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36)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3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技术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5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46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8
字数:111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了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和“修订”卷两种版本。本分册为2008年修订-36,收入了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25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1项,推荐性国家标准24项,内容涉及机械、纺织、化工等领域。

目录

GB/T 6418-2008 铜基钎料
GB/T 6425-2008 热分析术语
GB/T 6444-2008 机械振动 平衡词汇
GB/T 6451-2008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T 6465-2008 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 腐蚀膏腐蚀试验(CORR试验)
GB/T 6466-2008 电沉积铬层 电解腐蚀试验(EC试验)
GB/T 6477-2008 金属切削机床 术语
GB/T 6483-2008 柔性机械接口灰口铸铁管
GB/T 6488-2008 液体化工产品 折光率的测定(20℃)
GB/T 6490-2008 水轮泵
GB/T 6498-2008 棉纤维马克隆值试验方法
GB/T 6500-2008 毛绒纤维回潮率试验方法 烘箱法
GB/T 6502-2008 化学纤维 长丝取样方法
GB/T 6503-2008 化学纤维 回潮率试验方法
GB/T 6504-2008 化学纤维 含油率试验方法
GB/T 6505-2008 化学纤维 长丝热收缩率试验方法
GB 6514-2008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涂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
GB/T 6529-2008 纺织品 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GB/T 6543-2008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T 6544-2008 瓦楞纸板
GB/T 6567.1-2008 技术制图 管路系统的图形符号 基本原则
GB/T 6567.2-2008 技术制图 管路系统的图形符号 管路
GB/T 6567.3-2008 技术制图 管路系统的图形符号 管件
GB/T 6567.4-2008 技术制图 管路系统的图形符号 阀门和控制元件
GB/T 6567.5-2008 技术制图 管路系统的图形符号 管路、管件和阀门等图形符号的轴测图画法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现代工程技术与管理实践精览 书名:现代工程技术与管理实践精览 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技术与商业环境中,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两大核心驱动力。本精览汇集了跨越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和管理学前沿的深度分析与实用案例,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经理、企业决策者以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操性的参考平台。本书摒弃了对特定年度国家标准条文的直接罗列和解读,而是聚焦于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原理、前沿技术应用、风险控制策略以及全球最佳实践的融合与创新。 全书结构清晰,内容涵盖从基础材料科学、先进制造工艺到复杂系统集成、前沿信息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并延伸至现代项目管理、供应链优化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多个维度。 --- 第一部分:先进制造与材料科学的革新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支撑现代工业体系的材料科学突破与制造技术的演进。我们着重分析了新一代材料在工程结构中的性能优化,以及智能制造系统如何重塑生产流程。 第一章:功能性新材料的结构应用与性能评估 本章详细考察了高性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中的应用潜力与挑战。重点讨论了材料的疲劳分析、蠕变特性测试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无损检测技术(NDT)确保关键部件的长期可靠性。我们引入了基于有限元分析(FEA)的材料失效预测模型,并对比了不同国际规范下对材料认证的侧重点,强调工程设计中对材料性能波动性的审慎评估。本章不涉及具体国家标准对材料分类或检测频率的直接规定,而是侧重于如何应用先进的材料表征技术(如TEM、SEM-EDS)来验证设计假设。 第二章:智能制造与工业物联网(IIoT)集成 本章聚焦于“工业4.0”背景下的制造系统转型。探讨了如何构建高效的柔性制造单元(FMS),以及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在实时过程监控中的作用。重点剖析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模拟复杂生产线、优化设备调度和预测性维护中的实际案例。