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设计者常常喜欢追求创意,但当所谓的创意脱离实际时,就导致了设计危机。这种危机将成为设计行业一个新的话题,它不但针对当前建筑室内设计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忽视室内环境特点和要求,忽视建筑形式与内部空间的整体性,也包括盲目照抄照搬、盲目追赶潮流、盲目进行材料堆砌、盲目听命于甲方或追求效果,以及设计者脱离了人本身的需求而遇到的创意危机。
内页插图
目录
陈方晓
厦门作为沿海经济特区在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领先过国内设计装修领域。之后陷入了漫长的停滞期,今天很可喜的看到在厦门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其中还有设计师多次获得国际设计大奖,我们用作品赢得了同行的尊重。
解码DNA
隐
拈花一笑
星空
方国溪
厦门是温馨的海滨城市,厦门城市不大,生活便利。生活、工作、压力也不那么大,所以厦门的设计有种自然的小资“泡茶厝前、听涛看海”。中国设计近年发展很快,国内有很多设计师崭露头角,如何看中国设计?那得从国外看回来,那样看的话,中国设计又太“设计”了,我想是跟我们的思想观念有关,中国设计要在世界设计之林有席之地的话,那得有值得人家喜欢的生活方式,说到底是文化,有值得传继的文化。
厦门御榕庄男子养生会所
厦门五缘湾样板房
方令加
也许80年代的人都有这样的梦想,有所房子,不一定面朝大海,但是至少也在山野之间,回归乡村和自然。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在城市里觉得拥挤、压抑,比较渴望回到农村。
一尊皇牛
清汤餐厅
胡若愚
厦门之前业界的联系比较少,现在慢慢多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相互学习。我很喜欢和年轻的设计师在一起,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
厦门五缘湾样板间
成都金沙鹭岛售楼处
黄少雄
厦门设计也是中国设计的一个缩影,设计任务很多,大家都很忙,有很大的发挥锻炼空司,我们都想向国外的领先设计企业看齐,在概念设计、细部设计、标准制图、物料选配方面都要努力和提高,差距会越来越小的。
国贸蓝海F型样板房
同3组办公楼
黄振耀
厦门是很幸福的城市,厦门有很多很出色的设计师,也有好多朋友部很有个生在做原创方向的研究,希望业王也能有这方面的思维和支持,那大家就有可能看到厦门的魅力了。中国需要“设计”,需要建立在我们自己人文基础上的设计,设计方面我们的业主和设计师都不必模仿任何国家,研究下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历程用当代的思维表现出来,就足以成为世界设计的方同标了。
PARK酒店
中骏天峰会所
丽湾优家售楼处
赖云舟
保持激情是不懈的动力,我觉得除了自己对于设计的热爱,还有就是设计本身就充满创意、要求不断的求新求变,我对不同的空间,自然就有一种新的激情,这种激情会直激励我产生新的创意。当然了在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业主的需求,如果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业王的需求,再好的创意都是无意义的,设计师就是艺术性、专业性的完成业主的品味空司。
惠安聚龙小镇售楼处
厦门大韵天成设计公司办公室
李泷
厦门室内设计在国内整体的设计环境中还处于初级水准,无论是政府王管部门的大环境或从业者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对于行业本质的思考都有待提升。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中,中国的室内设计存在同样的司题。
厦门泛华盛世
观音山商务中心
李学文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与我们的设计团队能影响着厦门设计市场的发展,这是我们的目标。坚持走精品路线,来提高我们的品质。因为我觉得现在厦门设计师对设计与生活有许多不一样的看法,整体还是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是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在以后的发展路线上看是慢慢的向精品设计发展了。
厦门新东方至尊家居馆
厦门庄式家居新馆
刘腾华
门设计市场的发展归结于设计师对设计的态度,很自豪我们厦门这么多优秀的同行都在为厦门设计走同国际而不眉的坚持着,同时我们需要更多的学习、交流、沟通、探讨、分享、鼓励、喜悦……
香槟城
郭氏家居
邵力中
我们不建议将建筑的室内外分割开讨论,这应该是个完整的创作过程。项目完成Z后所呈现的,不仅仅是风格和美感,同时还有其不可或缺的社会属性。如何取得一个项目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美学等各个范畴的综合平衡,正是我们的课题。
九间房七方院
厦门瑞景商业广场
石狮建明国际酒店
汤建松
厦门设计行业起步比较晚,但是这几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厦门设计的差异比较大,风格各异,设计师之间缺乏交流。中国设计行业发展迅速,但是专注于设计的年轻设计师生存压力也比较大。没有名气,就很难接触到好的项目,为了生存,又不得不接受普通的项目。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我们现在会尽量参加比赛。
东方喜意有限公司
香港和丰设计公司办公室
……
吴伟宏
徐福民
曾冠伟
郑传露 朱鹭欣 庄钰璘
我眼中的厦门室内设计界
厦门设计的觉醒
前言/序言
