为充实和开阔眼界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对“技术”和“信仰”二元关系的探讨。传教士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绘画技巧,更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观察世界的方式。书里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利用水利、几何学甚至天文知识来赢得士大夫阶层的信任,而绘画,尤其是能够精确表现空间感的透视法,成了他们打开中国上层社会大门的“敲门砖”。这种工具性的引入,与他们传播宗教信仰的终极目的之间的微妙张力,被作者剖析得淋漓尽致。 读到他们为了说服宫廷接受“科学”画法而进行的各种“演示”,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文化鸿沟的巨大努力和偶尔产生的摩擦。书中对于当时中国本土画坛的反应也做了深入的侧写,那些老派的画家们对这种“不写意”、“过分写实”的风格是抱持着怎样的排斥或好奇,都通过大量的信札和笔记得以还原。这本书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让我们看到,艺术的传播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场需要精妙计算和巨大智慧的“外交博弈”。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吸引我这种非专业读者的地方,在于作者讲述历史故事时的那份迷人与精准。它并非堆砌冷冰冰的年代和人名,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来构建场景:比如某个教士为皇帝绘制的地图上,故意错标了某个他未曾到达的省份,以示对皇权的敬畏;或是某个欧洲画家笔下,中国人物衣着服饰的细节错误,暴露了他认知上的局限。 这些“小花边”式的叙述,非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如同精美的刺绣线脚,让整幅历史画卷更加立体丰满。作者的语言风格转换得非常自如,时而如同在翻阅一位旅欧画家的游记,充满了异域情调的描绘;时而又切换成严谨的档案分析口吻,对文献的真伪进行考证。这种节奏上的变化,使得长篇的历史梳理读起来一点也不觉枯燥,反而像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深入探索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

评分

先是下载了电子版,书店开始买不到。现在在京东买到了,很高兴。边读边批注的感觉还是很好。

评分

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经典书目值得一看

评分

本次展览回首了“西画东渐”历程里,最早源自西方传教士在华创作的反映中国风土人情的油画,18、19世纪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代表的清代外销画,还有一些民国期间。第一代“海归”油画家带回来的以印象派、后印象派为主的油画作品,以及在解放后到上世纪70年代期间,由于内地油画作品在世界艺术领域的缺位。而来自台湾和港澳地区的油画创作主流。这些散落在西方民间的油画作品,往往成为了改革开放以前,西方民众了解中国风貌的渠道之一。像我们看到的清代外销画《花瓶旁的女孩》、民国期间K.Wong 的《弟弟和我》、HerCeing Lee的《祈祷》和Kenneth Lao 的《春,夏,秋,冬》组画,还有当时港澳地区的《渔家女》、《抱猫咪的女孩》、《南国少女》、《香港的日本街》和《碧海掠影》等不同时期的油画作品,都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画家们所亲身体验到的各阶层的生活面貌,以及不同地方的风俗世相。

评分

作为资料还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学术著作,值得拥有

评分

支持国货,不错。不错。

评分

支持国货,不错。不错。

评分

油画,这一外来画种跟随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传入中国,初始只是在少数开放城市或者满清宫廷等区域如星火般闪现,但随着不断激烈的社会变革蔓延与深化,油画的创作与普及迅速升腾为一场燎原般的社会性“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有识之士纷纷倡导和推广西方文化(艺术),以西画改良中国画,他们兴办西画学校,招收青年学生,传播西方绘画的知识与观念;另一方面,大量的学艺青年走出国门,去欧美或日本的专业美术学院留学,他们为已显老气横秋的中国画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中国的艺术创作从此渐渐步入一个划时代的活跃期。

评分

很不错的学术著作,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