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婚俗

上海婚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偉誌,鬍申生 著
圖書標籤:
  • 婚俗
  • 上海
  • 民俗
  • 文化
  • 風俗習慣
  • 社會學
  • 曆史
  • 地域文化
  • 婚禮
  • 上海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匯齣版社
ISBN:9787807412243
版次:1
商品編碼:1069431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上海派文化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3
字數:18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婚俗是社會風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發展的摺射。上海婚俗除瞭具有婚俗的一般特點以外,還具有鮮明的海派文化特性。本書從介紹上海傳統婚俗開始,著重圍繞瞭上海傳統婚俗的式微、近代圍繞婚俗變革的爭論、自由戀愛的齣現與發展、擇偶觀的嬗變、婚禮的文明進程等方麵來介紹上海婚俗的演變及其海派文化特色。同時,本書還剖析瞭上海的離婚和再婚的狀況,批判瞭上海曾經存在過的種種婚姻陋俗,對明天上海的婚俗也進行瞭展望。

內容簡介

婚俗是社會風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發展的摺射。上海婚俗除瞭具有婚俗的一般特點以外,還具有鮮明的海派文化特性。《上海婚俗》從介紹上海傳統婚俗開始,著重圍繞瞭上海傳統婚俗的式微、近代圍繞婚俗變革的爭論、自由戀愛的齣現與發展、擇偶觀的嬗變、婚禮的文明進程等方麵來介紹上海婚俗的演變及其海派文化特色。同時,《上海婚俗》還剖析瞭上海的離婚和再婚的狀況,批判瞭上海曾經存在過的種種婚姻陋俗,對明天上海的婚俗也進行瞭展望。

作者簡介

鄧偉誌,1938年生,安徽蕭縣人。
現在上海大學社會學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社會學會會長,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多次赴歐美講學。著有:《我的社會觀》、《我的傢庭觀》、《傢庭社會學》、《鄧偉誌雜文集》、《和諧社會筆記》等20餘部著作,作品曾獲中國圖書奬,林放雜文奬。
鬍申生
1949年生,北京市人。
現在上海大學工作。從1986年起,先後應邀到中國香港、日本、俄羅斯、美國、新加坡和中國颱灣等一些大學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1990年參加瞭《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捲》的編纂工作。主編《社會風俗三百題》、《上海社會發展四十年》、《春風桃李二十年》、《女性與戀愛》、《社區詞典》、《當代電視社會學》、《和諧文化導論》等書,著有《中華民族的根》、《中國古代冒險故事》、《人生的趣味》等書。

目錄

總序 李倫新
第一章 “六禮”--古代中國婚俗的集中體現
一、婚俗是社會風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六禮”是傳統婚俗的集中體現
三、“六禮”的演變和特點

第二章 上海傳統婚俗的式微
一、吳文化圈中的上海婚俗
二、上海的傳統婚俗
三、上海傳統婚俗式微的原因

第三章 近代圍繞婚俗變革的爭論
一、上海開埠後王韜的主張
二、維新人士的婚俗主張
三、辛亥革命前後齣現的婚俗革新主張
四、五四運動婚俗觀念的重構
五、舊婚俗的維護者
六、“五四”時期關於廢除婚製的討論

第四章 從媒妁之言到自由戀愛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自由戀愛的先聲--上颱基·姘居·棄夫
三、自由戀愛是現代上海擇偶主流
四、自由戀愛以外的擇偶方式

第五章 擇偶觀的嬗變
一、擇偶的自然屬性標準和社會屬性標準
二、中國古代的門第觀念
三、良賤不婚
四、從“楊月樓案”看“良賤不婚”在上海的影響
五、上海開埠後擇偶觀的變化
六、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擇偶觀的變化與發展

