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

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维楣,孙鉴泞,曹文俊 等 著
图书标签:
  • 空气污染
  • 气象学
  • 环境科学
  • 大气科学
  • 污染控制
  • 环境监测
  • 气象教程
  • 空气质量
  • 大气环境
  • 环境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13182
版次:2
商品编码:107796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商品《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有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系由中国气象局科教司按“八五”教材出版规划,在原南京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和北京气象学院三所院校空气污染气象学课程长期教学实践和多次编印的讲义基础上,统一编写的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等专业本科生教材。《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系统地讲授空气污染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处理方法和应用技术。全书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大气污染与大气环境的基本理论处理技术,理想条件下和非均一下垫面条件下空气污染物散布的模式处理,城市与区域多源扩散的模式处理等,并在书后给出了适量的练习题和思考题。
  《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可供高等院校大气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员使用;也可供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环境、能源、化工、冶金以及国防、卫生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再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空气污染问题
1.1.1 空气污染
1.1.2 空气污染物及其浓度
1.1.3 空气污染的危害与影响
§1.2 影响空气污染物散布的主要因子
1.2.1 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其特征
1.2.2 风和湍流
1.2.3 气温与大气稳定度
1.2.4 辐射与云
1.2.5 天气形势
1.2.6 下垫面条件
§1.3 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
1.3.1 空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内容与发展
1.3.2 空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意义和应用
1.3.3 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空气污染物散布的基本理论处理
§2.1 大气扩散与空气污染物散布的一般描述
2.1.1 大气扩散描述的基本途径
2.1.2 空气污染物散布的一些基本特性
§2.2 梯度输送理论的基本处理
2.2.1 湍流扩散方程
2.2.2 扩散方程的简化与求解
2.2.3 方程的数值求解
2.2.4 关于湍流扩散系数K的讨论
§2.3 湍流统计理论的基本处理
2.3.1 湍流扩散的拉格朗日描述与特征
2.3.2 Taylor(泰勒)公式及讨论
§2.4 相似理论的基本处理
2.4.1 拉格朗日相似性假设与扩散的基本数学处理
2.4.2 中性层结条件下的平均位移
2.4.3 非中性层结条件下的平均位移
2.4.4 相似理论在对流混合层扩散问题中的应用
§2.5 三种基本理论处理的比较与讨论
§2.6 现代新的扩散模拟方法的原理与发展简介
2.6.1 随机游动扩散模拟?
2.6.2 高阶矩湍流闭合模拟

第三章 理想条件下空气污染物散布的模式处理
§3.1 连续点源高斯扩散公式
3.1.1 无界情形
3.1.2 有界情形
3.1.3 地面源
3.1.4 地面浓度和地面最大浓度
§3.2 连续线源,面源和体源扩散计算公式
3.2.1 横风向积分浓度与线源扩散公式
3.2.2 面源扩散公式
3.2.3 体源扩散公式
§3.3 大气扩散参数
3.3.1 早期的大气扩散参数处理模式
3.3.2 稳定度扩散级别与扩散曲线法
3.3.3 扩散曲线法的修改完善与讨论
3.3.4 风向脉动与扩散函数法
3.3.5 扩散参数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3.4 烟流抬升高度
3.4.1 烟流抬升
3.4.2 烟流抬升方程及其闭合求解
3.4.3 环境湍流与烟流抬升
3.4.4 烟流抬升研究的应用
……
第四章 非均一下垫面条件下的空气污染物散布
第五章 需市与区域寺气扩散
练习题与思考题

