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海洋年鉴

2008中国海洋年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宏,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资源
  • 海洋环境
  • 海洋经济
  • 中国海洋
  • 年鉴
  • 数据统计
  • 海洋政策
  • 渔业
  • 海运
  • 海洋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714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567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页数:4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概况、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盐业、海域使用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南部海域养殖用海清理整治、海域使用清理整顿、县际海域勘界……,内容丰富。

内页插图

目录

2007年我国海洋工作综述
2007年我国海洋工作综述
综合信息
特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节选)
高度重视海洋法制建设
迎接海洋事业更加灿烂的春天
全面推进海域法的实施
团结奋进再创辉煌
我国海洋立体监测系统迈上了新台阶
2007年大事记
2007年大事记
海洋法规和文件选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节选)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
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海洋行政许可实施办法
关于《(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1996年议定书》附件1修正案对我国生效的公告
海洋行政执法监督规定
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管理办法
海洋创新成果奖奖励办法(试行)
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
国家海洋局海洋法规制定程序规定
海洋听证办法
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江苏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
福建省海域使用金征收配套管理办法
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海南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与保护规定
大连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概况
概况
海洋经济运行特点
主要海洋产业概况
区域海洋经济运行情况
海洋渔业
概况
海洋渔业生产
表12007年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海洋水产品产量情况表
表22007年全国沿海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海洋渔业总产值
表3全国海洋捕捞产量按渔具增减情况
表4全国海洋捕捞产量按品种情况表
表5全国海水养殖产量、养殖面积及单产按养殖方式增减情况表
表6全国沿海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海洋养殖面积及增减情况表
表72007年度全国海洋渔业人口与劳动力基本情况
表8全国沿海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海洋渔业辅助渔船拥有量
海洋渔业管理情况
海洋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海洋交通运输业
综述
港口码头泊位
运输装备
海洋运输量
港口吞吐量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
海洋运输
国际航运发展
水路原油运输
沿海跨省运输油船化学品船运力调控政策实施
煤炭水运完成情况
进口铁矿石水路运输
沿海港口建设
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
水运主通道及支持系统建设
港口企业资源节约管理
沿海港口生产
秦皇岛港
青岛港
日照港
连云港港
上海港
厦门港
广州港
海洋交通科技与教育
概况
教育与培训
科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海洋油气业
综述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概况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洋油气业务概况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海洋油气业务概况
海洋油气资源
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胜利油田滩海区海洋油气资源
海洋油气勘探
中国海油海洋油气勘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洋油气勘探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海洋油气勘探
海洋油气开发工程
中国海油海洋油气开发工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程服务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洋油气开发工程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海洋油气开发工程
海洋油气生产
中国海油海洋油气生产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洋油气生产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洋油气生产
海洋油气科技
中国海油海洋油气科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洋油气科技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海洋油气科技
海洋石油国际合作
中国海油双边、多边国际合作项目
海洋船舶工业
综述
概况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发展概况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发展概况
海洋盐业及盐化工
综述
概况
海盐生产
海盐盐化工
海盐与盐化工科技
统计资料
表12007年全国海盐生产能力和产量
表22007年全国海盐区盐田面积
海洋管理
海洋立法与规划
海洋立法与规划概况
海洋立法
海洋规划
海域管理
海域使用管理
海域物权法律制度建设
海域使用管理配套制度建设
海域使用管理地方立法
海洋功能区划
海域权属管理
海域有偿使用
海域使用管理百县示范活动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
海域使用论证管理
海岛保护与管理
国家海岛保护与管理
地方海岛保护与管理
海域勘界管理
省际海域勘界
县际海域勘界
表1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际海域勘界进展情况统计表
海域勘界质量管理
海域勘界档案管理
入海河口管理和海岸线修测
各海区海域使用管理
北海区海域使用管理
东海区海域使用管理
南海区海域使用管理
海洋环境保护
综述
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工作
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规
海洋保护区及生态保护工作
继续深化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进一步强化海洋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强化信息评价和发布工作
进一步规范海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行为
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政策
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编制
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暑期海水浴场水质监测
扭转南中国海及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项目
各海区海洋环境保护
北海区海洋环境保护
东海区海洋环境保护
南海区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监察
海洋权益维护
海洋权益维护概况
北海区海洋权益维护
东海区海洋权益维护
南海区海洋权益维护
海洋执法监察
海洋行政执法工作取得较大突破
海洋行政执法制度建设与政策研究工作
海洋行政执法装备能力显著提升
海洋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更加强化
海洋行政执法新闻宣传工作力度加强
海洋行政执法应急响应工作保障有力
北海区海洋执法监察
东海区海洋执法监察
南海区海洋执法监察
海洋交通管理
海上交通管理
港口设施保安
水上巡航执法
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管理
海上交通安全
港口航道测绘
海区航标管理
引航服务
水上交通安全
船舶监督
船舶检验工作
港口国监督
防船舶碰撞防泄漏专项整治
沿海海洋管理和海洋经济
辽宁省
综述
自然概况
行政区划
表12007年辽宁省沿海市县一览表
海洋管理机构
表22007年辽宁省海洋管理机构表
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开发
海洋经济概况
海洋渔业
外向型渔业
船舶制造
港口建设与海洋运输
港口生产
盐与盐化工
海洋矿产开发
滨海旅游
海域使用管理
海域使用管理概况
海域勘界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保护管理
海洋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强化海洋环境监督管理
提高全民海洋环保意识
海洋防灾减灾
开创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新模式
海洋行政执法
海监执法管理
海洋科技、教育与文化
对外交流与合作
科技兴海
“908专项
表3辽宁省海洋开发资料统计
大连市
综述
表1大连市沿海区市县及其海洋管理机构一览表
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开发
海洋经济概况
海洋渔业
海洋船舶工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
滨海旅游业
海洋盐业
海域使用管理
海域使用管理法规体系建设
南部海域养殖用海清理整治
海域使用清理整顿
县际海域勘界
海域使用监管中心建设
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概况
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
海洋灾害预案编制
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行政执法
海域执法监察
渔业行政执法
表22007年大连市海洋开发资料统计
河北省
……
附录

