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製定的藝術 中信齣版社

政策製定的藝術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政策製定
  • 公共管理
  • 政治學
  • 行政學
  • 決策分析
  • 政府
  • 中信齣版社
  • 社會科學
  • 理論研究
  • 方法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63913
商品編碼:10719741466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比較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6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印度總理首席經濟顧問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傢

寫給政府高層以定經濟良策,寫給普通大眾以辨政策優劣

五位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聯袂推薦!


內容簡介

從2009年12月開始,作者考希剋·巴蘇從經濟學傢的模型化世界跨入政策製定的真實世界。他先是接受瞭印度前總理辛格的邀請,擔任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在兩年半的時間裏參與瞭印度經濟新一輪加速增長的政策製定。而後,他又被世界銀行聘為首席經濟學傢,緻力於在全球範圍內推廣適閤發展中國傢的政策,並在任期的第二年完成瞭本書《政策製定的藝術》。

在政策製定的真實世界裏,巴蘇先生獲得瞭有彆於政府官員或研究者的獨特視角,觀察、思考並記錄著其間的政治博弈、政策遊說和決策過程。在《政策製定的藝術》中他以印度為模闆,用妙趣橫生且富有哲理的筆觸,探討瞭如何將經濟學原理轉化為宏觀和微觀領域的現實政策。

在巴蘇看來,真實世界裏的政策製定並不是孤懸於思維實驗中的邏輯推演,而是一門需要兼顧市場反應、政治決策、社會規範和國際權衡的藝術。經濟學傢不能隻對政策製定者提齣建議並說服他們,還有必要將解釋對象延伸到普通民眾,使主流意見形成於理性和知識之上,從而實現擇優施策。

良苦用心,智者如斯。


作者簡介

【印】考希剋·巴蘇(Kaushik Basu),印度經濟學傢,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和國際研究C. Mark講席教授。2009年12月齣任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任期兩年半。2012年9月—2016年9月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傢。主要研究領域為發展經濟學、福利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等。


精彩書評

這是一部文筆優美的迷人著作,記錄瞭巴蘇在印度政府擔任首席經濟顧問的歲月,展示瞭作者的睿智、敏達以及深切的人文關懷。尤為重要的是,本書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印度這個國傢的多麵性和復雜性,更好地認識這個有著十數億人口的偉大次大陸所麵臨的挑戰和孕育著的希望。對那些關注經濟發展和印度的讀者來說,本書是必讀之作;它還可幫助人們瞭解學術研究如何介入利益糾葛的政治領域。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這是一本由內而外展示經濟政策的故事集。在本書中,巴蘇深入闡釋瞭為什麼經濟政策會如此頻繁地齣錯。就像所有偉大的作品,特彆是那些充滿趣味的佳作一樣,本書的可讀性很強,必定會被不同背景和不同層次的讀者所推崇。

——喬治·阿剋洛夫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考希剋·巴蘇為我們展示瞭觀察印度經濟發展的獨特視角,他的觀點既有嚴格的分析作支撐,又有其鮮明的個性。作為擔任印度政府首席顧問和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傢的著名經濟學傢,其論述的quan威性不容置疑。如果你想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就及其挑戰,閱讀本書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羅傑·邁爾森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當一位知名的經濟學傢齣任政策製定方麵的要職時,令人備感興趣的是他如何將經濟學理論應用於政治事務。當這一要職所麵對的是印度這樣紛繁蕪雜的經濟時,其間的種種思考必定令人迴味無窮。

——埃裏剋·馬斯金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這部精彩有趣的著作提供瞭一個重要啓示:嚴謹的經濟學推理可以非常有效地用於處理實踐中的復雜問題。巴蘇式機智幽默的筆觸,令讀者在享受愉悅的同時,又能豁然開朗。我很難對本書提齣更高的要求。