第六章 婚禮的文明進程
一、文明結婚的興起
二、民國時期上海的婚禮
三、當代上海的時尚婚禮

第七章 離婚和ccc
一、離婚自由的社會認可
二、“閃婚”和“閃離”
三、再婚的悲喜劇
四、破鏡重圓--上海復婚率呈上升趨勢
五、涉外婚姻--並不如看上去那樣美

第八章 婚姻陋俗
一、纏足
二、納妾
三、搶婚
四、指腹婚
五、童養婚
六、其他婚姻陋俗

第九章 明天上海的婚俗
一、未來婚俗的主要理論
二、明天上海婚俗的特點
跋 鄭傢堯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在中國所有的城市中,沒有也不可能有兩個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個性。上海,無論是城市的形成過程、發展道路,還是外觀風貌、人文內蘊,抑或是民間風俗習慣等,都有鮮明的特點和個性,有些方麵還頗具奇光異彩! 如果要我用一個字來形容上海這座城市,我以為唯獨一個“海”字,彆無選擇。
上海是海。據研究錶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市中心地區,在六韆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漲潮落,漸漸淤積成瞭新的陸地,以打魚為生的先民們開始來這一帶活動。灘塗濕地漸長,圍海造地漸移,漁民順勢東進,於是齣現瞭叫上海浦、下海浦的兩個小漁村,由此迅速發展起來。到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東門十六鋪岸邊形成集鎮,稱上海鎮。後於1292年正式設置上海縣,縣署就在今老城廂內的舊校場路上。一個新興的中國濱海城市就這樣開始崛起。
所以我認為,上海可以說是一座水城,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水是上海的血脈,水是上海的精靈。直至今日,上海的地名、路名依舊多有灘、渡、浜、涇、匯、河、橋、塘、浦、灣……這都在嚮人們證明,是水造就瞭上海這座城市。
海洋是美麗而壯觀的。約占地球錶麵總麵積的70.8%是海洋水麵,如果稱地球為“水球”也不無道理。海洋是廣闊而有邊的,是深而可測的。“日月之行,若齣其中;星漢燦爛,若齣其裏。”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資源的寶庫……任你怎樣為之贊美都不會過分。
海在洋的邊緣,臨近大陸,便於和人類親密接觸。我國的萬裏海疆,美麗而且富饒,被譽為能量的源泉、天然的魚倉、鹽類的故鄉,孕育著宇宙的精華,激蕩著生命的活力……任你怎樣為之歌唱都不會盡興。
上海是海。是襟江連海的不息水流造就瞭上海,更是水滋養瞭上海,使這座城市孕育瞭以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為主要特徵的海派文化。可以說,沒有水就沒有上海,就沒有這座迅速崛起的濱海城市。沒有海派文化的積極作用,也就沒有上海的迅速崛起和繁榮發達。今後,上海的發展還要繼續做好這篇水文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點! 上海是海。上海人來自五湖四海,是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是典型的近代崛起的新興城市,不同於在傳統城市基礎上長期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
1843年開埠以前,上海人口隻有20多77,經過百年的發展,人口猛增到500 多萬。據1950年的統計,上海本地原住民隻占上海總人口的15%,移民則高達85%。上海的移民,國內的大都來自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國際的雖來自近四十個國傢,但主要來自英、法、美、日、德、俄,其數量最多時高達15萬人。在一個多世紀中,上海大規模的國內移民潮有如下幾次: 太平天國期間,從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淨增瞭11萬。
抗日戰爭時期,特彆是孤島期間,僅4年時間,上海人口淨增瞭78萬。
解放戰爭期間,三年左右,上海人口淨增瞭208萬,增勢之猛,世界罕見。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産生瞭新一波移民潮,人口增長勢頭也很猛,現在戶籍人口已經超過1800萬,此外,還有外來務工人員600萬。每年春運高峰,車站碼頭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是上海一道獨特的風景。
上海是海。上海的建築素有萬國博覽會之美譽,現在是越來越名副其實瞭。有人說建築是城市的象徵,是城市文化的載體;也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城市的錶情。依我看,上海的城市建築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體現,無論是富有上海特色的石庫門裏弄房屋,還是按照歐美風格設計建造的各式各樣的建築,包括集中於南京路外灘的建築群,和分布於各區的多姿多彩的彆墅洋樓,諸如文藝復興式、哥特式、巴洛剋式、古典主義式……現已列入重點保護的優秀曆史建築就達300多處,或者是後來建造的如原中蘇友好大廈等,都在嚮人們無聲地講述著豐富而生動的曆史人文故事,演奏著上海社會發展進步史上的一個個樂章。
上海是海。上海人講話多有南腔北調,還有洋腔洋調。中國地域廣闊,方言土語十分豐富。56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語言。上海這個迅速崛起的移民城市,人口的多元化,自然帶來瞭語言的多樣化,中國各地方言和世界各國的語言大都能在上海聽到。
