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2)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跃清 等 著
图书标签:
  • 青藏高原
  • 低涡切变线
  • 气象学
  • 天气学
  • 2002年
  • 气候变化
  • 数值模拟
  • 观测资料
  • 青藏高原气象
  • 灾害性天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521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269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页数:1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2》可供气象、水文、水利、农业、林业、环保、航空、军事、地质、国土、民政、高原山地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基本资料。

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2)》根据对2002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分析,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概况,影响简表,影响地区分布表,中心位置资料表及活动路径图,高原低涡、切变线移出高原的影响系统;计算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影响降水的各次高原低涡、切变线过程的总降水量图、总降水日数图。

目录

前言
Foreword
说明
第一部分 高原低涡
第二部分 高原切变线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2)》的图书所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生态响应》 作者: 孙立华,陈光宇,王淑珍 等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ISBN: 978-7-03-078899-5 图书定价: 280.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一部集大成之作,系统、深入地探讨了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系统的主要变化趋势、驱动机制及其在不同地理区域,特别是高海拔地区和典型生态系统中所引发的复杂响应。全书内容涵盖了大气环流、海洋系统、冰冻圈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前沿交叉学科领域,旨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决策参考。 第一部分:全球气候变化的宏观格局与驱动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宏观观测与理论模型。 第一章:近二十年全球地表温度与辐射平衡的再评估 本章综合分析了IPCC AR6以来的最新观测数据,重点探讨了全球平均地表温度(GMST)的加速增暖趋势,并详细剖析了不同增暖速率(如海洋与陆地、热带与极地)的差异。研究人员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对地表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的收支平衡进行了高精度量化。特别关注了云反馈机制在辐射强迫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对未来气候预估的影响。本章还引入了“有效气候敏感度”(ECS)的最新估算方法,并讨论了气溶胶排放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复杂调制作用。 第二章:海洋热量再分配与深海环流的演变 海洋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巨大“储能器”,其变化是理解气候系统惯性的关键。本章详细阐述了自2000年以来全球海洋热含量(OHC)在不同深度(特别是2000米以下)的积累情况。通过对Argo浮标阵列数据的深度挖掘,揭示了中尺度涡旋和行星尺度环流对热量向下输送的贡献。此外,本章还对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减弱趋势进行了长期时间序列分析,讨论了其对北大西洋气候异常,如欧洲热浪和北美冬季风暴频率的影响。 第三章:冰冻圈的加速消融与海平面上升的耦合分析 冰冻圈的变化是气候变暖最直观的证据之一。本章提供了对格陵兰冰盖、南极冰盖、山地冰川以及北极海冰的最新监测结果。研究利用卫星重力测量(GRACE/GRACE-FO)和激光测高技术,精确计算了各冰体质量平衡的变化速率。重点分析了冰盖边缘的海洋热力作用(Marine Ice Cliff Instability, MICI)对西南极冰盖不稳定性的潜在威胁。在海平面上升方面,本章将冰川融化、热膨胀以及陆地水储量变化进行耦合,构建了更精细的全球及区域海平面变化情景模型。 第二部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机制与区域影响 本部分将宏观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量重分配与具体区域的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机理联系起来,探讨了气候变率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冲击。 第四章:大气遥相关系统与北半球极端天气事件的关联 本章深入剖析了北极涛动(AO)、北大西洋涛动(NAO)以及太平洋-北美涛动(PNA)等关键大气遥相关指数的长期变化特征。研究着重探讨了北极放大效应如何通过改变极地急流的路径和形态,导致中纬度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如持续性热浪、大范围持续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通过数值模拟,量化了不同模态变化对东亚季风区降水格局的调制效应。 第五章:区域性强降水与城市内涝风险评估 针对全球特大城市群面临的内涝威胁,本章构建了一个耦合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型与城市水文模型的框架。通过对历史极端降水事件的“归因分析”,评估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百年一遇”降水强度的提升幅度。研究侧重于分析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地表热力性质对局地对流强度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气候预测情景的城市排水系统韧性提升策略。 第六章: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强度与结构变化研究 本章基于卫星监测和历史最佳路径数据,对比了不同洋盆热带气旋的演变特征。发现虽然生成总数可能变化不一,但达到强台风/飓风级别的比例显著增加。核心研究聚焦于“快速增强”现象(Rapid Intensification, RI)的物理机制,即高海温、低垂直风切变与高空气湿度的协同作用。此外,本章还探讨了热带气旋路径的“极化”趋势及其对东亚及北美海岸线地区带来的新威胁。 第三部分:典型生态系统的气候敏感性与生物地球化学反馈 气候变化不仅仅影响物理过程,更深刻地重塑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本部分聚焦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第七章:北方森林碳汇功能的变化与林火风险 北方森林是全球陆地碳储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利用遥感反演的植被指数(NDVI, EVI)和碳通量观测塔(Eddy Covariance)数据,评估了过去二十年北方森林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研究发现,在某些区域,增温导致的生长季延长增加了碳吸收,但在另一些区域,由干旱和病虫害引起的死亡率增加正在削弱其固碳能力。林火频率和强度的增加,作为气候变化的直接体现,被视为北方森林碳循环中的关键正反馈因子。 第八章:高寒草甸土壤碳释放的临界点研究 针对全球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的冻土退化问题,本章采用了多尺度采样和室内培养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温度升高、水分条件变化对活动层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影响。通过建立半动态模型,估算了未来不同升温情景下,典型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潜在释放量。研究强调了土壤水热耦合过程对微生物活性和碳释放强度的非线性控制作用。 第九章:海洋酸化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重塑 海洋吸收了大气中约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pH值持续下降。本章结合长期监测站数据和现场酸化梯度实验,分析了表层海水pH值下降对钙化生物(如翼足类、珊瑚)生存的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本章研究了酸化对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发现某些耐酸性物种的优势地位增强,可能导致海洋食物网基础的稳定性下降。 总结与展望 全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挑战,特别是提高区域气候模型(RCMs)在描述复杂地形(如山区)下中小尺度过程的准确性。同时,本书强调了跨学科数据融合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海量多源数据的重要性,呼吁研究界和政策制定者加强合作,以期实现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气候治理目标。 --- 目标读者: 气候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水文学、气象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政府决策者及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建筑来比喻,这本书就像是建造一座精密度极高的仪器。它不是用来居住或观赏的,而是用来精确测量的。我对其中关于不同海拔高度上,切变线垂直结构演变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我只能大致把握其核心思想。这部分内容强调了三维空间中气流的微妙平衡,以及高原热力强迫如何塑造这些结构。这提醒了我,我们习以为常的天气现象背后,隐藏着多么精妙而脆弱的物理机制。阅读的过程,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阶梯,每上升一步,视野都变得更开阔,但每一步的跨越都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和专注。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气象过程,凝固在静止的文字和图表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那是科学的秩序美。它完美地履行了“年鉴”的职责,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不可动摇的2002年基准线。