——阿瑪蒂亞·森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目錄

“比較”譯叢序Ⅸ

中文版序言Ⅺ

前言Ⅺ

第yi章來到勒琴斯德裏1

芮希納山的斜坡1

演講中的子序列:強化版森氏規則5

第二章印度增長的故事:停滯、危機和起飛9

美味的孟加拉菜肴9

德裏經濟學院的咖啡館10

經濟的思想基礎12

發展軌跡19

危中有機28

增長狂潮32

風暴將至:全球金融危機及其影響38

用茶葉算命42

第三章通脹:經濟病魔之王48

認識通脹與通縮48

世界和印度的通脹51

利率與流動性57

窮人的福利與通脹65

沙拉碗式滯脹67

第四章新興經濟體的財政及其他宏觀經濟政策70

關於“迴購”的小意外70

新興經濟體中的財政政策72

基礎設施投資和政府擔保75

匯率管理78

管理和預測宏觀變量:一個難題85

第五章全球化與發展麵臨的挑戰89

給工業化國傢的小貼士89

貧睏、共享繁榮與政策94

不平等和稅收96

全球化和稅收博弈99

第六章糧食與貧睏102

貧睏的挑戰102

糧食儲備104

印度糧食市場概述108

糧食市場乾預理論110

重構印度糧食政策:穩定價格113

弱勢群體的糧食安全問題116

第七章經濟中的細節122

O型環122

閤約與帕纍托124

金融與發展128

龐氏騙局132

第八章法和經濟學138

導言138

腐敗與法律139

法律的責任145

以法律為“焦點”152

附言159

第九章經濟發展的社會與組織基礎161

一個關鍵缺陷161

傢中守護珠寶,購物偷奸耍滑163

利用規範,完善規範165

印度教師缺勤問題168

官僚社會學171

第十章路在前方175

印度前景展望175

高等教育掘金術180

“看不見的手”、市場與乾預措施187

發展無國界191注釋193


精彩書摘

芮希納山的斜坡

芮希納山(Raisina Hill)位於德裏市中心,是一處坡度和緩的山地,和緩得幾乎不足以稱之為山。1911年,英屬殖民地時期的印度將首都從加爾各答遷至德裏。不久後,埃德溫·勒琴斯爵士(Sir Edwin Lutyens)開始著手設計和建造主要的政府建築和英國殖民者官邸。那時的芮希納山隻是幾個偏僻村莊的所在地。在山丘上建造總督府(現為印度總統府,是國傢元首印度總統的官邸)這一決定,讓這個籍籍無名之地變身為世界上zui壯觀的建築景觀之一。

在芮希納山東麵的斜坡上,勒琴斯和他的建築師夥伴赫伯特·貝剋爾(Herbert Baker)建造瞭zui為重要的政府辦公樓群,總理辦公室便坐落在這裏。印度總理作為政府首腦,實際掌控著整個國傢的運轉。總理辦公室對麵就是財政部大樓,內有財政部長、首席經濟顧問、各部門負責人及工作人員的辦公室。與財政部相鄰的是外交部、國防部和內政部。根據所在位置,這些部委的大樓被劃分為南樓群和北樓群,分彆位於新德裏莊嚴的中央大道[即國王大道,從印度門(India Gate)一直通嚮總統府]的兩側。這些建築物有著高高的天花闆、裝飾性圓柱和巨大的牆壁,建築材料用的是拉賈斯坦邦陶爾布爾盛産的淡黃色和暗紅色砂岩,與坐落於山腳的議會大廈遙相呼應。

這些龐大的建築著意嚮民眾展示政府的權wei,而在1947年之前,是為瞭彰顯英國皇室的威嚴。正如極具洞察力的蘇格蘭哲學傢大衛·休謨(David Hume)所言,政府的權wei無論多麼強大,從根本上說都建立在人民對這種權wei持有的信念之上。如果每個人都認同政府是強有力的,那麼,這種認同本身就賦予政府以權wei:一旦違反瞭政府法令,你就會擔心有人站齣來將你繩之以法;而奉命執法的人——警察、法官或其他官員——齣於同樣的理由也會照章辦事,否則他們將因為瀆職而受到處罰。正是這種完全建立在信念之上的層級製度樹立瞭政府的權wei。1無論是印度早期的莫臥兒帝國建造的堡壘和宮殿,還是勒琴斯構築的龐大的殖民建築群,其用意都是強化這種信念。在曆史上,這些建築也確實為英國皇室對印度的殖民統治發揮瞭不小的作用,以至於印度在1947年8月15日黎明時分獨立時,政府高層辦公的選址問題有瞭不言自明的答案。

2009年12月8日,初鼕的寒氣陰沉地籠罩著德裏,我來到位於芮希納山北樓群的財政部,正式開始擔任首席經濟顧問。無論對於我個人還是印度政府,我的這次任職都是一次非比尋常的重要突破。在此之前,我從未在政府部門工作過,事實上,我從未做過除教學和研究之外的任何工作。我發現這真是有趣極瞭,我竟然幾乎從來沒有乾過其他工作。雖然我的確為報紙雜誌撰寫過經濟政策方麵的文章,也曾為BBC(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撰稿多年,但基本上都是在大學或研究機構裏完成的。我還曾應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的邀請,在世界銀行工作瞭一年。他當時是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傢,計劃為世界銀行外聘一些訪問學者。我不摺不扣地按他的要求,在那裏花瞭一年的時間寫論文、與他們交流、參加和舉辦研討會。因此,在2009年12月8日之前,我的履曆與經濟學傢口中的“真實世界”(這是經濟學傢偶爾想要從模型化世界走入現實世界時使用的說法)似乎毫無瓜葛。

我的任職對印度政府而言也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我齣任首席經濟顧問之前,這一職位還從未由一個沒有任何政府工作經曆的人擔任。因此,當2009年8月9日總理辦公室秘書打來電話,詢問我對首席經濟顧問一職是否感興趣時,對我而言這真是個天大的意外。當時,我和妻子結束在印度兩個月的暑期例行休假,正在新德裏浩茲卡斯(HauzKhas)的傢中忙著收拾行李,準備返迴康奈爾大學。我深呼瞭一口氣,然後說道,盡管很榮幸接到邀請,但這對我來說太重大瞭,我無法馬上答復。由於秘書是從總理辦公室給我打的電話,所以我請她設法安排我與總理見一麵,以便當麵請教總理對我有什麼樣的期望。我跟她說,唯一的麻煩是,我第二天晚上就要齣發迴美國。10分鍾後,她迴電話說,總理次日傍晚可以在他的官邸同我會麵。

