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收录最完备:收录桂林石刻文献一千七百馀件,其中近两百件为整理者亲身踏勘,首次公布。
●体例最科学:沿用了传统金石学著作的体例,按时序排列、著录刊刻时间、出土地点、尺寸、书体等详细信息,同时有所突破——释文校勘记、石刻作者简介,并编制了人名索引。
●校勘最详实:首次对桂林石刻文献进行全面的释文,并以传世的文本文献进行参校,除了金石学研究之外,极大地便利了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学者使用,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
●辨识最精确:所收石刻,均经过整理者亲身踏勘,详细标注访碑时间、存佚情况,不仅释文更为准确,关于存佚的著录对于考察桂林石刻的存世状况、湮灭时间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桂林地处西南冲要,为文化、教育、经济、政治、军事的核心地域,是人文苍萃之区,太守颜延之早有“峨峨郛邑”之咏。桂林由于多山多石,多岩多洞,山水优美,人口集中,且具流动性,文人墨客前踵后继等关系,石刻文献(主要指碑碣和摩崖)极其发达,成为我国石刻文献发展的一个特别集中、成就突出、独具特性的地区,虽然其发展谈不上很早,但却十分充分,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数量上都可以这样说,因此,不时有人会关注到她。
作者简介
杜海军,男,1957年生, 文学博士,河南省内黄县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古代文学毕业。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重点社会科学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宋、元文学和戏曲史与戏曲文献研究。著作有《吕祖谦年谱》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凡例
南朝
欧阳景熙地券宋明帝泰始六年(470)
秦僧猛地券齐武帝永明五年(487)
隋
昙迁题栖霞洞隋文帝开皇十年(590)
唐
佚名栖霞洞题字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善兴寺舍利函记唐高宗显庆四年( 659)
有邻中规等五人隐山题记唐高宗咸亨元年(67o)
佚名西山题记唐高宗上元三年(676)
李寔西山造象记唐高宗调露元年(679)
安野郍罗家山题记唐中宗景龙三年(709)
颜真卿题逍迁楼唐代宗大历五年(770)
韩云卿撰平蛮颂并序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
韩云卿撰舜庙碑并序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郑叔齐撰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王激道树虞山题记唐代宗大历六年(771)
孟简读书岩题记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孟简等五人栖霞洞题记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马日温等三人迭彩山题记唐宪宗元和九年(814)
释怀信觉救等六人玄岩题记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
释怀信栖霞洞题诗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
昊武陵隐山游记唐敬宗寅历元年(825)
李渤南溪诗并序唐敬宗寅历二年(826)
李涉南溪玄岩铭并序
李渤留别隐山诗唐文宗太和元年(827)
李渤题隐山六洞名
李渤南溪山题少室
元晦迭彩山记唐武宗会昌四年(844)
元晦于越山记
元晦四望山记
元晦题迭彩山
元晦题四望山
李珏等华景洞题记唐武宗会昌五年(845)
宋伯康还珠洞造象记唐宣宗大中六年(852)
赵格刘虚白等三人还珠洞题记唐懿宗咸通四年(863)
张浚刘崇龟得杜鹃花唱和诗唐昭宗干宁元年(894)
曹楚玉母西山造像记
尹三归西山造像记
陈对内西山造像记
梁今义西山造像记
李兴合家西山造像记
……
五代
宋
精彩书摘
杨舜民撰修城碑阴记
碑阴记。(篆额)
碑阴记。
广西,古南越地,当楚越之交,秦汉为南郡。史禄开灵渠,漕运乃通。历代更革不一。隋废始安郡为桂州总管府,置大使。唐因其旧,寻改大都督府,后又升为节镇。宋置经略安抚司。
国家混一寰宇,建元帅府,立廉访司,以轧劾一道。稽之分野,则唐僧一行、宋苏文忠公诸说,以湘南为鹑尾之次,桂林当轸十一度。其论乃有所据。我朝承平百年,蛮夷率服,城池稍以废弛。至正十有一年,监宪伊勒济呼乜儿吉尼公宪副是邦①。明年,淮右盗起,湖广不守,贼遂人湖南,衡、永皆警,岭海震动。公谕众曰:“八桂根本,一十六州,国保于民,民保于城。”乃议建筑城池,以为设险守国之要。遂捐俸于官,贸易海鹾,积以岁月,息倍至万,经制之费,皆出于此。以至正十二年冬十月甲子鸠工②,军民就役者五千余人。自北而东,由南而西,城广袤三千七百丈。监筑官吏分命督役,人各赋四十丈,凿石于山,督工吏士凡二百余人,计日取石皆有数。工匠及军民充夫役者,日给盐折钱一百文、廪米三升。凡城内外自顶至踵,皆甃以大石,渖米为膏,炼石为灰,捣如瑾坭,涂泽其中。城两厢皆砌石三重,基址坚厚,自下树石,栉比而上,端方周正,文理致密,缭绕周回一十余里.起于东北宝积山连风洞,因山为城,增卑益高。筑女垣、建睥睨各数十百丈。东为就日门,又东为癸水门、为行春门。又正东为东江门,正南为安速门、为通明门。左马掖门,以达东江门。又南为小南门。又西为丽泽门、为西成门。西北为宝贤门。正北为迎恩门、为安定门、为拱辰门、为镇岭门。城门皆建楼阁,设闉阁。其最大者为逍迁楼。下各为磴道,以便登陟。团敌为台者三十九,台上建楼,楼皆外向,以便观览。团敌之中,又其大者,建雄边楼,城门楼阁,其高广又倍之。守城吏士为周庐五十三所,以庇风雨。城上垒陴外向,皆有箭眼。内亦设女墙,以防坠佚。城之颠面,皆砌以砖石,其平如砥,外筑阑马墙以护城。轮奂一新,雉堞相望,流水萦带,羣山耸立,长虹夭矫,烟云相连,诚一道之伟观也。
