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热力发电厂(第2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热力发电厂(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体宽 编
图书标签:
  • 热力发电
  • 发电厂
  • 热力学
  • 能源工程
  • 电力系统
  • 高等教育
  • 规划教材
  • 工程技术
  • 热能
  • 电厂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08378817
版次:2
商品编码:107005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热力发电厂(第2版)》从电力工业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着重介绍常规国产大型火电机组及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其他热力发电机组的基本原理、热力计算。主要内容包括:热力发电厂的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热力发电厂的蒸汽参数及其循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核能、地热及太阳能发电、给水回热系统、给水除氧和发电厂的辅助汽水系统、热电厂的对外供热系统、发电厂的原则性和全面性热力系统及热力发电厂的运行等。每章均附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

作者简介

郑体宽,1927年7月生,江苏南京人。硕士生导师。1949年国立中央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毕业,1956年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三年制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重庆大学教授。1956年至1984年任动力系电厂热能专业教研室主任。现任重庆大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重庆大学仿真工程研究所顾问。原任水利电力部、能源部全国高校热动类专业编委会、教学委员会委员兼热力发电厂组副组长,共10年。从1978年至今,任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现兼任重庆市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电厂热能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研水电部的“2O万千瓦机组动态特性”研究,1984年获水电部重大科技理论成果二等奖,1985年学校为科研组集体记大功一次;“670t/h液态排渣锅炉动态特性”研究,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论文有《20万千瓦机组动态特性》、《正交配置法及其在换热器动态特性计算中的应用》等10余篇。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贴。主审合编《热工设备》、《发电厂热电联合生产及供热》、《热力发电厂》(电力成大用)、《换热设备动态特性计算》等。主编《热力发电厂》1992年获能源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学校给个人记大功一次。曾入编《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四川人才年鉴》、《中、日、韩科技人才数据库》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热力发电厂的评价及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热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第二节 热力发电厂的热经济评价
第三节 凝汽式发电厂的热经济指标
第四节 我国火力发电工业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复习思考题
习题

第二章 热力发电厂的蒸汽参数及其循环
第一节 提高蒸汽初参数
第二节 降低蒸汽终参数
第三节 给水回热循环
第四节 蒸汽再热循环
第五节 热电联产循环
复习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核能、地热及太阳能发电
第一节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第二节 核电厂
第三节 地热发电
第四节 太阳能热力发电
复习思考题
习题

第四章 给水回热加热系统
第一节 热力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回热设备及其原则性热力系统
第三节 机组原则性热力系统的计算
第四节 回热加热器的运行
复习思考题
习题

第五章 给水除氧和发电厂的辅助汽水系统
第一节 热力发电厂的汽水损失及补充
第二节 锅炉连续排污利用系统一
第三节 化学除氧
第四节 热除氧器及其原则性热力系统
第五节 除氧器的运行
复习思考题
习题

第六章 热电厂的对外供热系统
第一节 热负荷的特性及载热质的选择
第二节 热电厂的对外供热系统
第三节 热电厂的经济分析及供热系统的优化
复习思考题
习题

第七章 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
第一节 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的拟定
第二节 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举例
第三节 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的计算
第四节 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计算举例
复习思考题
习题

第八章 发电厂全面性热力系统
第一节 发电厂全面性热力系统的概念
第二节 管道与阀门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一、二次蒸汽系统
第四节 旁路系统
第五节 给水系统及给水泵的配置
第六节 回热系统全面性热力系统
第七节 全厂公用汽水系统
第八节 发电厂全面性热力系统举例
复习思考题
习题