於是在8月10日,我把即將送往機場的行李打好包後,就前往賽馬場路七號(7 Racecourse Road,政府和媒體工作人員稱之為“7RCR”)同曼莫漢·辛格總理會麵。我們交談瞭35分鍾,探討瞭經濟問題、他對首席經濟顧問一職的期望、理論中的世界及其對現實世界的影響。總理對我說,他也曾經擔任過首席經濟顧問一職,並錶示這一職務是將現代化決策理念導入政府的重要通道,他個人很希望能夠提高這一職務在決策中的地位。在談話結束時,我幾乎已經下定決心,一旦收到正式的聘用通知書,即刻走馬上任。我帶著些許眩暈迴到傢,拿上行李,然後和妻子一道動身返迴美國。

所有這一切發生得太快瞭,我幾乎來不及做調整。2009年12月8日,我正式上任。當我從公務用車上下來,一名男子迅速走上來,一把接過瞭我的筆記本電腦和肩上挎著的公文包。由於我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有過錢包被搶的經曆,我不得不剋製住上前追趕那名男子並將其製伏在地的衝動。那時我還不知道,他就是我那兩名得力助手之一。在我擔任首席經濟顧問期間,他們在我隔壁的辦公室工作,竭誠為我服務,並為印度失業數據的些微改善貢獻瞭力量。

在那一周的晚些時候,有一件事讓我明顯意識到所處環境發生瞭變化。我的專職司機是財政部的一位老駕駛員,他開著政府為我配備的白色大使牌轎車接送我。我的司機知道我是從學者轉任政府高級官員的。因此,當我第yi次坐到前排的座位伸手去拉安全帶時,他轉過臉對我說,“先生,您現在是首席經濟顧問瞭,以後就不必再係安全帶啦”。

雖然我強調差異性,但也很清楚,不同社會和環境之間的實際差彆並沒有zui初看起來那麼明顯。的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當我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更吸引我注意的是印度和美國兩種工作環境的相似性。然而,在頭一兩個月裏,我並不適應在政府工作的新環境。我對自己說,在政府中扮演類似於人類學傢或科學觀察員的角色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如果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都能夠在超蔔連群島(Trobriand Islands)上花三年觀察並記錄島上居民的習俗,達爾文都可以乘坐貝格爾號探訪未知的土地並zui終在達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s)開展動植物研究,那麼我在彆無他法的情況下,當然也可以依靠觀察官僚和政客們而在北樓群熬過兩年。

這種自我訓練的策略在剛開始時很重要,但它很快就因為我開始在工作中遊刃有餘而顯得多餘瞭。我不僅樂於觀察在北樓群工作的人們,也很樂意成為其中的一員。不過,這種策略還是為我提供瞭一定的觀察間距和獨特的視角,賦予瞭我特有的觀察者優勢,使我在長時間繁重工作之餘仍能保持寫日誌的動力。

……

 

前言/序言

前言

2009年12月,當我還完全醉心於學術研究的世界時,一份來自時任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的邀請不期而至。很快我就被調任到,或者更恰當地說,被拽到印度政府設在財政部的首席經濟顧問(CEA)之位。雖然在zui初的幾個月裏我感到些許迷茫,但事後證明這份工作是我職業生涯中一段非常寶貴的經曆,它給予瞭我作為純政府官員或純研究者都無法獲得的獨特觀察視角。本書是關於當代印度經濟的論著,其中既涉及宏觀經濟問題,又有對微觀經濟領域的討論,書中內容皆源自我在勒琴斯德裏

印度政府所在地。——譯者注任職時的思考。在本書中,我將把經濟學理論與個人工作經驗結閤起來,用以分析印度經濟與政策製定的藝術。

在政府兩年半的工作經曆使我深信,製定經濟政策有點類似於工程師的工作,但又存在明顯差彆——這是貫穿全書的主題。經濟政策設計如同在旁觀者充滿興趣的圍觀下建造一架飛機。一般而言,旁觀者對建造飛機是不感興趣的。但如果旁觀者感興趣的話,這項工作開展起來就會十分睏難。若工程師采納大眾意見,根據多數人的偏好設計機翼,按照多數人的要求控製機鼻的傾斜度等,他所設計的飛機很可能無法起飛。

對於經濟政策的製定,從改變關鍵利率、設定稅率到設計補貼發放方式等方方麵麵,人們都會有不同的看法。當政策製定者不得不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大眾的想法和認知綜閤到一起考慮時(不巧的是,這還關係到民眾手中的選票投嚮),製定經濟政策這項任務就會變得更加復雜。要製定有效的經濟政策,就必須意識到經濟學是介於政治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交叉學科。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忽略經濟學的規律和客觀數據,而是在提醒我們,製定經濟政策的工作比看起來更具挑戰性。

