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

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有光 著
图书标签:
  • 孔子
  • 语文
  • 拼音
  • 教育
  • 通论
  • 经典
  • 国学
  • 教材
  • 启蒙
  • 汉语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34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367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
字数:12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内容丰富、开拓视野、启发思考: 收入本书中的文章涉及了中国现代语文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拼音的现代改革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前景,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小书迅速了解中国现代语文的几本面貌。
  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于消遣中增益见闻:本书保持了作者一贯的幽默风格,常常从生活小事入手,阐述语文变革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读者可以在轻松阅读中增长知识。

内容简介

  《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收录了周有光先生近年来有关语言学、文字学的文章24篇,全面总结了周老对语言文字长达半个世纪的思考。
  作为中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创制人,周老亲历亲睹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风风雨雨,这就使得周老能够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栩栩如生地描述由废除繁体字、中文拉丁化激起的论战场面,有理有据地论证语文改革为今天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妙趣横生地揭示语言文字与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轻松的阅读中,语言学、文字学不再是枯燥的学问,重新散发出了我们习焉不察、日用而不知的文化魅力。

作者简介

  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1923-1927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
  1928-1949年,任教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和浙江教育学院;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1949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
  1955年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和委员。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聋人手指字母方案。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该组织经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中方三人之一。提倡现代汉字学和比较文字学。出版《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等语文专著30余种,发表论文300多篇。1989年离休。

目录

01 从“胡琴”变为“国乐”说起
02 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03 《汉语拼音·文化津梁》序言
04 三原则和三不是
05 孔子教拼音
06 人类文字的鸟瞰
07 文字学的轮廓画
08 字母学略说
09 什么是比较文字学
10 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
11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
12 语文现代化的先驱黎锦熙
13 中文拉丁化的创导人瞿秋白
14 龙虫并雕的语言学家王力
15 几个文字学问题
16 汉字在人类文字史上的地位
17 汉字性质和文字类型
18 语文规划和社会建设
19 三个国际语言问题
20 记两次语文现代化国际会议
21 彝文的规范化
22 土耳其的文字拉丁化
23 英语是怎样成为国际共同语的?
24 文房四宝古今谈
周有光著作单行本目录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01 从“胡琴”变为“国乐”说起
  在“国乐演奏会”会场里,二胡奏出一曲《空山鸟语》。袅袅的余音还没有完毕,就响起了一阵暴风雨似的掌声。
  出乎意外,谁在我的肩上拍了两下?回头一看,原来是好久不见的老陈。掌声太响,我又坐在他的前面,无法跟他谈话。只听得他附着我的耳朵说:“胡琴真好!胡琴真好!”
  休息时间,老陈一把把我拉到休息室,从多年前的那一次会面说起,滔滔地一路谈来。
  话停了。他丢了烟头,把手伸进口袋,慢慢地拿出一个小册子。我以为是一份折叠着的说明书。当我看到上面印着《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几个红字,才知道他是在准备转移话题了。
  “这是我方才买来的。我们需要一套拼音字母,这很对,我非常赞成!不过,”他放低了声音,“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为什么自己不创造一套字母,而要去抄袭英文字母呢?”
  “唔--”,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见四周的吸烟者和他们吐出的浓烟向我挤逼过来。
  老陈发现我是一个不吸烟的人而被浓烟包围着,就拉着我走到休息室的门外。
  “你很喜欢听胡琴吧?”我问。
  “不但喜欢听,还能拉两把呢!”他爽快地笑起来了。
  “胡琴是国乐,你不觉得不调和吗?”我说完就仔细看他的反应。
  “你不喜欢方才的《空山鸟语》吗?”他感觉我的话奇怪,就这样反问我。
  “你有没有想过,国乐不应当用胡琴?”我继续观看他的反应。
  他一时摸不着我说的话是什么用意。
  “胡琴的'胡'字跟国乐的'国'字,你以为是可以联得起来的吗?”我把题目点清。
  他立刻明白了,又哈哈大笑起来。“你说得对!我拉了这么久的胡琴,没有想过这个'胡'字的来历。今天被你一语道破了!”
  我趁此作了一番宣传:“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不是英文字母。26个汉语拼音字母念起来是两句'七言',两句'六言',像一首诗词,句句押韵。从来源来说,拉丁字母尽管是外来的,但是它能拼写出地道的汉语,因此是我们自己的拼音字母。正如胡琴尽管是外来的,但是它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国乐',而且能奏出《空山鸟语》这样地道的民族乐曲。六亿人口的大国应当有所创造,同时也应当采用国际通用的文化和技术工具,例如字母、度量衡单位、历法等等。中国文化伟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吸收一切人类的创造……”
  老陈连连点头,“对!对!”他十分珍视那本小册子,把它慢慢地放进了口袋。
  (编者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之后,这篇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受到读者重视,对当时反对拉丁字母的意见有化解作用。刘少奇打电话给作者,表示高兴,但是刘又说,“胡”也可以指中国的少数民族。)
  载《人民日报》1958年1月18日
  05 孔子教拼音
  两位青年朋友来到我家,他们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我国即将在世界各国开设100所孔子学院,孔子即将周游列国,宣讲华夏文化。
  青年:在世界各国开设100所孔子学院,大家说这有重大意义。可是,什么重大意义呢,各人说法不同。请您谈谈您的看法。
  主人: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中外之间需要增进相互了解,加强文化交流。孔子学院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相互了解的咨询场所。文化交流以学习语文为起点。孔子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华语华文的教学。
  青年:孔子学院用什么字母给汉字注音,成了一个难题。有人说,汉字是孔子的文字,拼音不是孔子的文字。如果用拼音给汉字注音,等于勉强“孔子教拼音”,对孔子大不敬!不如跟台湾一样,用注音符号。
  主人:孔子,圣之时者也。利用拼音,帮助汉字,不是代替汉字,孔子一定欢迎,决不会反对。拼音已经通行全球,外国人学习特别省事。注音符号大陆不用已久,恢复使用不可能了。
  青年:有人说,孔子学院的教师应当穿唐装。穿西装,孔子看不惯。
  主人:唐装也不是孔子时代的原装,孔子看得惯吗?各民族原来都穿各自的民族服装。后来,西装成为国际公用的男装。我不反对穿唐装,只要教师们愿意。
  青年:一位老先生兴奋地说,孔子学院可以“变夷为夏”。
  主人:今天,夷夏平等,相互学习。孔子学院是夷夏交流,不是变夷为夏。
  青年:有人说:“21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这个预言将由孔子学院来实现。
  主人:设立孔子学院,当然要扩大传播汉字文化。国外目前学习中文的人数还远少于学习日文的人数。语文平等,学习自由。谈不上什么“发挥威力”!
  青年:孔子学院不能回避解释《论语》。如果外国人问,“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何解释呢?
  主人:孔子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他的言论中有时代烙印,不足为怪。读古书要用历史观点。过时的语句要加以历史的说明。欧美人读希腊经典和基督教《圣经》也是如此。基督教经过宗教改革,《圣经》中过时的语句,不再妨碍科学的发展。孔子书中有大量名言至理,值得今天深入学习。儒学是不断发展的;儒学,学之时者也。
  青年:有人说,开办100所孔子学院,就是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
  主人:历史上,汉字文化发展较早,古代邻国都学习中国,中国和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形成汉字文化圈。西学东渐之后,他们各自发展现代化,不再依赖汉字文化。汉字在中国本土,实行文字改革:简化汉字,制订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普及义务教育,公布语言文字法,保障语文现代化的前途。识字率从人口极少数增加为人口大多数,这是脚踏实地的发展汉字文化。但跟孔子学院无关,不要胡吹“伟大复兴”!
  2006年6月8日
  时年101岁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孔子教拼音》第1部分 孔子教拼音