第九章 热力发电厂的运行
第一节 单元机组的运行
第二节 热力发电厂的热工自动化
第三节 热力发电机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热力发电厂的评价及可持续发展
本章提要
对热力发电厂总的评价是要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提高其热量利用率,并符合环保的要求适应电力持续发展的需要。本章先讨论发电厂的安全、可靠管理和寿命管理,再讨论热力发电厂的环保评价,然后重点讨论热力发电厂热经济评价的两种基本分析方法,以及我国现行的用热量法分析凝汽式发电厂的热经济性及其指标的定量计算。
第一节热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热力发电厂必须在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力求经济(热经济与技术经济),并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热力发电厂的安全可靠性
(一)安全管理
电力是国民经济建设的能源物质基础,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电力工业必须先行,与其他行业相比,其突出特点是电力的产、供、销是连续瞬时完成的,不可能储存。如果电力生产不安全,供电不可靠,势必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不仅会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而且可能酿成严重的社会灾害,乃至影响人民安危。电力企业的效益,首先体现在安全可靠供电的社会效益。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热力发电向高蒸汽初参数(超临界参数、超超临界参数)、大容量单机功率(600~1000MW级)发展,电网也不断扩大至几千万千瓦,最终目标是实现全国联网。高参数、大机组、大电网有很多优点,但是既然联网构成整体,各厂众多设备、部件相互关联,任一环节、部件或某一运行操作不当,发生事故,如不能及时消除,会连锁反应酿成大面积或整个电网长时间停电,甚至全网瓦解。2003年8月14日,美国东北部、中西部和加拿大南部发生大面积停电,导致100多台发电机关闭,波及许多城市,给当地交通、通信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2006年11月4日,欧洲发生了大面积停电,西欧大片人口密集地区陷入黑暗之中,停电波及西欧多个国家,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受影响最大,大部分地区一个小时后恢复供电。1982年,我国华中电网瓦解,湖北电网事故甩负荷895MW,全省停电十几个小时。这些事故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巨大。
电力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这是电力工业生产特征所决定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电力工业企业生产和建设的基本方针。要特别强调指出,电力安全生产是涉及全过程管理的问题,不应仅仅是运行部门的事,应从煤的质量和设备原材料及其制造工艺与质量、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运行能力以及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等各环节抓起、抓好,才能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

