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婚俗

上海婚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伟志,胡申生 著
图书标签:
  • 婚俗
  • 上海
  • 民俗
  • 文化
  • 风俗习惯
  • 社会学
  • 历史
  • 地域文化
  • 婚礼
  • 上海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807412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6943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上海派文化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婚俗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折射。上海婚俗除了具有婚俗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鲜明的海派文化特性。本书从介绍上海传统婚俗开始,着重围绕了上海传统婚俗的式微、近代围绕婚俗变革的争论、自由恋爱的出现与发展、择偶观的嬗变、婚礼的文明进程等方面来介绍上海婚俗的演变及其海派文化特色。同时,本书还剖析了上海的离婚和再婚的状况,批判了上海曾经存在过的种种婚姻陋俗,对明天上海的婚俗也进行了展望。

内容简介

婚俗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折射。上海婚俗除了具有婚俗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鲜明的海派文化特性。《上海婚俗》从介绍上海传统婚俗开始,着重围绕了上海传统婚俗的式微、近代围绕婚俗变革的争论、自由恋爱的出现与发展、择偶观的嬗变、婚礼的文明进程等方面来介绍上海婚俗的演变及其海派文化特色。同时,《上海婚俗》还剖析了上海的离婚和再婚的状况,批判了上海曾经存在过的种种婚姻陋俗,对明天上海的婚俗也进行了展望。

作者简介

邓伟志,1938年生,安徽萧县人。
现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多次赴欧美讲学。著有:《我的社会观》、《我的家庭观》、《家庭社会学》、《邓伟志杂文集》、《和谐社会笔记》等20余部著作,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林放杂文奖。
胡申生
1949年生,北京市人。
现在上海大学工作。从1986年起,先后应邀到中国香港、日本、俄罗斯、美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一些大学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1990年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编纂工作。主编《社会风俗三百题》、《上海社会发展四十年》、《春风桃李二十年》、《女性与恋爱》、《社区词典》、《当代电视社会学》、《和谐文化导论》等书,著有《中华民族的根》、《中国古代冒险故事》、《人生的趣味》等书。

目录

总序 李伦新
第一章 “六礼”--古代中国婚俗的集中体现
一、婚俗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六礼”是传统婚俗的集中体现
三、“六礼”的演变和特点

第二章 上海传统婚俗的式微
一、吴文化圈中的上海婚俗
二、上海的传统婚俗
三、上海传统婚俗式微的原因

第三章 近代围绕婚俗变革的争论
一、上海开埠后王韬的主张
二、维新人士的婚俗主张
三、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婚俗革新主张
四、五四运动婚俗观念的重构
五、旧婚俗的维护者
六、“五四”时期关于废除婚制的讨论

第四章 从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自由恋爱的先声--上台基·姘居·弃夫
三、自由恋爱是现代上海择偶主流
四、自由恋爱以外的择偶方式

第五章 择偶观的嬗变
一、择偶的自然属性标准和社会属性标准
二、中国古代的门第观念
三、良贱不婚
四、从“杨月楼案”看“良贱不婚”在上海的影响
五、上海开埠后择偶观的变化
六、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择偶观的变化与发展