上海是海。上海人的飲食,可謂多滋多味,菜係林立,風味各異,川幫、廣幫、閩幫、徽幫、本幫……應有盡有;西菜、俄菜、日本菜、印度菜… …數不勝數。
上海是海。上海的戲劇舞颱百花爭艷,京劇、昆劇、越劇、滬劇、淮劇、歌劇、舞劇……劇種之多,陣容之齊,在國內數一數二,在國際堪稱少有。浙江嵊縣土生土長的越劇在上海生根開花,走嚮全國;而上海土生土長的滬劇則彆具一格地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硃麗葉》、王爾德的《少奶奶的扇子》改編成功…… 上海確實就是海! 海派文化姓海。
海派文化不等於全部上海文化,而是上海文化獨特性的集中錶現。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之魂。中華文化曆史悠久,博大精深,就像一棵根深葉茂、頂天立地的大樹,巍然屹立,萬古長青,枝繁葉茂,這樹的主乾在北京,樹根深紮國土,樹枝則是伸嚮祖國各地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一種說法耐人尋味:看中華文化五韆年要到西安去,看中華文化兩韆年要到北京去,看近百年來中華文化發展要到上海去。當然,比喻總是蹩腳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伴隨著上海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發展的,來自江蘇、浙江、安徽、廣東、福建……的移民帶來瞭當地的民族民間文化,在上海相互影響,有的彼此融閤,有的相互排斥,有的自然淘汰,經久磨閤而逐漸形成新的文化形態。因此,海派文化是吸納瞭國內各地民間文化精華,孵化生成具有鮮明上海地方特色和個性的獨特文化。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受世界文化特彆是受西方文化影響最多的中國地域文化。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西學東漸,海派崛起,雲蒸霞蔚,日趨明顯。
隨著西方物質文明的輸入,如1865年10月18日在南京路點亮第一盞煤氣燈,從此上海有瞭“不夜城”之名,1881年英商自來水公司成立,次年在虹口鋪設水管,開始供水……東西方人與人、文化與文化整體接觸,尤其是租界上 “華洋雜處”、“文化混閤”,雖然於我們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但客觀上卻是引進西方文化早而且多,使上海成瞭“近代化最成功的地方,市民文化最強大的城市”,往往統領風氣之先。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隨著上海發展而發展的,是客觀存在,有客觀規律,我以為大體可分為這樣幾個時期: 萌芽時期:1843年上海開埠以前,中華傳統文化特彆是吳越文化,為海派文化提供瞭基礎,開始孕育海派文化。
成長時期:1843-1949年期間,特彆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麵來風”似的國內外移民,哺育瞭海派文化的成長。
轉摺時期:這又可以分為兩段:1949-1965年間,建國以後,定都北京,商務印書館等文化單位遷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葉聖陶、夏衍、曹禺為代錶的上海文壇驍將率隊陸續遷居北京,上海在電影、文學、戲劇等諸多方麵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這是很正常的轉移。上海雖然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瞭,但文化基礎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麵如電影、小說在全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也給海派文化帶來瞭新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瞭毀滅性的破壞,罄竹難書。
成熟時期:1976年,籠罩祖國天空的陰霾一舉掃去,陽光重新普照大地,結束長達十年的浩劫,開始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新時期,在全中國範圍對 “文革”進行反思,進行平反冤假錯案,逐步恢復正常的文化活動。上海以話劇《於無聲處》和小說《傷痕》為起點,海派文化開始新的階段。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上海再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煥發青春,健康發展,在新的基礎上正在走嚮成熟。
當前,海派文化麵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存在這樣那樣前進和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和弱點,這是要引起重視並認真對待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有哪些基本特點呢?我以為主要有: 一是開放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我所用,化腐朽為神奇,創風氣之先河。不閉關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絕先進。
二是創新性:吸納不等於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復和模仿人傢,而是富有創新精神,洋溢著創造的活力。當年海派京劇的連颱本戲、機關布景是創新,如今的《曹操與楊修》也是創新,金茂大廈則是在建築文化方麵的創新。
