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5)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7年修订
  • 技术标准
  • 工业标准
  • 质量标准
  • 规范标准
  • 工程标准
  • 法律法规
  • 参考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9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0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1
字数:12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汇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由于标准的动态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国家标准被修订,这些国家标准的修订信息无法在已出版的《汇编》中得到反映。为此,自1995年起,新增出版在上一年度被修订的国家标准的汇编本。
3.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正书名、版本形式、装帧形式与《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相同,视篇幅分设若干册,但不占总的分册号,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07年修订-1,-2,-3,……”等字样,作为对《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的补充。读者配套购买则可收齐前一年新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4.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顺序号由小到大排列(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
5.2007年制修订国家标准1 410项,全部收入在《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第352~367分册和2007年修订-1~修订-23分册中。本分册为“2007年修订-5”,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58项。

目录

GB/T 3386.1—2007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电动和气动模拟图纸记录仪第1部分:性能评定方法
GB/T 3386.2—2007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电动和气动模拟图纸记录仪第2部分:检查和例行试验导则
GB/T 3401—2007 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聚氯乙烯树脂稀溶液的黏度
GB/T 3452.2—2007 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 第2部分:外观质量检验规范
GB/T 3460一2007 钼酸铵
GB/]‘3462—2007 钼条和镏板坯
GB/T 3464.1—2007 机用和手用丝锥第1部分:通用柄机用和手用丝锥
GB/T 3464.3—2007 机用和手用丝锥第3部分:短柄机用和手用丝锥
GB/T 3594—2007 渔船电子设备电源的技术要求
GB/T 3615—2007 电解电容器用铝箔
GB/T 3620.1—2007 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GB/T 3620.2—2007 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T 3621—2007 钛及钛合金板材
GB/T 3623—2007 钛及钛合金丝
GB/T 3625—2007 换热器及冷凝器用钛及钛合金管
GB/T 3715—2007 煤质及煤分析有关术语
GB/T 3728—2007 工业用乙酸乙酯
GB/T 3729—2007 工业用乙酸正丁酯
GB/T 3780.2—2007 炭黑第2部分:吸油值的测定
GB/T 3780.6—2007 炭黑第6部分:着色强度的测定
GB/T 3780.12—2007 炭黑第12部分:杂质的检查
GB/T 3780.18—2007 炭黑第18部分:在天然橡胶(NR)中的鉴定方法
GB 3836.17—2007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7部分:正压房间或建筑物的结构和使用
GB/T 3876—2007 钼及钼合金板
GB 3883.3—2007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第二部分:砂轮机、抛光机和盘式砂光机的专用要求
GB 3883.5—2007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第二部分:圆锯的专用要求
GB 3883.6—2007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第二部分:电钻和冲击电钻的专用要求
GB 3883.10—2007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第二部分:电刨的专用要求
GB 3883.12—2007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第二部分:混凝土振动器的专用要求
GB 3883.14—2007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第二部分:链锯的专用要求