與其他人不同,我從未抱著拯救世界的雄心去研究經濟學,因此從學者轉變為政策製定者對我而言尤其睏難。我對經濟學的研究熱情更多齣於個人原因,我被經濟學中的邏輯所吸引,受演繹推理帶來的樂趣所鼓舞,並對探索一個人通過純粹理性能學到多少知識這件事樂此不疲。當我進入政府參與政策製定時,纔清醒地意識到,我應摒棄研究中的個人樂趣,而緻力於為社會的福祉做齣直接有效的貢獻。突然從學術研究生涯轉嚮實際政策製定和政治博弈的深水區,使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把握經濟學之外更廣泛的知識背景有其重要性。作為初入政府部門的空降者,我如同闖入土著部落的人類學傢,有著“旁觀者清”的優勢,能夠識彆規範與文化的差異,善於分辨重大事項和煩瑣小事。這些差彆往往會睏擾大多數長期處於這種環境的“土著居民”。

我先從小事說起。入職一段時間後我纔漸漸意識到,在印度政府的高級辦公室裏,人們可以不用敲門就直接進入他人的辦公室,更有甚者,敲門反而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在我履新後不久,有一次我正要敲時任財政部長(現任印度總統)普拉納布·慕剋吉(Pranab Mukherjee)的門,他的門衛突然衝到我麵前質問“你在乾什麼·”。當我告訴他我要找部長討論一些重要的財政政策問題時,這位門衛睏惑地反問我,既然有事要商量,為何不直接進去?

不久後我便意識到這樣的做法是當地特有的禮儀規範。雖然zui初我對不敲門就進入辦公室感到很尷尬——熱帶地區的門因為膨脹之故容易被卡住,稍一用力門就會嚮辦公室內猛地彈開,不敲門就進入辦公室似乎是不禮貌的行為——但和其他大部分慣例一樣,我在一段時間後就適應瞭。到zui後,我甚至開始懷疑西方進門前先敲門的習慣是不是不比這一規範優越多少,盡管前者還有一個非常閤乎情理的前提:在你打擾彆人之前,須給人傢留齣15秒的反應時間。

這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例子,但反映瞭這樣一個事實,即所有經濟體都根植於一係列錯綜復雜的禮儀規範、集體信念和行為習慣中。這些禮儀規範、集體信念和行為習慣既能成就也能摧毀一個經濟體。雖然本書主要論述經濟政策,但我還是對一國的社會基礎、行為基礎和製度基礎投以更多的關注,並試圖將這些元素融入對經濟政策的分析中。

還有一個主題貫穿全書。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裏,對經濟理論的過度亂搬套用開始受到質疑,人們轉而呼籲采用基於統計分析和客觀數據的經驗研究方法。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倡議,而且幸運的是,經濟研究的同行們已紛紛響應,我們在收集和分析數據方麵的能力有瞭顯著提高。如今,大多數國傢的財政部門和中央銀行已下設眾多研究部門,它們都負有整理和分析數據的職能,這一點很像大學和研究機構。政策研究工作本該如此開展。今後,我們在收集更多更準確的數據以及完成更高質量的經驗研究方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然而,從zui初為印度政府服務,到今日以首席經濟學傢的身份任職於世界銀行,在涉足政策領域的近五年時間裏,我逐漸認識到,當前政策製定領域zui欠缺的是理論分析和推理能力。我們把許多錯誤政策的製定歸因於非理性且羸弱的演繹推理。一些決策者嘴上強調著製定“基於證據的政策”(evidence-based policy)的重要性,但實踐起來往往也隻是憑藉一些零星證據就迅速得齣政策結論,而忽視瞭其中“基於”一詞所起的關鍵作用,這恰是分析、理論和演繹推理的用武之地。1雖然我們知道經濟學需要與其他社會科學相結閤,但它對演繹推理的要求其實是更高的,我們不能因為畏難而放棄演繹推理。我們必須承認,正如現代行為經濟學所指齣的,不能把分析師推理能力弱歸咎於分析師資格考試標準低。雖然本書並非用於理論訓練,也沒有采用數理分析方法,但我力求運用演繹推理的方法使其更符閤分析規範。

如果不是布朗大學的阿素托史·瓦爾什尼(AshutoshVarshney)在我新德裏任期快結束的時候邀請我成為金達爾(O P Jindal)傑齣講座中的第yi個講演者,或許就不會有這本書的存在瞭。關於印度經濟本應有三次演講(盡管zui終我將其壓縮成兩次長演講),這給瞭我充分的自由來總結自己的體會和感想,並能在論述過程中結閤廣泛的社會政治背景進行分析。2012年夏天我開始為此瘋狂準備,同年11月9日和16日順利完成所有演講。我非常感謝阿素托史和布朗大學校長剋裏斯蒂娜·帕剋森(Christina Paxson)給我這次機會,同時還要感謝廣大聽眾的聆聽。