前言/序言


《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 这是一本深入探讨空气污染与气象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专业教程,面向环境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本书基于对前沿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整合,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实用的学习框架。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首先从基础概念入手,详细阐述了空气污染的定义、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包括但不限于颗粒物(PM2.5、PM10)、气态污染物(SO2、NOx、O3、CO、VOCs)以及新兴污染物。在此基础上,教程深入剖析了气象因素在空气污染形成、输送、扩散和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主要章节内容深度解析: 气象要素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本章将详细解读温度、湿度、气压、风(风速、风向、湍流)以及降水等基本气象要素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例如,低温和逆温层如何抑制污染物扩散,强风如何加速污染物输送,湿度如何促进二次颗粒物的生成等。 大气边界层(ABL)与污染扩散: 深入介绍大气边界层的结构、演变及其对污染物扩散的关键影响。读者将学习如何理解不同类型的ABL(如晴朗白昼的对流边界层、晴朗夜晚的辐射边界层)如何塑造污染物的垂直和水平分布。 气象预报与空气污染预测: 本部分将结合实际应用,介绍如何利用气象模型和数据来预测未来空气污染的趋势。内容将涵盖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在空气质量预报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结合气象要素变化来预估污染物的累积和缓解。 特定气象条件下的污染事件: 教程将聚焦于一些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空气污染事件,如雾霾、沙尘暴、区域性臭氧污染等,并详细分析其发生的气象背景和成因。读者将理解在特定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累积和传输机理。 地形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详细研究山谷、海岸、城市峡谷等复杂地形如何影响气流运动,进而影响污染物的扩散和聚集。例如,山谷地区容易出现逆温导致污染物滞留,城市峡谷效应会加剧局部污染。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探讨气象条件(如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如何影响大气中光化学反应和化学转化过程,从而生成二次污染物(如臭氧、二次颗粒物)。 空气污染监测与气象数据整合: 介绍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是如何部署的,以及如何将气象观测数据与污染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分析,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污染现状。 案例研究与实践应用: 本书将包含丰富的案例研究,涵盖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空气污染事件,通过分析实际数据和气象背景,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会介绍一些常用的空气污染扩散模型及其应用场景。 学习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语言清晰流畅,结构逻辑严谨,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并辅以丰富的图表和数据分析,力求使读者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程的第二版在内容上进行了更新,融入了近年来在空气污染气象学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方法,例如对新兴污染物气象效应的关注,以及对复杂大气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的介绍。 适用读者群体: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 为课程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大气科学与气象学专业学生: 深入理解气象学原理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与管理人员: 掌握科学的空气污染评估和预测方法。 科研工作者: 为空气污染气象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政策制定者: 为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关于空气污染与气象学之间复杂关联的系统认知,提升读者对空气污染现象的理解深度和预警能力,从而为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做出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尤其对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如何变化感到着迷。《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空气污染背后科学奥秘的大门。我曾以为空气污染只是工厂排放了多少烟囱冒烟的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原来天气变化才是影响空气质量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作者用非常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解了什么是“风”,风如何“吹”走污染物,又如何“带来”新的污染物。书中对“温度 inversions”(温度倒置)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有时候空气质量突然变差,是因为冷空气被困在地面上,无法与上层的暖空气混合,污染物就这样被“闷”在下面了。我还学会了如何区分“晴朗”天气下的空气污染和“阴雨”天气下的空气污染,原来雨水可以“冲刷”掉很多空气中的颗粒物。书中的插图非常生动,尤其是那些模拟大气运动和污染物扩散的图,让我能像看动画片一样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这本书让我开始关注天气预报,不再只是为了出门是否带伞,更是为了了解今天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它让我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开始阅读《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之前,我对“气象学”和“空气污染”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了解得非常有限,甚至有些模糊。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充斥着大量公式和专业定义。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将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易于理解。我被书中关于大气边界层理论的讲解深深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污染物在地面附近更容易聚集,以及太阳辐射对大气混合层形成的影响。书中对臭氧、PM2.5等典型污染物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的分析也极为详尽,我开始明白,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呼吸的空气质量,与太阳黑子活动、季风系统甚至是厄尔尼诺现象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排放源(如工业、交通、农业)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何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空气质量会急剧恶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丝毫的卖弄学问,更多的是一种分享和引导,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

评分

作为一名研究大气科学的博士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在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供更深入、更前沿的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视角的书籍。《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无疑是满足了我这一需求。这本书在保留了前版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书中关于数值模拟方法的论述尤为详尽,涵盖了从物理过程参数化到模型评估的各个环节,这对于我进行空气质量模型的研究和应用非常有价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区域性空气污染输送与转化机制的深入探讨,它结合了最新的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跨区域污染物输送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区域性空气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对极端天气事件(如沙尘暴、雾霾)的成因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的分析,也为我们研究这类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书中还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空气污染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展望,这让我对未来空气污染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前沿性,使其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评分

