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2004

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20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监测
  • 环境监管
  • 环境执法
  • 中国环境
  • 环境年鉴
  • 2004年
  • 统计数据
  • 环境质量
  • 污染治理
  • 政策法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637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55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7-01
页数:3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以年度记载的方式全方位实录全国环境监察工作的业绩,为各级环境监察人员查阅环境法规、政策、文件,掌握更多的信息提供方便,是了解国内外不同层面环境监察动态和经验的信息资料库与专业性年度连续出版物。
   《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2004》分为20个基本栏目,涵盖了上至国家,下至各地有关环境监察工作的重要文件、论述、法规,以及实施环境监察工作的方方面面,国际有关环境监察工作动态信息等。《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主要服务于全国环境监察系统,同时也为各级领导决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资料信息。《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2004》采取文字、图片、表格相呼应的形式,力求直观、简捷地阐述内容。
   首卷《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编委会由国家环保总局,总局环境监察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环保重点城市环保局及全国各环境监察总(支)队领导组成。条目撰写由总局环境监察局和全国各总(支)队遴选的特约编辑担任,成稿后由编委会成员审定,最后由编辑部汇总编撰。

目录

特辑
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环境监察工作的重要讲话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领导关于环境监察工作的讲话
政策法规
国务院法规和部门规章、文件
2001年国家环境总局有关环境监察工作的重要文件
2002年国家环境总局有关环境监察工作的重要文件
2003年国家环境总局有关环境监察工作的重要文件
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监察工作复函
历史回顾
2003年全国环境监察工作概况
污染源监察
华南环境保护监察中心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
生态环境监察
建设项目与限期治理监察
排污费征收
环境稽查与违法案件查处
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公众环境监察
“两公”提案议案办理
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
环境监察自身建设
环境监察内务管理
环境卫士风采录
环境执法纵横谈
大事记
环境监察统计
2001-2003年环境监察重要文件目录
索引
《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2004》内容概述 引言:历史的坐标与时代的镜鉴 《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2004》并非仅仅是一本记录特定年份环境执法数据的工具书,它更是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在二十一世纪初复杂转型期的一个重要历史切片。2004年,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压力日益凸显的关键节点。“十五”计划(2001-2005)已过半程,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环保机构的职能和执法力度也面临着深刻的调整与考验。 本分册作为环境年鉴系列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聚焦于“环境监察”这一核心职能,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当年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行政执法、环境质量监督、污染源监管以及环境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进展。 --- 第一部分:环境监察体制与机构建设(2004年度) 本部分详细记录了2004年中国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组织结构变化与职能优化。 1. 机构沿革与人员配置: 记录了中央、省、地市及县级环保机构的人员编制、主要领导变动情况。重点阐述了当年为适应“全面加强环境管理”的要求,在垂直管理、属地执法权限划分上所做的探索与调整。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如环境监测、环境监察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情况进行了数据呈现。 2. 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与执行: 2004年是《环境保护法》实施多年后,相关配套法规和部门规章密集出台的时期。本部分详细收录了当年新颁布或修订的环境管理条例、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污费征收办法等,并对《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核心法律在当年的地方执行细则的变化进行了梳理。重点关注了针对特定行业(如石化、电力、钢铁)的环保准入和退出机制在当年是否形成了新的规范。 3. 监察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记录了“环境监察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初步尝试。例如,部分省市开始试点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排污许可证的动态管理,以及环境应急预案的数字化备案工作。这反映了监察工作从传统“人海战术”向现代技术支撑转型的早期实践。 --- 第二部分:环境质量监督与目标完成情况 环境监察工作的根本目标在于保障环境质量的改善与达标。本部分依据各省市上报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全国主要环境介质的状况进行了详实的记录与分析。 1. 大气环境质量的年度报告: 收录了全国重点城市(如“酸雨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数据,以及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记录。详细分析了工业污染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并记录了当年政府为控制酸雨和雾霾所采取的阶段性措施(如煤炭清洁利用推广、机动车排放标准执行情况)。 2. 水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重点关注了“三河三湖”(如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进展。数据涵盖了主要江河湖泊的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的达标率。本部分还收录了当年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协调情况,以及针对工业废水超标排放的集中整治行动报告。 3. 固体废物与土壤污染的初步监管: 虽然土壤环境管理在当年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本部分记录了危险废物(如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的转移联单制度执行情况、处置能力建设进展,以及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统计数据。 --- 第三部分:环境执法行动与污染源整治实绩 这是年鉴的核心部分,直接反映了环境监察部门在当年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对重点污染源的控制成效。 1. 