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及其影响和可能机制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及其影响和可能机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金海 等 著
图书标签:
  • 青藏高原
  • 大气热源
  • 热力过程
  • 气候变化
  • 大气环流
  • 数值模拟
  • 热源特征
  • 影响机制
  • 高海拔地区
  • 季风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2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802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何金海,徐海明等著的这本《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及其影响和可能机制》利用各种再分析资料和日本GAME等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上空及其周边地区大气视热源并就其合理性和可信性进行了深入比较,特别是应用近年来有关高原实验的实测资料(尤其是垂直探空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对高原视热源加热率垂直廓线的合理性进行了客观的检验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热源的时空分布和振荡特征及其对东亚乃至全球天气气候的影响方式和可能机制,同时讨论了不同垂直加热廓线的加热对我国天气气候的不同影响。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及其影响和可能机制》着力于以获得较为准确的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热源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基点,以探究其对东亚乃至全球天气气候的影响和可能机制为目标,进而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工作者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书可供大气科学研究工作者、气象业务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青藏高原热源的研究概况
1.2 高原近地层感热加热对季风建立和降水的影响
1.3 青藏高原热源(整层)对副高和相应雨带位置的调制
1.4 高原热源(整层)影响亚洲季风甚至北半球环流和海温异常的研究
1.5 高原热源对周边水汽通道及源汇的遥相关特征
1.6 高原热源影响大气物质输送及其臭氧异常特征
1.7 高原热源与环流系统低频振荡的研究
第2章 多种再分析资料计算夏季大气热源结果对比
2.1 资料及方法
2.2 多种大气热源计算方法的比较及其夏季气候分布特征
2.3 500 hPa以上大气热源分布对比
2.4 加热廓线与卫星资料的比较
2.5 加热廓线与单站资料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原大气热源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3.1 南亚高压、印度低压环流指数
3.2 Lanczos滤波器
3.3 Morlet小波分析
3.4 气候资料站网均匀化订正
3.5 地学要素场透视方位投影图
第4章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结构特征
4.1 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水平分布特征
4.2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垂直分布特征
4.3 青藏高原最大加热层及其加热率分析
4.4 高原“湿池”及其水汽输送特征
4.5 总结
第5章 高原大气热源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
5.1 1981—2000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影响
5.2 在季节内尺度上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5.3 低频热源对降水的影响
5.4 青藏高原热源低频振荡对中国华南降水的影响
5.5 总结
第6章 青藏高原热源不同垂直加热分布对华南夏季降水的影响
6.1 资料
6.2 潜热加热观测分析
6.3 模式及试验设计
6.4 结果分析
6.5 结论
第7章 青藏高原对副热带雨季的影响
7.1 模式简介和数值试验方案设计
7.2 试验结果分析
7.3 结论
第8章 高原热源对西北降水的影响
8.1 中国西北地区47年降水的区域分布特征
8.2 西北地区47年降水和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
8.3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结构对西北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8.4 青藏高原西部大气热源结构对西北地区西部降水的影响
8.5 小结和讨论