前言/序言

  《普通高校“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热力发电厂》于2001年3月出版发行,至今已14次印刷。此次修订工作主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1)宏观性方针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把节约能源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提倡减排降耗等;出台了夏季空调不得低于26℃,冬天采暖不得高于20℃的微调性规定等。
  (2)火力发电工业向超临界、超超临界蒸汽参数,更大单机容量机组发展,并逐步关闭单机容量50Mw及以下的机组,推广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烟气脱硫和洁净煤发电技术,积极发展核电机组等。本书以600MW燃煤机组及其热力系统为主,回热系统热力计算及原则性热力系统计算举例均采用国产600MW机组数据。
  (3)2007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节能降耗综合性方案”(“节降方案”);200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气候方案”);2007年6月,还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2007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电力行业也制订了新的行业标准,如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设规》),DL/T606.3—2006《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第3部分:热平衡》(《导则》)。管道热效率不再只考虑主蒸汽管的散热损失,而应全面考虑各种主管道(主给水、冷再热蒸汽、热再热蒸汽等管道)的散热损失,即是一例。
  (4)编四轮教材时采用的一些统计数据、信息等资料,多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已跨人21世纪,有关资料均应尽可能更新为近3~5年的。
  (5)在继承前四轮热力发电厂教材特点的基础上,本书对内容和章节安排作了适当调整或充实修订,力臻完善。就火力发电工业而言,它的设计、制造部门对人才的要求是有限的,但每年要新投运机组容量均近20Gw,需要大量的从事运行各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鉴于此,本书新增热力发电厂的运行一章。
《绿色动力:现代火电厂技术展望》 本书聚焦于当代火电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技术革新与未来趋势。在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火电厂作为重要的基荷电源,其高效、清洁、低碳发展尤为关键。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现代火电厂技术前沿的全面视角,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技术进步,提升效率、降低排放,并为构建绿色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核心内容聚焦: 一、 高效燃煤技术与污染物深度治理 尽管新能源发展迅速,但煤炭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电力生产的重要支撑。因此,提升现有燃煤电厂的效率并最大程度减少其环境影响是当前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 超超临界(USC)技术升级与应用: 本书将详细阐述超超临界参数(如更高的温度和压力)对提高热效率的显著作用,并深入分析USC机组在材料科学、锅炉设计、汽轮机优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探讨USC技术在适应更灵活的深度调峰需求方面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低氮氧化物(NOx)燃烧技术: 针对NOx这一主要污染物,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燃烧方式,如分级燃烧(FCB)、富氧燃烧(OFC)以及与各种NOx还原技术的结合应用,例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的最新技术进展和优化策略。 二氧化碳(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本书将系统介绍CCUS在火电厂的应用前景、不同捕集技术(如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的原理、优缺点、集成方案以及经济性分析。同时,探讨CO2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如化学品合成、强化采油等,以及地质封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烟气脱硫(FGD)与除尘技术: 重点介绍当前主流湿法、干法脱硫技术的最新改进,以及高效静电除尘器(ESP)、袋式除尘器(Baghouse)的性能提升和运行优化。特别关注对超细颗粒物(PM2.5)的捕集效率提升。 二、 锅炉与汽轮机系统优化与智能化 除了燃烧与排放控制,锅炉和汽轮机作为火电厂的核心设备,其运行效率的提升是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性的直接途径。 新型锅炉设计与材料: 探讨采用新型耐高温、抗腐蚀材料在提升锅炉运行参数、延长设备寿命方面的作用。介绍流化床锅炉(FBC)在生物质和低品质煤燃烧中的优势及技术发展。 汽轮机效率提升技术: 深入分析汽轮机通流部件(叶片)的先进设计理念,如三元叶片、气动优化等,以及提高其效率的措施。研究新型密封技术、轴封技术对降低汽轮机漏损的影响。 热力循环优化与集成: 探讨中间再热、回热循环等经典热力循环的进一步优化,以及与余热回收、热电联产等耦合技术的集成应用,最大化能源利用率。 智能监测与诊断系统: 介绍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等技术的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系统。分析这些技术如何实现锅炉、汽轮机等关键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行可靠性和效率。 三、 辅助系统革新与清洁燃料应用 供热系统优化与扩展: 关注火电厂在区域集中供热中的作用,探讨如何通过优化供热参数、拓展供热管网,提高供热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化学水处理与废水处理: 介绍先进的化学水处理技术,确保锅炉给水品质,避免结垢和腐蚀。深入分析火电厂废水零排放或低排放的技术路径和实践案例。 生物质与固体废弃物掺烧技术: 探讨生物质、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等作为辅助燃料与煤炭掺烧的技术可行性、经济性、环境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 氢能与氨能的潜在应用: 前瞻性地介绍氢气和氨作为清洁燃料,在未来火电厂可能扮演的角色,包括其作为燃料添加剂或主要燃料的燃烧特性、安全储存与输送,以及对现有基础设施的改造需求。 四、 绿色发展与未来展望 能源系统整合与智能电网: 论述火电厂如何与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协同运行,在智能电网中扮演更灵活、更可靠的角色。探讨虚拟电厂、需求侧管理等概念在火电厂运行中的应用。 碳中和目标下的火电厂转型路径: 分析在国家“双碳”目标驱动下,火电厂的技术发展方向,包括逐步提升清洁能源比例、发展CCUS技术、以及探索氨和氢能的规模化应用等。 经济性与政策导向: 结合当前的能源政策和市场机制,分析各项绿色低碳技术的经济性,为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决策参考。 本书旨在为从事火电厂设计、运行、管理、科研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对能源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对现代火电厂各项先进技术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够共同推动火电行业向着更高效、更清洁、更可持续的绿色动力方向迈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特别是它在阐述热力学基本定律与实际发电厂系统之间的联系上,做得尤为出色。我一直对热力学感到有些抽象,但作者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比如,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如何应用于锅炉和汽轮机时,书中详细计算了从燃料输入到最终电能输出的能量转化过程,并指出了各个环节的能量损失,这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能量的“去向”,也更理解了提高效率的意义所在。书中对循环工质(主要是水和蒸汽)在整个热力循环中的状态变化,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相变、焓值、熵值等关键参数的变化曲线,这对于理解热力循环的效率极限至关重要。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热力循环的比较分析,比如朗肯循环及其改进型,每种循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克服其固有缺陷,这些内容对于设计和优化实际的热力发电系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之前阅读的一些书籍,往往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从原理到应用的完整链条,让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能触及到实际工程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只能说,简直打开了我对热力发电厂的全新认知。我一直以为,发电厂就是一堆巨大的锅炉和冒着烟囱,把水烧开然后带动涡轮机就完事了。但这本书,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个环节,从最基础的热力学原理,到复杂的汽轮机设计,再到不同类型的锅炉运作方式,几乎无所不包。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锅炉燃烧优化那一章,作者用了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来解释如何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结合了实际工程经验的总结。读完这一章,我才明白,原来一个小小的燃烧器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智慧。还有关于余热回收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余热回收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经济效益分析,这对于我理解如何最大化能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非常有启发。我之前参加过一次发电厂的参观,当时看到那些庞大的设备,总觉得它们只是按照预设的程序在运转。但现在,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的设计理念,背后的科学依据,以及工程师们为了实现高效、稳定、环保运行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稍微能理解门道的“行内人”,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毋庸置疑,对于我这个想要更深入理解热力发电厂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平台。书中对各种运行参数的解读,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参数来调整设备运行,从而达到最佳效率和安全性的指导,对我来说非常宝贵。例如,书中在讲解汽轮机的不同运行工况时,会给出详细的参数范围和对应的功率输出,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进汽量、背压等参数来优化运行。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我真的在发电厂工作,这本书将是我案头的必备工具书。书中对设备维护和故障诊断的讲解,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成功的发电厂,不仅仅在于其先进的设计,更在于其精细化的管理和及时的维护。这本书让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发电厂运行逻辑,并对其中一些关键技术有一定认识的“半专业人士”。