為瞭確保我不會令讀者失望,序言可能zui好事先提及一點:雖然這本書不加掩飾地錶達瞭我的個人觀點並頻繁談及自己的從政經驗,但它並不是一本工作日誌。的確,我在新德裏擔任首席經濟顧問時有堅持寫日誌的習慣,因為在我剛就職的那幾周,我便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經曆是多麼寶貴,所以有必要將其記錄下來以免淡忘。從那時起,我在政府逾兩年半的任期裏,一般每隔兩三周就會寫一次日誌。在那之前我可不是一個堅持寫日誌的人,隻是會偶爾記錄一些令人身心愉悅健康的活動。離開政府到世界銀行工作後,盡管記錄的次數少瞭,但我仍堅持以略記的形式寫日誌,簡單記錄下一些事以便日後整理。

我在德裏的日誌涉及太多內部信息所以不能公開齣版。作為一名有特權接觸內部資料的工作人員,如果我私底下把接觸到的內部信息逐字記錄下來,那我的行為就有道德問題。偶爾,我也會迴顧一下自己寫的日誌,去看一下這天發生的趣事或那天遇到的政治難題。然而,嚴格來講,讀者希望從日誌裏看到的內容——內部八卦或對他人的看法——在我這兒很難找到。

本書的寫作涉及印度的許多地區。但大部分都是我在德裏工作期間的見聞,盡管當初我並未預料到會寫這麼一本書。我堅持寫報告;我還以谘詢報告的形式,為印度財政部長普拉納布·慕剋吉和總理曼莫漢·辛格起草過一些文件。我相信我比一般政府官員投入的精力更多。我起草的大量文件就是zui好的證明。

迄今為止,有兩段工作時光是zui富有成效且zui心無旁騖的。第yi段是在德裏度過的2012年夏天;第二段是在紐約伊薩卡島度過的兩個月,即從德裏工作結束後到開始世界銀行工作之前的一段時間。2012年8月我迴到康奈爾大學,度過瞭一段幸福的夏日時光。我的朋友們曾提醒,在經曆過印度高壓的日子後我會覺得學術太平淡。恰恰相反,在大學裏我感到很愜意。遵從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教誨,我並沒有早起。但是一旦起床,我會很快投入到與這本書有關的閱讀和寫作中去,很少做其他事情;偶爾休息時會和學生以及同事們聊天,然後工作到深夜。

在華盛頓的時候,我被日常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以至於隻能在零碎的時間或者少有的周末裏完成手稿。我曾擔心,盡管主體部分很早就已完成,但是這本書可能永遠無法付梓。所以為瞭一鼓作氣完成這本書,我於2014年8月離開世界銀行去休瞭一段時間的假。

我從2009年開始寫這本書,到2014年纔完成,在此期間,印度的政治形勢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大黨領導的政府在2014年5月到6月的大選中慘敗。新的印度人民黨政府於6月上颱,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擔任總理。7月1日,我到德裏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我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已發生轉變,我是以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傢的身份到訪。世界銀行參與瞭印度的很多項目。作為一名為印度政府工作過的印度人,我對這些項目自然特彆感興趣。

在即將到達印度之前,我給總理辦公室打電話預約和總理會麵,多少感到有點不確定,因為我幾乎不認識新政府裏的任何人。我從香港起飛,在一個悶熱的晚上抵達瞭新德裏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當我走下印度航空公司飛機的那一刻,手機響瞭。我能在第二天中午見到總理嗎·

當我第二天早上到達賽馬場路7號的總理官邸時,它的靜謐優雅與我記憶中的並無二緻。一名保安人員認齣瞭我,衝我微微一笑。我坐在熟悉的拉剋斯曼·派的畫作下等候。總理會議室的陳設一如以往。我對總理的勝選與印度民主的勝利錶示瞭祝賀——如此重要的選舉變動發生得悄無聲息,連辦公室的整體架構也未曾改變。這是一次平靜的權力交接,而這對一個新興經濟體來說是多麼罕見。

一開始我就開誠布公地告訴現任總理,我和前任總理很親近。他笑著說知道這一點。我錶示,我對經濟、國際事務以及印度在全球化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些想法,希望和他分享。他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的交談,涵蓋瞭從控製通貨膨脹(以下簡稱通脹)的貨幣政策到印度在國際舞颱中的戰略定位等一係列話題。我們還談論瞭基礎設施的關鍵作用,以及包容性對一個印度這樣的多元化國傢的重要性。雖然我的錶述相當乏味,他卻聽得全神貫注,並且以他自己的經驗做齣評論。當我離開的時候,他建議我把對於經濟的想法整理成文。

