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青釉瓷
第二章 白瓷
第三章 黑釉瓷
第四章 酱釉瓷
第五章 彩瓷
第六章 刻印花瓷
第七章 三彩、单双色釉陶与素烧陶
第八章 工具、模具与窑具
第九章窑炉
第二部分论 文
唐代北方白瓷与邢窑
唐·陆羽《茶经》之“邢不如越”辩
邢窑与邢瓷研究回顾
临城磁窑沟窑址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河北高邑北焦唐代瓷窑遗址调查
临城县新发现两处金元时期瓷窑遗址
安徽省出土的邢窑白釉瓷器
关于邢窑窑址的定位范围问题
……
邢窑陶瓷收藏情况一览表
邢窑学术研究情况一览表
编后记
我刚翻完这本专门讲龙泉窑青瓷的图录,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宋人洗礼”。龙泉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那如玉般的釉色,尤其是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粉青”和“梅子青”的微妙变化。这本书的摄影水平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它似乎捕捉到了那种“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意境,使得书中的图片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作者对龙泉窑釉层的厚度、流动性以及开片的研究非常细致,甚至引入了现代材料科学的一些术语来解释釉料的粘滞性和烧成过程中的物理变化,让读者可以从更理性的角度去欣赏这种“天成”之美。不过,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它在讨论南宋中晚期龙泉窑的器型“素化”趋势时,未能充分挖掘背后的哲学思辨,比如理学思想对极简主义审美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视觉盛宴,是任何喜爱青瓷的人都应该拥有的案头书,它不仅仅是图鉴,更像是一部关于光、色与质感的视觉论文。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关于宋代磁州窑装饰技法的大胆推测去的。磁州窑这种民间色彩浓厚的瓷器,历来研究资料就偏向于描述性而非解释性,这本书却尝试用更科学的视角去解构那些奔放的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等工艺。作者对“刻画填黑”和“印花敷彩”的界限划分,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列举了许多模糊地带的实例进行论证,让人读完后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认知。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很有特色,它将纹饰的局部放大图和器物全貌图并置,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对话感,突出了民间艺术的粗犷与精致并存的特点。唯一的遗憾是,在讨论磁州窑与周边窑口(如定窑、耀州窑)的相互影响时,论述略显单薄,似乎更侧重于窑口自身的内部发展序列。不过,对于我这个专注于金元时期北方民窑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充满思辨性的平台,值得反复研读其中的论点。
评分这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拿的出来的那种厚重感,让我对它所承载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主要关注的是明代中晚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尤其是永乐到宣德时期的那种苏麻离青带来的浓郁钴料效果。这本书对那个时期的青花“标准器”收录得非常全面,每一件的款识细节处理得也很到位,对比了好几本书,它对“一水金”那种特定色泽的描述,算是比较到位了。作者在探讨青花纹饰的演变时,穿插了一些当时官窑制度和民窑竞争的社会背景分析,这让原本枯燥的工艺史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它对“斗烧”现象的讨论,即不同温度和气氛下对钴料发色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写得深入浅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门道。当然,对于一些流散海外的重要藏品,这本书似乎未能完全涵盖,可能受限于版权或征集难度,但总体而言,它为我梳理了那个黄金时代的核心脉络。翻阅时,总能发现一些以往忽略的细节,比如某件盘口微微上翘的角度,或是底足修足的细微差异,这些都是区分真伪和断代的关键线索。
评分这本关于晚清民国时期外销瓷的研究专著,角度非常新颖,完全跳出了传统“官窑衰落”的叙事窠臼。它将重点放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景德镇如何迅速适应西方市场需求的复杂过程。书中详细分析了当时欧洲流行的洛可可、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等西方装饰风格是如何被瓷匠们“翻译”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的,例如那些维多利亚风格的人物肖像和繁复的花卉边框。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出口通关文书和订货单据,重建了外销瓷的生产链条,这部分数据支持非常扎实。特别吸引我的是关于“克拉克瓷”在西方被误读和再创作的章节,它揭示了文化交流中的“失真”与“再创造”的魅力。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专注于某一类器物,但实际上它探讨的是一个宏大的全球贸易背景下的手工业转型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的商业史纪录片,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
评分最近淘到了一本关于宋代定窑瓷器的图册,简直是意外之喜!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下了不少功夫。书中的图片质量尤其值得称赞,那些象牙白釉色的光泽、灵动秀雅的刻花和印花纹饰,通过高清的印刷,仿佛能触摸到瓷器本身的温润质地。特别是对那些传世名作的特写镜头,连釉面细微的开片和支钉痕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者和资深爱好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视觉资料。书中对定窑不同时期、不同器型的发展脉络梳理得颇为清晰,从早期的粗犷到后期的精细,再到晚期受五代遗风的影响,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器物罗列,而是试图挖掘出背后的工艺变革和社会审美变迁。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个人非常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窑址考古发掘的一手资料,比如胎土成分分析或者釉料配比的探讨,虽然书中也提及了技术层面,但总觉得可以更深入一些,毕竟定窑那种“泪痕”般的釉面效果,背后隐藏的烧造奥秘令人着迷。不过,撇开这些个人偏好,这本书在普及定窑艺术成就方面,无疑是一部兼具学术严谨性与视觉享受的佳作。
评分太给力了,速度快而且很有面子
评分印刷精致,颜色准确。好书
评分印刷精致,颜色准确。好书
评分太给力了,速度快而且很有面子
评分太给力了,速度快而且很有面子
评分印刷精致,颜色准确。好书
评分印刷精致,颜色准确。好书
评分印刷精致,颜色准确。好书
评分印刷精致,颜色准确。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