第六章 婚礼的文明进程
一、文明结婚的兴起
二、民国时期上海的婚礼
三、当代上海的时尚婚礼

第七章 离婚和ccc
一、离婚自由的社会认可
二、“闪婚”和“闪离”
三、再婚的悲喜剧
四、破镜重圆--上海复婚率呈上升趋势
五、涉外婚姻--并不如看上去那样美

第八章 婚姻陋俗
一、缠足
二、纳妾
三、抢婚
四、指腹婚
五、童养婚
六、其他婚姻陋俗

第九章 明天上海的婚俗
一、未来婚俗的主要理论
二、明天上海婚俗的特点
跋 郑家尧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造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署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
所以我认为,上海可以说是一座水城,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上海的血脉,水是上海的精灵。直至今日,上海的地名、路名依旧多有滩、渡、浜、泾、汇、河、桥、塘、浦、湾……这都在向人们证明,是水造就了上海这座城市。
海洋是美丽而壮观的。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0.8%是海洋水面,如果称地球为“水球”也不无道理。海洋是广阔而有边的,是深而可测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任你怎样为之赞美都不会过分。
海在洋的边缘,临近大陆,便于和人类亲密接触。我国的万里海疆,美丽而且富饶,被誉为能量的源泉、天然的鱼仓、盐类的故乡,孕育着宇宙的精华,激荡着生命的活力……任你怎样为之歌唱都不会尽兴。
上海是海。是襟江连海的不息水流造就了上海,更是水滋养了上海,使这座城市孕育了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主要特征的海派文化。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上海,就没有这座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没有海派文化的积极作用,也就没有上海的迅速崛起和繁荣发达。今后,上海的发展还要继续做好这篇水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上海是海。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是典型的近代崛起的新兴城市,不同于在传统城市基础上长期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人口只有20多77,经过百年的发展,人口猛增到500 多万。据1950年的统计,上海本地原住民只占上海总人口的15%,移民则高达85%。上海的移民,国内的大都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国际的虽来自近四十个国家,但主要来自英、法、美、日、德、俄,其数量最多时高达15万人。在一个多世纪中,上海大规模的国内移民潮有如下几次: 太平天国期间,从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净增了11万。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孤岛期间,仅4年时间,上海人口净增了78万。
解放战争期间,三年左右,上海人口净增了208万,增势之猛,世界罕见。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生了新一波移民潮,人口增长势头也很猛,现在户籍人口已经超过1800万,此外,还有外来务工人员600万。每年春运高峰,车站码头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是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海是海。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美誉,现在是越来越名副其实了。有人说建筑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表情。依我看,上海的城市建筑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体现,无论是富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里弄房屋,还是按照欧美风格设计建造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包括集中于南京路外滩的建筑群,和分布于各区的多姿多彩的别墅洋楼,诸如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现已列入重点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就达300多处,或者是后来建造的如原中苏友好大厦等,都在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丰富而生动的历史人文故事,演奏着上海社会发展进步史上的一个个乐章。
上海是海。上海人讲话多有南腔北调,还有洋腔洋调。中国地域广阔,方言土语十分丰富。56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上海这个迅速崛起的移民城市,人口的多元化,自然带来了语言的多样化,中国各地方言和世界各国的语言大都能在上海听到。
上海是海。上海人的饮食,可谓多滋多味,菜系林立,风味各异,川帮、广帮、闽帮、徽帮、本帮……应有尽有;西菜、俄菜、日本菜、印度菜… …数不胜数。
上海是海。上海的戏剧舞台百花争艳,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剧、歌剧、舞剧……剧种之多,阵容之齐,在国内数一数二,在国际堪称少有。浙江嵊县土生土长的越剧在上海生根开花,走向全国;而上海土生土长的沪剧则别具一格地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成功…… 上海确实就是海! 海派文化姓海。
海派文化不等于全部上海文化,而是上海文化独特性的集中表现。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就像一棵根深叶茂、顶天立地的大树,巍然屹立,万古长青,枝繁叶茂,这树的主干在北京,树根深扎国土,树枝则是伸向祖国各地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一种说法耐人寻味:看中华文化五千年要到西安去,看中华文化两千年要到北京去,看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发展要到上海去。当然,比喻总是蹩脚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发展的,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的移民带来了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上海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有的相互排斥,有的自然淘汰,经久磨合而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海派文化是吸纳了国内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孵化生成具有鲜明上海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独特文化。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受世界文化特别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多的中国地域文化。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西学东渐,海派崛起,云蒸霞蔚,日趋明显。
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输入,如1865年10月18日在南京路点亮第一盏煤气灯,从此上海有了“不夜城”之名,1881年英商自来水公司成立,次年在虹口铺设水管,开始供水……东西方人与人、文化与文化整体接触,尤其是租界上 “华洋杂处”、“文化混合”,虽然于我们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客观上却是引进西方文化早而且多,使上海成了“近代化最成功的地方,市民文化最强大的城市”,往往统领风气之先。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随着上海发展而发展的,是客观存在,有客观规律,我以为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萌芽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
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转折时期:这又可以分为两段: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居北京,上海在电影、文学、戏剧等诸多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成熟时期:1976年,笼罩祖国天空的阴霾一举扫去,阳光重新普照大地,结束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全中国范围对 “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海派文化开始新的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青春,健康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当前,海派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存在这样那样前进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和弱点,这是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对待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有哪些基本特点呢?我以为主要有: 一是开放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河。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
