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有色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有色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由才,蒋家超,张文海 著
图书标签:
  • 有色冶金
  • 污染控制
  • 资源化
  • 环境保护
  • 冶金技术
  • 环境工程
  • 循环经济
  • 工业废弃物
  • 冶金过程
  • 绿色冶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87060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522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有色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主要内容包括有色金属工业环境污染现状及污染综合防治,有色金属工业环境管理,各种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技术基础(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等过程中的“三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及工程应用实例,含锌废物及贫杂氧化锌矿碱介质湿法生产金属锌粉技术原理及工程应用。全书结构清晰,内容简明,原理阐述透彻,突出了有色金属工业“三废”治理与资源化工程应用的特点。

作者简介

  赵由才,男,1963年7月生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教授、博导。1980年9月安溪一中高中毕业,1984年四川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12月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毕业(硕博连读),1991年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到同济大学工作至今。1992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6年1月晋升教授,1999年9月聘为博导,2008年1月被聘为同济大学首批二级教授。先后在瑞士、新加坡、美国和希腊工作4年,获欧盟Marie—Curie奖学金、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和“启明星后”人才跟踪计划、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废物、污泥等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与应用,提出矿化垃圾概念和定量化指标体系,在锌铅危险废物碱介质湿法冶金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与焚烧发电、建筑废物污染控制、河湖底泥处置、矿化垃圾处理渗滤液、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湿垃圾(餐厨垃圾)及城市与工业污泥化学调理与深度脱水及其卫生填埋等方面做了系统性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担任八种杂志副主编或编委、六种丛书编委会主任。承担了5项国家基金项目、4项科技部863和科技支撑课题、1项环保部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12项上海市科委重大和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和博士点项目及跨世纪人才培养项目、18项企业技术研发项目等;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可持续生活垃圾填埋处置及资源化研究与应用”、“生活垃圾能源化和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大宗碱溶性金属废物碱介质提取技术与产业化应用”分别获得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2011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2010年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权发明专利33项,SCI收录论文98篇,出版专著和学术著作71部(2500万字)。培养博士和博士后48名,硕士58名、教育部委派进修生6名。
  蒋家超,男,1981年生,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矿业大学讲师。1999—2006年,在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2006—2010年,在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硕士期间主要从事污水治理工艺及机理研究,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研究,在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重金属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科研工作。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校企联合项目等4项,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项。目前,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2项已授权),发表论文13篇(5篇被EI检索),主编《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碱介质湿法冶金技术》、《工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专业书籍3部,参编《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保护概论》专业教材3部。
  张文海,男,1939年生,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县人,有色金属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长期从事有色冶金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历任江西贵溪冶炼厂、安徽金隆铜业公司等国家重点工程总设计师。主持金隆铜业“冷风闪速炼铜”技术攻关获得成功,并首次实现我国闪速炼铜设备国产化和输出,促进了我国铜冶金的技术进步。致力于冶金过程控制与计算机软件的研发,对循环物料的平衡及挥发性元素的积累提出了定量的数学描述方法,软件成果在多项国内外工程应用,为提高我国工程设计技术水平做出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国家优秀计算机工程软件金奖、香港刘永龄奖等10余项。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概况
1.1.1 有色金属及矿产资源
1.1.2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
1.1.3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1.2 有色金属工业环境污染形势
1.2.1 基本形势
1.2.2 能源消耗
1.2.3 水资源消耗
1.2.4 “三废”排放
1.2.5 重金属排放
1.2.6 矿区生态环境破坏
1.2.7 环境干扰
1.3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1.3.1 污染综合防治概论
1.3.2 有色金属工业产业政策与环保政策
1.3.3 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2章 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2.1 环境管理概论
2.1.1 环境管理的概念及对象
2.1.2 环境管理的手段与原则
2.2 环境管理体系与清洁生产
2.2.1 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2.2.2 清洁生产概述
2.2.3 环境管理体系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2.3 有色企业的环境管理
2.3.1 有色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及体制
2.3.2 作为管理主体的有色企业的环境管理
2.3.3 作为管理对象的有色企业的环境管理
2.3.4 有色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2.3.5 有色企业环境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第3章 有色冶金过程大气污染控制基础
3.1 大气污染概述
3.1.1 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
3.1.2 大气污染的影响与危害
3.2 颗粒污染物去除技术
3.2.1 颗粒的物理特性
3.2.2 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
3.2.3 净化装置的性能
3.2.4 除尘装置
3.2.5 除尘器的选择
3.3 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
3.3.1 气态污染物净化方法
3.3.2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
3.3.3 含氮氧化物废气的净化
3.3.4 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
3.3.5 酸雾治理
3.3.6 恶臭控制
3.4 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
3.4.1 温室气体的种类及来源
3.4.2 温室气体减排及控制措施
3.4.3 有色冶金过程温室气体的减排与控制

