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6

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编
图书标签:
  • 民族统计
  • 中国
  • 年鉴
  • 2006
  • 人口
  • 社会
  • 数据
  • 统计
  • 少数民族
  • 参考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0828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4275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3
字数:137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6),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政府少数民族工作基本情况,以及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计资料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主要反映上一年度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民族经济工作的新发展、新经验、新成果以及遇到的新问题。
二、本年鉴原名为《中国民族统计年鉴》,1994年创刊,逐年编辑、连续出版,截至2000年共出版7期。自2001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正式期刊,并更名为《中国民族工作年鉴》。2004年根据国家有关期刊管理的规定,重新更名为《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以图书形式出版。在中国民族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由中国民族统计年鉴编辑部负责编辑。
三、本期由“专文”、“综述篇”、“政策法规篇”、“工作概况篇”、“调查研究篇”、“统计资料篇”、“附录”共7部分组成。
1.专文。收录了国家民委主要领导在2005年有关民族工作的部分文章和讲话。
2.综述篇。收录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2005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政策法规篇。收录了2005年国家民委及有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颁发的关于民族工作方面的文件、制度、法规等文献。
4.工作概况篇。分“综合”、“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扶贫开发”、“电脑农业”、“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清真食品管理和清真产业发展”、“民族统计”、“民族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工作”、“其他”,共l2个类目,收录了国家民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少数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5.调查研究篇。收录了2005年各地民委调查研究报告概要。
6.统计资料篇。分“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全国少数民族发展情况”、“其他资料”,共三部分。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不包括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资料。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各级统计和民族工作部门。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全部统计资料均经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审核。
7.附录。收录了各类民族方面的资料。
四、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来源有限,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谨对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各方面人士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目录

专文
综述篇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法规篇
工作概况篇
综合
兴边富民行动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
扶贫开发
电脑农业
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
清真食品管理和清真产业发展
民族统计
民族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
特色工作
其他
调查研究篇
统计资料篇
民族自治地方
全国少数民族发展情况
其他资料
附录
全国人大、政协少数民族领导人名单
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全国政协民委主要领导人名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少数民族委员、候补委员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少数民族委员名单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料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题材作品“骏马奖”资料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资料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世界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名单
中国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镇、市辖民族区名单
中国陆地边境县、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民族贸易县、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名单
中国民族行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产品名录

精彩书摘

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在国家民委委员全体会议暨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上的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民族工作。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专程前来看望与会的全体代表。这再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对广大民族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刚才,贾庆林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了非常重要的讲话。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今年一年来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提出了做好今后工作的任务和要求。讲话内涵很深刻,针对性很强,对于我们开好这次会议,进一步搞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根据庆林同志
讲话精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2005年的工作
即将过去的2005年,对民族工作来说,是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取得丰硕成果、实现重大突破的一年。一年来,民族工作大事多、要事多、喜事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八件大事:一是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二是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三是出台《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四是国务院召开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五是编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六是隆重热烈地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七是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召开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八是国家民委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加大对民族地区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协议金额420亿元。这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民族工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做好民族工作,必须把握全局抓大事
今年民族工作能有这样好的局面,主要在于牢牢把握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紧紧抓住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件大事,推动整个工作上新台阶。
……