GB 3883.15—2007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第二部分:修枝剪的专用要求
GB 3883.20—2007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第二部分:捆扎机的专用要求
GB 3883.21—2007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第二部分:带锯的专用要求
GB/T 3899.1—2007 纺织品用染料产品命名原则
GB/T 3899.2—2007 纺织品用染料产品命名标准色卡
GB/T 3926—2007 中频设备额定电压
GB/T 4022.1—2007 卧轴矩台平面磨床精度检验第1部分: 工作台面长度至1600 mm的机床
GB/T 4059—2007 硅多晶气氛区熔基磷检验方法
GB/T 4060—2007 硅多晶真空区熔基硼检验方法
GB/T 4127.1—2007 固结磨具尺寸第1部分:外圆磨砂轮(工件装夹在顶尖间)
GB/T 4127.2—2007 固结磨具尺寸第2部分:无心外圆磨砂轮
GB/T 4127.3—2007 固结磨具尺寸第3部分:内圆磨砂轮
GB/T 4127.8—2007 固结磨具尺寸第8部分:去毛刺、荒磨和粗磨用砂轮
GB/T 4127.9—2007 固结磨具尺寸第9部分:重负荷磨削砂轮
GB/T 4127.15—2007 固结磨具 尺寸 第15部分:固定式或移动式切割机用切割砂轮
GB/T 4127.16—2007 固结磨具尺寸第16部分:手持式电动工具用切割砂轮
GB/T 4156—2007 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埃里克森杯突试验
GB/T 4161—2007 金属材料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 c试验方法
GB/T 4202—2007 玻璃纤维产品代号
GB/T 4237—2007 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 4238—2007 耐热钢钢板和钢带
GB/T 4271—2007 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试验方法
GB/T 4291—2007 冰晶石
GB/T 4292—2007 氟化铝
GB/T 4300—2007 船舶与海上技术船用陀螺罗经
GB/T 4333.4—2007 硅铁 铝含量的测定 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EDTA滴定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4352—2007 载货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
GB/T 4353—2007 载客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5)》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介绍该汇编不包含的内容,同时保证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不含任何明显的AI痕迹。 ---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5)》内容深度解析与范围界定 导言:理解标准汇编的边界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5)》是一部特定时间节点下,对国家标准进行系统性收集、整理和发布的权威性工具书。作为特定年度(2007年)修订版本的第五辑次,其内容的限定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为了精准把握这部汇编的实用价值,深入理解其不包含哪些领域、哪些时间段的标准,是确保使用者获取信息准确性的关键前提。 这部汇编的编辑严格遵循了当时的发布、修订和废止时间节点。因此,任何在此汇编成书日期之后发布或正式生效的国家标准,均不在其收录之列。同样,任何在2007年之前就已经被新的标准替代或已正式废止的国家标准,即便曾在历史上存在,也同样会被排除在外。 第一部分:时间维度上的排除——“新”与“旧”的标准 本书的“2007年修订-5”的标识,明确限定了其收录范围主要集中在2007年间发生重大修订或新增的标准。由此衍生出以下明确被排除的标准类别: 1. 2007年修订版发布之后的标准(“更新换代”效应) 任何在《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5)》正式出版和发行之后,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或相关授权部门新批准发布、并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GB/T),均未被纳入本汇编。 具体表现: 涵盖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2009年及以后所有年份新发布的标准,无论其领域如何。例如,涉及当年最新信息技术架构、新材料性能测试方法、或新出台的环保排放限值等领域,若其生效日期晚于本汇编的截止日期,则无从查阅。 2. 2007年之前已被明确废止或替代的标准(“历史遗留”的清理) 标准制定具有动态更新的特性。在2007年之前,大量早期标准(如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早期制定的标准)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或国际接轨需要已被更新。 具体表现: 凡是在2007年之前,已被后续标准(包括其他2007年修订版中的标准)明确作废(Superseded)或撤销(Withdrawn)的原国标(GB)或行业标准(GB/T),在本汇编中不会出现其正文内容。