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中国电力年鉴

2003中国电力年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年鉴》编辑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
  • 能源
  • 中国
  • 年鉴
  • 统计
  • 行业
  • 经济
  • 数据
  • 2003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083175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986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3中国电力年鉴》的编纂指导思想为:围绕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的主线,突出政企分开和公司化运作,全面记载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生产与经营、科技与环保等各方面的成就,重点反映电力改革、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城乡电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2003中国电力年鉴》由国家电力公司担任主编单位,会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司共同组织编写。《2003中国电力年鉴》的编委会由国家综合部门、公司各部主任、各网省电力公司及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为委员组成,并作为《2003中国电力年鉴》的领导机构,决定《2003中国电力年鉴》编辑出版的指导思想、主要的内容和编写大纲。
《2003中国电力年鉴》主要收录了2002年我国电力工业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全面地、系统地提供电力工业的经济技术资料和统计数据。《2003中国电力年鉴》的框架结构由篇目、栏目、类目、条目4个层次组成主要包括“特载”、大事记”、“电力工业宏观管理”、“组织机构”、“电力发展与生产经营”、“重点工程”“电力工业行业管理与服务”、“电力科学技术与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培训与新闻出版”、“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部分电力企业单位”、“各地区电力工业”、“学术团体与行业协(学)会”、“重要文献”、“统计资料”、“人物”、“附录”、“索引”共19篇、近百幅彩图组成。

目录

编辑说明
1 特载
纪念中国电力工业120年
世纪跨越 百年辉煌(赵希正)
光明的事业
李鹏委员长在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合龙的发表讲话
朱镕基强调三峡工程质量
吴邦国副总理致信祝贺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创立
电力体制改革
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2]5号文搞要)
关于研究电力、电信、民航体制改革方案实施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国阅[2002]18号文搞要)
国有计委关于国家电力公司电资产重组划分方案的批复(计基础[2002]2704号)
5家发电集团公司发电资产的分布情况(附表1)
国家电网公司暂时保留的抽水蓄能和调峰调频电厂[附表2(1)]
南方电网公司暂时保留的发电资产[附表2(2)]
国家电网公司暂时保留并特出售的发电资产(附表3(3)]
划转给辅业集团的发电资产(附表4)
中组部副部长王东明同志在宣布国家电网公司等6家电力公司筹备组成立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中国电力新组建(改组)公司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要点
11家新电力公司的组建(改组)
电力工作会议
国家电力公司2002年度工作报告——国家电力公司总经理高严
国家电力公司2002年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刘振亚
重要讲话
刘振亚副总经理在国家电力公司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赵希正副总经理在国家电力公司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培炎主任在表彰第一批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及加强第二批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赵希正副总经理在公司系统主要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经贸委欧新黔副主任在华北电网确保“十六大”安全供电会议上的讲话
中电联常务副理事长刘宏在省级电力行(企)协工作交流会上的讲话

2 大事记
2002年电力行业十大新闻
国家电力公司主要事件
……
3 电力工业宏观管理
4 组织机构
5 电力发展与生产经营
6 重点工程
7 电力工业行业管理与服务
8 电力科学技术
9 国际交流与合作
10 教育培训与新闻出版
11 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
12 部分电力企业单位
13 各地区电力工业
14 学术团体与行业协(学)会
15 重要文献
16 统计资料
17 人物
18 附录
19 索引

