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方艺术史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是作者高名潞二十余年潜心教学和研究,从非西方视角系统梳理、反思和批判西方艺术史理论的学术专著,开创性地提出了“再现”是贯穿西方艺术史理论发展的主线。西方现代艺术史及艺术批评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启蒙时代所奠定的再现理论,正是对这一启蒙运动以来主客观二元论的继承和质询,构成了西方艺术及其理论的历史,然而西方艺术史理论始终未能超YUE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有鉴于此,作者既提纲挈领又详实地对西方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独特的论述,解读了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再现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并探讨了艺术史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及其可能性。 高名潞 著 高名潞,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及建筑史系教授,天津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中国前卫艺术》《中国极多主义》(中英文)、《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英文)、《另类方法,另类现代》《“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Total Modernity and the Avant-Garde in Twentieth-Century Ch等 序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实在是太像一位学识渊博却又语感活泼的朋友在耳边娓娓道来,完全没有传统艺术史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院腔调。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用最生活化、最接地气的比喻串联起来。比如,当他谈到巴洛克艺术那种戏剧性的爆发力时,他没有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将其比作一场精心编排的歌剧高潮,瞬间将读者拉入那个充满激情与张力的时代场景。这种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史的学习门槛,让原本感觉高不可攀的艺术史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艺术家生平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洞察力,他不仅仅罗列了作品的创作时间,更深入挖掘了艺术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其个人命运与创作主题之间微妙的张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仿佛每一个艺术家都从纸上“活”了过来,带着他们那个时代的困惑、挣扎与荣耀,与我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着实令人爱不释手,我甚至会为了读到下一段精彩的描述,而刻意放慢翻页的速度。
评分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深刻体验是,它教会我如何“看”画,而不仅仅是“认识”画。作者在分析具体作品时,往往会引入当时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的视角,让观众的观赏维度瞬间丰富起来。比如,在解读一幅肖像画时,他会细致分析画家如何运用透视法来制造“权威感”,或者如何利用特定颜料的稀有性来暗示委托人的社会地位。这种层层剥开的解读方式,如同剥洋葱一般,每揭开一层,新的理解和感悟便油然而生。它不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是谁的作品,画了什么”,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画的,它对同时代人产生了什么冲击,以及它如何持续影响着后世的观看习惯”。这种对“观看行为”本身的探讨,让我回去再看那些熟悉的经典作品时,总能发现过去忽略的细节和隐藏的意图。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位耐心的艺术品鉴导师,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欣赏者,蜕变成一个更具批判性和深思熟虑的观察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处理不同文化交融与碰撞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完全跳脱了传统的西方中心论的窠臼。作者在论述某个艺术运动的起源时,并非孤立地看待,而是常常会追溯到更古老的中东、拜占庭乃至远东文明对欧洲艺术的影响,构建起了一张庞大而精密的全球艺术互动网络。这种多源头的追溯,让我对“西方艺术史”这个概念本身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反思。例如,书中对哥特式建筑中的某些装饰母题,追溯到丝绸之路上传播的异域元素,这种跨学科、跨区域的关联性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它成功地将艺术史从单纯的“风格演变史”升级为了“人类文明交流史”的一个重要切面。我从中感受到的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一种主动参与构建历史图景的兴奋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拼凑一幅更加完整、更少偏见的文明全景图,这种格局上的开阔,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米白色纸张,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厚重的历史感。翻开内页,我立刻被那些精美的彩图所吸引,它们的印刷质量高得惊人,即便是对色彩还原要求极高的油画细节,也能清晰地捕捉到笔触的微妙变化,仿佛触手可及。尤其是对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宏大叙事的画作,那种光影的层次感和人物面部的细腻表情,都因为这本画册级别的印刷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I 随手翻到某一页,那张被无数次翻拍的《雅典学院》,在这里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立体感和空间纵深感,我甚至能想象出拉斐尔在创作时那种运筹帷幄的胸襟。装帧的用心还体现在书脊的处理上,它既结实又富有弹性,保证了即使是平摊阅读时,书页也不会因为过度拉扯而受损。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对艺术经典的致敬。对于我这种偏爱实体书、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美的珍视。我甚至舍不得用书签,生怕留下痕迹,仿佛它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工具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本身。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材料运用上的考究,这完全超越了一般学术书籍的水准。纸张的选择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具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哑光质感,既能完美承载油彩的浓郁,又有效避免了反光对阅读体验的干扰。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其索引和附录部分的编排,逻辑性极强,查阅起来异常方便。对于需要做交叉参考或者深入研究某个特定流派的读者来说,这个设计简直是福音。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突然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哲学思潮产生疑问,以往的做法是不得不中断阅读,去搜索引擎上艰难地搜寻,但在这本书里,作者似乎预设了读者会有的这些“小小的迷失”,并在脚注或附录中提供了简洁而精准的指向。这种对读者学习路径的周到关怀,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和细致。此外,排版上的留白处理得十分得体,既保证了文字的密度适中,又使得整页看起来疏朗有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减轻了许多,这在厚重的艺术史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