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统计与分析: 全面列出了2004年全国范围内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总数、罚款总额,并按违法行为类型(如超标排放、未批先建、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和行业类别进行了细致分类。本部分通常会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环境违法案件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案件的调查取证过程、法律适用和最终的社会影响。 2. “三同时”制度的执行力度: 记录了当年新上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审批数量、竣工验收合格率。重点关注了针对“未批先建”项目的查处情况,以及对那些未能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的企业采取的停产整治或限批措施。 3. 重点污染源名录的动态管理: 阐述了当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录的更新情况,以及对这些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频次。记录了针对这些重点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下达与核查工作,特别是针对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的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4. 环境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 收录了2004年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如跨界河流污染、工业泄漏事故)。详细记录了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响应流程、污染范围、采取的控制措施、责任认定以及后续的生态修复工作进展。 --- 第四部分:环境经济政策与社会参与 环境监察工作也与经济激励和公众监督密不可分。 1. 排污收费制度的运行情况: 详细记录了当年全国征收的排污费总额、费率调整情况(如有),以及这些资金的专款专用情况。分析了排污收费制度在抑制污染排放方面的激励作用与不足。 2. 环保责任追究与信息公开: 记录了当年因环境失职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的案例(需脱敏处理)。同时,收录了当年各地在推行环境信息公开,特别是污染源排放信息公开方面的试点经验和遇到的阻力。 3. 公众举报与媒体监督: 总结了当年通过信访、电话等渠道受理的环境污染举报数量、办结率,以及媒体曝光对推动某些顽固污染问题解决的作用。 --- 结语:2004年环境监察工作的时代特征 《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2004》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在发展重压下力图规范环境秩序的治理图景。这一年的工作特点是:法规建设加速跟进、环境质量压力增大、执法力度逐步增强但区域不平衡性明显、信息化技术开始渗透到监管的末梢。 它为后来的“十一五”环保规划和更严格的污染防治行动奠定了数据基础和经验教训。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年鉴的装帧和版式本身就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内页的排版、图表的风格,都带着那个年代政府部门出版物的严谨与朴素。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环境信息公开起步阶段的记录尤其感兴趣。在那个互联网还未完全渗透到所有基层单位的时期,环境监察数据是如何被收集、汇总并形成最终报告的?这部分内容虽然可能显得有些枯燥,但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演化脉络至关重要。它展示了从分散的、基于纸质记录的原始数据,到最终形成一个国家级的宏观报告体系的漫长过渡。我甚至从中推测出了当年基层环保部门的工作流程,那种层层上报、逐级审核的严密(或者说繁琐)的体系,让人联想到当年环境监管工作的艰巨性,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行政和流程管理上的挑战。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种官方汇编式的书籍抱持着相当的警惕心理,总觉得会充斥着套话和光鲜的总结陈词。但深入阅读《环境监察分册2004》后,我发现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内部视角”,这种视角在商业出版物中是极难捕捉到的。它清晰地勾勒出当年环境监管的“难点”分布图。比如,在水体污染的章节里,你能看到针对特定流域的“超标排放”集中整治行动的部署细节,那些行动的频率和要求,远比新闻报道中呈现的要高强度和复杂得多。我特别留意了对新出现的污染类型的关注,比如电子废弃物或特定化学品的使用管控尝试。这让我体会到,环境监察工作并非一成不变的重复劳动,而是在不断适应新的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如果你是环境政策研究者或者想了解中国环境治理“冷启动”阶段的真实操作层面,这本书就是一份不可替代的“现场记录档案”,充满了那个特定年份特有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语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感受,是它所承载的那个时间点的“治理心智”。2004年,距离《环境保护法》颁布已有一段时间,但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和信息系统尚未完全普及。因此,很多监察工作的执行,显得格外依赖于人力和经验的积累。我翻到关于行政处罚案例的部分时,那种“权力的边界”与“执法的困境”之间的拉扯感非常强烈。如何界定“重大污染事故”,如何平衡地方经济发展诉求与国家环境标准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它不是教科书式的理论分析,而是活生生的案例记录——哪家工厂因为什么原因收到了警告,哪些地方的监测数据首次被质疑,这些“幕后”的博弈和决策过程,构成了该书最具价值的内容。它揭示了在政策从纸面走向实践的过程中,每一项环境指标的背后,都站着一群努力去执行、去平衡的“人”。这种厚重的现实感,是任何后来的概括性总结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阅读这部18年前的年鉴,就像是透过一个高倍数的显微镜,观察中国环境治理体系的“细胞结构”。我关注的焦点在于技术标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缝隙”研究。书中对特定监测仪器的精度要求、校准频率的规定,以及对采样人员资质的要求,都体现了国家试图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确保数据的可靠性。然而,阅读完这些极其严苛的要求后,我自然会联想到:在偏远地区,这些标准是如何被真正落地的?这种理论标准与实践执行力之间的对比,是理解当年治理成效的关键。它不是在炫耀成绩,而是在为后来的治理工作设定了一个基准线——即便是那个年代,国家也已经有了一套相当细致的、旨在量化环境质量的监察框架。这部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而在于它提供了那个时间点上,“我们如何看待和测量环境问题”的完整快照。

评分

这部厚重的年鉴,光是翻阅目录就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2004年,那是一个中国社会经济正经历深刻变革的时期,环境问题也随之浮现出新的复杂面貌。我最初是出于对那一年具体环境执法案例的好奇才翻开它的。我记得当时正研究某个特定区域的工业污染治理进展,希望能找到一些原始的、官方的记录作为佐证。然而,这本书的篇幅和详尽程度远超我的想象。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自上而下的环境管理视角。阅读中,我仿佛能听到当年那些一线环保人员在现场勘察时的声音,感受到他们面对企业推诿和技术难题时的那种焦灼。那些关于监测站的设置、采样流程的规范,甚至是对特定污染源排放标准的细微调整,都被记录得一丝不苟,展现了那个时期的国家环境治理体系是如何运作和试图应对挑战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快速翻阅,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去理解环境监察工作是如何在资源相对有限的背景下,努力构建起一张监管之网的。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于“法制”和“科学管理”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