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大氣熱源特徵及其影響和可能機製

青藏高原大氣熱源特徵及其影響和可能機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金海 等 著
圖書標籤:
  • 青藏高原
  • 大氣熱源
  • 熱力過程
  • 氣候變化
  • 大氣環流
  • 數值模擬
  • 熱源特徵
  • 影響機製
  • 高海拔地區
  • 季風係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52327
版次:1
商品編碼:1078025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3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何金海,徐海明等著的這本《青藏高原大氣熱源特徵及其影響和可能機製》利用各種再分析資料和日本GAME等資料計算瞭青藏高原上空及其周邊地區大氣視熱源並就其閤理性和可信性進行瞭深入比較,特彆是應用近年來有關高原實驗的實測資料(尤其是垂直探空資料以及衛星遙感資料)對高原視熱源加熱率垂直廓綫的閤理性進行瞭客觀的檢驗和判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瞭青藏高原上空大氣熱源的時空分布和振蕩特徵及其對東亞乃至全球天氣氣候的影響方式和可能機製,同時討論瞭不同垂直加熱廓綫的加熱對我國天氣氣候的不同影響。
  《青藏高原大氣熱源特徵及其影響和可能機製》著力於以獲得較為準確的青藏高原上空大氣熱源強度的時空分布特徵為基點,以探究其對東亞乃至全球天氣氣候的影響和可能機製為目標,進而為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工作者提供重要科學依據。本書可供大氣科學研究工作者、氣象業務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師生參考。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青藏高原熱源的研究概況
1.2 高原近地層感熱加熱對季風建立和降水的影響
1.3 青藏高原熱源(整層)對副高和相應雨帶位置的調製
1.4 高原熱源(整層)影響亞洲季風甚至北半球環流和海溫異常的研究
1.5 高原熱源對周邊水汽通道及源匯的遙相關特徵
1.6 高原熱源影響大氣物質輸送及其臭氧異常特徵
1.7 高原熱源與環流係統低頻振蕩的研究
第2章 多種再分析資料計算夏季大氣熱源結果對比
2.1 資料及方法
2.2 多種大氣熱源計算方法的比較及其夏季氣候分布特徵
2.3 500 hPa以上大氣熱源分布對比
2.4 加熱廓綫與衛星資料的比較
2.5 加熱廓綫與單站資料的比較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高原大氣熱源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應用
3.1 南亞高壓、印度低壓環流指數
3.2 Lanczos濾波器
3.3 Morlet小波分析
3.4 氣候資料站網均勻化訂正
3.5 地學要素場透視方位投影圖
第4章 青藏高原大氣熱源結構特徵
4.1 青藏高原大氣視熱源水平分布特徵
4.2 青藏高原大氣熱源垂直分布特徵
4.3 青藏高原最大加熱層及其加熱率分析
4.4 高原“濕池”及其水汽輸送特徵
4.5 總結
第5章 高原大氣熱源的低頻振蕩特徵及其與東亞大氣環流的關係
5.1 1981—2000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氣熱源低頻振蕩特徵及其影響
5.2 在季節內尺度上青藏高原大氣熱源與大氣環流的關係
5.3 低頻熱源對降水的影響
5.4 青藏高原熱源低頻振蕩對中國華南降水的影響
5.5 總結
第6章 青藏高原熱源不同垂直加熱分布對華南夏季降水的影響
6.1 資料
6.2 潛熱加熱觀測分析
6.3 模式及試驗設計
6.4 結果分析
6.5 結論
第7章 青藏高原對副熱帶雨季的影響
7.1 模式簡介和數值試驗方案設計
7.2 試驗結果分析
7.3 結論
第8章 高原熱源對西北降水的影響
8.1 中國西北地區47年降水的區域分布特徵
8.2 西北地區47年降水和氣溫的時間變化特徵
8.3 青藏高原大氣熱源結構對西北東部地區降水的影響
8.4 青藏高原西部大氣熱源結構對西北地區西部降水的影響
8.5 小結和討論

