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5月1日)
平装: 204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03439544, 7503439548
条形码: 9787503439544
商品尺寸: 20.8 x 14.7 x 1.8 cm
商品重量: 249 g
编辑推荐
《胡适四十自述(图文典藏版)》是胡适生前 亲笔撰写的记录其早年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书中,胡适回顾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全面总结了自己早年的心路成长历程。这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的“心灵对话”,读《四十自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胡适先生特有的睿智、幽默与文化气质,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特别是胡适青少年时代的心路成长历程。
名人推荐
我们现在是文化沙漠,胡适的重要在于他能运用他的远见、声望与?0?9亲和力?0?0,为沙漠打几口井。
?0?3?0?3——李敖
不肯定胡适的大方向,中国便没有前途!但是,不打破胡适的框框,中国学术便没有进步!
?0?3?0?3 ?0?3?0?3——著名历史学家 唐德刚
适之先生以青年暴得大名,誉满士林。我觉得,他一生处在一个矛盾中,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偬奔波,作为一个?0?9过河卒子 ?0?0,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身陷怪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这个怪圈确实存在,而且十分严重。
?0?3?0?3 ?0?3?0?3——季羡林
媒体推荐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
——熊培云
我们现在是文化沙漠,胡适的重要在于他能运用他的远见、声望与“亲和力”,为沙漠打几口井。
——李敖
不肯定胡适的大方向,中国便没有前途!但是,不打破胡适的框框,中国学术便没有进步!
——唐德刚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2.17?0?3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0?9中央研究院?0?0院长等。有《胡适全集》44卷存世。
目录
自序
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
第一章九年的家乡教育
第二章从拜神到无神
第三章在上海(一)
第四章在上海(二)
第五章我怎样到外国去
第六章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台湾版自记
附录
百年印象——名人眼中的胡适
作品列表
生平年表
序言
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zui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的很,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终不肯下笔。zui可悲的一个例子是林长民先生,他答应了写他的五十自述作他五十岁生日的纪念;到了生日那一天,他对我说:“适之,今年实在太忙了,自述写不成了;明年生日我一定补写出来。”不幸他庆祝了五十岁的生日之后,不上半年,他就死在郭松龄的战役里。他那富于浪漫意味的一生就成了一部人间永不能读的逸书了!
梁启超先生也曾同样的允许我。他自信他的体力精力都很强,所以他不肯开始写他的自传。谁也不料那样一位生龙活虎一般的中年作家只活了五十五岁!虽然他的信札和诗文留下了绝多的传记材料,但谁能有他那样“笔锋常带情感”的健笔来写他那五十五年zui关重要又zui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国近世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就都因此受了一桩无法补救的绝大损失了。
我有一次见着梁士诒先生,我很诚恳的劝他写一部自叙,因为我知道他在中国政治史与财政史上都曾扮演过很重要的脚色,所以我希望他替将来的史家留下一点史料。我也知道他写的自传也许是要替他自己洗刷他的罪过;但这是不妨事的,有训练的史家自有防弊的方法;zui要紧的是要他自己写他心理上的动机,黑幕里的线索,和他站在特殊地位的观察。前两个月,我读了梁士诒先生的讣告,他的自叙或年谱大概也就成了我的梦想了。
此外,我还劝告过蔡元培先生,张元济先生,高梦旦先生,陈独秀先生,熊希龄先生,叶景葵先生,我盼望他们都不要叫我失望。
前几年,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我读了很感动,认为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的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一种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每写成一篇寄给我看时,我因为尊重她的意思,不曾替她留一个副本,至今引为憾事。
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的“传记热”的一个小小的表现。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个阶段,留学以前为一段,留学的七年(一九一○一一九一七)为一段,归国以后(一九一七一一九三一)为一段。我本想一气写成,但因为种种打断,只写成了这第一段的六章。现在我又出国去了,归期还不能确定,所以我接受了亚东图书馆的朋友们的劝告,先印行这几章。这几章都先在《新月》月刊上发表过,现在我都从头校改过,事实上的小错误和文字上的疏忽,都改正了。我的朋友周作人先生,葛祖兰先生,和族叔堇人先生,都曾矫正我的错误,都是我zui感谢的。
关于这书的体例,我要声明一点。我本想从这四十年中挑出十来个比较有趣味的题目,用每个题目来写一篇小说式的文字,略如第一篇写我的父母的结婚。这个计划曾经得死友徐志摩的热烈的赞许,我自己也很高兴,因为这个方法是自传文学上的一条新路子,并且可以让我(遇必要时)用假的人名地名描写一些太亲切的情绪方面的生活。但我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谨严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这一变颇使志摩失望,但他读了那写家庭和乡村教育的一章,也曾表示赞许;还有许多朋友写信来说这一章比前一章更动人。从此以后,我就爽性这样写下去了。因为第一章只是用小说体追写一个传说,其中写那“太子会”颇有用想象补充的部分,虽然堇人叔来信指出,我也不去更动了。但因为传闻究竟与我自己的亲见亲闻有别,所以我把这一章提出,称为“序幕”。
我的这部《自述》虽然至今没写成,几位旧友的自传,如郭沫若先生的,如李季先生的,都早已出版了。自传的风气似乎已开了。我很盼望我们这几个三四十岁的人的自传的出世可以引起一班老年朋友的兴趣,可以使我们的文学里添出无数的可读而又可信的传记来。我们抛出几块砖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许多块美玉宝石来;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胡适
二二,六,二七,在太平洋上。
文摘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zui无能而又zui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理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zui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zui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