三是揚棄性:百川歸海,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尤其在被動開放時期,特彆是在“孤島時期”,租界內某些殖民文化的影響也不能忽視,需要加以清醒地辨彆,區彆對待,避免盲目和盲從。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他事物一樣,具有綜閤性,是復雜的體係,不應該要求純之又純,水清無魚,那就不成其為海派文化瞭。雅與俗,洋與土,陽春白雪與下裏巴人相容並存,以緻落後、低級、庸俗、黃色、反動文化,在以往那特定曆史時期,也夾雜其間,怎麼能用這些來對今天的海派文化說事呢。
五是商業性,海派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中,其適應市場的商業性都有不同的錶現。上海人往往對國內外市場行情具有敏感性,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比較強,有些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人士,也比較有經濟頭腦和市場意識。
我認為,海派文化的“派”,既不是派性的派,也不是拉幫結派的派,更不是其他什麼派。韆萬不要“談派色變”,也不必對“派”字諱莫如深,遠而避之,切忌不要一提到“派”字,就聯想到造反派、搞派性、講派彆! 不,我們這裏所說的海派文化,是反映上海文化風格的最重要流派。我國有京派文化、徽派文化、吳越文化……和海派文化一樣,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的京劇有麒派、尚派等等,越劇有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 (雅仙)派……都是戲劇藝術的流派,流派紛呈有何不好。
我認為,海派文化是客觀存在,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海派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在發展變化之中,既不要一提到海派文化就沉醉於上世紀30年代懷舊情調中,也不要一說到海派文化馬上就和當年的流氓、大亨、白相人劃等號。應該看到,經曆瞭漫長時期的風雨淘洗,特彆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上海發生瞭巨大變化,海派文化也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嶄新麵貌。海派文化發展的至高境界,我想就是“海派無派”,正如石濤先生所說,“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應該要為海派文化嚮至高境界發展而不斷努力。
時代呼喚《海派文化叢書》。
《海派文化叢書》是曆史的需要。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趨同化的當今世界,我們偉大祖國億萬人民正在為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而團結奮鬥,中央要求上海搞好“四個中心”建設,發揮“四個率先”作用,還要繼續搞好在浦東的綜閤改革試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齣應有貢獻,特彆是要主動熱情地為爭取辦好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而努力。世界人民的目光聚焦上海,為瞭全麵瞭解上海、正確認識上海,都迫切需要為他們提供新的準確而完整的圖書資料。國內各兄弟省市的同誌也有這樣的願望,新老上海人同樣都有這個要求。可以說,編輯齣版一套係統介紹海派文化的叢書是當務之急。
《海派文化叢書》必須力求準確係統地介紹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曾經有過爭議,如今也還是仁者見仁,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也是好事。我們編纂者則要嚴肅而又嚴格地正確把握,既不要過於偏愛,也不要執意偏見。近年來,由於上海大學領導的重視和不少專傢學者熱情支持,已經舉行瞭多次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匯編齣版瞭五本論文選集,受到社會各方麵的關心和歡迎,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要以認真負責的態度,齣版好這套叢書。
《海派文化叢書》的創作、編輯、齣版工作一經動議,就得到作傢、編輯和有關領導的熱情支持,得到上海大學。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文匯齣版社等大力幫助。我相信,《海派文化叢書》的齣版可以為中華文化寶庫增添新的內容,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上海的建設增強精神助推力,同時,也可為希望全麵瞭解上海的中外人士,提供一套具有係統性、權威性、可讀性而又圖文並茂的圖書。
我謹代錶《海派文化叢書》的作者、編者、齣版發行者,嚮所有給予幫助和支持的單位及個人錶示衷心感謝!嚮讀者和收藏者們緻以誠摯的敬意!嚮讀後對本叢書提齣批評意見和建議的朋友鞠躬緻敬! 是為序。
李倫新 2007年5月20日於樂耕堂 (本文作者為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後記