前言/序言


冰雪世界的能量脉动:极地与高山大气环流的动力学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地球上极端寒冷和高海拔地区大气环流的复杂动力学机制,重点聚焦于冰雪覆盖区(如南极、格陵兰冰盖以及高海拔山脉)与全球气候系统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全书旨在揭示在这些特殊地理环境下,太阳辐射、地表反照率、潜热释放与感热输送如何共同塑造区域乃至全球的大气结构和天气模式。 第一部分:冰雪覆盖区辐射平衡与能量收支 本部分详细剖析了冰雪覆盖表面在不同入射角和季节变化下的辐射特性。我们首先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冰雪表面能量平衡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复杂云层对短波辐射的散射和吸收效应,以及冰雪晶体结构对长波辐射的排放差异。 反照率的动态变化: 阐述了雪的年龄、新雪覆盖程度以及冰面融化导致的液态水含量如何显著影响地表反照率,进而调控了进入大气层的净太阳辐射量。特别关注了“黑碳”(Black Carbon, BC)和气溶胶对冰雪表面反照率降低效应的定量分析。 潜热与感热的分配: 深入讨论了极地边界层内,由于温度梯度极小,潜热(蒸发/凝华)与感热(加热/冷却)在总能量收支中的相对权重。通过对多年再分析资料的深度挖掘,揭示了在稳定的下沉气流控制下,感热加热如何主导了某些特定极地夏季的行星边界层结构。 云层反馈机制: 重点分析了极地和高山地区低云覆盖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双重作用——既反射了太阳辐射,又捕获了地表发射的长波辐射。本书提供了多种参数化方案的对比,以评估当前气候模型中对云层辐射强迫估计的准确性。 第二部分:极地与高山大气环流的动力学基础 本部分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角度,解析了驱动极地和高山地区大规模运动的根本力量。 极地涡旋的结构与变率: 详细研究了南极和北极涡旋的瞬态结构、强度演变及其与中纬度天气系统的联系。通过正压和斜压不稳定性理论,解释了行星波(Rossby Waves)在极地边界层内如何传递动量和能量,导致涡旋的突然增强(Major 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 MSSW)或减弱。 地形对环流的调制作用: 针对高山地区,本书聚焦于山脉诱导的动力学效应。这包括山脊和山谷风的昼夜循环、复杂地形上气流的加速与分离现象(如“玻尔斯基效应”)。我们利用三维数值模拟,展示了山脉如何阻挡或引导西风带,形成局地的阻塞高压或锋面活动。 下沉气流与冷空气溢出: 重点分析了极地冰盖(如格陵兰冰盖和南极高原)上形成的局地密度流——下降风(Katabatic Winds)。本书结合观测数据,量化了这些冷空气溢出事件对邻近海洋或中纬度地区温度、风场和海洋环流的远程影响。 第三部分:水汽、云和冰雪过程的耦合 本章探讨了水循环在寒冷环境中表现出的独特性,以及冰雪生成与大气运动的相互反馈。 低比湿环境下的水汽输送: 阐述了在极度干燥的极地和高原对流层中,水汽的微小变化如何对云形成和辐射通量产生巨大影响。研究了冰晶成核过程的效率及其对云相态的影响。 冰雪覆盖区降水的特殊性: 分析了极地降水(多以雪的形式)的垂直结构和地表积累过程。对比了冰雪融化与冻结过程对地表能量的存储与释放机制,特别是指出融化过程对区域温度的影响是高度非线性的。 气溶胶与冰核作用: 深入研究了大气中冰核粒子(Ice Nucleating Particles, INPs)的来源、类型及其对高山和极地云滴谱的影响。这部分为理解人工增雪和自然降水过程的物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四部分:区域气候变化与反馈机制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理论和动力学分析应用于当前的冰雪消融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气候预测挑战。 冰盖质量平衡的驱动力: 结合卫星重力数据和大气再分析场,系统评估了温度升高、风场变化和降水模式改变对南极和格陵兰冰盖质量平衡的综合贡献。 跨区域气候遥相关: 探讨了极地振荡(PDO, NAO等)与热带海温异常(ENSO)通过大气波导机制,对高纬度和高山地区天气极端事件的调制效应。 模型改进的方向: 总结了当前气候模型在模拟极地和高原边界层过程、云微物理和地表能量交换方面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模型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特别是提升对复杂地形下湍流通量计算的精度。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阐述严谨,数据分析详实,是大气科学、气候学、地理学以及地球物理学领域研究人员和高年级学生的必备参考书。它不仅提供了对冰雪世界大气现象的深入理解,更为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脆弱性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环境议题日益关注的读者,我常常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独特、最敏感的生态区域之一,其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不仅仅聚焦于高原本身,更提到了“影响”二字。这意味着,这本书可能探讨的是高原热源如何像一个巨大的“发动机”,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系统。我非常好奇,这种影响的范围有多广?它会涉及到季风的形成、西伯利亚冷空气的路径,还是甚至更遥远的地区?书中会不会用具体的案例或者数据来佐证这些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高原热源与全球气候模式之间的联系,比如它是否会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或者影响全球的降水分布。对我而言,理解这些“影响”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认识气候变化这个宏大的议题,并促使我反思我们作为个体,该如何应对。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的新视角,这一点我非常期待。