在“国乐演奏会”会场里,二胡奏出一曲《空山鸟语》。袅袅的余音还没有完毕,就响起了一阵暴风雨似的掌声。出乎意外,谁在我的肩上拍了两下?回头一看,原来是好久不见的老陈。掌声太响,我又坐在他的前面,无法跟他谈话。只听得他附着我的耳朵说:“胡琴真好!胡琴真好!”


《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是一部致力于探索汉语拼音体系在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如何成为更有效、更具文化底蕴的语言教学工具的开创性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拼音规则,而是深入挖掘孔子及其弟子们在教育理念、治学方法以及对文字、语言的认知中所蕴含的智慧,并将其巧妙地融入现代汉语拼音的教学实践中。 引言:古圣先贤的教诲与现代汉语的脉搏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指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在现代汉语普及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过于侧重技术层面的拼读技巧,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深厚的文化根基?孔子,作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是否能为我们今天的汉语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正是基于这样的疑问,试图在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现代语言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作者认为,拼音作为现代汉语学习的“入门钥匙”,其价值不仅在于帮助识字和发音,更在于能否引导学习者体会语言的韵律、结构的逻辑,乃至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本书旨在通过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为拼音教学注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第一章:声韵之源——孔子对声音与文字的认知 本章追溯孔子及其时代对声音和文字的理解。作者将引述《论语》中关于“诗”、“言”等概念的阐释,探讨孔子如何看待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情感表达。“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句话不仅揭示了诗歌在情感抒发、认识社会、团结群体、表达不满等方面的作用,也暗示了语言本身具有强大的力量。孔子对“正名”的重视,例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更是将文字的规范性与社会秩序、个体行为紧密联系起来。 作者将结合当时的文字形态(如甲骨文、金文)和语音特点,分析孔子时代语言的特征。虽然彼时尚未有系统性的拼音方案,但孔子对“读万卷书”的强调,以及其弟子们整理、传颂经典的行为,本身就包含了对语音传承的重视。本章将重点探讨孔子对“声”与“义”之间关系的理解,认为声音的准确传达是理解意义的前提。这与现代拼音教学中强调声母、韵母、声调的准确发音,以区分不同字词意义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将看到,孔子对语言的尊重和对声音的敏感,是其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们理解拼音教学的文化根基提供了历史的纵深感。 第二章:授业之道——“因材施教”与拼音教学的个体化 孔子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便是“因材施教”。他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和学习方式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本章将以此为指导,探讨如何将“因材施教”的理念应用于现代汉语拼音教学。 作者将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拼音时可能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例如:声母的送气与不送气、韵母的发音口型、声调的准确标记与运用等。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提出一系列基于“因材施教”原则的拼音教学策略。例如,对于初学者,可以采用更具象化的方式,将声母、韵母与具体的动作、形象联系起来;对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习者,可以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发音,体会汉语拼音的逻辑性;对于母语中存在相似音素的学习者,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纠音。 本书还将探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互动软件)来实现个性化学习。作者认为,学习拼音不应是枯燥的机械记忆,而应是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的过程。孔子强调“学思结合”,提倡“温故而知新”,这些思想都将被融入到拼音教学的设计中,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规则的同时,主动思考、探索、巩固,从而真正实现“授人以渔”。 第三章:学以致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与拼音在实际应用中的引导 孔子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意味着学习的广博与应用的规范并重。本章将聚焦于拼音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引导学习者在掌握拼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作者将分析拼音在汉字输入、在线交流、语音识别等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本书更侧重于探讨,如何通过拼音教学,引导学习者“约之以礼”,即培养其规范、得体的语言使用习惯。这包括: 规范发音与语调: 拼音是发音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语调的准确运用。孔子“言语篇”中对“质”和“文”的平衡,提示我们语言不仅要清晰,更要有适当的抑扬顿挫,传达情感和意图。本书将结合具体汉字和词组,示范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和语调,并分析不同声调组合所带来的细微语感差异。 音形义的结合: 拼音本身是“形”(字母组合)和“音”,而其最终目的是关联“义”(意义)。本书将强调,拼音教学不应停留在“读出来”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将拼音与汉字形体、词汇意义、句子结构紧密结合。通过一些有趣的练习,让学生在拼读中加深对汉字的理解。 从拼音到词汇与句子: 拼音是构建词汇和句子的基石。本书将展示如何从拼音的学习自然过渡到词汇的学习,再到简单句子的构建。例如,通过同一声母或韵母开头的词语,或者声调组合相同的词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规律性。 文化语境下的应用: “礼”也包含着对特定语境和场合的恰当表达。本书将探讨,在不同的交流场景下,拼音的运用如何体现出尊重和得体。例如,在正式场合的发言,与朋友之间的日常对话,在书写中使用拼音时的注意事项等。 第四章:诗书之道——拼音教学中的文学性与人文关怀 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歌、礼乐视为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章将探索如何将文学性和人文关怀融入拼音教学,让学习者在掌握语音规则的同时,感受汉语的韵律美和文化魅力。 作者将精选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歌谣,或现代优美的散文片段,运用拼音进行标示和讲解。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拼读,让学习者体会汉语的抑扬顿挫、节奏韵律,感受词语的优美和意境。例如,可以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唐诗,分析其拼音的声调变化如何衬托出诗歌的情感。 本书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拼音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背后的人文精神。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品德,都可以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得到体现。例如,在学习一些包含“敬”、“诚”、“善”等字的拼音时,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字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作者还将提倡一种“有温度”的拼音教学。