近來十分流行“創意”二字,如美術創意、建築創意、文學創意等等,因其名目繁多而目不暇接,又因大多陌生而超然處之。但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倫新同誌提齣編輯《海派文化叢書》的創意使人精神一振,耳目一新,對我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來講,正是思之無緒的良策,事之無措的善舉。
此創意特色有三: 一是縱橫馳騁,自成體係。該係列叢書將由海派書畫、海派戲劇、海派建築、海派文學、海派電影等方麵近三十本書組成,基本囊括瞭能反映海派文化的各個領域,其中6本書將在2007年8月的上海書展上麵世。此後每年齣版7至8本,爭取在2010年齣齊,嚮世博會獻禮。
二是敘述簡潔,形式新穎。上海,不管你是否喜歡,它在近兩百年內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並在中國占有重要地位的事實是無可置疑的。
因此,上海是一個世人矚目的、值得研究的、又眾說紛紜的一個課題。論述上海、反映上海的書籍紛繁浩瀚,它們各有見解,各具特色,擁有各自的讀者。有的是學術性的,史料詳實,論證嚴密,但麯高和寡;有的是文學性的,情節麯摺,故事生動,但內中難免攙雜作者個人的情感,而有失公允;有的是紀實性的,曆史掌故和人間悲歡離閤盡收其中,但珠璣散落,難於薈萃。叢書力圖博采眾長,“閤三為一”,以紀實為主,兼顧史料的真實和文字的優美,並采用圖文並茂的編輯方法,使之成為一套新穎的研究上海,介紹上海的書籍。
三是內容豐富,麵嚮大眾。叢書對海派文化的各個領域,諸如:戲劇、書畫、建築、文學、風俗等,既有宏觀的研究與闡述,又有具體的描繪與剖析,嚮讀者展示瞭一幅絢麗多彩的海派文化起源、發展、形成、深化的曆史長捲,令人信服地得齣這樣的結論:海派文化造就瞭被譽為“東方巴黎”和 “東方明珠”的上海,形成瞭“海納百川”、“精明求實”、“寬容趨新” 等上海人的社會人格。叢書既是研究上海的學術著作,又是介紹上海的通俗讀物,具有書櫃藏書和案頭工具書的雙重功能。
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是進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專門機構,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汲取世界先進文化為己任。協會成立20年正是上海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20年。協會乘勢而為,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積極拓展外聯渠道,構築中外交流的平颱,廣泛開展國際間的社會科學、金融經濟、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交流,增進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理解,成為上海的一個有影響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我們在獲悉叢書的編輯思想和齣版計劃時,就感到雙方是心心相印的,所以決定對叢書齣版給予經濟上的支持。我們認為此舉是對建設上海文化事業的支持,是對弘揚民族文化的支持,也是對自身工作的支持。
因為工作的緣故,經常有外國朋友贈送一些介紹他們的國傢或城市的書籍。這些書籍裝幀精美,內容言簡意賅,形式圖文並茂。由此聯想,在叢書中選擇若乾本或若乾章節翻譯,匯編成書,那也是一種十分可取的介紹上海和宣傳上海的內容和形式,特彆對於將在2010年舉辦世博會的上海來說尤為如此。
本叢書的齣版已引起有關單位的重視和關注。文匯齣版社已將本叢書列為2007年齣版計劃中的重點書,並配備瞭業務能力強的文字和美術編輯;外宣部門認為這套叢書是很好的外宣資料,是世博會的一個很好的配套工程;有的圖書館反映查閱上海資料的讀者曰漸趨盛,這套叢書的齣版適逢其時,將為讀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還必須強調的是叢書的編輯和齣版也得到瞭作者的大力支持。去年年底,編委會召開部分作者參加的筆會,其中不乏暢銷書的作傢,編委會對他們提齣瞭創作要求和交稿時限。盡管要求高、時間緊,但是作者均積極配閤,投入創作,為第一批叢書在2007年8月的書展上與讀者見麵創造瞭條件。為此,有的延誤瞭申報高級職稱的機會,有的推遲瞭其他的創作計劃,有的不厭其煩數易其稿。
天時、地利、人和似乎都護佑著叢書的麵世。叢書是時代的産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鄭傢堯 2007年7月 (本文作者為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古韻今情:一場穿越時空的婚禮》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關於地域風俗的考據之作,而是以一種更為浪漫和詩意的方式,探索“婚禮”這一人類情感與社會儀式的普適性意義。它將帶領讀者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從遠古人類最初的結盟儀式,到近現代社會中形形色色的錶達愛意與承諾的方式。 我們將從人類學和曆史學的視角齣發,追溯那些古老文明中關於“結閤”的原始衝動與早期實踐。想象一下,在火堆旁,在星空下,一對伴侶如何用最樸素卻最真摯的動作,宣告他們的結閤,這不僅僅是繁衍後代的保障,更是社群內部秩序與情感聯結的基石。書中會描繪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古代婚俗,例如,古埃及的信物交換,古希臘的“婚慶”盛宴,以及羅馬帝國時期對婚姻契約的重視。這些描繪將側重於儀式背後所承載的傢庭倫理、社會地位的傳承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盼,而非拘泥於具體的地域細節。 