二是创新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海派京剧的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则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特别是在“孤岛时期”,租界内某些殖民文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需要加以清醒地辨别,区别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综合性,是复杂的体系,不应该要求纯之又纯,水清无鱼,那就不成其为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容并存,以致落后、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在以往那特定历史时期,也夹杂其间,怎么能用这些来对今天的海派文化说事呢。
五是商业性,海派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其适应市场的商业性都有不同的表现。上海人往往对国内外市场行情具有敏感性,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比较强,有些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士,也比较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
我认为,海派文化的“派”,既不是派性的派,也不是拉帮结派的派,更不是其他什么派。千万不要“谈派色变”,也不必对“派”字讳莫如深,远而避之,切忌不要一提到“派”字,就联想到造反派、搞派性、讲派别! 不,我们这里所说的海派文化,是反映上海文化风格的最重要流派。我国有京派文化、徽派文化、吴越文化……和海派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的京剧有麒派、尚派等等,越剧有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 (雅仙)派……都是戏剧艺术的流派,流派纷呈有何不好。
我认为,海派文化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海派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既不要一提到海派文化就沉醉于上世纪30年代怀旧情调中,也不要一说到海派文化马上就和当年的流氓、大亨、白相人划等号。应该看到,经历了漫长时期的风雨淘洗,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上海发生了巨大变化,海派文化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海派文化发展的至高境界,我想就是“海派无派”,正如石涛先生所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应该要为海派文化向至高境界发展而不断努力。
时代呼唤《海派文化丛书》。
《海派文化丛书》是历史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的当今世界,我们伟大祖国亿万人民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团结奋斗,中央要求上海搞好“四个中心”建设,发挥“四个率先”作用,还要继续搞好在浦东的综合改革试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特别是要主动热情地为争取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而努力。世界人民的目光聚焦上海,为了全面了解上海、正确认识上海,都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新的准确而完整的图书资料。国内各兄弟省市的同志也有这样的愿望,新老上海人同样都有这个要求。可以说,编辑出版一套系统介绍海派文化的丛书是当务之急。
《海派文化丛书》必须力求准确系统地介绍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曾经有过争议,如今也还是仁者见仁,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也是好事。我们编纂者则要严肃而又严格地正确把握,既不要过于偏爱,也不要执意偏见。近年来,由于上海大学领导的重视和不少专家学者热情支持,已经举行了多次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汇编出版了五本论文选集,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欢迎,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出版好这套丛书。
《海派文化丛书》的创作、编辑、出版工作一经动议,就得到作家、编辑和有关领导的热情支持,得到上海大学。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文汇出版社等大力帮助。我相信,《海派文化丛书》的出版可以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上海的建设增强精神助推力,同时,也可为希望全面了解上海的中外人士,提供一套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可读性而又图文并茂的图书。
我谨代表《海派文化丛书》的作者、编者、出版发行者,向所有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感谢!向读者和收藏者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向读后对本丛书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的朋友鞠躬致敬! 是为序。
李伦新 2007年5月20日于乐耕堂 (本文作者为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后记
近来十分流行“创意”二字,如美术创意、建筑创意、文学创意等等,因其名目繁多而目不暇接,又因大多陌生而超然处之。但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同志提出编辑《海派文化丛书》的创意使人精神一振,耳目一新,对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来讲,正是思之无绪的良策,事之无措的善举。
此创意特色有三: 一是纵横驰骋,自成体系。该系列丛书将由海派书画、海派戏剧、海派建筑、海派文学、海派电影等方面近三十本书组成,基本囊括了能反映海派文化的各个领域,其中6本书将在2007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面世。此后每年出版7至8本,争取在2010年出齐,向世博会献礼。
二是叙述简洁,形式新颖。上海,不管你是否喜欢,它在近两百年内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并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的事实是无可置疑的。
因此,上海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值得研究的、又众说纷纭的一个课题。论述上海、反映上海的书籍纷繁浩瀚,它们各有见解,各具特色,拥有各自的读者。有的是学术性的,史料详实,论证严密,但曲高和寡;有的是文学性的,情节曲折,故事生动,但内中难免搀杂作者个人的情感,而有失公允;有的是纪实性的,历史掌故和人间悲欢离合尽收其中,但珠玑散落,难于荟萃。丛书力图博采众长,“合三为一”,以纪实为主,兼顾史料的真实和文字的优美,并采用图文并茂的编辑方法,使之成为一套新颖的研究上海,介绍上海的书籍。
三是内容丰富,面向大众。丛书对海派文化的各个领域,诸如:戏剧、书画、建筑、文学、风俗等,既有宏观的研究与阐述,又有具体的描绘与剖析,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海派文化起源、发展、形成、深化的历史长卷,令人信服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海派文化造就了被誉为“东方巴黎”和 “东方明珠”的上海,形成了“海纳百川”、“精明求实”、“宽容趋新” 等上海人的社会人格。丛书既是研究上海的学术著作,又是介绍上海的通俗读物,具有书柜藏书和案头工具书的双重功能。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机构,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世界先进文化为己任。协会成立20年正是上海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协会乘势而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拓展外联渠道,构筑中外交流的平台,广泛开展国际间的社会科学、金融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成为上海的一个有影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我们在获悉丛书的编辑思想和出版计划时,就感到双方是心心相印的,所以决定对丛书出版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我们认为此举是对建设上海文化事业的支持,是对弘扬民族文化的支持,也是对自身工作的支持。
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有外国朋友赠送一些介绍他们的国家或城市的书籍。这些书籍装帧精美,内容言简意赅,形式图文并茂。由此联想,在丛书中选择若干本或若干章节翻译,汇编成书,那也是一种十分可取的介绍上海和宣传上海的内容和形式,特别对于将在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上海来说尤为如此。