内容的侧重点在于 IIoT 架构的设计原则、数据安全协议的选择,以及算法在工艺参数自适应调整中的应用,而非针对特定工业设备接口或数据交换格式的国家规范。 第三章:精密加工与增材制造(AM)的工艺控制 探讨了超精密加工技术(如微米级车削、激光切割)中的刀具路径优化与热影响区控制。在增材制造方面,本章深入分析了金属3D打印(SLM/EBM)中的残余应力管理、晶粒结构控制,以及后处理(如热等静压HIP)对最终力学性能的影响。我们提供了一套基于工艺窗口(Process Window)的质量控制框架,用于指导工程师在不同AM技术间进行选型决策。 --- 第二部分:复杂工程系统设计与集成管理 现代工程项目往往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与大规模的系统集成。本部分着重于如何通过系统工程方法论(SE)来管理设计复杂性、控制接口风险。 第四章:系统工程方法论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 本章系统阐述了从需求获取到系统验证与确认(V&V)的完整生命周期管理框架。强调了功能分解、架构设计和接口控制文档(ICD)的重要性。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有效的需求可追溯性矩阵(RTM),并展示了基于“V”模型的不同阶段的评审标准与关键交付物,旨在提升项目初期规划的严谨性。 第五章:工程设计中的可靠性、可用性与可维护性(RAMS)分析 本章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可靠性工程融入设计初期。内容包括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马尔可夫模型评估系统在复杂工况下的动态可靠性。重点讨论了维护策略的优化,如从被动维护转向基于状态的预测性维护(CBM)的实施路径和效益评估模型。 第六章: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决策支持 超越传统的进度和成本管理,本章聚焦于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管理。介绍了蒙特卡洛模拟在评估项目时间、成本偏差区间中的应用,以及风险量化技术(如敏感性分析)在识别关键风险驱动因素时的作用。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风险应对(规避、转移、接受、减轻)流程,适用于跨国、多承包商合作的大型基建或研发项目。 --- 第三部分:可持续性与环境工程前沿 本部分关注工程实践如何响应全球对环境责任和资源效率的更高要求,探讨了绿色设计原则与生命周期评估(LCA)的集成。 第七章:全生命周期评估(LCA)与绿色工程设计 本章详细介绍了LCA的四个核心步骤(目标与范围定义、清单分析、影响评估、解释),并展示了如何利用LCA软件工具量化设计方案在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影响。重点在于如何在设计决策中平衡初始投资成本与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而非对具体环保排放限值的罗列。 第八章:循环经济原则在工程系统中的实践 探讨了“摇篮到摇篮”(C2C)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工业共生网络构建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可拆解性(Design for Disassembly)、材料回收路径的规划,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产品寿命和提高材料利用率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 第四部分:管理与合规的全球视野 本部分从战略和组织层面探讨如何有效管理技术资源与符合国际商业规范。 第九章:敏捷与精益管理在工程交付中的融合 分析了敏捷方法论(如Scrum、Kanban)如何适应需求快速变化的高科技研发环境,同时论述了精益思想(消除浪费)如何与传统的瀑布式工程项目管理相结合,形成混合交付模式。本章提供了实际操作指南,指导团队在严格的工程规范下保持开发速度和灵活性。 第十章:知识产权(IP)与技术转让中的法律与商业考量 本章从工程管理的角度审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商业化。探讨了专利申请策略、技术许可协议的关键条款,以及在跨文化技术合作中如何有效管理技术秘密和保密义务,以确保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不受侵蚀。 结论 《现代工程技术与管理实践精览》通过聚焦原理、方法论和前沿应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超越特定法规框架的视角,帮助构建适应未来挑战的、高效且可持续的工程与管理能力。本书强调的是“如何思考”和“如何解决问题”,而非简单地查阅和遵循既定规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36)》的厚度着实让人望而生畏,光是掂量一下,就能感受到那沉甸甸的重量,里面似乎凝聚了无数技术细节与规范的精髓。我当初是抱着极大的热情购入的,主要目的是想系统地梳理一下当时在建筑材料领域新旧标准交替时期的技术要求。然而,实际翻阅起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座信息密度极高、索引系统复杂到需要专门训练才能掌握的庞大图书馆里迷路。每一页都充满了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数字,以及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查找一个关于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的具体参数,我光是追踪引用的标准号和附录,就花了几乎一下午的时间,最终才勉强定位到那个关键信息。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显得极为保守和传统,虽然这符合其权威性文件的定位,但阅读体验上确实有待商榷。它更像是一部供人查阅、而非供人阅读的工具书,如果你想从中获得任何连贯的叙事或轻松的知识吸收,那恐怕要大失所望了。它更像是工具箱里的一把扳手,你只有在特定螺栓拧不紧的时候才会去寻找它,平时根本不会想把它拿出来翻翻。