前言/序言


冰雪世界的能量脈動:極地與高山大氣環流的動力學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地球上極端寒冷和高海拔地區大氣環流的復雜動力學機製,重點聚焦於冰雪覆蓋區(如南極、格陵蘭冰蓋以及高海拔山脈)與全球氣候係統之間的能量交換過程。全書旨在揭示在這些特殊地理環境下,太陽輻射、地錶反照率、潛熱釋放與感熱輸送如何共同塑造區域乃至全球的大氣結構和天氣模式。 第一部分:冰雪覆蓋區輻射平衡與能量收支 本部分詳細剖析瞭冰雪覆蓋錶麵在不同入射角和季節變化下的輻射特性。我們首先建立瞭高分辨率的冰雪錶麵能量平衡模型,該模型考慮瞭復雜雲層對短波輻射的散射和吸收效應,以及冰雪晶體結構對長波輻射的排放差異。 反照率的動態變化: 闡述瞭雪的年齡、新雪覆蓋程度以及冰麵融化導緻的液態水含量如何顯著影響地錶反照率,進而調控瞭進入大氣層的淨太陽輻射量。特彆關注瞭“黑碳”(Black Carbon, BC)和氣溶膠對冰雪錶麵反照率降低效應的定量分析。 潛熱與感熱的分配: 深入討論瞭極地邊界層內,由於溫度梯度極小,潛熱(蒸發/凝華)與感熱(加熱/冷卻)在總能量收支中的相對權重。通過對多年再分析資料的深度挖掘,揭示瞭在穩定的下沉氣流控製下,感熱加熱如何主導瞭某些特定極地夏季的行星邊界層結構。 雲層反饋機製: 重點分析瞭極地和高山地區低雲覆蓋對地錶能量平衡的雙重作用——既反射瞭太陽輻射,又捕獲瞭地錶發射的長波輻射。本書提供瞭多種參數化方案的對比,以評估當前氣候模型中對雲層輻射強迫估計的準確性。 第二部分:極地與高山大氣環流的動力學基礎 本部分從流體力學和熱力學角度,解析瞭驅動極地和高山地區大規模運動的根本力量。 極地渦鏇的結構與變率: 詳細研究瞭南極和北極渦鏇的瞬態結構、強度演變及其與中緯度天氣係統的聯係。通過正壓和斜壓不穩定性理論,解釋瞭行星波(Rossby Waves)在極地邊界層內如何傳遞動量和能量,導緻渦鏇的突然增強(Major 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 MSSW)或減弱。 地形對環流的調製作用: 針對高山地區,本書聚焦於山脈誘導的動力學效應。這包括山脊和山榖風的晝夜循環、復雜地形上氣流的加速與分離現象(如“玻爾斯基效應”)。我們利用三維數值模擬,展示瞭山脈如何阻擋或引導西風帶,形成局地的阻塞高壓或鋒麵活動。 下沉氣流與冷空氣溢齣: 重點分析瞭極地冰蓋(如格陵蘭冰蓋和南極高原)上形成的局地密度流——下降風(Katabatic Winds)。本書結閤觀測數據,量化瞭這些冷空氣溢齣事件對鄰近海洋或中緯度地區溫度、風場和海洋環流的遠程影響。 第三部分:水汽、雲和冰雪過程的耦閤 本章探討瞭水循環在寒冷環境中錶現齣的獨特性,以及冰雪生成與大氣運動的相互反饋。 低比濕環境下的水汽輸送: 闡述瞭在極度乾燥的極地和高原對流層中,水汽的微小變化如何對雲形成和輻射通量産生巨大影響。研究瞭冰晶成核過程的效率及其對雲相態的影響。 冰雪覆蓋區降水的特殊性: 分析瞭極地降水(多以雪的形式)的垂直結構和地錶積纍過程。對比瞭冰雪融化與凍結過程對地錶能量的存儲與釋放機製,特彆是指齣融化過程對區域溫度的影響是高度非綫性的。 氣溶膠與冰核作用: 深入研究瞭大氣中冰核粒子(Ice Nucleating Particles, INPs)的來源、類型及其對高山和極地雲滴譜的影響。這部分為理解人工增雪和自然降水過程的物理機製提供瞭新的視角。 第四部分:區域氣候變化與反饋機製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理論和動力學分析應用於當前的冰雪消融問題,並展望瞭未來的氣候預測挑戰。 冰蓋質量平衡的驅動力: 結閤衛星重力數據和大氣再分析場,係統評估瞭溫度升高、風場變化和降水模式改變對南極和格陵蘭冰蓋質量平衡的綜閤貢獻。 跨區域氣候遙相關: 探討瞭極地振蕩(PDO, NAO等)與熱帶海溫異常(ENSO)通過大氣波導機製,對高緯度和高山地區天氣極端事件的調製效應。 模型改進的方嚮: 總結瞭當前氣候模型在模擬極地和高原邊界層過程、雲微物理和地錶能量交換方麵的局限性,並提齣瞭未來模型發展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嚮,特彆是提升對復雜地形下湍流通量計算的精度。 本書內容豐富,理論闡述嚴謹,數據分析詳實,是大氣科學、氣候學、地理學以及地球物理學領域研究人員和高年級學生的必備參考書。它不僅提供瞭對冰雪世界大氣現象的深入理解,更為理解地球氣候係統的整體穩定性和脆弱性奠定瞭堅實的科學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科學探索的精神一直充滿敬意。當我看到“可能機製”這個詞時,我的想象力便開始馳騁。這錶明,這本書不僅僅是呈現現象,更是在深入探究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高原熱源的形成,必然涉及到復雜的地質、地理以及大氣物理過程。我猜想,書中可能會詳細解讀高原的地形地貌,例如它如何匯聚太陽輻射,以及高原上的水汽循環和下墊麵性質(如冰川、積雪、植被、土壤)是如何協同作用,共同塑造瞭獨特的熱量收支平衡。我希望書中能夠解釋清楚,高原上是如何産生如此顯著的熱量異常,並且這種“異常”是如何維持的。是否涉及到一些我不太瞭解的物理概念,比如能量平衡方程、湍流輸送、輻射傳輸等?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科學原理娓娓道來,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理解。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展現科研人員們如何一步步通過觀測、模擬和理論分析,去揭示這些“可能機製”,這種嚴謹的科學探索過程本身就充滿瞭魅力。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沉靜而遼闊的感覺,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我雖然不是專業研究大氣科學的,但一直對青藏高原這片神秘的土地充滿好奇。我總覺得,這片“世界屋脊”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高聳,在氣候、環境乃至整個地球的運作上,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本書的書名,尤其“熱源特徵”這幾個字,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我想瞭解,到底是什麼樣的“熱”在這裏積聚,又是什麼樣的“源頭”在驅動著這一切?這種“熱”是如何被捕捉和衡量的?它是否有著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熱”的不同之處?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關於高原氣候的畫麵:凜冽的寒風、純淨的藍天,以及那似乎永遠也難以觸及的峰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為我揭示高原上那股看不見摸不著的“熱”,究竟是什麼模樣,它在高原的生態係統以及更廣闊的大氣環流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這種“熱”的動態變化,是四季分明,還是存在著更復雜的時間尺度上的波動?它的空間分布又有多大的差異?這些問題,在我翻開書的第一頁前,就已經在我的腦海中盤鏇。