第4章 有色冶金过程废水治理基础
4.1 概述
4.2 物理处理
4.2.1 格栅和筛网
4.2.2 沉淀池
4.2.3 隔油池
4.2.4 气浮池
4.3 生物法
4.3.1 活性污泥法
4.3.2 生物膜法
4.3.3 厌氧生物处理法
4.3.4 稳定塘废水净化系统
4.3.5 废水土地处理系统
4.4 化学法
4.4.1 中和法
4.4.2 混凝法
4.4.3 化学沉淀法
4.4.4 氧化还原法
4.4.5 超临界处理技术
4.5 传质法
4.5.1 离子交换法
4.5.2 吸附法
4.5.3 萃取法
4.5.4 膜析法
4.6 传热、蒸发、结晶
4.6.1 传热
4.6.2 蒸发
4.6.3 结晶
4.7 中水回用技术
4.7.1 回用途径及回用水水质标准
4.7.2 预处理技术
4.7.3 深度处理技术
4.7.4 组合技术
4.7.5 回用安全措施

第5章 有色冶金过程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基础
5.1 概述
5.1.1 固体废物的定义及分类
5.1.2 固体废物的环境危害
5.1.3 固体废物的处置及利用
5.2 固体废物的收运、压实、破碎与分选
5.2.1 固体废物的收运
5.2.2 固体废物的压实
5.2.3 固体废物的破碎
5.2.4 固体废物的分选
5.3 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
5.3.1 好氧堆肥
5.3.2 厌氧消化
5.3.3 微生物浸出
5.4 固体废物的热处理
5.4.1 焚烧处理
5.4.2 热解处理
5.5 危险性废物的土地处置
5.5.1 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
5.5.2 放射性废物的处置
5.6 采矿废石的排土场贮存
5.6.1 排土场的类型
5.6.2 排土场的发展方式
5.6.3 排土场的设计及运行管理
5.7 选矿废物的尾矿库贮存
5.7.1 尾矿库设施及类型
5.7.2 尾矿库选址及等别划分
5.7.3 尾矿库的设计及管理维护
5.8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5.8.1 资源化的意义
5.8.2 资源化原则及途径

第6章 有色金属矿物采选过程中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6.1 大气污染控制
6.1.1 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及特点
6.1.2 污染控制技术
6.1.3 案例
6.2 废水治理
6.2.1 废水来源及特点
6.2.2 污染预防措施
6.2.3 治理技术
6.2.4 案例
6.3 固体废物处理
6.3.1 固体废物的来源及特点
6.3.2 处理技术
……

第7章 重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第8章 轻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第9章 其他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第10章 有色金属加工行业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第11章 含锌废物及贫杂氧化锌矿碱浸-电解生产金属锌粉工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稀土元素应用与发展趋势 本书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稀土元素的基础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关键应用,并深入探讨了当前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与面临的挑战。全书内容聚焦于稀土资源的战略价值、提炼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在高端制造、新能源技术和信息产业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一章:稀土元素的基础特性与战略地位 稀土元素,作为镧系元素、钪和钇的统称,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赋予了它们半导体、光电、磁学等方面的非凡性能。本章首先从原子结构层面解析了稀土元素电子层排布的特殊性,如何导致其光谱、磁矩和化学活性的独特表现。 接着,本书详细阐述了稀土元素在全球能源安全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稀土资源的控制力、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建立多元化供应体系的紧迫性。讨论了稀土在国防军工、绿色能源转型(如风力发电机永磁材料、电动汽车电机)中的核心作用,并对比了不同稀土元素(如钕、镨、镝、铽)在关键应用中的差异化价值。 第二章:高效分离与精炼技术的新突破 稀土矿物原料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分离提纯是整个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成本占比最大的环节。本章重点聚焦于当前主流和新兴的分离技术。 2.1 溶剂萃取技术的优化与智能化 详细介绍了溶剂萃取法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现状,特别是针对镧系元素内部相似化学性质带来的分离难题。重点分析了新型萃取剂的研发进展,如磷酸酯类、胺类以及功能化离子液体在提高分离系数、降低有机相用量方面的改进。引入了过程控制系统(PCS)在实时监测萃取级联操作中的应用,实现萃取过程的自动化和能耗的最小化。 2.2 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的前沿进展 探讨了特种树脂和吸附剂在痕量稀土分离中的潜力。深入剖析了螯合树脂对特定稀土离子的选择性吸附机理,并对比了固定床、流化床等不同反应器构型在操作效率和再生周期上的优劣。对于高纯度、超高纯度稀土氧化物制备中,离子交换技术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进行了专题论述。 2.3 绿色化制备工艺的探索 面对传统湿法冶金带来的环境压力,本章研究了环境友好型分离技术的应用前景。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避免使用大量有机溶剂方面的可行性;以及生物湿法冶金,即利用微生物对稀土矿进行选择性浸出与富集的潜力分析。强调了废水、废渣的资源化处理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稀土功能材料的精密合成与性能调控 稀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上。本章着重于如何通过精确的合成手段,获得具有特定形貌、粒径分布和晶格缺陷的功能性稀土材料。 3.1 磁性材料的性能极限 深入分析了钕铁硼(NdFeB)永磁材料在保持高矫顽力、高剩磁的同时,如何克服高温退磁和氧化腐蚀的问题。研究了镝(Dy)和铽(Tb)在磁晶各向异性调控中的作用,并探讨了无镝化(Dy-free)或低镝化技术的研究方向,如晶界扩散技术(GBD)和新型快速凝固技术。 3.2 光电转换材料的创新应用 阐述了发光材料(如三基色荧光粉、LED用荧光粉)中铕(Eu)、铽(Tb)等离子对光色特性的影响。重点讨论了量子点技术与稀土掺杂的结合,以实现更窄的发射光谱和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此外,还涵盖了稀土在光纤放大器、激光晶体(如Nd:YAG)中的应用机制。 3.3 催化与储能领域的新兴应用 探讨了稀土氧化物(如CeO2)在汽车尾气净化和燃料电池中的催化作用。分析了其氧存储容量与催化活性的内在联系。在储能方面,研究了稀土储氢材料的吸附/解吸特性,以及在固态电解质中的离子导电性调控。 第四章:市场动态、供应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本章从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层面,审视稀土行业的未来走向。 4.1 全球供需格局与价格波动分析 基于对下游新兴产业(如电动汽车、风电、高端电子产品)的增速预测,构建了中长期稀土需求模型。分析了主要生产国政策调整、环保监管趋严对全球供应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4.2 循环经济与稀土回收技术 鉴于稀土资源的有限性和战略性,建立高效的回收体系至关重要。本章详细介绍了从报废永磁体、荧光粉、催化剂中回收稀土的工艺路线。对比了火法、湿法及电化学法在经济性、回收率和环境影响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高价值稀土元素(如镝、铽)的优先回收策略。 4.3 政策导向与技术合作趋势 总结了主要工业国家为保障稀土供应链安全所采取的产业政策,包括对本土勘探开发的支持、建立战略储备以及促进下游应用技术国产化的举措。展望了国际间在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和可持续开采实践方面的合作前景。 本书旨在为冶金工程师、材料科学家、能源技术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绿色科技和循环经济充满热情的研究者,一直在寻找能够推动传统工业向更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关键技术。《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有色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我所关注的两个核心领域。有色金属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足迹不容忽视,而有效控制污染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实现绿色制造的必然选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理论层面提供关于有色金属冶金过程污染形成机理的深刻洞察,比如,针对特定金属的冶炼过程中,哪些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是污染产生的主要根源,以及这些污染物如何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迁移转化。在技术层面,我更希望本书能系统地介绍和梳理当前国际上在有色金属冶金污染控制领域涌现出的创新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催化剂的应用、清洁生产工艺的优化、以及智能化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构建。同时,对于“资源化”的探讨,我希望能看到对废弃物资源评估、高效回收技术、以及循环利用模式设计的深入研究。

