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年鉴2006

国家电网公司年鉴2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年鉴》编辑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行业
  • 能源
  • 国家电网
  • 年鉴
  • 行业报告
  • 经济
  • 中国电力
  • 能源发展
  • 统计数据
  • 企业年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083456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69959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523
字数:1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电网公司年鉴2006》是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年鉴,是一部集史实性和资料性为一体的综合工具书。本年鉴每年一期,按年度记载公司的重大事项。本期为创刊号。本年鉴按照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以公司上一年工作为主体内容,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上一年公司在电网发展、安全生产、企业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展示国家电网公司各单位的年度工作业绩与企业风采,弘扬公司干部职工在安全生产和为人民服务工作中的奉献精神,记载国家电网公司的历史进程和运行轨迹。
本年鉴采用文章和条目两种体裁,以条目体为主,用规范的语言直陈其事,文字力求言简意赅。本年鉴采用全彩版印刷,内容丰富,文、图、表并茂。
本年鉴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全体员工及其他从事电力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科研技术的有关人员,以及与电力相关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员。

目录


编辑说明
特载
领导关怀
工作报告
专论
要事特辑
公司概况
电网发展
特高压电网
电网规划与计划
电网工程建设
重点工程
经营管理
资产与财务管理
规章制度建设与法律工作
体制机制创新
企业内部管理
信息化建设
国际合作交流
安全工作
生产管理
电网运行与电力市场
电力供需形势
电网调度运行
电力市场建设和运行
市场营销
农电工作
科技创新
人力资源
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内质外形建设
各网省公司
公司直属单位
公司荣誉
大事记
重要文献
统计资料

