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物新传:苏联金融战役与罗纳德·里根

金融人物新传:苏联金融战役与罗纳德·里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晓美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史
  • 苏联金融
  • 罗纳德·里根
  • 冷战
  • 经济战
  • 人物传记
  • 金融人物
  • 历史
  • 政治经济
  • 苏联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580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76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罗纳德·里根,美国政治家,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第40任总统(1981年-1989年)。
由江晓美编著的这本《苏联金融战役与罗纳德·里根》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位传奇人物在担任总统期间的金融成就以及苏联金融战役。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金融人物新传”系列丛书,以图说的形式,介绍了世界财经领域的9位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是J.P.摩根、富兰克林·罗斯福、约翰·肯尼迪、乔治·索罗斯、达·芬奇、蒙代尔、乔治·华盛顿、拿破仑和罗纳德·里根。《金融人物新传:苏联金融战役与罗纳德·里根》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介绍了罗纳德·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的金融成就以及苏联金融战役。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可作为普及读物使用。《苏联金融战役与罗纳德·里根》由江晓美编著。

精彩书摘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一个超级大国突然消失了。苏联地区的经济和金融陷入休克状态,俄罗斯车臣地区的复杂局势,一直延续至今。2008年8月俄罗斯和斯大林的家乡(原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格鲁吉亚)围绕南奥塞梯问题,爆发了短暂的军事冲突。
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口与美国基本相当,苏联解体前的人口约为2.3亿。苏联是一个工业国,出口和国内产值构成中,工业品和工业是主力军。
俄罗斯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原材料供给国之一。俄罗斯大量出口天然气、木材、原油、煤炭、铝、铁矿砂,原材料出口成了俄罗斯国民经济的支柱。俄罗斯男性的平均寿命为58.6岁,比苏联时期的68岁下降了10岁左右。俄罗斯是欧洲男性平均寿命最低的国家(注1)。
截止到戈尔巴乔夫时代开始的198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相当于同期美国的80%(注2)。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华尔街金融专家制订的“休克方案”之后,苏联在不到1000天的时间里,陷入了全面的崩溃。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1992年,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7181亿卢布。按照官方汇率,此时俄罗斯产值为3773.56亿美元。这个数字不能真实反映1992年俄罗斯的真实产值。1992年,卢布与美元的黑市比价,已经达到36卢布兑1美元的水平了。
1992年,美国产值为59373亿美元(注3)。即便按照较高的官方汇率,1992年俄罗斯的产值也只有美国同期产值的6.3%。如果按照卢布的实际汇率计算,1992年俄罗斯的产值,已经低到一个令人不敢相信的地步。
苏联解体前,已经建立了独立央行体制和央行董事会,俄罗斯继承了独立央行体制。苏联央行一度超量释放卢布流动性,制造了惊人的烈性通货膨胀。卢布迅速贬值,小面额卢布的币值一度小于卢布纸币的印刷成本。
1994年,俄罗斯央行开始更换货币,新卢布替代了旧卢布。1994年的新旧卢布兑换率为l新卢布兑换1000旧卢布。此时,5新卢布等于1美元,卢布贬值的势头直到1997年才得到有效遏制。
截至2010年4月25日,l美元可以兑换29.10新卢布(注5)。
苏联时期,官方汇率约为1卢布兑换2美元。私下用汇的兑换比价长期稳定在1卢布兑换1.5美元的水平。华尔街金融专家制定了几套“休克疗法”,戈尔巴乔夫选择了其中之一,苏联经济随即陷入了停摆状态。苏联的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也随之出现了不稳定。
在苏联没有解体之前,国家政权凭借着崇高威信,让卢布汇率保持着艰难的稳定。央行体制建立后,苏联党和政府失去了金融和货币事务的发言权,卢布如洪水一样涌上市面,金融压力日甚一日。
截至1990年11月1日,卢布的官方汇率为1卢布兑换1.66美元。戈尔巴乔夫仿照美国,授权独立央行董事会建立了一个“央行货币委员会”,该机构直接对央行董事会负责,全权管理苏联的金融和货币事务。
“央行货币委员会”中的华尔街金融专家和央行董事会成员提出“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卢布开始贬值,官方汇率约为1美元兑换1.8卢布。
这是卢布汇率雪崩的开始,也是苏联解体的金融序曲。
苏联央行制定的卢布汇率,让老百姓和进出口企业措手不及。老百姓被严格控制用卢布按照官方汇率兑换美元,国家规定的用汇项目,比如进口的贸易用汇,可以保证。
卢布汇率的贬值趋势,让老百姓失去了对卢布汇率保持稳定的信心。此后,央行不断调低卢布汇率。截至1997年,新卢布与美元的比价,一度创下40新卢布兑换1美元的纪录。这相当于40000旧卢布兑换1美元,老百姓的毕生积蓄化为乌有。苏联金融战役是金融战役史中的不朽杰作,也是一曲莫名的海妖之歌(注6)。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提供的书名《金融人物新传:苏联金融战役与罗纳德·里根》而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阐述该主题可能涉及的宏大历史背景与关键人物关系,同时保持自然的叙事风格。 --- 历史的十字路口:权力的游戏与意识形态的对决 图书简介 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世界历史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变。这场转变不仅是军事和地缘政治的较量,更是一场在幕后悄然进行,却决定了数亿人生死存亡的金融与经济战役。