隨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我們將目光投嚮中世紀歐洲,探討騎士的忠誠誓言與貴族聯姻的政治考量如何交織影響著婚禮的形式。教會的介入,使得宗教儀式逐漸成為婚禮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徵著神聖與永恒。我們也會觸及民間流傳的各種與愛情、婚姻相關的傳說和習俗,它們如同閃爍的星光,點亮瞭普通百姓生活中對幸福的渴望。 進入近代社會,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以及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為婚禮注入瞭新的活力。愛情不再是婚姻的唯一決定因素,但它無疑成為瞭被歌頌和追求的主鏇律。維多利亞時代盛行的繁復儀式,象徵著社會階層的規範與對新生活的莊重態度。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婚禮的形式也日益多樣化,從傳統的教堂儀式到自由式的戶外婚禮,每一次變革都反映著社會價值觀的變遷和個人情感錶達的自由度。 本書的重點並非羅列各地韆差萬彆的婚俗細節,而是聚焦於貫穿古今、跨越地域的婚禮所共有的幾個核心要素: 承諾的錶達: 無論是交換信物,宣讀誓言,還是簽署契約,婚禮的核心始終是兩個個體對彼此的鄭重承諾。這種承諾,是對過去情感的確認,更是對未來生活的約定。 情感的升華: 婚禮是愛情的最高潮,是兩個人將深厚的情感升華為一種公共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結閤。書中將通過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繪這種情感從萌芽、生長到綻放的全過程。 傢庭的延續: 婚禮不僅是兩個人的結閤,更是兩個傢庭的融閤,是生命延續與傢族傳承的重要節點。我們將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傢庭觀念如何影響婚禮的意義和形式。 祝福與期盼: 婚禮是親友聚會的時刻,也是社會對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與期盼的集中體現。本書將呈現不同形式的祝福,以及這些祝福背後所蘊含的美好願景。 《古韻今情:一場穿越時空的婚禮》將避免使用枯燥的數據和繁復的民族誌描述,而是通過富有想象力和文學性的筆觸,帶領讀者感受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於“結閤”這一神聖時刻的理解與錶達。它更像是一首獻給愛情與承諾的贊歌,一幅描繪人類永恒追求幸福的長捲。本書旨在引發讀者對自身情感、對婚姻意義以及對人類文明發展中“結閤”這一重要主題的深入思考,從而體會到,在紛繁多樣的錶象之下,人類對於愛與相守的渴望,永遠是那顆最閃耀的星辰。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生動細膩的方式,描繪瞭上海這座城市在婚姻禮俗方麵的獨特變遷。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那些細枝末節的捕捉,比如新娘齣嫁前,親朋好友送來的嫁妝箱裏,總會塞滿各式各樣的祝福和物件,每一件都承載著對新人美好未來的期盼。書中不僅僅是簡單羅列習俗,而是深入挖掘瞭每個儀式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情感價值。我讀到關於“過大禮”的部分,那種古老而莊重的儀式感撲麵而來,傢族的長輩們一絲不苟地遵循著傳統,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敬畏和儀式感。同時,作者也沒有迴避現代上海婚俗的演變,比如西式婚禮與中式婚禮的融閤,以及新一代年輕人對婚姻的理解和選擇。讀這本書,就像翻開瞭一部活生生的上海社會生活史,讓我對這座城市的根脈和人情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讓我迴想起自己婚禮時的種種場景,也讓我對未來的婚禮有瞭更多的想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婚俗,更是關於傳承、關於愛,關於一個城市如何將過去與現在巧妙地編織在一起。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所呈現齣的那種濃鬱的上海市井生活氣息。作者在描述婚俗的時候,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儀式,而是將每一個環節都置於具體的社會背景和傢庭環境中,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情感寄托。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安床”的描寫印象深刻,那種對新居的布置、對吉日的選擇,都充滿瞭對新人未來生活的期許和祝福,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溫情。作者在探討不同年代婚俗的變化時,也展現瞭上海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的一麵,既有對傳統的尊重,也有對新事物的接納。這本書讓我對上海的婚俗文化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婚姻的形式,更是關於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所承載的情感和儀式感。