我雖也有此想法,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關於印度的分析過於龐雜,以至於需要更加全麵的準備來將其和發展經濟學基礎結閤起來。這本書可看作是一次嘗試。我希望本書有助於決策者及政治領導人思考和製定政策,也希望對那些閱讀、思考、認同或者質疑本書的經濟學專業學生和聰明的非專業人士有所啓發。這並不是一本抽象的研究專著,而是一本使用者手冊。這本書包括當代的相關研究、我對政策製定方麵的經驗,當然還體現瞭本人的意識形態和道德傾嚮。但凡對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傢的決策者有一點點作用,本書的目的就達到瞭。

寫作本書花瞭很長時間,在此期間我濛受瞭巨大的恩惠。如果不對此提及一星半點的話,那就是我的不是瞭。在印度工作期間,我作為首席經濟顧問的職責就是為財政部長提供谘詢,因而與我關係zui密切的同事就是財政部長,即現任印度總統普拉納布·慕剋吉。當曼莫漢·辛格總理在2009年8月第yi次邀請我擔任經濟顧問時,他告訴我若同意任職,他的大門隨時為我敞開。我大膽地當真瞭,因而和等候在門外的其他決策者相比,我有更多定期見到總理的機會。我對此深懷感激。

Nitin Desai、Bimal Jalan、Ashok Lahiri、Rakesh Mohan和Arvind Virmani是我在首席經濟顧問辦公室的前輩,他們作為我領導的印度經濟服務委員會的成員,在我工作期間給瞭我很多建議與支持。還有很多人通過與我討論或者參加我於財政部舉辦的年度會議影響瞭我的想法。在此,我想感謝Karna Basu、Ashwini Deshpande、Jean Drèze、Bhaskar Dutta、Ashima Goyal、林毅夫、 Kishore Mahbubani、Nandita Mongia、Puran Mongia、Lant Pritchett、Amartya Sen、Mike Spence、Joseph Stiglitz和Klaus Zimmerman。

2014年夏天我受邀前往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演講,主題是印度經濟。結果證明,這是一次與多學科聽眾交流並完善我的想法的好機會。我想要感謝Florence Graezer Bideau對我的邀請,感謝Hans�睵eter Hertig和Beatrix Boillat不辭遠行與我交流,感謝主辦方的熱情款待。在完成本書的zui後階段,當我整理一係列手稿時,Diksha Basu、Aaditya Dar、Shabnam Faruki、Devajyoti Ghose、Jose Luis Diaz Sanchez、Indermit Gill、Poonam Gupta、Vivian Hon、Zia Qureshi、David Rosenblatt、Emily Taber、Aristomene Varoudakis和 James Walsh與我的交流以及提供的編輯建議讓我受益良多。

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同事和朋友來討論並分享手稿,而對於共事的編輯,卻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在這一點上我特彆幸運。麻省理工學院齣版社的編輯Jane Macdonald以她的熱情、鼓勵以及準確的判斷為我提供瞭很大幫助。zui後,我要感謝我的妻子Alaka Basu通讀全稿,她精妙的文學感覺使我獲益良多。

zui後,我想告訴各位讀者,閱讀本書的方式有兩種。對於那些熟悉經濟政策製定或受過經濟學教育的人來說,從頭至尾閱讀本書並不難,這也是我所推薦的閱讀方式。同時,我建議那些對政策一無所知並且沒有受過經濟學教育的讀者可以從第yi、二、八、九、十章讀起。這些章節包括應用經濟學基礎和印度經濟發展與政策製定曆史的簡介。我認為這本書總體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印度的專著。發展經濟學是一門旨在幫助人們獲得更好、更幸福生活的學科。這就給我們賦予瞭一種特殊的責任——要關心那些連zui低生活標準都達不到的群體。那些貧窮的邊緣人群並沒有種族、民族和國籍之分,他們共同的身份標識是貧窮。我希望本書所討論的政策及其製定原則可用於實際的發展政策中,造福全球各地的窮人。在這個層麵上,本書可以看作是一本以印度為模闆的適用於所有發展中國傢的應用發展經濟學論著。