精彩书摘

海洋行政执法取得较大突破,圆满完成了“海盾”、“示范”、养殖用海专项等执法任务,海洋工程专项执法也全面启动。全国共开展行政执法检查57026次,检查用海项目25246个,发现违法行为2839起,做出处罚决定2000件,处罚款额18098.4万元。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06年中国海洋行政执法公报》,中国海监总队印发了{2006年海洋行政执法统计综合分析报告》。海监装备能力显著提升。中国海监3艘执法指挥艇和46艘执法艇开始建造,5艘千吨级执法船完成修理。沿海各地也加强了能力建设,共建造海监执法艇21艘,购置了一批执法专用车辆、摄像机、照相机、定位测量仪等执法取证设备,提高了执法能力及保障水平。海监队伍不断扩大,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中国海监已成立3个海区总队及所属9个支队和3个航空支队、11个沿海省(区、市)总队、51个地市支队、13个省直属支队、196个县级大队、7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支队和1个自然保护区大队,总人数逾7700人。海洋维权取得重要成果。中国海监对我国管辖海域实施了较大强度的维权巡航执法,共派出海监船130航次,累计77103小时,航程52万海里;出动海监飞机693架次,航时2992小时;发现外国各类涉嫌侵权违法行为30余起,有效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海洋环境保护继续深入。国家已完成《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开始编制《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已结束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正在编制《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辽宁、河北等近10个省市已完成省市级的海洋环保规划。近半数沿海省份出台了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启动。国务院批准设立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海洋局批准设立山东昌邑海洋生态国家级特别保护区和海南陵水海洋特别保护区。
《寰宇星图:二十一世纪初全球地缘政治与能源格局演变》 一、导论: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 本书聚焦于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一个全球格局剧烈变动的关键时期。冷战的结束并未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催生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跨国恐怖主义的阴影笼罩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开始重塑传统的权力结构,而对关键战略资源的争夺,特别是能源,则成为驱动国际关系变化的核心动力。本书旨在梳理并剖析这一时期内,全球地缘政治版图如何被重塑,以及能源安全如何成为各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二、全球权力重塑与多极化趋势的萌芽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标志着“单极时刻”的衰退与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形成。 2.1 美国的战略调整与反恐战争的溢出效应 “9·11”事件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议程。本书详细分析了美国如何从传统的冷战思维转向“反恐战争”为主导的全球干预模式。重点探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权力平衡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民主输出”战略在实践中遭遇的巨大阻力与反噬。我们剖析了战争的经济成本、对区域稳定的破坏,以及这些行动如何意外地为其他地区性大国的崛起创造了战略空间。 2.2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金砖国家”的集体发声 这一时期,以“金砖国家”(BRIC,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经济总量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并在国际事务中要求更大的发言权。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对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作用,以及其逐步参与国际治理体系改革的努力。同时,印度在信息技术和区域影响力上的扩张,以及巴西在南美洲的领导地位,共同构筑了挑战传统西方主导秩序的经济基础。我们考察了这些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中寻求改革的努力。 2.3 地区性力量的再定位 中东地区在伊拉克战争后出现了权力真空,伊朗利用这一契机,通过其“抵抗轴心”战略,加强了在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影响力,引发了与逊尼派传统盟友(如沙特阿拉伯)的深刻矛盾。