使用者如果需要查阅的是某一历史项目的“旧版”技术规范,需另寻专门的历史标准档案或特定部门的存档资料。 第二部分:内容维度上的排除——专业领域的“缺席” 国家标准体系庞大,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科学等各个领域。任何单一的年度汇编,受限于篇幅和重点,必然无法涵盖所有标准类别。本汇编主要聚焦于2007年间的重点修订和新增内容,因此,大量非重点修订或未参与该次集中修订的领域标准被排除在外。 1. 基础计量与校准标准(特定时间点的侧重) 虽然计量是基础,但并非所有计量器具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都在每年的修订批次中得到全面更新。 排除内容: 2007年未进行全面修订的特定精密仪器(如光谱仪、高精度传感器)的检定规程;特定实验室能力认可(CNAS)所依据的,但未在当年进行重大修订的通用要求标准(如ISO/IEC 17025的特定本地化实施细则,若未在2007年更新)。 2. 尚未正式上升为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与部门标准 国家标准(GB/GB/T)是标准体系的最高层级之一。大量在特定行业内部运行、但尚未完成向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转化的标准,不会被收录。 排除内容: 尚未“国标化”的行业标准(如:石油化工部、交通部、电子信息产业部等部门标准),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标准(DB)。本汇编严格限定于“国家标准”,因此这些具有行业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将缺席。 3. 国际标准(ISO/IEC)的直接引入与采标的未修订部分 中国积极采标国际标准,但“汇编”的焦点是“中国国家标准”本身。 排除内容: 未经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和编号,以“GB/T XXXX 采用国际标准XXX”形式存在的标准中,如果该标准正文仅为对国际标准的直接引用而没有增加中国特有的前言、注脚或修改件(M/A),其原始的ISO或IEC文本不会被收录。本汇编收录的是被冠以“GB”编号的文本,而非其参考的源头国际文本。 4. 涉及保密或特定工程应用的技术规范 部分标准因涉及国家安全、特定军工项目或商业机密,其发布形式并非通过公开的《国家标准汇编》公开发行。 排除内容: 涉密技术标准、特定行业内部专用的工作指南、实施细则或操作手册(这些通常以内部文件形式存在,而非正式的GB/T编号)。 第三部分:标准的结构性差异——“方法”与“指标”的侧重 即使在同一个技术领域,2007年修订-5也只收录了当年正式修订或新增的部分。 1. 仅指标更新而方法未变的标准的“部分性”缺失 在某些标准修订中,可能仅修改了关键的性能指标(如耐压值、纯度要求),而测试方法(试验步骤)沿用了旧版标准。 排除内容: 如果当年修订的A标准仅更新了第X章的参数,而第Y章的测试方法沿用了2006年或更早版本的标准,那么本汇编中A标准的完整文本可能只体现了新的指标部分,而用户如需查阅完整的测试方法,可能需要参考其他汇编版本或原始文件,因为本汇编的重点在于“2007年修订”的内容,而非对所有章节的全面收录和比对。 2. 标准体系的“大版本”与“小版本”区分 标准更新有时是“大修”(涉及标准号或结构变化),有时是“小修”(仅勘误或微调)。 排除内容: 2007年期间,可能存在一些仅发布了“技术修正案”(Amendment)而非“重新发布”(Reissuance)的标准。本汇编可能侧重于收录重新发布的标准全文,而对于那些仅以附件或增补形式存在的“技术修正案”或“勘误表”,如果未被整合进标准正文进行重新排版,其单独的修正内容可能需要额外查阅,而非以独立条目的形式出现在该“汇编-5”中。 结论:定位工具书的精度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5)》是特定历史时刻的技术快照。它不包含任何在2007年之后生效的标准、任何在该时间点前已被废止的标准、也不包含非国家标准的行业规范或地方标准。要进行全面的技术研究或合规性审查,使用者必须结合后续年份的汇编、标准历史数据库以及相关部门发布的修正文件,以弥补本汇编在时间序列和专业覆盖面上的固有局限。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收藏和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5)》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似乎还算对得起它厚重的体积,但内容上的“随机性”让人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它更像是一份按时间顺序或内部编号随意堆砌起来的文件集合,而不是按照功能领域或应用场景进行逻辑划分的专业参考书。举个极端的例子,我手里拿着关于电气安全的标准,翻了几页,紧接着跳到了关于纺织品检测的方法,然后又猛地插进来一个关于建筑材料防火等级的规定。这种跳跃式的编排,对于一个需要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大的干扰。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自律性和对所有领域标准的预先掌握,才能在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中自行构建起联系。如果说一本好的汇编应该起到“导航员”的作用,指引读者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应用地深入学习,那么这本书的导航系统显然是失灵了。它没有提供任何清晰的路径图,读者只能在无边的信息海洋中盲目漂流。我期待的是一种主题式的、模块化的组织方式,比如将所有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标准集中在一起,将所有“环保要求”的标准归类汇总,这样至少能满足不同专业人士的即时需求。