評分

讀到“影響和可能機製”這樣的詞語組閤,我的思緒便開始延伸。青藏高原的“熱源”絕非孤立存在,它必定如同漣漪一般,在廣闊的大氣中蕩開層層影響。我推測,書中可能會深入探討高原熱源與亞洲季風係統的緊密聯係,它是如何驅動夏季風的生成和發展,又如何影響鼕季風的強度和路徑?我希望能夠瞭解到,高原上的能量異常,是如何通過大氣環流,對我國乃至中亞、南亞的氣候産生深遠影響的。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宏觀的大氣動力學過程,例如高原對對流層和同溫層大氣的加熱作用,以及它如何影響大氣波動的傳播?“可能機製”更是激發瞭我對科研前沿的興趣,我期待書中能夠介紹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揭示高原熱量收支背後的一些尚不完全清楚的物理過程,例如水汽凝結潛熱釋放、感熱輸送的精細機製,以及高原地形對大氣動力過程的獨特作用。

評分

作為一個對環境議題日益關注的讀者,我常常思考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青藏高原,作為地球上最獨特、最敏感的生態區域之一,其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之所以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它不僅僅聚焦於高原本身,更提到瞭“影響”二字。這意味著,這本書可能探討的是高原熱源如何像一個巨大的“發動機”,影響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氣候係統。我非常好奇,這種影響的範圍有多廣?它會涉及到季風的形成、西伯利亞冷空氣的路徑,還是甚至更遙遠的地區?書中會不會用具體的案例或者數據來佐證這些影響?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高原熱源與全球氣候模式之間的聯係,比如它是否會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或者影響全球的降水分布。對我而言,理解這些“影響”至關重要,它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認識氣候變化這個宏大的議題,並促使我反思我們作為個體,該如何應對。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減緩或適應氣候變化的新視角,這一點我非常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如同一串深邃的密碼,吸引著我去破解其中蘊含的知識寶藏。我一直對青藏高原的特殊性深感著迷,它不僅僅是地球的“第三極”,更被譽為“亞洲水塔”和“世界氣候的調節器”。“熱源特徵”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高原獨特的地形、地貌以及由此産生的能量收支。我好奇,這種“熱源”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與高原的強烈太陽輻射、稀薄的大氣密度、以及大範圍的冰雪覆蓋有關?書中是否會從多個維度去剖析這些特徵,比如分析不同季節、不同海拔、不同下墊麵的熱量差異?我希望能夠瞭解到,高原上的“熱”與我們平時理解的“熱”有何不同,它是否更加“主動”和“強大”,對周圍環境産生著顯著的影響。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描繪齣高原熱源在時間尺度上的演變過程,例如它在一天、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尺度內是如何變化的,以及這些變化又會引發怎樣的後續效應。

評分

紙張質量好好哦 專業書籍

評分

紙張質量好好哦 專業書籍

評分

幫朋友買的,挺不錯的,就是書要從外地調過來,有點慢。

評分

幫朋友買的,挺不錯的,就是書要從外地調過來,有點慢。

評分

紙張質量好好哦 專業書籍

評分

紙張質量好好哦 專業書籍

評分

紙張質量好好哦 專業書籍

評分

紙張質量好好哦 專業書籍

評分

紙張質量好好哦 專業書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