评分

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有着敏锐洞察的观察者,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不仅体现在其生产总量,更体现在其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有色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这本书的书名,在我看来,正是揭示了中国乃至全球有色金属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过去,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代价,而现在,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之路已成为必然。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它很可能会探讨有色金属产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特别是“污染控制与资源化”这两个关键词,预示着书中将聚焦于如何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并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这对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政策引导、产业协同以及技术推广的宏观视角,帮助理解如何将这些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有效落地,从而推动整个有色金属产业的绿色转型。

评分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我在课堂上接触了很多关于工业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知识,但总觉得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有色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看到了连接这一鸿沟的可能性。我一直对有色金属行业中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感到好奇,并且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其污染产生的机制。本书的“污染控制”部分,我希望它能详细阐述不同有色金属(如铜、铝、铅、锌等)冶炼过程中特有的污染源,例如酸性废水、重金属沉淀物、粉尘颗粒物等,并且提供当前最前沿、最有效的治理技术,不仅仅是笼统的介绍,而是能深入到技术原理、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方面。同时,“资源化”这个词也暗示了书中可能包含对废弃物中金属回收的研究,例如从冶炼渣中提取稀土元素,或者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贵金属。我希望书中能有相关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来支撑这些技术。

评分

我是一位多年在有色金属冶炼一线工作的工程师,平时工作之余,总想给自己“充电”,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革新。这次偶然看到了《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有色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书名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们厂的铜冶炼过程,长期以来都面临着SO2排放和含重金属废水处理的难题,虽然一直在努力改进,但总感觉技术瓶颈难以突破。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看到了希望,我迫切想知道,理论前沿到底有哪些新的突破,能真正解决我们这些基层技术人员面临的实际问题。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精细化工在有色金属提纯中的应用,或者新型吸附材料、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具体案例。另外,“资源化”这一点也非常吸引我,我们有很多尾矿和冶炼渣,一直是个大麻烦,如果能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元素,那不仅能减少环境负担,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变废为宝”的创新工艺介绍,以及如何评估和量化这些资源化技术的经济可行性。

评分

拿到这本《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有色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我最先被它厚重的体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书的封面设计稳重大气,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我本身是做环境工程方向的,一直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很感兴趣,尤其是有色金属行业,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潜在的环境风险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技术进步不仅仅在于提高生产效率,更在于如何让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存。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核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具体污染物,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目前有哪些先进的治理技术。同时,“资源化”这个词也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末端治理,更会涉及如何从废弃物中回收有价金属,实现循环经济。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案例分析,特别是国内外的成功实践,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可借鉴的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