如同孔子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现代拼音教学也应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求,营造积极、鼓励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赞美和有效的反馈,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自信,体会学习汉语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进一步探索。 结语:古韵今声,汉语之美永流传 《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的最后,作者总结了本书的核心观点:汉语拼音并非孤立的技术工具,而是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桥梁。通过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赋予拼音教学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具人文关怀的实践方式,以及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书相信,当学习者在拼读每一个音节时,如果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古圣先贤的教诲,体会到语言的韵律之美和文化之深,那么,他们学习拼音的过程将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一次充满意义的文化探索之旅。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掌握汉语,更能帮助他们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新一代。 本书最终期望,通过对“孔子教拼音”这一独特视角的探索,能为当前的汉语拼音教学带来启发,让汉语拼音真正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语言之桥,让汉语之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依然能够悠扬流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在品尝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之前一直对古汉语的发音感到困惑,总觉得那些古籍上的字,读出来应该是某种奇特的声音,但却无法捕捉。这本书就解决了我的这个难题。作者用现代的拼音系统,详细地标注了古汉语的发音,并且解释了不同时期汉语发音的演变规律。这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声音之门”,让我能够“听”到古人的声音。而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语音的层面,他将孔子的教育思想巧妙地贯穿其中。他认为,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思想家,与他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是分不开的。比如,孔子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在解释汉语中“知”这个字的不同用法和演变时,得到了非常生动的诠释。作者通过分析“知”字在不同古籍中的使用,揭示了孔子对“认识”和“理解”的精准把握。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孔子关于学习、教育的论述,并用这些论述来解释汉语中的某些词语或语法现象。这种将哲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语言不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乐趣的探索。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名字《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感到有些迷惑。孔子教拼音?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毕竟拼音是近现代才有的系统。但正是这份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这本书,也因此,我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没有将孔子和拼音割裂开来,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汉语。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将孔子的某些论断套用到拼音上,而是从汉语本身的发展脉络入手,追溯古音的演变,解释汉字的构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引入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汉字形体演变和词义变迁时,所展现出的严谨和深刻。他不仅仅是在展示文字的“进化史”,更是在揭示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哲学。比如说,书中关于“道”这个字的解读,作者结合了孔子对“道”的理解,以及这个字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用法,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智慧和现代的学习方法,让我能够用一种更系统、更具启发性的方式来学习和理解汉语。它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种工具,更是一次对文化、对历史、对思想的深度挖掘。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地方难以深入理解,特别是古代文献的阅读,那些文言文和繁体字常常让人望而却步。最近偶然间看到这本书,书名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孔子?拼音?语文通论?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我实在无法想象它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开头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深奥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度切入,讲解了拼音系统如何能成为理解古代汉语的一把钥匙。我之前只知道拼音是给小孩子学认字用的,没想到它在古籍研究中也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作者详细地分析了不同朝代汉语发音的演变,并用拼音标注出了这些发音,让原本枯燥的语音学变得生动形象。而且,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精彩阐述,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孔子的生平事迹,而是将他的教育理念、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到对汉语学习的探讨中。比如说,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在解释汉字结构和词语演变时,作者也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让我觉得学习语言不仅仅是记忆,更是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引用的古籍也很有代表性,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在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他不仅传授知识,更引导我去思考,去发现语言背后的逻辑和美。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它新颖的视角。我一直觉得,语言的学习,尤其是古语的学习,就像是在一座迷宫里摸索,常常会因为不熟悉路径而感到沮丧。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点亮了迷宫中的每一条小径。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学习中的难点,反而将这些难点一一拆解,用一种极其清晰、富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作者讲解汉字演变的部分,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每一个阶段的字形变化,都伴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而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字形变化与当时的语音演变联系起来,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字会发生形变,为什么有些字的读音会改变。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竟然能从这些字形和语音的变化中,解读出孔子思想中某些概念的深层含义。我从未想过,通过语言学的分析,也能触碰到孔子思想的精髓。书里的一些插图和图表也非常实用,将复杂的概念图形化,让我在视觉上也能轻松理解。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够听到古代先贤们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对文字、对知识的敬畏。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和智慧的探索之旅。