前言/序言


2002年中国冶金工业年鉴 书籍信息: 书名: 2002年中国冶金工业年鉴 出版年份: 2003年 主题领域: 冶金工业(钢铁、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金属制品等) 内容概述: 《2002年中国冶金工业年鉴》是一部全面、系统、权威地记录和反映2002年度中国冶金工业发展情况的综合性工具书。该年鉴旨在梳理过去一年中国冶金行业在政策制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市场运行、对外贸易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者、行业管理者、科研人员、企业经营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 核心章节结构与详尽内容: 本年鉴内容结构严谨,按照冶金工业的各个子行业和职能板块进行划分,力求覆盖面广且深度足够。 第一部分:宏观概览与政策环境 本部分聚焦2002年中国宏观经济背景下冶金工业的整体运行态势。 1. 行业运行综合报告: 详细分析2002年中国冶金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等关键经济指标的年度变化。重点阐述在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中国钢铁、有色金属等主要产品产量的增幅、结构变化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2. 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 梳理2002年国家层面出台的与冶金工业相关的重大政策文件,例如关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新规定。同时,收录当年新颁布或修订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特别是针对高技术含量产品(如高强度钢材、特种铝材)的标准更新情况。 3. 重大事件回顾: 记录2002年中国冶金界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如国家重点大型冶金项目的开工或投产、重大的兼并重组案例、行业内重大的技术交流会议及国际合作项目。 第二部分:钢铁工业发展(占比权重最大) 作为中国冶金工业的支柱,钢铁工业部分内容尤为详尽,着重体现“十五”计划初期(2002年是关键一年)的进展。 1. 生产与技术进步: 粗钢及钢材产量分析: 分品种(碳素钢、合金钢、不锈钢等)的产量数据统计,并按地区、重点企业进行对比分析。 冶炼工艺革新: 重点介绍2002年高炉冶炼效率的提升、转炉连铸比的提高、电炉钢的结构优化。特别关注大型化、专业化趋势下,企业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国外先进技术(如大型轴承钢生产线、高等级取向电工钢生产技术)。 节能降耗与环保: 记录吨钢综合能耗、水耗的下降情况。详述当年企业在烟气脱硫、废水处理及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具体投入和达标情况。 2. 产品结构优化与市场应用: 分析2002年高附加值产品(如汽车板、家电用板、管线钢管)的产量比重变化。关注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进展,以及在重大工程项目(如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等)中的应用情况。 3. 重点企业概况: 对宝钢、鞍钢、武钢等主要国有骨干企业2002年的生产经营状况、技术改造项目及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专题报道。 第三部分:有色金属工业(非黑色金属) 该部分涵盖了铝、铜、铅、锌、镍、锡等主要有色金属以及贵金属、稀有金属的年度报告。 1. 铝工业: 记录原铝、氧化铝、电解铝的产量和消费情况。分析电解铝行业在“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大)背景下面临的结构调整压力。重点介绍铝型材在建筑、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拓展。 2. 铜工业: 分析精炼铜的生产规模和进出口贸易情况。关注铜精矿的对外依存度变化,以及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进展。 3. 稀有金属与特种金属: 聚焦钛、钨、钼、稀土等战略性金属的生产和市场动态。介绍2002年国家在稀土资源整合和应用开发方面的新举措。 第四部分:冶金行业管理与对外经济活动 1. 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总结2002年冶金行业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介绍当年高校和职业院校冶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和定向输送情况。 2. 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 统计年度内重伤、死亡事故发生率,分析事故的主要原因,并记录当年国家和企业采取的强化安全管理措施。 3. 进出口贸易分析: 详列2002年冶金产品(成品材、废钢、铁矿石、铜精矿等)的进出口总额、主要贸易伙伴和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分析国际铁矿石和废钢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成本控制的影响。 第五部分:基础数据与年鉴资料 本部分是工具书的核心价值体现,提供详尽的原始统计数据。 1. 统计资料汇编: 包含全国冶金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销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成本费用及利润总额的年度对比数据(1998-2002年)。 2. 企业名录: 经核实的2002年度全国规模以上冶金企业名录,包含企业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及主营业务范围。 3. 行业大事记与重要人物: 记录2002年冶金工业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时间轴,以及对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名单。 总结: 《2002年中国冶金工业年鉴》是研究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初期,冶金工业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推动产业升级和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史料。它不仅是行业内部人士回顾过去一年工作的重要参考,更是外部研究者深入理解中国重工业发展轨迹的权威窗口。其数据详实、报告客观,充分反映了2002年中国冶金工业在产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行的复杂局面。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研读官方统计数据的普通读者,我对这本《2003中国电力年鉴》的兴趣点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和设备国产化率这两个方面。我记得2003年左右,国内对于引进先进燃气轮机和超高压输电设备的讨论非常激烈,年鉴中专门开辟的“技术装备与科技进步”章节,简直就是我的“寻宝地图”。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仔细比对了不同省份在引进消化吸收方面的进度报告,试图找出哪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试验项目的推进上走在了全国前列。比起那些泛泛而谈的宏观叙事,我对那些具体到电压等级、变压器容量、甚至电网拓扑结构微小变动的记录更感兴趣。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其实藏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在国际技术竞争中站稳脚跟的证明。年鉴的这种“微观实录”的特性,使得它远超一般文献的价值,它成了我回顾特定技术发展阶段时,绕不开的“第一手口述历史”。

