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9)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7年修订
  • 技术标准
  • 工业标准
  • 质量标准
  • 规范标准
  • 工程标准
  • 法律法规
  • 参考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95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19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5
字数:124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汇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由于标准的动态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国家标准被修订,这些国家标准的修订信息无法在已出版的《汇编》中得到反映。为此,自1995年起,新增出版在上一年度被修订的国家标准的汇编本。
3.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正书名、版本形式、装帧形式与《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相同,视篇幅分设若干册,但不占总的分册号,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07年修订-1,-2,-3,……”等字样,作为对《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的补充。读者配套购买则可收齐前一年新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4.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顺序号由小到大排列(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
5.2007年制修订国家标准1 410项,全部收入在《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第352~367分册和2007年修订-1~修订-23分册中。本分册为“2007年修订-9”,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43项。

目录

GB/T 6663.1—2007 直热式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第1部分:总规范
GB/T 6685 2007 化学试剂氯化羟胺(盐酸羟胺)
GB/T 6691—2007 树脂整理剂折射率的测定
GB/T 6730.5—2007 铁矿石伞铁含量的测定 三氯化钛还原法
GB/T 6730.11—2007 铁矿石 铝含量的测定 EDTA滴定法
GB/T 6730.13—2007 铁矿石 钙和镁含量的测定 EGTA—CyDTA滴定法
GB/T 6730.64—2007 铁矿石水溶性氯化物含量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6742—2007 色漆和清漆 弯曲试验(圆柱轴)
GB/T 6750一2007 色漆和清漆 密度的测定 比重瓶法
GB/T 6753.1—2007 色漆、清漆和印刷油墨研磨细度的测定
GB 6781—2007 食品添加剂乳酸亚铁
GB/T 6809.4—2007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4部分:增压及进排气管系统
GB/T 6809.9—2007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9部分:监控系统
GB/T 6822—2007 船体防污防锈漆体系
GB/T 6836—2007 缝纫线
GB/T 6887—2007 烧结金属过滤元件
GB/T 6896—2007 铌条
GB/T 6911—2007 工业循环冷却水和锅炉用水中硫酸盐的测定
GB/T 6960.1—2007 拖拉机术语第1部分:整机
GB/T 6960.2—2007 拖拉机术语第2部分:传动系
GB/T 6960.3—2007 拖拉机术语第3部分:制动系
GB/T 6960.4—2007 拖拉机术语第4部分:行走系
GB/T 6960.5—2007 拖拉机术语第5部分:转向系
GB/T 6960.6—2007 拖拉机术语第6部分:液压悬挂系及牵引、拖挂装置
GB/T 6960.7—2007 拖拉机术语第7部分:驾驶室、驾驶座和覆盖件
GB/T 6970—2007 粮食干燥机试验方法
GB/T 6971—2007 饲料粉碎机试验方法
GB 6975—2007 棉花包装
GB/T 6976—2007 羊毛毛丛自然长度试验方法
GB/T 6978—2007 含脂毛洗净率试验方法烘箱法
GB 7000.1—2007 灯具第1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
GB 7000.4—2007 灯具第2—10部分:特殊要求儿童用可移式灯具
GB 7036.2—2007 充气轮胎内胎第2部分:摩托车轮胎内胎
GB 7037—2007 载重汽车翻新轮胎
GB 7059—2007 便携式木梯安全要求
GB/T 7322—2007 耐火材料耐火度试验方法
GB/T 7383—2007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羟值的测定
GB/T 7409.3—2007 同步电机励磁系统大、中型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技术要求
GB/T 7442—2007 角向磨光机
GB/T 7443—2007 电锤
GB/T 7452—2007 机械振动 客船和商船适居性振动测量、报告和评价准则
GB/T 7597—2007 电力用油(变压器油、汽轮机油)取样方法
GB/T 7721—2007 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电子皮带秤)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9)》。 探寻科技前沿与工业实践的深度交融:精选工业技术手册与专业参考书目简介 本套精选书目汇集了当代工业、工程、信息技术及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专著与标准参考资料,旨在为工程师、研究人员、技术管理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以下将分门别类地介绍其中几部核心著作的内容概要。 一、 现代化工过程设计与优化:聚焦反应工程与分离技术 《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基于Aspen Plus的工程应用实例》 本书是一部面向实际应用的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工具书。它系统阐述了化工过程模拟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构建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如何使用业界主流的 Aspen Plus 软件平台进行复杂化工系统的建模、求解与优化。 全书结构严谨,从基础的热力学性质计算、相平衡模型选择入手,逐步深入到单元操作(如反应器、精馏塔、吸收器、萃取器)的详细建模。特别之处在于,书中提供了大量基于实际工业案例的完整流程模拟项目,涵盖了石油炼制、煤化工、精细化工等多个关键领域。例如,对催化裂化装置的模拟,不仅展示了稳态计算,还引入了动态模拟以评估开停车过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优化部分,本书详细讲解了灵敏度分析、目标优化(如提高收率、降低能耗)的策略和操作技巧,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艺改进方案。内容强调了从设计阶段的初步评估到生产阶段的故障诊断,模拟技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关键作用。 《高效能分离技术:膜分离与吸附过程的理论及应用》 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对资源利用效率的追求,高效分离技术成为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书深入探讨了膜分离技术(如纳滤、反渗透、气体分离膜)和吸附分离技术(如变压吸附PSA、变温吸附TSA)的微观机理。 