评分

这部关于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的年鉴,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浓厚的专业气息,让人联想到那些在雪域高原上空盘旋的复杂气流。我得承认,我对气象学的了解仅停留在能分辨晴天和下雨的皮毛阶段,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术语,像是一堵高高的技术壁垒。我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低涡”、“切变线”的定义和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但很快就被那些深奥的物理公式和区域气候模型淹没了。这本书显然是为这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准备的,它深入探讨了2002年间,高原上特定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那种精细到令人咋舌的捕捉和记录,体现了作者团队付出的巨大心血。然而,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过程更像是在尝试破译一部古老的密码本,充满了挫败感和敬畏心。它并非一本用来消遣或普及知识的书籍,而是一份严谨、冷峻的科学文献档案,它忠实地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份的天气脉络,但其内容的专业深度,使得它的读者群体被精准地限定在了少数的气象研究人员之中。我能想象,对于这些专家而言,这本年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但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我欣赏它的构建和精确,却无法真正领会其全部的内涵。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散发出一种典型的、不追求花哨的学术出版物的风格。纸张的质地和油墨的颜色,都服务于信息清晰、无干扰地传递。阅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度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所有感官都被引导去关注那些抽象的符号和严密的逻辑链条。我尤其注意到其中关于不同时间尺度上低涡活动频率的对比分析,这部分内容显示出编撰者对长期气候趋势的深刻洞察力,他们不仅记录了2002年的“事实”,还试图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气候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年鉴的科学价值,因为它超越了简单的记录,进入了趋势预测和机理探究的层面。然而,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这种高强度的信息密度要求持续的高度集中力,使得阅读过程变得有些“费脑”。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基础知识,还要有快速处理复杂空间和时间数据的能力,否则很容易在某一页停滞不前,无法顺畅地进入下一部分的情景再现。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散发着一种强烈的、面向未来的专业性,尽管其内容聚焦于过去的某一年。它并非那种能让你在咖啡馆里放松阅读的作品,更像是需要在图书馆深处、备有充足咖啡和计算工具才能攻克的堡垒。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严谨的科学信仰:对数据的绝对尊重和对自然现象的彻底剖析。它很少使用修饰性的语言,所有表达都直指核心——即如何量化和理解青藏高原上这些关键的天气引擎。对于我这样一个局外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在于它所代表的治学态度和领域深度,而非具体的阅读体验。它像一座灯塔,照亮了特定专业领域内研究者的道路,明确地划分了“知者”与“观望者”的界限。它在安静地诉说着,在那些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原之上,关于风、热和湿度的复杂舞蹈,是如何被一丝不苟地记录和分析的。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地域的独特性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青藏高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它那高耸入云的海拔,对全球气候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围绕这个核心区域,特别是那些决定了季风走向和降水分布的微观天气现象,自然吸引了那些致力于理解地球复杂系统的学者。这本书以“年鉴”的形式呈现,意味着它聚焦于时间轴上的一个特定切面——2002年。我能感受到作者们试图以一种近乎编年史的方式,系统梳理那一年间低涡和切变线的所有重要事件,包括它们的生成、移动、消亡,以及它们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异常严肃和学术化。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关于高原风暴的故事,而是在提供一组经过严格检验的数据集合和现象分析。我更倾向于将它看作是一份详尽的现场工作记录,每一个数据点都代表着研究人员在艰苦环境下长时间的坚守与观察,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