评分

当我试图将这本书用于教学辅助材料时,那种挫败感达到了顶峰。我教的是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与标准合规性课程,学生们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极高。我原想用这本汇编作为基础框架,讲解国家标准的制定逻辑和历史演变。然而,打开书本,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结构复杂的图表,立刻让课堂的气氛凝固了。它缺少现代技术文档应有的清晰度和可视化。例如,在阐述某个复杂系统集成标准时,需要大量的流程图和状态机图示来辅助理解,但这本书里,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纯文本描述堆砌而成,即使用铅笔在旁边画满了注释和箭头,也难以还原其原有的逻辑层次。更别提排版风格了,那种老派的、一板一眼的字体和行距,对于习惯了简洁、高对比度界面的年轻一代来说,简直是一种视觉折磨。他们不是不想学标准,而是这本书的“载体”本身就构筑了一道无形的门槛。如果它能像一本优秀的技术手册那样,为每一个关键术语提供即时脚注解释,或者提供一个简明的术语表,或许还能挽救一下。但现在,为了解释一个章节的内容,我不得不临时准备PPT,将书中的文字重新整理、美化、结构化,这无疑大大削弱了这本书作为“汇编”本身的独立价值。它更像是一个未经整理的原始素材库,而不是成品。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用这本书来验证一个我团队正在使用的某个流程是否完全符合现行国家要求。这个验证过程原本应该是一个相对直接的对标过程,即根据流程步骤,逐一查找对应的标准条款。然而,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完全没有体现出任何基于应用场景的逻辑。例如,一个涉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标准,其关键的“报废处理”要求可能被分散在了三个不同的、看似不相关的章节里,分别隶属于“原材料验收”、“生产过程控制”和“废物排放管理”这三个大类下。你必须对整个标准体系有深刻的预判,才能知道该去哪里寻找那个决定性的条款。如果这本书的编者能够站在一个实际操作者的角度,设置一个“全生命周期参考索引”,将这些分散的、但功能上紧密关联的条款链接起来,那该是多么便利的事情。现在的情况是,你需要反复翻阅前言、附录和正文的多个部分,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技术画像。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漠视,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份官方记录的备份,而非为提高工作效率而设计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所谓的“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5)”的出版物,坦白说,对我这个长期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我本来满心欢喜地盼着能拿到一份权威、全面、及时更新的国家标准参考资料,好让我能顺利推进手头上的一个技术升级项目。结果呢?拿到书后,第一感觉就是沉重,沉甸甸的,这重量可不只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负担。翻开目录,信息密度倒是挺高,但关键在于,这些标准条文的呈现方式简直是反人类设计。大量的引用和交叉参照,就像迷宫一样,如果你不是对每一个编号都了如指掌,就得像个侦探一样,拿着这本厚书满屋子找那“隐藏”在其他章节里的关键技术指标。更令人抓狂的是,2007年的修订版,在如今这个技术迭代速度快到令人眩晕的时代,其时效性简直是个笑话。我需要的是指导当前生产流程的最新规范,而不是一个可能早已被废止或大幅修订的历史快照。比如,关于材料强度等级的某些规定,我记得去年底行业内部就已经发布了新的指导意见,但这本“汇编”里找不到任何关于新材料特性的描述。这哪里是“汇编”,分明是一部需要配合大量额外资料才能勉强解读的“古籍”。对于需要即时决策的现场工程师来说,这种滞后的信息简直是致命的误导,耽误工作是小,引发质量问题才是大麻烦。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带有智能检索、版本控制和在线更新机制的数字平台,而不是一本印刷精美的、却在信息准确性上打了折扣的纸质砖头。

评分

从资源利用和环保的角度来审视这本“2007年修订-5”的实体书,我真的感到一丝浪费。首先是它过于庞大的篇幅,需要占用大量的书架空间,这对小型企业或个人办公室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其次,考虑到2007年的时效性问题,我们都知道国家标准委员会一直在持续发布和修订文件。这意味着,这本厚重的汇编在印刷完成的那一刻起,其内容的“保质期”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每次需要确认最新版本时,我们仍然不得不去官方网站进行二次核对,这使得实体书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它仅仅提供了一个“历史快照”。如果出版社能够认识到,在数字时代,纸质汇编的价值更多在于提供一个可供离线参考的、结构清晰的“入门指南”,而不是试图囊括所有细节,或许会更好。也许,可以将重点放在那些变化较慢的基础性标准和术语定义上,而将那些高频变动的、技术性极强的标准留给动态更新的数字平台。这本厚重的实体书,与其说是一本参考资料,不如说是一个昂贵且笨重的“历史遗迹”,它沉重地提醒着我们,信息载体的进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出版的反应速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