在膜分离部分,本书详细解析了聚合物膜和无机膜的结构-性能关系,讨论了渗透通量、选择性等关键指标的分子动力学解释。随后,转向实际应用,如水处理中的海水淡化、有机溶剂纳滤(OSN)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在吸附部分,则侧重于吸附剂材料(如沸石、MOFs、活性炭)的孔结构设计、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书中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数据,指导读者根据特定的分离需求,科学地选择和设计最适宜的分离工艺包,并讨论了吸附剂的再生策略,以确保过程的经济可持续性。 二、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系统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关键技术:空口设计与网络架构》 本书聚焦于 5G 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旨在为通信工程师提供一个全面的技术蓝图。内容涵盖了 5G 相较于前代技术的革命性进步,特别是其在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三大场景下的关键技术实现。 核心章节深入剖析了空中接口(Air Interface)的设计。详细讲解了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技术的预编码、波束赋形原理及其在提高频谱效率方面的贡献。同时,对新一代的编码方案(如 Polar 码和 LDPC 码)的性能优势和译码算法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在网络架构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服务化架构(SBA)的构建、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在核心网中的部署,以及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如何实现多业务的差异化保障。书中结合了 3GPP 标准的最新进展,提供了大量的系统仿真结果,以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时操作系统(RTOS)开发实战》 该书侧重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运行的嵌入式产品。它全面介绍了微控制器(MCU)和微处理器(MPU)的架构特点,从指令集到存储器管理,为硬件底层编程打下基础。 本书的重点在于实时操作系统的应用。详细解析了 FreeRTOS、VxWorks 等主流 RTOS 的内核机制,包括任务调度策略(如优先级继承、时间片轮转)、中断处理流程、进程间通信(IPC)机制(如信号量、消息队列、互斥锁)的正确使用方法。为了强化实践性,书中提供了多个基于 ARM Cortex-M 系列处理器的项目案例,涵盖了传感器数据采集、电机控制、以及物联网边缘节点的开发。案例代码注重健壮性和资源优化,强调在有限资源的硬件平台上实现高可靠性和确定性实时响应的能力。 三、 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 《高级水处理技术:膜生物反应器(MBR)与深度氧化技术》 本书针对当前复杂水质污染物(如微污染物、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挑战,系统介绍了当前最前沿的深度水处理技术。 膜生物反应器(MBR)部分不仅阐述了活性污泥法与膜分离技术结合的优势,更深入探讨了膜污染的机理、监测方法以及化学清洗和运行维护策略。书中包含了不同类型膜(超滤膜、微滤膜)的选型指南和寿命预测模型。在深度氧化技术方面,本书重点介绍了臭氧氧化、Fenton/类Fenton反应、光催化氧化等AOPs(高级氧化工艺)。通过大量的反应动力学数据和水质分析图谱,指导读者如何设计能耗合理的AOPs组合工艺,实现对难降解有机物的有效矿化,从而满足严格的出水标准。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焚烧技术与热解气化》 本书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的权威参考资料。它超越了传统的填埋处置观念,全面探讨了如何将废弃物视为潜在能源和原材料。 在固废焚烧技术部分,本书详细分析了炉排炉、流化床等不同类型焚烧炉的燃烧过程控制,特别是温度、停留时间和过剩空气量的优化,以确保污染物(如二噁英)的最小化生成。随后,重点讲解了烟气净化系统,包括脱酸、脱硝(SNCR/SCR)、布袋除尘等关键环节的工程设计参数。此外,书中对热解与气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利用生物质和城市垃圾生产合成气(Syngas)的技术路线,以及气化过程中焦油的控制与净化技术,为实现废物能源的梯级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工程依据。 通过阅读和参考上述精选书目,读者可以系统地掌握化工、通信、环境等领域的核心科学原理、前沿技术动态及工程实践方法,极大地提升其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水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体验,是一种“被规范”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并非负面的束缚,反而是一种安心。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统一的插座标准,生活该多么混乱;如果没有统一的药品成分标准,健康将受到多大威胁。这本汇编就是这一切看不见的秩序的集合体。我并非全程细读,而是根据手头上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去查阅相关章节。每一次查阅,都伴随着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它填补了我对某个领域技术细节的认知空白。例如,在查阅到关于某种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规范时,我才明白为什么市场上同类产品在某些极端条件下的表现会有显著差异——根本原因在于执行标准时的细微偏差。这种对细节的精确控制,是成就宏伟工程的基石。它教会我,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绝不能牺牲精确性,因为在某些关键领域,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差距,可能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9)》的感受,那可能是“沉浸式学习”。这不是那种让人兴奋阅读的材料,而是需要耐心、专注和一定程度的专业背景才能真正投入的文本。它更像是一本“使用手册”,而不是一本“故事书”。我发现,每一次重新审视这本书,都会因为自身经验的积累而有新的理解。比如,当我初次接触时,可能只关注了那些直接影响我工作的条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开始思考这些标准制定的宏观背景——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进行修订?引入了哪些国际先进经验?这些标准的实施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何种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性、权威性和体系性。它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是国家技术规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要求读者具备一种俯视全局的视角,去理解这些看似孤立的标准是如何共同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质量保障网,支撑着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

