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商朝灭亡和周朝的建立、“耽乐之从”和“酒池肉林”、丧众与焚廪、攘窃神坛与太师、少师奔周、商末与东夷的长期战争、文王访贤、牧野之战与“利簋”的发现、兵家之祖姜尚、周人灭商的重要同盟军——羌族、西周的兴起和发展、从后稷到古公这段历史谈起、公刘居豳、古公居岐建周国、文丁杀季历、先周文化探索、周原的宗庙和宫殿遗址等等。
作者简介
王宇信,1940年5月生于北京市平谷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考入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学商史专业研究生,师从胡厚宣先生。曾先后担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民间收藏品鉴定委员会顾问等。主要论著有《甲骨文合集》(合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合著)、《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西周甲骨探论》、《甲骨学通论》等及论文数十篇。
特邀顾问简介:
白幼蒂,北师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历史教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编委,《中国考试》杂志学科组特约编委。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新课标历史教材编写组成员。
特邀编辑简介: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王海琳,北京十四中历史高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读本(史话分卷)》丛书是目前所见学生历史读物中最好的。一是丛书的各单本作者都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二是丛书的内容深浅适中,既体现了大纲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很适合学生阅读。同时,《西周史话》也适合老师们作为资源来储备。
——白幼蒂(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编委)
本套丛书是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编辑的,扣住了教学大纲,既体现了教学重点,又有适当的延伸,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很有必要,是一套质量很高的学生课外读物。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国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编撰者之一)
此书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学术融为一体,既有严谨治学态度、科学辩证唯物史观,又能够栩栩如生描述再现一个过去,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层面要求,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对于青少年学习、探究历史,《中国读本(史话分卷)》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目录
开头语——略说西周
第一章 商朝灭亡和周朝的建立
(一) “耽乐之从”和“酒池肉林”
(二) 丧众与焚廪
(三) 攘窃神坛与太师、少师奔周
(四) 商末与东夷的长期战争
(五) 文王访贤
(六) 牧野之战与“利簋”的发现
(七) 兵家之祖姜尚
(八) 周人灭商的重要同盟军——羌族
第二章 西周的兴起和发展
一、从后稷到古公这段历史谈起
(一) 后稷种百谷
(二) 公刘居豳
(三) 古公居岐建周国
(四) 文丁杀季历
(五) 先周文化探索
(六) 周原的宗庙和宫殿遗址
(七) 西周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
(八) “八卦”与传说中的美里遗址
二、周公东征和穆王西行
(一) 建立“三监”
(二) 周公东征和“保卣”铭文
(三) 周初的大规模分封
(四) 营建成周和“何尊”的发现
(五) 内服“卿事寮”与外服“诸侯”
(六) 周公制礼作乐
(七) 成康之治
(八) 昭王南征而不复
(九) 穆王西行和《穆天子传》
(十) “史墙盘”——西周前期历史的见证
(十一) 西周初期冶铜业的新发展和青铜器
三、西周的社会生活
(一) 匹马束丝与五个奴隶
(二) 千耦其耘
(三) “公田”与“私田”
(四) 《豳风·七月》和农夫的生活
(五) 畜牧与渔猎
(六) 手工业的发展
(七) “周道”、“周行”与西周的交通
(八) 商业与货币的发达
(九) “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
(十) 《吕刑》和“训匜”
(十一) 天命与敬德
四、西周的遗迹和青铜器
(一) 丰、镐二京位置的确定和重要发现
(二) 洛阳与东都洛邑
(三) 浚县辛村的卫国墓地
(四) 燕国铜器和燕都北京
(五) 曲阜鲁国故城
(六) “宜侯矢簋”和周初的吴国
(七) 两个从地下挖出来的古国——矢国与强国
第三章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一、从厉王流彘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一) 恭王、懿王、孝王、夷王时期的周王朝与“虢季子白盘”
(二) 召公谏“弥谤”
(三) 厉王流彘与“盨”
(四) “共和行政”
(五) “宣王中兴”
(六) “驹父盨”的发现与宣王征淮夷的长期性
(七) “不藉千亩”和“料民于太原”
(八)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九) 平王东迁和秦《石鼓文》
二、“一叶惊秋”——旧制度母体中孕育的新因素
(一) 裘卫四器与土地租让
(二) 匡与智的一场官司
(三)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
(四) 周原的铜器窖藏
(五) “变风”、“变雅”与社会变动
结语 西周灭亡话东周
附录一 周世系表
附录二 西周大事记
精彩书摘
微子启几次劝谏商纣王,毫无作用。他看到商王国离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真想一死了事,以免国破家亡,沦为周人的奴隶。但太师却劝他说:“老天爷让纣这个败家子来糟蹋殷国,看来商朝气数已尽,存在不了几天了。如果你的死能挽救颓势,复兴商朝,那倒也还值得。但如果国家照样灭亡,死又有什么价值?依我看,还不如找个地方躲一躲呢!”……另一个贵族箕子,发现朝廷上不见了微子,心里早已明白是怎么回事,怕多说话招来横祸,便装疯卖傻,与奴隶们搅在一起,结果还是被纣王关了起来。
贵族比干听到微子逃跑、箕子疯了的消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长叹一声说:“为人臣的看到国君有错误而不去谏阻,是不忠心的表现。怕被杀死就不敢说真话,是不勇敢的表现。只有看到国君有错就谏阻,不采纳我的正确意见就以身殉职,这才是真正的忠于君王!”他就抱着这样必死的决心,在纣王面前整整劝说了三天而不离去。纣王虽然心里早就烦透了这个敢于犯颜直谏的比干,但却假惺惺地说:“我今后应该怎么做呢?”比干说:“您要爱护百姓,多做善事,不要侈靡过度!”纣王听了以后,气得暴跳如雷,说:“我听人说,绝顶聪明人的心与众不同,是不是你的心有七窍,才敢这么大胆?”下令把比干处死,并残忍地挖出他的心剖开看个究竟。