肇基于至正丙申之冬,竣事于庚子岁之八月,凡一岁耕获之时休暇,以恤民力。以实计之,四年而克成厥事,其勤可谓至矣。
城以丈计,三千七百有奇。城高二丈有奇。城面阔三尺有奇③。以丈计,当用之石一千余枚,为石三百一十万八千有奇。
工石之工以日数之,六十三万五千五百有奇。
军民夫役之在官者以日数之,一百二十四万六千四百有奇。
城台之楼以间数之,一百七十五楹有奇。
竹木之数计百余万。
灰与米和而为膏,计米四千八百五十石有奇。灰以石计,三十余万有奇。
瓴甓之数,三千万有奇④:
金铁之用,以斤计之,一十万三千八百有奇。
财用之广,盐以引计,九千九百有奇。折缙钱三十九万一千七百有奇。
军民之役于官者,佣工糜稍为米三万一千七百二十石有奇,犒赏之用不在数焉。其费可谓大矣。
是役也,官吏督工役者一百七十八人,工石之工一千二十七人,竹木之工一百一十八人。取石于山,监临官吏二十七人,吏卒四十人。
惟百执事之骏奔,兵若民之効力,其勤劳之至,四年于兹。城筑大事也,不可以不书,爰命备述其事,勒之碑阴云。
……
前言/序言
石刻文献在我国先秦已有发展,是文献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这类文献在我国历史上早就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四库全书总目》称梁元帝已开始辑录碑刻之文成《碑英》一百二十卷,“是为金石文字之祖”(《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六《集古录提要》)。桂林地处西南冲要,为文化、教育、经济、政治、军事的核心地域,是人文苍萃之区,太守颜延之早有“峨峨郛邑”之咏。桂林由于多山多石,多岩多洞,山水优美,人口集中,且具流动性,文人墨客前踵后继等关系,石刻文献(主要指碑碣和摩崖)极其发达,成为我国石刻文献发展的一个特别集中、成就突出、独具特性的地区,虽然其发展谈不上很早,但却十分充分,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数量上都可以这样说,因此,不时有人会关注到她。宋代王象之的《舆地碑记目》卷三已经记载了唐代静江府韩云卿的《平蛮颂》、柳宗元的《訾家洲亭石记》、韦宗卿的《隐山六洞记》等。以后有张鸣凤《桂胜》,汪森编《粤西诗载》(二十四卷附词一卷)、《粤西文载》(七十五卷)、《粤西丛载》(三十卷),谢启昆编《粤西金石略》。刘玉麐的《粤西金石录》(佚,未知是著录还是文录),各家《广西通志》,清代杨翰《粤西得碑记》,以及《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皆有著录。民国至今更多,如林半觉《广西石刻志稿》、《广西历代碑目》、《广西石刻展览特刊》、《桂林明清碑目录》、《桂林石刻诗抄》,张祥河《桂胜集》,张益桂《桂林石刻》、《广西石刻人名录》,广西民族研究所编《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广西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数据集》等。
煌煌史册,翰墨流芳: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精选系列 卷一:先秦诸子精粹与早期思想探源 本卷汇集了先秦时期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诸多重要文献,力求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提供精准的校注与精炼的导读。内容聚焦于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伦理观念的深远影响。 一、《论语》、《孟子》与儒家学说的早期发展: 详细辑录了孔子及其后学言行的原始记录,并辅以汉代经学家(如郑玄、王肃)的早期训诂成果,探讨“仁”、“礼”、“义”等核心概念的流变。孟子的“性善论”与“民贵君轻”思想,在本卷中以与杨朱、墨家思想的对比方式呈现,展现了战国思想的激烈交锋。特别收录了部分出土竹简文献中与传世文本相互印证的段落,力求还原早期儒学的面貌。 二、道家自然哲学的源流:《道德经》与《庄子》精校本: 重点呈现了老庄思想中关于“道”的本体论探讨,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超越态度。对《道德经》中的易混淆字词(如“朴”、“玄”、“复”)进行了多版本比对,并附录了魏晋时期玄学家对这些章节的注解摘要,便于读者理解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庄子的寓言故事部分,在保持其文学魅力的同时,对典故的出处和典故所指代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详尽考证。 三、法家、墨家与兵家思想的体系化: 卷中收录了《韩非子》、《墨子》、《孙子兵法》的代表性篇章。法家部分着重解析了“法、术、势”三者的结合逻辑,及其对秦朝统一体制构建的理论支撑。