在亚洲,东盟(ASEAN)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进展,但南海等敏感议题的暗流涌动,预示着未来区域安全合作的复杂性。 三、能源地缘政治:石油、天然气与管线博弈 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不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要素,而是升级为核心的国家安全工具。本书将能源地缘政治置于核心地位进行深度剖析。 3.1 全球石油市场的波动与依赖性 2000年代油价经历了数次剧烈波动,从年初的低谷到后期逼近150美元/桶的高峰,深刻反映了全球供需的紧张关系以及地缘政治风险溢价。我们分析了欧佩克(OPEC)在管理产量和应对外部政治压力方面的策略变化。同时,对美国能源消费模式的依赖性进行了详细量化研究,探讨了美国对中东及其他产油区的战略部署如何与能源安全直接挂钩。 3.2 天然气:战略喉舌与“能源武器化”的初探 天然气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显著上升,尤其是在欧洲。本书详细描绘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如何利用其在管道网络中的垄断地位,将其能源出口能力转化为外交政策工具。我们重点研究了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之间围绕天然气过境费和合同条款的历次“能源冲突”,并分析了欧洲为降低对单一供应源依赖而启动的“能源走廊”多元化项目(如纳布科管道计划)的早期尝试与挑战。 3.3 能源基础设施的战略竞争 管线,即能源输送的物理载体,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新战场。书中对比分析了贯穿欧亚大陆的几条关键油气管道的建设逻辑:例如,连接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的输油管道谈判过程,体现了亚洲新兴市场对能源安全的需求;以及中东地区输往地中海沿岸的管道,反映了欧洲对中东能源的持续渴求。这些基础设施的布局,清晰地勾勒出未来十年全球能源流动的基本框架。 四、全球化进程中的治理挑战与金融风暴的冲击 二十一世纪初的全球化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也集中爆发。 4.1 贸易失衡与保护主义的抬头 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与执行,特别是WTO框架下的争端解决机制,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质疑。本书考察了美国针对中国等国的反倾销调查,以及欧洲在农业补贴问题上的立场,这些贸易摩擦体现了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引发的政治张力。 4.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系统性影响 始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揭示了金融体系的过度互联性和监管的严重滞后。我们详细分析了危机如何从金融领域扩散至实体经济,并对各国政府采取的救助措施、央行间的流动性互换协议进行了比较研究。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于,这场危机极大地削弱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上的“领导力”,反而为新兴经济体提供了相对的“稳定红利”和政策空间。 五、结语:为下一个十年奠定基础 2000年至2010年是旧秩序瓦解与新秩序缓慢搭建的过渡期。这一十年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社会动员的模式,但核心的权力竞争依然围绕着地缘政治安全和关键资源的控制展开。本书的分析表明,无论是反恐战争的泥潭,还是金融危机的冲击,最终都加速了世界向一个更加复杂、更具竞争性的多极化方向演进,为随后十年大国关系的进一步紧张和区域冲突的复杂化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直观感受是,它是一扇了解国家宏观决策思维的窗口,它所呈现的并非是具体的、微观的“人”的故事,而是冰冷而宏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我试着去想象那些编制这份年鉴的专家和官员们,他们是如何审视过去一年的得失,如何量化每一个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如何评估每一次环境监测数据的变化。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是自上而下的,它强调的是规范、标准和全局控制。比如,在谈到渔业管理时,重点在于休渔期规定、捕捞配额的执行情况,而非某个渔民捕到大鱼的喜悦或歉收的悲伤。这种叙事取向,使得整部作品弥漫着一种冷静到近乎超然的客观性。它迫使读者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海洋”在中国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它不仅仅是资源宝库,更是战略屏障和国际交往的门户。阅读它,就像是透过厚厚的玻璃墙,观察一个庞大机构如何系统性地运作和记录自身的轨迹。