比干惨死的消息,震动了商王朝的朝廷内外。太师、少师看到商朝的重臣一个个被杀的杀,关的关,逃的逃,知道商纣王已不可救药了。为了免遭横祸,悄悄地把宗庙里的祭器和各种乐器收拾起来留作见面礼,急忙投奔周国去了。
纣王时期,广大平民的破产和反抗,说明商朝末年阶级矛盾的进一步加深和激化。而不少大奴隶主贵族的被杀和出走,说明奴隶主阶级再也没有能力继续对商王朝统治下去了。奴隶主阶级纷纷作鸟兽散,600多年的商王朝已经是衰微破败,就要瓦解了。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中国读本:西周史话》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内容不涉及《中国读本:西周史话》本身,而是描述另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 --- 《帝国曙光:秦汉风云录》 本书概述 《帝国曙光:秦汉风云录》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秦汉时期的通史性著作。它不仅梳理了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间,中华大地从分裂走向统一,再到帝国盛极而衰的全过程,更着重于剖析这一关键时期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结构乃至社会心理层面留下的深远烙印。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清晰、立体且充满张力的秦汉画卷,揭示这个“奠基时代”如何塑造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文明的基本形态。 第一部分:秦的铁腕与帝国的初创(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秦始皇嬴政这位极具争议的君主。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功过评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秦的统一战争的战略布局与军事技术优势。重点分析了秦朝如何通过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一制度的创设不仅是政治权力的集中,更是中央集权国家形态的首次成熟实践。 在制度建设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秦朝在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标准化措施的巨大历史意义。这些措施不仅加速了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也为后世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奠定了物质与符号基础。 然而,秦朝的迅速衰亡是本书不容忽视的重点。通过对“严刑峻法”的社会成本分析,特别是“焚书坑儒”对知识阶层和思想自由的压制,本书探讨了秦政权内部的张力及其与底层民众的矛盾激化过程。阿房宫的修建、长城的绵延,这些浩大的工程如何透支了帝国的根基,成为理解秦亡的关键线索。作者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比对,重构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逻辑,将其视为对过度集权和严苛统治的必然反弹。 第二部分:汉承秦制与儒家精神的重塑(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对秦朝过度集权的修正与调适。本书将刘邦建立的西汉政权定义为“吸取教训的再出发”。在初期,汉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策略,恢复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一度实行“郡国并行制”,试图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需求。 核心章节集中探讨了汉武帝时期帝国的全面扩张与体制的最终定型。本书详细分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不同于以往将此视为思想的禁锢,本书认为,汉代儒学的官方化,实际上是将原本松散的道德哲学体系,转化为了一套服务于中央官僚体制的意识形态框架。这套框架提供了官员选拔(察举制的前身)、社会伦理以及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有效地弥合了秦朝留下的社会裂痕。 军事层面,本书细致描绘了汉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长期对抗。从“和亲”政策的无奈转向卫青、霍去病的大规模远征,展示了汉朝国力与军事思想的成长。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不再被简单视为贸易路线,而是被视为一种主动的“地缘政治扩张”,它不仅带来了财富,也深刻影响了中原王朝的边疆观和世界观。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光武中兴(东汉:公元25年—220年) 东汉的建立,被视为一次士族阶层的回归与权力结构的再平衡。本书深入剖析了“光武中兴”的内涵,指出刘秀政权的根基在于对地方豪强士族的有效笼络与合作,这使得东汉初期展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景象。 然而,这种基于士族合作的结构也埋下了东汉后期衰落的种子。本书着重分析了外戚、宦官与士大夫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如何架空了皇权。土地兼并的加剧,使得大量自耕农破产,流离失所,形成了庞大的“无业游民”阶层,这为后来的黄巾起义提供了社会土壤。 在文化思想方面,东汉后期“清议”之风的兴起,以及玄学思潮的萌芽,被视为知识分子对僵化政治环境的一种精神逃离。这些思想的流动,预示着旧有儒家意识形态已难以维系统一帝国的运转。 第四部分:黄昏与分裂的序曲 本书的尾声描绘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历史图景。从张角发动的黄巾之乱,到董卓的专权,再到地方军阀的崛起,本书将此阶段视为秦汉大一统体系的全面解体。它不仅仅是权力真空的体现,更是中央集权制度在面对极端社会危机时,其自身僵化性的最终体现。 《帝国曙光》的价值在于,它将秦汉置于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发展序列中进行考察,展现了这个“帝国时代”如何建立、如何巩固,又如何在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压力下走向终结。它不仅是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一部关于权力、制度与社会心态变迁的深度研究。通过对政治博弈、思想流变和经济基础的全面梳理,本书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第一形态”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