本丛书的出版已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和关注。文汇出版社已将本丛书列为2007年出版计划中的重点书,并配备了业务能力强的文字和美术编辑;外宣部门认为这套丛书是很好的外宣资料,是世博会的一个很好的配套工程;有的图书馆反映查阅上海资料的读者曰渐趋盛,这套丛书的出版适逢其时,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还必须强调的是丛书的编辑和出版也得到了作者的大力支持。去年年底,编委会召开部分作者参加的笔会,其中不乏畅销书的作家,编委会对他们提出了创作要求和交稿时限。尽管要求高、时间紧,但是作者均积极配合,投入创作,为第一批丛书在2007年8月的书展上与读者见面创造了条件。为此,有的延误了申报高级职称的机会,有的推迟了其他的创作计划,有的不厌其烦数易其稿。
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护佑着丛书的面世。丛书是时代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郑家尧 2007年7月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古韵今情:一场穿越时空的婚礼》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地域风俗的考据之作,而是以一种更为浪漫和诗意的方式,探索“婚礼”这一人类情感与社会仪式的普适性意义。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从远古人类最初的结盟仪式,到近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表达爱意与承诺的方式。 我们将从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出发,追溯那些古老文明中关于“结合”的原始冲动与早期实践。想象一下,在火堆旁,在星空下,一对伴侣如何用最朴素却最真挚的动作,宣告他们的结合,这不仅仅是繁衍后代的保障,更是社群内部秩序与情感联结的基石。书中会描绘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婚俗,例如,古埃及的信物交换,古希腊的“婚庆”盛宴,以及罗马帝国时期对婚姻契约的重视。这些描绘将侧重于仪式背后所承载的家庭伦理、社会地位的传承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而非拘泥于具体的地域细节。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将目光投向中世纪欧洲,探讨骑士的忠诚誓言与贵族联姻的政治考量如何交织影响着婚礼的形式。教会的介入,使得宗教仪式逐渐成为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神圣与永恒。我们也会触及民间流传的各种与爱情、婚姻相关的传说和习俗,它们如同闪烁的星光,点亮了普通百姓生活中对幸福的渴望。 进入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为婚礼注入了新的活力。爱情不再是婚姻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它无疑成为了被歌颂和追求的主旋律。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繁复仪式,象征着社会阶层的规范与对新生活的庄重态度。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婚礼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从传统的教堂仪式到自由式的户外婚礼,每一次变革都反映着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和个人情感表达的自由度。 本书的重点并非罗列各地千差万别的婚俗细节,而是聚焦于贯穿古今、跨越地域的婚礼所共有的几个核心要素: 承诺的表达: 无论是交换信物,宣读誓言,还是签署契约,婚礼的核心始终是两个个体对彼此的郑重承诺。这种承诺,是对过去情感的确认,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约定。 情感的升华: 婚礼是爱情的最高潮,是两个人将深厚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公共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结合。书中将通过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绘这种情感从萌芽、生长到绽放的全过程。 家庭的延续: 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是生命延续与家族传承的重要节点。我们将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观念如何影响婚礼的意义和形式。 祝福与期盼: 婚礼是亲友聚会的时刻,也是社会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期盼的集中体现。本书将呈现不同形式的祝福,以及这些祝福背后所蕴含的美好愿景。 《古韵今情:一场穿越时空的婚礼》将避免使用枯燥的数据和繁复的民族志描述,而是通过富有想象力和文学性的笔触,带领读者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结合”这一神圣时刻的理解与表达。它更像是一首献给爱情与承诺的赞歌,一幅描绘人类永恒追求幸福的长卷。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情感、对婚姻意义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中“结合”这一重要主题的深入思考,从而体会到,在纷繁多样的表象之下,人类对于爱与相守的渴望,永远是那颗最闪耀的星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上海婚礼。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将上海不同年代的婚俗娓娓道来,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婚姻文化有了立体而生动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闹洞房”的描述,虽然有些习俗在现代看来可能略显大胆,但作者却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情世故出发,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趣味和人际交往的智慧。书中对“谢媒”和“回礼”的描写,也让我感受到上海人办事的那种细致和周到,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圆满,体现了对亲友情谊的重视。这本书也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美好的婚俗,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习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情感、关于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社会画卷。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细腻的方式,描绘了上海这座城市在婚姻礼俗方面的独特变迁。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细枝末节的捕捉,比如新娘出嫁前,亲朋好友送来的嫁妆箱里,总会塞满各式各样的祝福和物件,每一件都承载着对新人美好未来的期盼。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习俗,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我读到关于“过大礼”的部分,那种古老而庄重的仪式感扑面而来,家族的长辈们一丝不苟地遵循着传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敬畏和仪式感。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现代上海婚俗的演变,比如西式婚礼与中式婚礼的融合,以及新一代年轻人对婚姻的理解和选择。读这本书,就像翻开了一部活生生的上海社会生活史,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根脉和人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回想起自己婚礼时的种种场景,也让我对未来的婚礼有了更多的想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婚俗,更是关于传承、关于爱,关于一个城市如何将过去与现在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浓郁的上海市井生活气息。作者在描述婚俗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仪式,而是将每一个环节都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中,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寄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安床”的描写印象深刻,那种对新居的布置、对吉日的选择,都充满了对新人未来生活的期许和祝福,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温情。作者在探讨不同年代婚俗的变化时,也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一面,既有对传统的尊重,也有对新事物的接纳。这本书让我对上海的婚俗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婚姻的形式,更是关于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所承载的情感和仪式感。