绽放的东方之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前沿探索 本书集结了2010年前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最具创新性与代表性的案例,聚焦于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本土设计思潮与国际视野的碰撞与融合。它不仅是一部视觉的盛宴,更是一份深入剖析设计理念、材料运用、空间哲学与地域文脉的专业研究文献。 第一部分:城市肌理与当代建筑的对话 本卷开篇,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中国快速崛起的都市群。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建筑师们如何回应快速的城市扩张与功能需求?本部分精选了多个公共建筑项目,包括文化中心、博物馆、城市综合体以及标志性办公楼。 在地性与全球视野的平衡: 深入探讨了建筑师们如何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如“天人合一”、“虚实相生”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现代的结构语言和空间布局。案例分析将侧重于对本土材料(如青砖、夯土、竹材)的现代转译,以及如何利用最新的工程技术实现传统美学的回归。 可持续性与绿色建筑的实践: 关注2010年前后,中国在绿色建筑标准和实践方面取得的突破。书中将详细介绍几个通过被动式设计策略显著降低能耗的商业建筑,分析其在气候适应性、自然采光与通风系统设计上的创新点。重点展示了将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系统等生态技术融入主流建筑设计中的成功范例。 空间叙事与使用者体验: 建筑不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容器,而是承载城市记忆与个体体验的场所。本部分着重剖析了具有强烈叙事性的公共空间设计,例如如何通过流线组织、尺度变化和光影控制,引导参观者在建筑中完成一次有意义的“行走”与“发现”的过程。 第二部分:室内设计的哲学重塑——从功能至精神 室内设计章节将视野聚焦于住宅、精品酒店、高端餐饮空间以及零售环境的革新。2010年前后,中国室内设计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去符号化”运动,设计开始从单纯追求奢华的装饰转向对居住本质和精神需求的探索。 新中式语境的演变: 区别于上一代的“仿古堆砌”,本部分呈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中式”。设计语言趋向于极简、留白与克制。通过对木作、石材、皮革等高级材料的精湛运用,营造出一种内敛、沉静而富有东方意境的氛围。例如,对传统屏风、月洞门等元素的抽象化处理,以及对传统色彩体系(如黛色、朱砂、米白)的现代调色板应用。 精品酒店与体验经济: 随着高端旅游业的发展,精品酒店设计成为衡量城市设计水平的重要指标。本部分集中展示了融合地域文化符号与国际一流舒适标准的酒店案例。设计焦点在于如何通过客房布局、大堂的“场所感”营造、以及对定制家具和艺术品的精心挑选,为全球旅客提供独一无二的在地体验。 零售空间的场景化构建: 面对电商的兴起,实体零售空间必须提供超越购买行为的体验价值。本章分析了如何运用叙事性照明、多层次的材质对比、以及灵活可变的陈列系统,将品牌故事和产品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场景。重点关注了快闪店、概念店等新型零售业态的空间策略。 材料的触感与诚实性: 强调材料本身的美感与本真。无论是裸露的清水混凝土、手工拉毛的灰泥墙面,还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木材,设计者都在寻求材料的“诚实表达”。书中对不同材料的纹理、光泽度以及它们在光照下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图文记录和技术解析。 第三部分:设计人才与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 本卷的另一核心价值在于记录了2010年前后活跃于中国设计界的一批重要设计师群体。通过对他们的工作室访问和设计手稿的呈现,读者可以窥见他们如何建立自己的设计方法论。 设计方法论的本土化: 探讨了中国设计师在面对西方设计理论体系时,如何提炼、转化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文化根基的设计思维框架。这包括对传统手工艺的再认识,以及如何将非标准化的手工过程融入工业化生产的考量之中。 区域风格的差异性: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气候条件催生了不同的设计倾向。本部分对比分析了南方沿海城市(注重通透、水汽)与北方内陆城市(强调厚重、坚固)在设计处理上的明显区别。 附录:技术前沿与行业观察 本部分收录了2010年左右行业内关于BIM应用初期探索、可持续材料认证标准变化,以及中国建筑设计教育体系与实践脱节问题的探讨文章,为研究该时期的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背景资料。 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水准的视觉呈现,为建筑学、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从业者以及对当代中国城市文化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扇深入了解那个时代设计风貌的权威窗口。它记录的不仅是建筑和空间,更是一个国家在快速转型期对自身文化身份和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