评分

我之前对孔子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课本上的“仁、义、礼、智、信”这些简单的概念。一直觉得孔子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圣人,他的思想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甚至可以说是“接地气”的方式,将孔子的智慧融入到对汉语,特别是汉字和词汇的讲解中。我被书中的一个观点深深吸引:孔子提倡“正名”,也就是要名副其实,名实相符。作者就从这个“正名”的理念出发,分析了许多汉字和词语的演变,解释了它们最初的含义是如何与后来的使用发生了偏移,或者又是如何保持了其内在的逻辑。比如说,书中对“仁”字的剖析,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义,而是通过追溯这个字的起源,以及孔子在不同语境下如何使用“仁”,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还探讨了孔子是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精妙运用,来阐述他的教育思想和治国理念。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语言侦探”,他通过对文字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挖掘,展现了孔子思想的另一面——那就是一种深刻的、立足于语言本身的智慧。阅读这本书,让我觉得孔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代哲人,而是一位对语言有着极致追求,并能将语言智慧与人生哲学完美结合的智者。

评分

帮学校书吧进的,质量好速度快,就是发票不是京东的,是什么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很奇怪

评分

质量很好,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

老先生作品都是经典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有时间少玩手机、多读书,希望自己能够控制住对手机的依赖!

评分

帮别人买的,还没看,包装不错,价格略贵

评分

周老《朝闻道集》最后一本书果断抢到手,书是正版,8折买的,因为有优惠券,把邮费减免了。快递很给力,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有时间少玩手机、多读书,希望自己能够控制住对手机的依赖!

评分

物流快,服务好,品质佳。

评分

书本精美,还没来得及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