本书聚焦于冷战后期这一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深入剖析了两位极具影响力的核心人物——苏联的金融决策层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如何在看似风平浪静的国际舞台下,展开一场决定全球秩序走向的“金融长跑”。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政治叙事,将目光投向驱动历史巨轮的核心引擎:货币、信贷、资源分配与结构性经济优势。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汇编,而是一部关于权力运作、战略误判与历史必然性的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冰封的帝国与内在的裂痕——苏联的经济困境与金融战略的演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光芒万丈的苏联体制开始显露出难以掩盖的疲态。表面上,它仍是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但在经济基础层面,结构性的低效、僵化的计划经济体系,以及对能源出口的过度依赖,使其日益脆弱。 本部分将追溯苏联金融决策层的核心议题:如何在高压的军备竞赛与国内民生需求的巨大缺口之间寻求平衡? 关键议题探讨: 1. 石油美元的幻梦与破灭: 1970年代能源价格的飙升曾为莫斯科提供了喘息之机,使其得以维持庞大的国防开支。然而,一旦全球油价因外部因素(如沙特政策转向或全球需求变化)出现波动,这种依赖性便成为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我们将审视苏联如何试图通过金融工具,如发行西方债券、利用黄金储备,来稳定其日益枯竭的外汇储备。 2. 技术赤字的鸿沟: 计划经济体制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无法有效整合和激励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本书将侧重于分析苏联试图通过“间接”金融手段——例如秘密采购西方关键技术、利用中间人进行贸易——来弥补其在微电子和计算机领域的巨大差距,以及这些行动在西方安全审查下所面临的困境。 3. 债务的螺旋上升: 面对持续的贸易逆差和庞大的军事预算,苏联日益依赖国际借贷。我们将研究其在巴黎俱乐部和伦敦俱乐部进行的融资活动,以及这些债务对未来继承者构成的沉重包袱。金融家眼中的苏联信用评级,远比政治宣传所描绘的要黯淡得多。 第二部分:里根的“经济战”理论——新自由主义的金融武器化 罗纳德·里根入主白宫,并非仅仅是政治立场的转变,更标志着美国对苏战略核心的根本性转移——从“接触与遏制”转向“施压与颠覆”。里根政府坚信,苏联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其经济的内在不健康。因此,“金融战”被提升到与军事竞赛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本部分将深入解析里根政府如何利用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构建一个针对苏联的、多维度的经济压力场。 关键议题探讨: 1. “星球大战”的金融诱饵(SDI): 战略防御倡议(SDI)不仅是军事计划,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经济陷阱”。它的真正目标是迫使苏联以其无法承受的成本与之匹配。我们将分析里根政府如何通过公开宣扬SDI的未来潜力,来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的风险评估,从而间接提高苏联获取西方信贷的难度和成本。 2. 利率的杠杆作用: 美联储在里根时代采取的强硬反通胀政策,大幅推高了全球利率。对于一个主要依赖石油收入和外债的经济体而言,利率的上升意味着偿债成本的几何级数增长。本书将详细探讨这种利率政策如何成为对苏联经济的“金融紧箍咒”,并分析美国决策层对此后果的预判程度。 3. “信息战”与金融心理学: 里根政府巧妙地利用了西方媒体和情报机构,散布关于苏联经济崩溃的预期,这在国际银行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影响市场情绪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美国实际上是“标记”了与苏联进行大规模金融交易的风险。 第三部分:关键人物与决策的交汇点 真正的历史是由人推动的。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幕后操盘的关键金融家、经济顾问和情报分析师,是他们将宏大的意识形态冲突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金融战略。 被审视的“人物群像”包括: 华盛顿的“鹰派”经济学家: 那些为里根的财政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并将国家安全与财政纪律紧密捆绑的智囊团成员。他们如何量化苏联的承受能力? 中立地带的银行家: 那些在莫斯科和华尔街之间穿梭的国际金融中介。他们的职业选择——是出于纯粹的商业利益,还是受到地缘政治压力的影响?他们的行动如何微妙地改变了冷战的走向? 苏联的改革派技术官僚: 在克里姆林宫内部,那些试图推动金融和经济现代化、但最终被更保守的势力所压制的专业人士。他们的失败或成功,直接关联着苏联金融战役的成败。 结论:金融战役的遗产 《金融人物新传》力求揭示一个核心论点:冷战的终结,并非仅仅是一场军事或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一场耗尽对手经济生命力的持久战的结果。 通过对苏联金融决策的内在矛盾与里根政府外部压力的系统性分析,本书将展现金融工具如何被有效地“武器化”,最终塑造了二十世纪末的世界格局。它提醒着我们,在下一次全球危机来临时,我们必须警惕那些在看不见的金融战场上进行的较量。 本书适合所有对冷战史、国际金融史、宏观经济战略以及权力运作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一个超级大国是如何在经济的压力下,走向历史的终点。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书名,便有种被卷入一场宏大叙事的预感。“金融人物新传:苏联金融战役与罗纳德·里根”,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记述,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年代大戏。我想象着,在那个东西方阵营对峙的最紧张时期,金融已经成为了一种看不见的战场,而里根总统,这位以其坚定的反共立场和经济改革闻名的领导人,他在这场“金融战役”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他如何运用经济手段,对苏联施加压力?又或者,它会更侧重于苏联内部的经济危机,以及那些身处其中的苏联金融官员的无奈与挣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比以往更深入的洞察,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宣言层面,而是挖掘那些驱动历史齿轮转动的经济逻辑和人物决策。或许,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清晰地理解,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是如何最终成为瓦解苏联的重要推手之一,以及里根这位“伟大的沟通者”是如何在经济领域同样展现出其非凡的才能。