评分

这本《上海婚俗》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更像是一位老上海人娓娓道来的故事集。书中关于“六礼”的描述,比如“纳采”、“问名”,在作者笔下变得鲜活起来,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历史记载中的词汇,通过生动的场景再现,仿佛就发生在眼前。我尤其被书中描写的“回门”场景所打动,新郎新娘带着礼物,回到女方家中,那种喜庆又略带伤感的氛围,既是对新生活的开始,也是对过去亲情的依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人情味。作者对不同时代上海婚俗的对比,也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时代洪流中的变化与坚守。比如,书中提到过去结婚要看“黄历”,而现在更多的是看日子是否方便,这种变化既是社会的进步,也让人感受到一丝怀旧。这本书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情感连接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人情世故。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翻阅到这本书的,没想到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作者对上海婚俗的描绘,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桂花香和婚宴的喜庆味道。书中对于“嫁女”的细节描写,比如嫁妆的丰富和娘家人的不舍,让我深感触动。我读到关于“压箱底”的习俗,那里承载了长辈对女儿一生幸福的美好祝愿,每一个物件都饱含深情,这种细腻的情感刻画,是很多关于习俗的书籍所不具备的。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在时代变迁中,一些传统的婚俗是如何被赋予新的意义,或者悄然淡出。比如,书中对“唱喜歌”的描绘,那种现场的欢声笑语,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婚礼热闹景象。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