评分

初接触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庞杂与权威并存的质感。它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个专业人士工具箱里的核心部件。我当时正在跟进一个涉及供应链优化的项目,急需查阅与特定产品批次追溯相关的国家标准。翻开那本2007年修订的汇编,目录本身就是一张巨大的网,每一个章节都指向了特定的技术领域。我花了大量时间在检索和交叉引用上,那种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由无数规则构成的迷宫,但每一步都有明确的导向标识。那些复杂的图表、参数列表和测试方法,无一不彰显着该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即使时隔多年再看,其中的核心原则依然坚固。然而,也正因为其专业性,它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不是身处相关行业,很多条文的真正意图可能会被表面的文字所掩盖,需要结合行业背景知识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但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无疑是权威且不可替代的“圣经”,每一次修订版本的更迭,都代表着行业的一次技术升级和规范统一。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套汇编的价值远超其字面意义上的“标准文件集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过去几年间,我们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技术路线选择和质量控制观念的演化轨迹。特别是2007年那个时间点的修订,对于理解当时中国制造业向更高质量迈进的决心,提供了官方层面的佐证。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在特定技术领域里被反复提及和强调的字眼,它们往往代表了当时的监管重点和产业攻坚方向。那些关于环保、能耗或者安全冗余的条款,清晰地勾勒出政策制定者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对我而言,它不是一本用来逐字阅读的书,而是应该被用作参照和比对的工具。当我们在讨论一个产品或一个流程的“合规性”时,这本书就是最终的裁决者。它将抽象的“好”与“坏”量化为可测量的指标,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协作的效率,减少了沟通成本。这本书的厚度和密度,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我们对秩序和质量有着严肃的态度。

评分

这本厚重的《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9)》摆在我桌上,沉甸甸的手感就让人肃然起敬。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故事,而是对整个国家工业体系和技术规范的一种敬畏。它不像那些引人入胜的小说那样能让你一口气读完,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百科全书,或者说,是一张描绘着现代中国社会运行底层逻辑的精密蓝图。我尝试去理解其中一些关于材料强度、环境监测或是信息交换协议的标准条文,虽然很多术语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晦涩难懂,但那种严谨、周密到近乎苛刻的论述方式,体现了一种对“准确性”近乎偏执的追求。我能想象,正是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和条文,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安全与便利的基础。比如,一个螺丝钉的公差范围、一次产品检验的抽样比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汇集起来就构成了“中国制造”的骨架。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标准化工作是多么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它需要无数工程师和专家的心血,确保不同厂家、不同地域生产的产品能够无缝对接,互操作无虞。阅读它,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精细化管理哲学的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