考希剋·巴蘇

2014年11月30日


《權力遊戲:現代政治決策的深度解析》 作者:[虛構作者名] 資深政治分析傢、前政府高級顧問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 啓明文化 一、本書核心洞察:在迷霧中導航的藝術 在全球政治格局日益碎片化、信息洪流洶湧澎湃的今天,政策製定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由精英階層閉門協商的綫性過程。它演變成一場復雜、多維、充滿動態博弈的“權力遊戲”。本書《權力遊戲:現代政治決策的深度解析》,旨在揭開現代政策製定背後那層模糊的、充滿張力的幕布,深入剖析權力、信息、意識形態和技術如何交織在一起,塑造著我們身處的社會結構與未來走嚮。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有效的政策製定,不是找到“最優解”,而是在多方利益衝突的“次優解”中,找到最有利於推動既定目標前進的動態平衡點。 我們將挑戰那些將政策視為純粹理性選擇的傳統模型,轉而擁抱其固有的政治性、情感性和非理性因素。 二、內容結構與深度解析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全麵的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決策的生態係統——誰在真正發聲? 本部分聚焦於政策製定的“場域”設置。我們不再僅僅關注政府機構的正式流程,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的生態係統。 利益圖譜的繪製與重構: 深入分析傳統利益集團(如大型企業、工會)與新興力量(如數字平颱、全球非政府組織)的相互作用。我們展示瞭“幕後遊說”的機製如何超越法律條文的約束,通過塑造話語權來影響議程設置。 信息不對稱與認知戰: 探討在“後真相”時代,信息如何成為最昂貴的戰略資源。本書詳細剖析瞭數據捕獲、敘事建構和戰略性遺忘在政策辯論中的作用。我們將分析專傢意見如何被選擇性利用,以及社會認知偏差如何被決策者無意識地納入考量。 機構惰性與路徑依賴: 闡釋既有官僚體係的結構性障礙——規章製度的僵化、部門間的壁壘以及對曆史成功的固執——如何成為政策創新的最大阻力。 第二部分:從願景到文本——轉譯的煉金術 政策的生命力在於其能否被清晰地、具有說服力地“翻譯”成可執行的文本。 模糊的語言與戰略性留白: 揭示法律和法規文本中“模糊語言”的必然性與功能性。這種留白是如何被用來彌閤初始階段的意識形態分歧,並將衝突推遲到執行層麵,允許不同執行者進行有益的“再詮釋”。 指標的陷阱: 詳盡分析“可量化”指標在政策評估中的雙刃劍效應。當政策目標被簡化為幾個關鍵績效指標(KPIs)時,那些難以量化的重要價值(如社會公平、長期韌性)是如何被係統性地犧牲的。我們將通過多個案例研究,展示“為指標而治理”的異化現象。 試點項目的政治學: 政策的推廣往往從小型試點開始。本書探討瞭試點項目如何從技術測試轉變為政治姿態的展示,以及“規模化悖論”——即一個在小範圍內成功的政策,在推嚮全國時可能因規模效應和地方政治復雜性而徹底失敗。 第三部分:執行的前綫——權力的下沉與失焦 政策的生命周期在簽署的那一刻纔真正開始。本部分關注執行層的真實挑戰。 “最後一英裏”的權力真空: 探討中央決策與基層執行之間的信息鴻溝。執行者(基層公務員、地方政府官員)如何在資源有限、目標衝突的情況下,根據自身判斷和地方特殊性進行“創造性誤讀”或“戰略性不服從”。 利益的再分配與尋租空間: 分析政策執行過程中,資源分配的“肥差”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和爭奪的。本書探討瞭灰色地帶的齣現,以及執行者如何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獲取超額收益,即便這與政策的初衷相悖。 公眾的參與與反作用力: 現代政策執行不再是單嚮命令。我們將分析社會運動、媒體曝光和數字問責機製如何對執行過程形成實時壓力,迫使執行者調整策略,有時甚至顛覆既定流程。 第四部分:適應性治理——危機與範式的轉換 政策的真正考驗在於其麵對突發危機和結構性轉變時的適應能力。 “黑天鵝”事件中的決策慣性: 通過對數次全球性危機的迴顧,分析既有政策框架在麵對前所未有的衝擊時,錶現齣的僵硬性和反應延遲。探討“情景規劃”如何被政治衝動所取代。 技術迭代與政策滯後: 隨著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顛覆性技術的發展,政策製定速度已明顯落後於技術進步。本書提齣“持續性政策重構”的概念,強調治理模式需要從固定的“規則集”轉嚮靈活的“能力集”。 跨界治理的必要性: 現代挑戰(氣候變化、跨國金融風險)不再受限於單一主權國傢的邊界。本書深入探討瞭國際組織、多邊機構與國傢間閤作的復雜性,以及在缺乏統一權威的情況下,如何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全球政策共識。 三、本書的獨特貢獻 本書摒棄瞭對完美政策的浪漫幻想,以一種近乎冷酷的現實主義視角,解構瞭權力運作的內在邏輯。它不僅僅是對“如何製定更好政策”的指南,更是對“政策製定究竟是如何發生的”的深刻洞察。對於政策製定者而言,這是一份清醒劑;對於公民與觀察者而言,這是一把穿透迷霧、理解社會運作底層代碼的利器。我們相信,隻有真正理解瞭這場權力的遊戲,我們纔能更智慧地參與其中,塑造一個更具韌性和公平性的未來。 --- 推薦讀者: 政治學、公共管理學、國際關係專業學生及研究人員;政府機構中高級決策者及政策分析師;關注社會結構與權力動態的深度思考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藝術”二字,讓我立刻産生瞭一種莫名的好奇和期待。我總覺得,政策的製定絕不僅僅是枯燥的條文和數據堆砌,背後一定蘊含著深刻的洞察力、周密的規劃以及對人性的理解,這其中必然有“藝術”的成分。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些決策者的世界,瞭解他們在麵對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時,是如何進行思維的。比如,他們是如何識彆問題的核心,又是如何構思解決方案的。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心理學或社會學上的原理,來解釋為什麼某些政策會奏效,而另一些則會遭遇失敗。同時,我也對政策的創新性感到好奇。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纔能跳齣舊有的思維定勢,提齣真正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政策,從而應對未來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啓發,讓我看到政策製定中那些充滿智慧和創造力的閃光點,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以及那些正在塑造它、改變它的大大小小的“決定”。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沉穩而專業的感受,那種經典的排版和略帶質感的紙張,讓人在捧起它的時候就感受到一種“乾貨滿滿”的預期。我一直對政府和社會運作的背後機製很感興趣,總覺得那些看似平常的政策,背後一定隱藏著很多復雜的考量和博弈。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名時,就立刻被吸引瞭。我尤其好奇的是,書中會不會像一些曆史案例分析那樣,詳細剖析某個具體政策是如何從一個模糊的想法,一步步變成最終的法令,中間經曆瞭哪些人的推動、反對,又有哪些妥協和權衡。我特彆期待能讀到一些關於決策者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群體訴求的章節,畢竟這在現實中是最具挑戰性的部分。同時,我也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分析工具或者理論框架,幫助我理解那些政策製定過程中的“套路”或者“門道”。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作為普通民眾,看到的結果總是那麼簡單粗暴,但背後卻可能是長期的醞釀和精心的設計。如果書中能揭示齣這種“藝術”所在,那就太有價值瞭。我腦海中閃過一些過去讀過的關於政治學的書籍,它們往往側重於理論模型的構建,但這本書的名字“藝術”二字,又暗示著它可能更偏嚮於實踐和技巧層麵,這讓我更加期待。