评分

这部汇编带给我的最深感受,或许是它所代表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行业管理风格——强调自上而下的统一性和绝对的权威性。阅读它,你感受到的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指令感,每一个条款都带着不容商量的力度。这在确保国家基础设施和产品质量的底线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种风格也无形中限制了对技术细节进行多角度、跨领域对比研究的便利性。例如,某项材料性能标准,它可能与紧邻的另一标准体系在某些接口处存在微妙的兼容性问题,但在这本汇编里,这些标准是割裂开来展示的,你需要自己去搭建起它们之间的关联网络。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零件清单,而不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设计蓝图。对于渴望理解标准之间相互作用、构建更具弹性和前瞻性技术体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规范,但却鲜少引导你进行更高层次的、融会贯通的思考。它完成了“告知”的使命,但尚未完全达到“启发”的境界。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长期在制造业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对国家标准这类官方汇编的期望值其实是比较高的,我希望它不仅是标准的堆砌,还能提供一些修订背后的逻辑和技术演进的脉络。遗憾的是,《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36)》在这方面给我的感受是相当“干涩”的。它就像一个极其忠实但缺乏温度的记录者,把“是什么”写得清清楚楚,但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阐释却寥寥无几。我特别想了解2008年那次修订中,哪些技术指标是基于国际接轨的考量,哪些又是针对国内特定环境的优化,但翻遍了前言和总则,也只找到了一些官方的套话。这使得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如果遇到标准冲突或灰色地带时,缺乏一个可以回溯的理论支撑。这种纯粹的规范罗列,虽然保证了法律上的有效性,但在促进技术理解和创新方面,作用就显得比较有限了。它要求读者本身就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能自行脑补出标准背后的复杂技术博弈。

评分

这部汇编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坦白说,与它所承载的国家权威性信息是有些不太匹配的。我们知道,这类工具书需要频繁地被翻阅、被标记、甚至要承受工作环境中的一些磨损。但这本汇编的封面材料似乎并不太耐用,用了没多久就开始出现边缘卷曲和轻微的脱胶现象,这对于一个需要长期保存和参考的资料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缺陷。内页的纸张虽然不透墨,但韧性一般,我尝试用荧光笔做标记时,能够感觉到纸张有些许的拉伸感,担心用力过猛会撕破。而且,由于其内容庞大,整本书的开本设计也显得略微笨重,不太方便携带到施工现场或偏远的测试点进行实时比对。如果能采用分册装订,或者使用更坚固耐磨的材料来制作外壳,哪怕成本略微增加,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把它带在身边“战斗”的用户来说,实用价值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现在的版本,更像是图书馆里静置的参考书,而非一线工作者的得力助手。

评分

从信息检索的角度来看,这份2008年的修订版在索引系统的构建上,暴露出那个年代技术资料编制的某些通病。尽管它试图通过目录和附录来组织数以千计的标准条文,但实际操作中,那种“关键字定位”的效率远低于现代数字化的检索系统。我经常需要通过查阅好几层级的目录树才能找到我需要的那个特定试验方法标准,而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因为目录标题的模糊性而走入歧途。而且,由于是纸质汇编,任何细微的更正或废止信息,都无法做到实时更新。这意味着,如果你手头这本是2008年的版本,你必须同时拥有后续历年的所有补充说明和勘误表,才能确保你引用的标准是现行有效的。这种“版本链”的管理,对于依靠这份汇编开展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构成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潜在的合规风险。它在信息动态性方面,完全无法与后来的电子数据库相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