评分

这份年鉴带给我的体验,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深入国家级信息体系的“查阅会话”。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设备说明书,而非故事书。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对照查阅其他资料来理解某些特定的政策术语或地理坐标的含义,这进一步印证了它作为专业参考工具的定位。它所反映的2008年,在海洋事务上无疑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从技术革新的尝试到国际规则的博弈,都浓缩在这方寸的纸张之中。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描绘“蓝色梦想”,而是用最朴实、最扎实的文字,勾勒出实现这些梦想的每一步脚印。它像是一座为后人准备的数字时代的“石碑”,记录着当时中国海洋力量的精确刻度,对于历史学家、政策分析师或者海洋领域的从业者来说,它无疑是一部必须存档和时常回顾的珍贵文献集,其意义在于其“不可替代性”而非“可读性”。

评分

这本厚重的年鉴,初捧在手,首先感受到的是它作为一部权威参考工具的重量感与历史的沉淀。我翻开扉页,首先被那详尽的目录结构所吸引,它清晰地勾勒出2008年中国海洋事业的宏大图景。尽管我并非海洋科学的专业人士,但仅仅是浏览各个章节的标题——从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到海洋环境保护、海事管理,再到海洋科技成就——就足以让人对国家在这一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有一个初步而深刻的认识。它不像那些轻松的小说或散文集,能让你沉浸在虚构的故事中获得片刻的放松,反而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国家体检报告”,精确地记录了过去一年中国海洋领域各项指标的“脉搏”和“体征”。特别是那些关于渔业产量、石油天然气开采量以及海域使用权的统计数据,虽然数字堆砌,却也折射出当时国家战略部署的侧重点和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海洋权益维护的部分,那些错综复杂的法律条文和案例摘要,透露出国际海洋事务的复杂性与我国维护自身权益的坚定决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引人入胜的故事,而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事实和数据的、不可辩驳的时代横截面,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海洋政策演变不可或缺的实物证据。

评分

当我深入阅读其中的技术和统计章节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几乎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读者而进行通俗化处理的科普读物,其语言风格是典型的公文体和学术报告的结合,充满了术语和精确的数值描述。例如,在描述深海资源勘探的进展时,它详细列出了不同海域的钻探深度、样本采集情况以及初步的物探结果,这些信息对于局外人来说可能晦涩难懂,但我能感受到背后蕴含的巨大科研投入和技术攻坚的艰辛。这本书的排版和数据呈现方式也体现了其官方色彩,图表制作一丝不苟,数据来源标注清晰,力求零误差。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它在作为检索工具时效率极高,但若想作为消遣读物来阅读,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对我而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信息解码过程,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才能从密集的文字和表格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点,这无疑是对阅读者信息处理能力的一种挑战。

评分

与市场上那些侧重于海洋旅游、海岛风光或海洋生物奇观的普及类书籍相比,这份年鉴的风格可以说是“反向操作”的。它完全摒弃了任何煽情或美学的表达,一切都服务于记录和存档的目的。我记得在翻到海洋灾害统计那一章时,那些关于台风登陆点、风暴潮影响范围以及财产损失的精确记录,尽管是数据化的呈现,却也隐约传达出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以及人类在应对灾害时所依据的科学模型和应急体系的构建过程。这种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反而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厚重感。它不试图取悦读者,它只忠实地记录“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被记录”。对于任何试图进行跨年度对比研究的人来说,这本年鉴的价值无可替代,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参照系,使得不同年份的海洋工作成果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其档案价值远超其阅读乐趣本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