评分

我对科学探索的精神一直充满敬意。当我看到“可能机制”这个词时,我的想象力便开始驰骋。这表明,这本书不仅仅是呈现现象,更是在深入探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高原热源的形成,必然涉及到复杂的地质、地理以及大气物理过程。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解读高原的地形地貌,例如它如何汇聚太阳辐射,以及高原上的水汽循环和下垫面性质(如冰川、积雪、植被、土壤)是如何协同作用,共同塑造了独特的热量收支平衡。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清楚,高原上是如何产生如此显著的热量异常,并且这种“异常”是如何维持的。是否涉及到一些我不太了解的物理概念,比如能量平衡方程、湍流输送、辐射传输等?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展现科研人员们如何一步步通过观测、模拟和理论分析,去揭示这些“可能机制”,这种严谨的科学探索过程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静而辽阔的感觉,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我虽然不是专业研究大气科学的,但一直对青藏高原这片神秘的土地充满好奇。我总觉得,这片“世界屋脊”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高耸,在气候、环境乃至整个地球的运作上,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书名,尤其“热源特征”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想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热”在这里积聚,又是什么样的“源头”在驱动着这一切?这种“热”是如何被捕捉和衡量的?它是否有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热”的不同之处?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关于高原气候的画面:凛冽的寒风、纯净的蓝天,以及那似乎永远也难以触及的峰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高原上那股看不见摸不着的“热”,究竟是什么模样,它在高原的生态系统以及更广阔的大气环流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这种“热”的动态变化,是四季分明,还是存在着更复杂的时间尺度上的波动?它的空间分布又有多大的差异?这些问题,在我翻开书的第一页前,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串深邃的密码,吸引着我去破解其中蕴含的知识宝藏。我一直对青藏高原的特殊性深感着迷,它不仅仅是地球的“第三极”,更被誉为“亚洲水塔”和“世界气候的调节器”。“热源特征”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高原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由此产生的能量收支。我好奇,这种“热源”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与高原的强烈太阳辐射、稀薄的大气密度、以及大范围的冰雪覆盖有关?书中是否会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些特征,比如分析不同季节、不同海拔、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我希望能够了解到,高原上的“热”与我们平时理解的“热”有何不同,它是否更加“主动”和“强大”,对周围环境产生着显著的影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描绘出高原热源在时间尺度上的演变过程,例如它在一天、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尺度内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些变化又会引发怎样的后续效应。

评分

读到“影响和可能机制”这样的词语组合,我的思绪便开始延伸。青藏高原的“热源”绝非孤立存在,它必定如同涟漪一般,在广阔的大气中荡开层层影响。我推测,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高原热源与亚洲季风系统的紧密联系,它是如何驱动夏季风的生成和发展,又如何影响冬季风的强度和路径?我希望能够了解到,高原上的能量异常,是如何通过大气环流,对我国乃至中亚、南亚的气候产生深远影响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宏观的大气动力学过程,例如高原对对流层和同温层大气的加热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大气波动的传播?“可能机制”更是激发了我对科研前沿的兴趣,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揭示高原热量收支背后的一些尚不完全清楚的物理过程,例如水汽凝结潜热释放、感热输送的精细机制,以及高原地形对大气动力过程的独特作用。

评分

帮朋友买的,挺不错的,就是书要从外地调过来,有点慢。

评分

帮朋友买的,挺不错的,就是书要从外地调过来,有点慢。

评分

帮朋友买的,挺不错的,就是书要从外地调过来,有点慢。

评分

纸张质量好好哦 专业书籍

评分

帮朋友买的,挺不错的,就是书要从外地调过来,有点慢。

评分

纸张质量好好哦 专业书籍

评分

帮朋友买的,挺不错的,就是书要从外地调过来,有点慢。

评分

帮朋友买的,挺不错的,就是书要从外地调过来,有点慢。

评分

帮朋友买的,挺不错的,就是书要从外地调过来,有点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