前言/序言


聚焦世界文化遗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一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图书名称: 《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展望》 作者团队: [此处列出多位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例如:] 王志明(国际关系学院,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李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教授) 张宏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专家) Maria Rossi(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文化地理学教授)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全球范围内世界遗产地(World Heritage Sites)的保护、科学管理、社区参与以及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它超越了传统的历史和艺术史的视角,以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方法,系统梳理了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签署以来,人类在应对全球化、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和旅游压力等复杂挑战时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六大部分,共计三十章,力求为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及一线管理者提供一套全面、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世界遗产的理论基础与当代挑战(约300字)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世界遗产概念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的古迹保护转向更强调“人类普世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的整体性与真实性。重点探讨了当前遗产地面临的四大核心挑战: 1. 气候危机的影响: 分析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野火)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物质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具体威胁模型。 2. 大规模旅游的悖论: 深入探讨了旅游业在提供保护资金与造成“旅游载荷过重”(Overtourism)之间的矛盾,并引入了基于承载力模型的动态管理机制。 3. 身份认同与冲突: 考察了在后殖民时代和地缘政治变动中,遗产地如何成为文化认同的焦点,以及如何平衡国家叙事与地方社区的多元声音。 4. 技术鸿沟: 评估了新兴技术(如遥感、三维激光扫描、AI监测)在发展中国家和偏远遗产地的应用障碍与潜力。 第二部分:科学监测与风险评估的创新方法(约350字) 本部分是本书的技术核心,详细介绍了先进的监测与评估工具,强调了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的重要性。 整合地球观测数据: 探讨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无人机摄影测量(UAV Photogrammetry)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遗产地的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模型,实现对地质沉降、侵蚀速度和植被覆盖变化的实时、非侵入式监测。 材料科学与劣化诊断: 针对石材、砖石、壁画和木结构等不同材质,介绍了最新的化学分析技术(如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如何精确诊断劣化机理,并推荐了环境友好型的修复材料替代方案,摒弃了传统上可能造成二次损害的干预措施。 灾害风险量化模型: 提出了基于情景模拟的风险矩阵,将自然灾害(地震、火山)与人为风险(非法盗掘、工程破坏)纳入统一的概率模型,为制定应急响应预案提供数据支撑。 生物侵蚀的生态控制: 专门辟章讨论了微生物、真菌和植物对遗产的生物侵蚀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生态平衡的生物防治策略,而非单纯依赖化学杀菌剂。 第三部分:社区赋权与利益相关者参与(约300字) 本书强烈主张,成功的遗产保护必须是包容性的。这一部分深入研究了“自下而上”(Bottom-up)的管理哲学。 原住民知识体系(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 IKS): 探讨了如何将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态知识和管理实践,有效地融入到官方的保护规划中,尤其是在自然遗产地和少数族裔文化景观中。 可持续社区旅游模型: 介绍了“受控型社区主导旅游”(Community-Led Controlled Tourism)的成功案例,确保旅游收益能够公平地分配给当地居民,并用于遗产的维护,同时限制游客规模以保护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 冲突解决机制: 提供了处理遗产保护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冲突的调解工具和多方对话平台建设指南。 第四部分:法律框架与全球治理(约250字) 本部分将视野扩展到国际法层面,分析了当前世界遗产公约执行机制的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治理的趋势。 《公约》的有效性与强化: 批判性地评估了世界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不足问题(特别是对非洲和海洋遗产的代表性不足),并讨论了加强《濒危名录》作为国际外交和压力工具的潜力。 跨界遗产的协同管理: 针对横跨多个国家或行政区域的遗产地,详细阐述了建立有效的多边合作框架、统一监测标准和共享资源管理的复杂流程。 私营部门的责任与合作: 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CSR)如何转化为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直接投资和技术支持,并提出了透明的资金审计标准。 第五部分:文化景观与动态遗产的保护(约250字) 认识到许多遗产并非孤立的建筑遗址,而是与环境深度融合的“文化景观”或仍在被使用的“动态遗产”,本部分着重探讨了适应性再利用和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在遗产地的应用: 分析了遗产地与其周边环境之间的生态廊道、水文系统和农业活动的关系,强调保护的“场域”(Genius Loci)而非仅仅是物质遗存。 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 提供了关于如何将历史建筑在不损害其历史价值的前提下,赋予其新的社会功能(如博物馆、研究中心、公共空间)的案例研究和设计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ICH)与物质载体的互动: 探讨了如何通过保护物质遗址来巩固相关非物质实践(如传统技艺、仪式活动)的传承,反之亦然,形成了相互支撑的保护闭环。 结论:迈向韧性的遗产未来(约100字) 本书的最终结论强调,未来的遗产保护工作必须具备高度的“韧性”(Resilience)。这意味着保护策略必须是灵活的、可演进的,能够吸收外部冲击(如疫情、经济衰退或政治动荡)而不至于功能崩溃。世界遗产不应被视为静止的博物馆藏品,而应是推动人类社会学习、适应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活的实验室。 --- 目标读者群: 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官员、城市规划师、环境科学家、地理信息系统专家、考古学家、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及相关领域的国际组织工作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6》,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所震撼。它并非那种只罗列数字的枯燥读物,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民族社会图景。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少数民族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工资水平差异的部分。那组关于青壮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增长速度的交叉分析数据,简直是揭示社会阶层流动性的一个绝佳窗口。它没有做任何价值判断,但数据本身的力量足以让人深思。我发现不同民族在特定行业的从业比例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必然牵涉到历史遗留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编辑团队显然在数据的清洗和标准化工作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保证了跨区域比较的有效性。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结合自己对地方社会调查的了解,去验证年鉴数据的可靠性,结果发现其高度吻合,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该书的信任度。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读、反复对照的史料,它为理解2006年前后的社会经济背景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6》,我本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统计术语堆砌,但实际阅读体验远超预期。它成功地将庞大的信息量进行了有效的结构化处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民族文化事业投入的章节,比如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发行量的统计。这些看似“软性”的指标,恰恰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强弱。数据显示,2006年特定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出版数量出现了阶段性波动,年鉴详细列出了支持该波动的具体政策文件和资金投向,这种细致入微的关联分析,让我对文化保护工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同于教科书式的叙述,年鉴用的是最冷静的数字语言,但其揭示的社会张力与发展脉络却更为真实和震撼人心。它迫使读者跳出抽象的理论框架,直接面对具体的、可量化的现实问题。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它提供的深度和颗粒度,是互联网搜索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6》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内容之详实,数据之精准,绝对是研究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宝贵财富。我尤其欣赏它对各个民族人口构成、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的细致梳理。比如,它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年度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国家政策在基层落地的具体成效,这一点对于政策研究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参考。不同于一些泛泛而谈的宏观报告,这里的每一个数字背后似乎都能看到鲜活的社会现实。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比不同省份之间,在医疗保障覆盖率上的差异,年鉴中的表格设计逻辑清晰,图表辅助说明直观易懂,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统计数据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核心信息。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用数据书写的中国社会变迁史。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也许是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挖掘可以更进一步,但考虑到其作为综合性年鉴的定位,目前的广度和深度已属上乘。对于希望了解2006年前后中国民族工作进展的学者、政府官员乃至普通关心社会公平的公民来说,这本年鉴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部年鉴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时间切片”的权威快照。我主要利用它来构建2006年前后中国城市中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经济画像。年鉴中关于少数民族在城镇就业结构、住房拥有率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为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融合与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发现,不同于外界对少数民族集中于低端服务业的刻板印象,数据揭示了在特定区域,少数民族在技术工人阶层中占据了显著比例,这说明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成效是显著且不均衡的。阅读这些数据时,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数字是历史的产物,它凝结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和时代背景。编纂者对于数据口径的严格界定,使得跨年度比较具备了科学性。对于任何试图进行社会指标量化研究的人来说,掌握这本年鉴中的基础数据,就如同掌握了评估一项社会工程是否成功的“黄金标准”。它不煽情,不迎合,只是精确地记录,这份沉甸甸的真实感,是任何评论或分析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虽然朴实无华,却透着一股老派统计资料特有的庄重感,这种感觉在如今充斥着花哨设计的出版物中显得尤为珍贵。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历史数据的回溯能力。虽然是2006年的年鉴,但它提供的序列数据,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近十年间,在民族教育普及率方面取得的里程碑式进展。举个例子,通过对比历年数据,可以明确看出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对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儿童入学率的强劲拉动作用。这种时间维度上的纵深感,是单一年度报告无法比拟的。此外,关于民族乡镇的财政收支结构分析,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我们得以窥见地方治理的实际运行状态,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效果如何体现在基层民生投入上。对于任何严肃的研究课题而言,这类一手、权威的原始数据是不可或缺的“硬通货”,它避免了二手资料可能带来的信息失真和观点偏差。这部年鉴,就是一座稳固的数据灯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