前言/序言


《中华百年工业风云录》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企业的年度发展报告,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全景式地描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工业体系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它穿梭于时代变革的巨大洪流之中,细致入微地梳理了中国能源、钢铁、交通、机械制造等关键工业领域的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乃至最终腾飞的轨迹。 第一部分:启蒙与萌芽(1900-1949)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我们不谈论特定年份的企业内部运营数据,而是着重探讨在内忧外患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和实业家们如何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起最初的现代工厂。 洋务遗风与民族工业的抗争: 详细记录了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早期尝试,到张謇、范旭东等实业家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努力。重点分析了在列强倾销和军阀割据的双重压力下,早期电力、纺织、钢铁工业所面临的技术瓶颈和资金困境。 技术引进步伐与人才培养: 考察了清末至民国时期,派遣留学生学习现代工程学对中国工业基础的意义。探讨了早期电力系统如何从城市照明的需求逐步扩展到基础工业的动力供应,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 战争对工业的摧残与迁移: 深刻剖析了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工业基地如何内迁,以及这一过程对中国工业布局的长期影响。这部分着重于资源调配的战略意义,而非某一特定电力公司的年度业绩。 第二部分:奠基与重塑(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体系的建立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本卷的叙事重心转向国家主导下的工业体系构建。 “一五”计划与重工业优先战略: 详述了在苏联援助下,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重点分析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期布局,特别是大型水电站和火电厂的选址逻辑和建设模式,这些决策奠定了未来数十年工业用电的基础。 技术路线的选择与自主创新: 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在能源技术领域(如锅炉制造、输电线路标准)如何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并非关于某一年度的技术升级报告,而是对整个技术谱系的宏观梳理。 地方工业的崛起与资源整合: 研究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在能源和基础材料生产上的分权与合作。考察了区域性电网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些早期电网在保障农业和基础工业用电方面的作用。 第三部分:转型与腾飞(1978-2000) 改革开放为中国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带来了全球化的挑战。 引资与技术升级: 聚焦于电力、冶金等高耗能行业如何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实现生产效率的跨越式发展。详细分析了大型燃煤电站和跨区域输电网络建设的规划理念变化。 市场化改革的阵痛与机遇: 探讨了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过程中的组织架构调整、人员分流以及市场竞争意识的觉醒。这部分内容关注的是制度变革对工业效率的影响,而不是单一企业的内部财务报表。 区域经济与工业集群: 分析了沿海开放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工业发展战略的形成,以及能源供应如何成为支撑这些集群发展的重要要素。 第四部分:全球化与现代化(2001年至今的早期阶段) 本部分将审视中国工业如何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迈向高质量发展。 加入WTO后的工业版图重构: 重点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能源供应稳定性和效率的更高要求。考察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这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技术突破,而非某一公司当年的年报数据。 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探索: 探讨了在保障电力供应稳定的同时,中国开始对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早期新能源(如风电、光伏的萌芽)进行战略性布局的思考与实践。 工业标准的国际化: 描述了中国在电力设备、机械制造等领域如何从追随者转变为制定者,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向世界的过程。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大工业史观”,将电力、能源视为贯穿中国近现代工业史的动脉。它通过分析重大的政策演变、关键的技术突破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来解释中国工业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它避免了对特定年度业务数据或组织机构图的罗列,而是专注于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宏观驱动力与深层结构性变化。读者将从中获得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立体化理解,而非对某一年份公司运营细节的速查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沉稳的气息,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特定年份中国电力行业跳动的脉搏。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种近乎档案式的详实性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记录,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教科书。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能看到密密麻麻的数字、详尽的图表和规范化的文字,无一不指向那个时间点,国家电网体系内部的运作细节。那种对于数据精确度的追求,让人深感敬佩,也体会到编制者所付出的巨大心力。它像是一个精密的时间胶囊,封存了2006年国家电网在体制改革、电网建设、安全生产以及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每一步脚印。对于研究中国能源战略发展历程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它提供了一个宏观视角下,微观执行的完美切片。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全局感,是其他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感,不仅仅体现在物理层面,更在于其承载的时代重量。2006年,正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市场化的大潮正席卷而来,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都在经历一次大洗牌。这本年鉴,无疑是这场变革的忠实记录者。我惊喜地发现,它对于各省、各直属单位的年度工作总结和成果展示,处理得非常到位,既有官方的严谨措辞,又不失对当年重点难点问题的客观呈现。这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下,基层单位是如何具体落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它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那个时期中国电力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充满了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独有的张力和活力。对于研究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管理变迁史的学者而言,这资料的价值无法估量。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这本年鉴的整体印象,那就是“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并非来自于宣传,而是源自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无可匹敌。它几乎涵盖了从党建工作到日常物资采购,从重大事故处理到社会责任履行等方方面面。当我看到那些细致到年度财务报告摘要和重大合同签订情况的记录时,我意识到这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出版物”,而是一个组织机构在特定时间点留给后世的、最完整、最无可辩驳的“自我陈述”。这种详尽到近乎偏执的记录,为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特定时期能源基础设施运作逻辑的人,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可靠的基石。它不引导你的观点,它只是平静地陈列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得出结论,这份客观性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阅时,我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毕竟年鉴类书籍常常给人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却出乎意料地清晰流畅,即便是对电力行业不甚了解的门外汉,也能大致梳理出其脉络。它以一种非常结构化的方式,展现了当年电网公司在应对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技术升级改造以及内部管理优化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输配电网建设规划”的部分,那些关于跨区域联网工程的描述,配以精美的区域地图和工程进度概览,使得原本抽象的基建项目变得立体起来。它不仅记录了“做了什么”,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为什么这样做”的战略意图。这种兼顾深度与广度的叙事手法,使得即便是侧重于宏观分析的读者,也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细节支撑点,构建起一个坚实的认知框架。

评分

我尝试从一个技术爱好者的角度去审视这本资料集。年鉴中关于电网安全运行、继电保护技术更新,以及新型电力电子设备应用推广的章节,简直就是一份技术发展速览。它没有大篇幅地解释复杂的理论,而是直接呈现了当年行业内推行的标准、取得的技术突破和示范工程。我特别留意了几个关键指标的同比变化,例如电能损耗率的下降幅度,以及数字化监控系统的覆盖率提升情况,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成果。这种不加粉饰的、技术导向的记录方式,对于我个人来说,比任何新闻报道都来得更为实在和可信。它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技术快照”,让人感受到技术进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严谨的流程和大量的投入达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