这本《胡适:四十自述(图文典藏版)》真是一本让人惊艳的书。拿到手里,首先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了,那种温润的纸张,加上恰到好处的排版,阅读体验就上升了好几个档次。我一直对胡适先生这位近代思想巨匠充满好奇,但总觉得他的著作要么过于学术,要么就是零散的文章,不容易窥见他完整的思想脉络和人生轨迹。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点,以“四十自述”为核心,辅以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仿佛一下子把我们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特别喜欢它在图文结合上的用心,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和生动注脚。透过照片,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情感,这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何况,它被誉为“世界名人人物传记”和“畅销书”,这背后一定有其深刻的原因,国学经典的光环更是让我期待它能够带给我更多的启迪和思考。这本书绝对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扇了解中国近代史和思想史的窗口,也让我对“人生”这个宏大命题有了更深入的感悟。
评分初读《胡适:四十自述(图文典藏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二字。胡适先生以一种极为坦诚、甚至有些“不加修饰”的笔触,讲述了自己从少年时期到四十岁的人生片段。这种坦诚,体现在他对自己的评价上,有自得之处,亦有自省之处,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他写自己的成长经历,写自己求学过程中的迷茫与探索,写自己与友人、与家人的点点滴滴,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这本书的“图文典藏版”名副其实,那些穿插在文字间的图片,不仅仅是插图,更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物鲜活的印记。看着照片中年轻时的胡适,再对照他文字中描述的某些心境,感觉一切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可信。读这本书,我仿佛也在经历他的人生,感受他思想的形成过程。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体验。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学经典和历史人物的读者,我深知要找到这样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作品是多么不容易。这本书的畅销,绝非偶然,它触及了人们对于自我认知、人生选择以及时代变迁的普遍关注,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我必须说,《胡适:四十自述(图文典藏版)》是一本极具“史料价值”和“阅读趣味”的作品。胡适先生以其特有的白话文风格,将自己早年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语言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思想的深度。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人物细节的捕捉,以及对时代背景的描绘。他写自己的师友,写自己对新思想的接受过程,写自己参与的社会运动,这些都充满了历史的现场感。而“图文典藏”的设计,更是锦上添花,那些珍贵的历史图片,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佐证,它让我看到了他所处的时代,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物风貌,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作为一本“世界名人人物传记”,它展现了胡适先生作为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而非仅仅是一个符号。他对自我剖析的坦诚,对人生选择的思考,都极具借鉴意义。这本书的畅销,说明了它满足了当下读者对于了解真实历史人物、汲取人生智慧的渴望,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国学经典。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亲近”胡适的机会。我们常常在历史书、学术论文中读到他,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但往往觉得他离我们很遥远。《胡适:四十自述(图文典藏版)》却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拉近了我们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他写自己童年的糗事,写少年时期的烦恼,写初恋的懵懂,甚至写自己考试不及格时的沮丧,这些细节都让那个“高高在上”的胡适变得有血有肉,活生生呈现在我们眼前。书中的“图文典藏”更是妙笔,那些历史照片,不仅仅是画面,更是时间胶囊,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和人物的表情,仿佛与胡适先生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胡适,一个在成长、探索、犯错中不断前进的胡适。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国学经典,不仅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更在于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个人叙述,展现了思想的萌芽与发展,是对“人生”这部大书的精彩解读,难怪能成为畅销书。
评分拿到这本《胡适:四十自述(图文典藏版)》,我首先被它那份沉甸甸的“分量”所打动,这里的“分量”既指书籍本身的厚度,更指它所承载的丰富内容和历史意义。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本身就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个人传记,而这本书将其以“图文典藏”的方式呈现,更是赋予了它独特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它在图片选择上的考究,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与文字相得益彰,让胡适先生的人生轨迹更加立体生动。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代,与胡适先生一同经历求学、思索、探索的历程。他的文字真挚而朴实,充满了人生智慧,让我对“自我成长”和“人生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本“世界名人人物传记”和“畅销书”,它无疑具备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而其“国学经典”的光环,更是吸引着我深入探究这位近代思想巨匠的精神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堂关于人生、关于时代、关于思想的精彩课程,一本真正值得慢慢品读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