评分

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历史张力。“金融人物新传:苏联金融战役与罗纳德·里根”,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一直认为,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重要决策的个体所推动的,而这本书将目光聚焦在“金融人物”身上,无疑抓住了历史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我想象着,在冷战的最后阶段,苏联经济的疲软并非偶然,而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其针对性的金融战略,很可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催化剂角色。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里根政府是如何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比如贸易限制、技术封锁、甚至通过影响石油价格等方式,来不断加剧苏联的经济压力?同时,我同样对苏联内部的金融体系和应对策略充满疑问,他们是如何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下挣扎求生的?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段复杂历史的绝佳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去探寻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淹没却影响深远的金融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20世纪末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无限遐想。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推动的,而“金融人物新传”这个副标题,恰恰点出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它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用金融手段影响世界格局的关键人物。苏联的经济衰退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而里根总统及其政策,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量。我很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描绘这两股力量的碰撞?是会详细解析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如何一步步削弱苏联的实力,还是会深入挖掘苏联内部的经济困境,揭示其体制性弱点?我很期待能看到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的金融家和政治家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战略、他们的对手,以及他们最终如何改写了历史的进程。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观点和鲜为人知的史料,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书名,一种深刻的历史感油然而生,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声响。“金融人物新传:苏联金融战役与罗纳德·里根”,这样的书名组合,立刻勾起了我对冷战时期那场无声却决定性的较量的浓厚兴趣。我猜测,这本书的主旨很可能在于剖析里根政府如何利用金融手段,对当时正面临经济困境的苏联进行精准打击。我好奇的不仅仅是宏观的经济策略,更是那些具体的执行者,那些隐藏在数字和政策背后的金融巨头和政治人物。他们如何制定策略?又如何预判对手的反应?苏联方面,那些在经济体制崩溃边缘苦苦支撑的决策者们,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是充满无奈,还是仍抱有一线希望?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揭示这场“金融战役”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经济的较量是如何与政治的博弈交织在一起,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冷峻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以及幕后博弈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影响世界格局的关键决策和人物。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书名“金融人物新传:苏联金融战役与罗纳德·里根”就能推测出,这本书将深入探讨那个时期,苏联经济体系的挑战以及美国总统里根及其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预感它不会仅仅是枯燥的金融数据堆砌,而是会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宏大的历史叙事。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是如何将复杂的金融策略和政治角力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情节。里根总统,这位曾经的演员,是如何在白宫上演他的“金融战役”,又对摇摇欲坠的苏联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催化作用?而苏联方面,那些身处风暴中心的金融决策者们,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抉择?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绝佳视角,让我对那个充满戏剧性的年代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