墨家部分,不仅涵盖了“兼爱”、“非攻”的伦理主张,更详尽地整理了墨家在工程技术(如墨家机关术)方面的记述,力求体现其“实用主义”的特点。兵法部分则侧重于战略思想与地缘政治的关联。 四、早期史学与文献学的萌芽: 辑录了《尚书》、《周易》中的重要篇章及先秦盟誓文书的残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语源学分析,展示了上古汉语的语音和词汇特征。同时,收录了《左传》、《国语》中描绘的重大历史事件,并附注了重要的地理坐标和时间节点考证,为理解后世史学叙事奠定了基础。 --- 卷二:汉唐典章制度与文学艺术的集大成 本卷聚焦于中国历史上制度最为完备、文化最为鼎盛的汉代至唐代。通过对官方文书、制度汇编、文学名篇的细致梳理,展现这一时期在中央集权、学术规范及审美趣味上的重大突破。 一、汉代经学、律令与史学规范: 详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官方学术形态。重点收录了《汉书·艺文志》的关键信息,并结合出土的居延汉简、张家山汉简等材料,对汉代的律令、户籍、田制等制度细节进行了复原和阐释。对《史记》的叙事结构及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精神进行了深入分析,展示了司马迁在人物传记方面的卓越成就。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转型与思想交融: 探讨了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及与玄学的碰撞。本卷精选了王羲之、谢安等人物的书法尺牍片段,并附带了对“竹林七贤”文学风骨的考察。特别是对南北朝时期不同地域的丧葬制度、服饰规范等社会风俗的记载进行了整理,以期呈现大分裂时代下文化多元并存的图景。 三、盛唐气象:诗歌、乐律与国家叙事: 集中展示了唐代诗歌的巅峰成就,不仅包括李白、杜甫的代表作,更侧重于边塞诗、田园诗等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及其社会背景。收录了唐代科举考试的范文选段,以窥见当时的文学标准。制度方面,着重梳理了《唐律疏议》的结构和核心原则,分析其对后世法制的影响。同时,附录了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图说及相关碑刻记载,直观展现盛世的格局。 四、敦煌莫高窟的文献价值(非图像类): 辑录了部分敦煌文书中的世俗契约、户籍记录、佛经抄本(仅文字部分),这些一手资料反映了唐宋之际西北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宗教信仰的世俗化倾向。 --- 卷三:宋元明清的士大夫文化与技术典籍的成熟 本卷聚焦于宋代商业革命、理学兴起至明清学术范式的转变。内容侧重于市民文化、科学技术记录以及地方志的编纂规范,展现了早期近代化思想的萌芽。 一、宋代理学、科技与市民生活: 详尽整理了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家的核心语录,并辅以对佛家心学思想的反向论证,以明确宋明理学的思想脉络。科技方面,重点收录了宋代农书(如《齐民要术》的节选)和工匠手册中的技术描述,尤其是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和火药配方的文字记录的精准考据。市民生活方面,辑录了宋代《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中的市井风俗记载,展现商业繁荣的细节。 二、元代民族交融与文化整合: 考察了元代官修正史的编纂特点,以及戏曲艺术(元曲)的兴起对白话文普及的影响。收录了部分涉及农田水利、驿站制度改革的诏令文本,分析了元代在疆域管理上的创新。 三、明代心学、内阁制度与地方志: 深入分析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实践及其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内阁制度部分,通过内阁首辅的奏疏节选,剖析了明代皇权与相权的微妙平衡。重点辑录了明代规范性地方志的体例要求,并选录了数部重要方志中关于山川形胜、物产、人物的记述,体现了对“存实”的追求。 四、清代考据学与学术分流: 展现了乾嘉学派对文献源流的严谨考辨方法。收录了阎若璩、惠栋等学者对古籍文本校勘的成果摘要。技术典籍方面,精选了清代关于历算、水利工程(如黄河治理)的官方报告,展示了经验主义科学在此时期的最高成就。同时,收录了部分晚清政治思潮的早期讨论文本,预示着近代转型的来临。 总结: 本《煌煌史册,翰墨流芳: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精选系列》(共三卷),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断代的核心文献进行精选、校注与归类,构建一个跨越先秦至清末的、以文本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其选材注重官方制度、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与技术知识的相互印证,提供的是一套宏观的文化史阅读框架,而非针对特定地域性考古遗存(如石刻碑文)的专门汇编。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对经典文本的系统性重读,理解中国历史核心概念的形成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