评分

我买这本年鉴更多是出于一种“怀旧”和“档案保存”的考量。现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即时数据唾手可得,但总觉得少了点“实体感”。2003年的电力行业,在很多方面都还处于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很多如今看来理所当然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模式,在当时都是新鲜事物。我翻阅时,最喜欢看的是“年度大事记”和“重要会议纪要”的部分。那些日期、事件的简短记录,像一个个定格的快照,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时间点。比如,某项电力市场化改革试点方案的正式公布,或者某次区域性电网联调的成功经验分享。读起来虽然略显生硬,但能清晰地感受到管理层在复杂局面下,如何艰难地推进改革的步伐。它不是一本用来学习电学原理的教材,它更像是一份组织内部的“工作日志”,记录了决策层在特定历史坐标上的思考轨迹,对于理解后来行业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背景信息支撑。

评分

从一个地方性电力局基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2003中国电力年鉴》的价值体现在其详尽的区域划分和数据对比能力上。很多全国性的报告会忽略掉中西部地区或欠发达省份的发展细节,但年鉴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我尤其关注“各省市电力供需平衡分析”以及“农村电气化普及率”等板块。那一年,电力负荷的增长速度与电网建设速度的匹配情况,直接关系到我们日常工作的压力和绩效考核。年鉴清晰地罗列了各地的发电装机容量、输电线路长度以及售电量等核心指标,通过横向对比,能很直观地看出自己所在区域在全国电力版图中的位置和发展水平。这种量化的、具有直接操作指导意义的数据,远比理论分析来得实在。它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冷静地审视自身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为来年的资源申请和项目规划提供了扎实的量化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风格,可以说是典型的“大部头”范式,信息量庞大到让人有些喘不过气,但正是这种全景式的覆盖,才体现了它的权威性。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电力法规与标准”的收录尤为重视。要知道,电力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标准和规范的领域,任何微小的技术参数或操作流程的变动,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或经济损失。我拿它当做“政策法规的锚点”,去对照我们当时实际执行的内部规章制度是否已经及时更新到了最新的国家标准。年鉴中对那些新出台的行业标准进行了收录和解读,尽管解读文字简短,但其作为官方确认的文本,效力是毋庸置疑的。每当我需要追溯某个特定年份的某个技术规范的准确措辞时,翻开这本厚重的年鉴,总能找到那个在网络信息流中早已被淹没的“原件”,这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和确定性。

评分

这本《2003中国电力年鉴》的装帧设计颇具那个年代的特色,朴实中带着一丝庄重感,封面采用的深蓝色调让人联想到电力系统的稳定与可靠。初次翻阅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信息的密度之高,几乎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印满了各种数据、图表和文字说明。作为一名电力行业的老兵,我深知这类年鉴的价值并非在于其文学性,而在于其作为行业“编年史”的权威性。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当年全国发电量结构变化的部分,那一年恰逢国内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看看煤电、水电、核电的比例如何演变,对我理解宏观政策导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参考意义。那种逐一核对数字、对照图表,试图从看似枯燥的数据中解读出行业脉搏的体验,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报告都无法替代的。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工具书,虽然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耐心,但一旦找到所需信息,那种“尽在掌握”的充实感是难以言喻的。翻动之间,我仿佛能听到当年那些大型电厂建设现场的轰鸣声,感受到国家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