评分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对“绿色发电”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讨论热力发电厂的环境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降低污染。从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的各种工艺原理和设备选型,到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如炉渣、飞灰)的资源化利用,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烟气脱硫的部分,书中详细分析了湿法脱硫、干法脱硫等不同工艺的优缺点,以及钙基、氨基等不同吸收剂的选择对脱硫效率和成本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冒烟”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环保技术体系。作者还强调了能源效率提升对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间接作用,这让我认识到,提高发电效率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环保措施。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发电的原理,更教会了我如何负责任地发电。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热力发电厂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传统的观念中,我们可能只关注发电量和发电成本,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热力发电厂,背后需要多少严谨的设计和周密的考虑。书中对锅炉的爆管预防、汽轮机的超速保护、电气系统的接地保护等安全措施,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设备腐蚀与磨损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介质对金属材料的腐蚀机理,以及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材料如何因磨损而失效,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防腐涂层、耐磨材料的应用等。这些内容让我明白,任何一个微小的设计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保证发电厂安全运行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显得非常友好且易于理解。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会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铺垫,然后逐步引入专业术语,并配以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来辅助说明。我特别喜欢书中在讲解一些关键原理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发展的故事或者一些实际工程中的案例。例如,在讲解汽轮机效率提升的历史时,作者会提到一些重要的技术革新和科学家们的故事,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这些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记忆。书中没有出现过多的艰涩的学术论文式的表达,而是更侧重于将科学原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书本知识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评分

这本书对辅助系统的讲解,虽然篇幅没有核心系统那么大,但其重要性却让我尤为重视。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关注锅炉和汽轮机这些“主角”,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没有强大而稳定的辅助系统,发电厂就无法正常运转。比如,循环冷却水系统,它看似简单,但如果设计不当,就可能影响汽轮机的效率,甚至导致设备损坏。书中对不同类型冷却塔的原理、优缺点,以及水质处理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影响,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另外,化学水处理系统,对于保证锅炉和汽轮机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书中对这个系统的各个环节,如除盐、除氧、加药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工程项目,是各个子系统协同合作的完美体现,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体的性能。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全面而深入”来概括。它不仅仅是对热力发电厂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罗列,而是对这些组成部分的原理、设计、运行、维护以及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对不同类型发电机组的特点、优势和劣势的比较分析,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认识到,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应该选择哪种类型的发电机组。特别是书中关于未来热力发电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如超超临界机组、IGCC技术等,让我对行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几乎涵盖了热力发电厂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方方面面,这对于任何想要系统了解热力发电厂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层次分明,从宏观到微观,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热力发电厂的复杂体系。开篇首先概述了热力发电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历程,为读者建立了一个整体的认知框架。随后,便开始深入剖析各个核心子系统,比如锅炉系统、汽轮机系统、发电机系统以及辅助系统。在讲解锅炉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其基本原理,而是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锅炉,如煤粉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等,并对它们的结构、工作特点、燃料适应性以及环保措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部分印象深刻,书中对其高效燃烧、污染物低排放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传统的燃料燃烧,也有着如此多的创新和技术突破。而在汽轮机部分,书中对不同级汽轮机的设计、运行特性、以及叶片气动性能等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并配有大量的示意图,这对于我理解高压、中压、低压汽轮机是如何协同工作,将蒸汽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用的工程手册。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技术细节时,都尽可能地结合了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场景和面临的挑战。例如,在讨论锅炉的给水处理时,书中不仅介绍了水质标准,还详细阐述了离子交换、反渗透等常用的水处理工艺,以及它们在保证锅炉安全稳定运行中的重要性。我之前对锅炉给水处理的认知仅限于“水要干净”,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给水处理是一个多么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同样,在汽轮机部分,书中对汽轮机启动、停机、负荷调节等运行规程的讲解,也充满了实操经验。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汽轮机性能,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其应对措施,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非常宝贵的“操作指南”。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评分

很好,效果不错,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正版,到货速度快,价格合理

评分

专业教材,讲解详细,内容全面

评分

正版,到货速度快,价格合理

评分

还不错,把本科学的书又买回来了

评分

很有用的一本书,好好收藏,多看多学是王道啊

评分

单位集体买的 信赖京东 感觉不错

评分

正版,,,可以,可以了吧,可以了,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