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7513233293 金匮要略 42.00 562g
9787513234429 内经选读 36.00 430g
9787513234412 伤寒论选读 43.00 524g
9787513234368 温病学 39.00 454g
总重量:2000g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 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 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 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 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 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 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 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我一直对中医的世界充满向往,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入门途径。这套“第十版 金匮要略+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温病学 中医四大经典套装四本 十三五规划教材”,就像是一盏明灯,为我指引了方向。我最开始接触的是《内经选读》,它让我对中医的哲学基础和宏观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些关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论述,对我这个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接着,我转向了《伤寒论选读》和《温病学》,这两本书的辨证论治体系,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具体化和系统化。我特别喜欢《伤寒论》中那种“六经辨证”的逻辑严谨性,它就像是一套精密的“诊断仪器”,能够帮助我分析出疾病的本质。而《温病学》则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应对时行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最后,我才开始深入《金匮要略》,这本书中关于杂病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和智慧。这四本书的阅读顺序,似乎也暗含着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让我能够由浅入深,逐步掌握中医的精髓。
评分《内经选读》给我带来的震撼,简直是难以言喻的。它就像是打开了中医的“天眼”,让我窥见了人体这座精妙绝伦的“宇宙”。里面的“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等,虽然初听起来有些玄妙,但深入下去,你会发现它们是对人体生命活动最深刻、最系统、最形象的解释。特别是关于“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再是教科书上简单的生理结构介绍,而是将其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都联系了起来,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医里的体现。我尤其着迷于“运气学说”的部分,它将自然界的规律与人体健康紧密相连,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定的季节或气候下,人们容易发生某些疾病。这让我觉得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一种顺应自然、养生保健的生活哲学。书中那些充满哲学思辨的对话,比如黄帝与岐伯的问答,让我觉得阅读《内经》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汲取着他们智慧的精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古朴,有时需要借助注释才能完全理解,但这反而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有一种“考古”的乐趣。
评分《温病学》则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我认识到中医在治疗“热性疾病”方面的独到之处。相比于《伤寒论》侧重于“寒邪致病”,《温病学》更侧重于“热邪致病”的特点。书中对于“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阐述,让我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温疫”的论述,让我体会到了中医在应对传染病方面的智慧和经验。我还在努力去理解不同温病类型之间的区别,以及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书中的方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更偏向现代,读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其中的知识深度和临床应用价值依然非常高。它让我明白,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完整而又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中医著作,都在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中医的理论。
评分《伤寒论选读》这本书,在我眼中,简直就是一本“疾病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一本关于“如何打败疾病”的“作战手册”。它所阐述的“六经辨证”体系,让我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有了清晰的认识。以往我只知道感冒发烧,但《伤寒论》却能将这些看似杂乱的症状,归纳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等,然后给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学习一种“侦探技巧”,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推理,找到疾病的“罪魁祸首”,然后对症下药。书中所提到的“太阳病,发汗,以桂枝汤”这样简洁明了的论述,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字,却包含了深刻的辨证逻辑和治疗方案。我还在努力理解“表里”、“寒热”、“虚实”这些概念在六经辨证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不同方剂的加减变化。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精确性”和“系统性”,它不像其他医书那样泛泛而谈,而是将每一种病证都划分得非常清楚,给出了明确的治疗方向。我常常会拿身边的感冒症状去对照书中的描述,尝试去理解其中的道理,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让我对中医更加充满信心。
评分《伤寒论选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中医诊断学的“圣经”。它将复杂的疾病,用一套严谨、精密的“六经辨证”体系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原本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症状,变得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太阳病”的辨证,它将太阳病分为“桂枝证”和“麻黄证”两种,并根据不同的症状,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这让我明白,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辨别,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而且,《伤寒论》中的方剂,虽然简单,但其组方原理却博大精深,每一个药材的配伍,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我还在努力去理解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以及它们在不同病证下的变化,这对我理解中医的“理法方药”至关重要。
评分作为一个中医的初学者,我怀着满腔热情踏入了中医的浩瀚学海。这套“第十版 金匮要略+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温病学 中医四大经典套装四本 十三五规划教材”,在我心目中,简直就是一座金矿,一座宝藏,让我激动不已。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医学理论。 《金匮要略》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药方集,更像是一部古代医生的临床笔记,详尽地记录了各种杂病症的辨证论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百合病”的论述,那种“心腹满, the heart is full, and the abdomen is distended. ” 的描述,让我仿佛亲眼看到病人痛苦的模样。书中对于“痰饮”、“咳嗽”等常见病症的辨证,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用什么方子,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辨别病因,如何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方药。书中提到的“桂枝汤”、“麻黄汤”等经典方剂,虽然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理法方药却博大精深。我还在学习如何去理解这些方剂的组成,为何如此配伍,以及它们在不同病证下的变化。每次翻开《金匮要略》,我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审证求因”和“因证施治”的中医核心思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直指病机,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去啃读。我常常会反复阅读其中的案例,想象自己身处当时的医馆,与病家对话,去感受古人的智慧。
评分《温病学》这本教材,填补了我对“温热病”认识的空白。在此之前,我总觉得发烧就是发烧,但《温病学》让我知道,引起发烧的原因有很多,而不同的“温热病”在发生、发展、治疗上都有其独特的规律。书中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阐述,让我对温病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疫病”的论述,那些描述在现代看来依然触目惊心,也让我体会到了中医在应对大规模传染病时的智慧和经验。虽然温病的论述相对《伤寒论》来说,似乎更加复杂和细致,但正是这种细致,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精妙之处。我还在学习如何区分不同的温病类型,以及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书中的方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更加现代化,读起来相对容易理解,但其中的知识深度依然不容小觑。我常常会和同学们讨论书中的病例,听听大家的理解,互相启发。
评分我是一名非常喜欢阅读和学习的读者,在接触到这套“中医四大经典套装”之前,我对中医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上,比如一些简单的药方,或者一些养生的方法。但是,这套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医的殿堂。《金匮要略》中的临床病例,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治疗各种杂病方面的丰富经验;《内经选读》则让我领略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和整体观;《伤寒论选读》让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的辨证;而《温病学》则让我了解了中医在治疗热性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这四本书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体系。我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每当我读到一本关于医学的书籍,我都会想象自己身处古老的医馆,与那些伟大的医者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这种感觉是如此的奇妙。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医的魅力在于它的“整体观”和“辩证施治”。而这套“中医四大经典套装”恰恰将这一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学习《金匮要略》时,我被它详尽的杂病辨证所折服,书中对于每一种疾病,都从症状、脉象、舌象等多个方面进行描述,并给出详细的治疗方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胸痹”的论述,它将胸痛与心脏、肺脏、肝脏等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联系起来,并提出了“通阳散寒”、“活血化瘀”等多种治疗思路。这让我明白,中医看病,不是仅仅针对某个症状,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病人的身体状况。而在《内经选读》中,我更是看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地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这种广阔的视野,让我对生命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名对中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在拿到这套“中医四大经典套装”之前,我曾经觉得中医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和复杂,甚至有些望而却步。然而,这套书的设计,特别是“十三五规划教材”的定位,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为我们这些初学者量身打造的。书中的内容,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在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上进行了优化,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尤其喜欢《伤寒论选读》和《温病学》中那些清晰的辨证论治思路,它们帮助我将那些晦涩的理论,转化为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而且,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非常精美,阅读体验极佳,让我每次翻开它,都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常常会在学习之余,也会和我的朋友们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他们也对这套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不错的。
评分好着呢
评分不错
评分挺好的 下次还买的
评分不错的。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的。
评分好着呢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