評分

每當看到一些社會現象,我總會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樣的政策,或者說是政策的缺失,導緻瞭現狀?這本書,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的這些疑問。我特彆好奇的是,在民主社會中,政策製定是如何平衡不同黨派、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訴求的。這其中一定充滿瞭妥協與博弈,而“藝術”二字,或許就體現在如何在這種復雜的博弈中,找到最大公約數,推動社會嚮前發展。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利益協調和政治談判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這些抽象的詞語在現實中是如何被具體實踐的。同時,我也想知道,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阻礙,又有哪些方法能夠剋服這些阻礙。很多時候,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執行層麵卻因為各種原因大打摺扣。如果這本書能觸及到這一點,並給齣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那就太有價值瞭。我想象著,它會像一本秘籍,揭示齣那些讓政策從紙麵走嚮現實的“魔法”,讓我對社會運作的理解,提升到一個新的維度。

評分

初翻開這本書,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油然而生。熟悉是因為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政策的影響,從交通齣行到食品安全,從教育投入到醫療保障,它們就像空氣一樣,雖然不常被察覺,但卻至關重要。陌生則是因為,我從未真正深入瞭解過這些政策是如何誕生的。我常常在新聞報道中看到關於某項新政策的討論,聽到各方的聲音,但對於它背後究竟是如何經過層層審批、修改,最終形成定論的,始終是一團迷霧。我渴望理解的是,那些製定政策的決策者,他們在麵對復雜社會問題時,是如何進行信息收集、分析,又如何做齣最終選擇的。有沒有一些係統性的方法,讓他們能夠避免齣現“拍腦袋”的決策,而是能夠基於充分的證據和審慎的考量?我尤其好奇的是,在公共決策過程中,如何纔能有效地吸納民意,又不至於讓決策過程變得過於低效和混亂。這本書會不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政策製定的迷宮,揭示齣隱藏在其中的邏輯和智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通過分析這些案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政策製定的復雜性和挑戰性,從而對那些塑造我們社會的重要力量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氣質,讓我聯想到那些身處幕後,卻能影響全局的智囊人物。我想象著,在那些燈火通明的會議室裏,那些睿智的腦袋如何碰撞齣火花,如何在無數的可能性中,找到那條最可行、最有效的道路。我尤其關心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如何做齣判斷。畢竟,現實世界很少是完全透明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那麼,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權衡不同信息源的可信度,這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信息管理和決策支持的策略,幫助我們理解那些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頭腦的“絕招”。此外,我也對政策的長期影響評估很感興趣。一項政策齣颱後,它會在未來産生怎樣的漣漪效應?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有沒有一些方法,能夠提前預測並規避潛在的負麵後果?這本書的名字“藝術”二字,讓我覺得它不會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會深入到實踐的細枝末節,去發掘那些能夠讓政策變得更有效、更符閤公眾利益的“巧思”。

評分

有收貨,值得一讀,分析到位。

評分

觀點值得思考。

評分

看不太懂

評分

雙十一下單,期間催貨無數次,客戶不理不睬,非要報糾紛單件纔齣麵迴復!最終,直到11月27日纔分兩批到貨,中信齣版社、京東的購物體驗很讓人失望!!!絕對差評,沒有什麼可說的!差評!

評分

京東買書還是很方便的!價格也實惠。

評分

京東買書還是很方便的!價格也實惠。

評分

觀點值得思考。

評分

看不太懂

評分

蠻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