我是一位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普通市民,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关于空气污染的报道,但总觉得缺乏系统性的了解。《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了气象条件如何影响空气污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静稳天气”的描述,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没有风的日子里,空气质量会急剧下降,污染物就像被“固定”在了原地。书中还讲解了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如PM2.5、臭氧)是如何在大气中运动、扩散和转化的,这让我明白了,空气污染并非只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大气扩散”的章节,它通过生动的图示,展示了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等因素如何影响污染物向四周扩散的范围和速度。这本书让我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天气预报,不再只是关心是否下雨,而是更关注风力、气温等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它让我更加意识到,环境保护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而了解空气污染背后的科学原理,是迈出第一步的关键。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标题《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听起来就相当专业,我曾一度犹豫是否要深入阅读。但抱着学习的心态,我还是翻开了它,结果却让我大为惊喜。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极其复杂的科学概念,用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一直对气象学的各个分支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它们之间缺乏一种联系。这本书巧妙地将气象学与空气污染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深刻的相互作用。从大气环流对污染物区域性输送的影响,到边界层动力学对近地面污染物浓度的控制,再到各种气象要素(如湿度、辐射)对大气化学反应的调控,这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通风廊道”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它们不仅解释了城市空气污染的特殊性,也为我们城市规划和空气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我甚至从书中了解到了,原来太阳活动周期、季节性风场变化,都会在宏观上影响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整个空气污染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在环保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空气污染与气象学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权威参考书。《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如获至宝的书籍。它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全面的论述,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书中关于大气化学反应动力学与气象条件的耦合分析,让我对二次污染物的生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强烈的日照和稳定的大气条件下,光化学反应加速,导致臭氧浓度飙升,而这些条件恰恰是气象学中非常重要的参数。我对书中关于大气扩散模型的详细介绍尤为感兴趣,书中不仅列举了高斯模型、拉格朗日模型等经典模型,还详细阐述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这对于我们进行污染源排放评估和区域空气质量预测至关重要。书中对极端天气事件(如静稳天气、强降雨)如何影响空气质量的研究,也为我们应对突发性空气污染事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整本书逻辑清晰,脉络分明,每一部分都紧密衔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我这样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提升专业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得力助手。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惊喜的阅读体验之一!作为一名对大气科学领域一直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空气污染与气象学之间复杂关系的著作。当我偶然翻开《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时,我立刻被其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进入这个迷人的领域。从最基础的大气环流模式,到各种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扩散和转化过程,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之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气象条件如何影响污染物浓度的详细阐述,例如逆温层如何形成“盖子”,阻碍污染物扩散;又比如风向和风速的变化如何决定污染物的远距离迁移。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更是锦上添花,它们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我尤其记得关于局地尺度通风能力评估的章节,通过对地形、建筑高度、以及街道几何形状的分析,我才真正意识到城市规划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叹为观止,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这个领域的强烈愿望。即便我是非专业背景,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学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天气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充满好奇,而《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这本书,则将我的好奇心引向了一个更为具体的领域:空气污染。作者以其卓越的叙事能力,将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篇章。我曾以为空气污染只是工业排放的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天气才是决定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书中关于“大气稳定度”的讲解,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某些日子里空气会异常浑浊,而另一些日子里则会格外清新。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分析,例如PM2.5、O3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生成、传输和转化过程。书中对于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的阐述,更是让我对城市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通风廊道”的讨论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何某些城市区域的空气质量会相对较好。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空气污染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气象学和环境科学的更大兴趣。

评分

我是一名对环境问题充满担忧的普通人,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关于空气污染的讨论,但常常感到信息碎片化,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清晰的指南,为我解答了许多困惑。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向我揭示了空气污染与天气之间的紧密联系。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冬季,空气污染会更加严重,原来是冷空气带来的静稳天气,让污染物难以扩散。书中关于“大气边界层”的讲解,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污染物会聚集在地面附近,而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大气中。我特别喜欢书中用图解的方式,展示了风的形成、大气环流以及污染物是如何在这些过程中被“携带”和“稀释”的。这本书让我开始关注天气变化,不仅仅是为了安排出行,更是为了了解我们所处的空气环境。它让我明白了,每一次糟糕的空气质量,都与当时的天气息息相关。它也让我意识到,科学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环境科学领域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入洞察力和最新研究进展的教材。《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2版)》无疑达到了我的期望。这本书在原有扎实的基础上,融入了近年来在空气污染气象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大气污染物垂直输送和水平扩散机制的详细阐述,它整合了多种观测手段和数值模拟结果,为理解污染物在不同尺度上的分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书中关于极端天气事件(如重污染天气、沙尘暴)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过程的分析,结合了丰富的案例研究,对于我理解和预测这些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气候变化对空气污染影响的讨论,它前瞻性地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此外,书中对空气质量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的探讨,也让我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前沿性,使其成为我学术研究道路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评分

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评分

帮师兄买的,据说挺好的,哈哈

评分

内容不错的 ,挺翔实。。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

快好省

评分

书这些天一直在看,对于需要掌握该学科基础理论的我来说很有用。

评分

很经典的,可以存着慢慢看,有问题翻翻。

评分

书比较基础,缺点是不该删去老板的后两章

评分

挺好的,下次一定再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