評分

這本《上海婚俗》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閱讀體驗,它並非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更像是一位老上海人娓娓道來的故事集。書中關於“六禮”的描述,比如“納采”、“問名”,在作者筆下變得鮮活起來,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曆史記載中的詞匯,通過生動的場景再現,仿佛就發生在眼前。我尤其被書中描寫的“迴門”場景所打動,新郎新娘帶著禮物,迴到女方傢中,那種喜慶又略帶傷感的氛圍,既是對新生活的開始,也是對過去親情的依戀,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人情味。作者對不同時代上海婚俗的對比,也讓我看到瞭這座城市在時代洪流中的變化與堅守。比如,書中提到過去結婚要看“黃曆”,而現在更多的是看日子是否方便,這種變化既是社會的進步,也讓人感受到一絲懷舊。這本書讓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情感連接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細膩的人情世故。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上海婚禮。作者用非常接地氣的語言,將上海不同年代的婚俗娓娓道來,讓我對這座城市的婚姻文化有瞭立體而生動的認識。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鬧洞房”的描述,雖然有些習俗在現代看來可能略顯大膽,但作者卻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情世故齣發,進行瞭深入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趣味和人際交往的智慧。書中對“謝媒”和“迴禮”的描寫,也讓我感受到上海人辦事的那種細緻和周到,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圓滿,體現瞭對親友情誼的重視。這本書也讓我思考,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和發展這些美好的婚俗,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習俗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情感、關於人與人之間連接的社會畫捲。

評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翻閱到這本書的,沒想到立刻就被它吸引住瞭。作者對上海婚俗的描繪,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仿佛能聞到空氣中飄散的桂花香和婚宴的喜慶味道。書中對於“嫁女”的細節描寫,比如嫁妝的豐富和娘傢人的不捨,讓我深感觸動。我讀到關於“壓箱底”的習俗,那裏承載瞭長輩對女兒一生幸福的美好祝願,每一個物件都飽含深情,這種細膩的情感刻畫,是很多關於習俗的書籍所不具備的。同時,作者也探討瞭在時代變遷中,一些傳統的婚俗是如何被賦予新的意義,或者悄然淡齣。比如,書中對“唱喜歌”的描繪,那種現場的歡聲笑語,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那個年代特有的婚禮熱鬧景象。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讓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