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到底说什么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文斌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文化
  • 国学经典
  • 弟子规
  • 修身养性
  • 行为规范
  • 教育
  • 儿童启蒙
  • 礼仪
  • 道德
  • 中华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94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378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之名师对话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360句,113件事,本质上是给我们提供了113个回家的入口,走进安详的入口。安详是一条离家最近的路,又是家本身;安详是全然的喜悦,无条件的快乐,安详既是生命的方向,也是生命的目的。让我们一同在安详中获得生命的尊严和幸福。华一欣那么,您是如何提出安详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您的安详思想呢?郭文斌每天的报纸、电视、网站,重要位置多被天灾人祸占着,触目惊心。而这些天灾人祸又以惊人的速度更新着,人们甚至来不及记住标题,就被新的天灾人祸顶掉。就连天灾人祸都是如此匆忙,如此席不暇暖。

作者简介

郭文斌,祖籍甘肃,1966年生于宁夏西吉县,先后就读于固原师范、宁夏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文学院。著有长篇《农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合著长篇《西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出版小说集《大年》《吉祥如意》《郭文斌小说精选》,散文集《点灯时分》《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诗集《我被我的眼睛带坏》等。2010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寻找安详》一书半年内三次重印。先后获“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成外文。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银川市文联主席、宁夏作协副主席、《黄河文学》主编。

精彩书评

《弟子规》是要我们去实践的,是要变成我们的习惯,然后成为自然的。如果我们把《弟子规》比作一个面包,那么,只有落地,才会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和能量,否则,它和我们的生命没有任何关系。
——郭文斌

目录

安详视野中的《弟子规》:回“家”——与华一欣先生对话
打开《弟子规》的六把钥匙
人生之根
孝顺之门
自性之途
诚信之则
恭敬之心
爱众之道

践行《弟子规》的六条原则
超越原则
快乐原则
落地原则
改过原则
榜样原则
一半原则

附录:
《弟子规》诵读

精彩书摘

它是一个最基础的行为准则,也就是人的“天性”所在。
非常赞赏孟子把诚上升到天道。作为人来说,跟天道呼应的,就是真心。一个人如果离开诚,已经是假心了,或者说已经在假心中了。
由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弟子规》中要用30句180字的篇幅来谈“信”。
回老家,去串门,大门开着,坐好久,主人不见。再坐好久,主人还是不见。猫在,鸡在。炉里的火没有熄,就自己炖罐罐茶喝。一罐茶喝完了,主人还是不见,然后翻书柜里的书,翻完了,主人还是不见。
正要准备往出走,主人却回来了,肩上是一把锄,或者是一个背篓,脸上落着尘土,头发上沾着草屑。然后折身,回屋和主人拉闲。
就很感慨,我就不敢把城里的家门大开着,让任何一个人进来先喝一杯茶,再看一本书。
问题出在哪儿?
城里人的心虚了,城则无诚,看上去是一个讽刺,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无奈。
古人喜欢把“诚”和“实”合起来用,名为“诚实”。如果老人评价谁家的孩子“诚实”,那是一个无上的肯定。
那么,“诚实”如今躲到哪里去了呢?
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现在找什么都容易,唯有找“诚实”难,大概比地质学家找稀有金属还难一百倍。
“诚实”溜走了,这是一个事实,一个让人心痛的事实。

前言/序言


《格物致知:探寻事物本源的智慧》 内容简介 《格物致知:探寻事物本源的智慧》是一部深入剖析认知科学、哲学思辨与实践方法论的著作。本书不涉及任何宗教教义、道德训诫或人生指导,而是聚焦于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事物运作规律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论来提升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洞察力。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严谨的思维工具,引导人们摆脱主观臆断与表面现象的束缚,直抵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有效的行动。 引言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人类的认知能力如同一艘探索未知海域的船只。我们渴望理解宇宙的奥秘,洞悉生命的起源,掌握社会的运行法则,甚至解开意识的谜团。然而,许多时候,我们面对复杂现象时,往往感到困惑,难以把握其核心。《格物致知:探寻事物本源的智慧》正是应运而生,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探索答案的方法。本书认为,真正的智慧并非来源于被动接受,而是源于主动的探究,源于对事物“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持续追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深刻而精准的认知体系。 第一章:认知的基石——感官、经验与建构 本章首先审视人类认知能力的物理基础:感官。我们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感知外部世界?感官的局限性又是什么?这些局限性如何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初步认识?接着,本书深入探讨经验在认知形成中的作用。经验并非简单的信息累积,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我们如何从零散的感官信息中筛选、组织、解释,并将其整合成有意义的模式?本书将介绍多种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解释从“感知”到“理解”的心理过程。 此外,本章还将重点关注“认知建构”的概念。我们并非被动地接收世界,而是主动地在脑海中构建世界的模型。这些模型受到我们的既有知识、信念、情感状态乃至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理解认知建构的原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身认知的相对性和潜在的偏差,从而为更客观的认识奠定基础。我们将探讨不同认知模型可能存在的冲突,以及如何通过不断修正和优化模型来逼近真实的客观规律。 第二章:探究的利器——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 拥有了感官和经验作为素材,我们需要一套严谨的工具来处理这些信息,从中提炼出真知。《格物致知:探寻事物本源的智慧》在这一章节中,将目光聚焦于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逻辑作为思维的骨架,是连接事实与结论的桥梁。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基本逻辑形式,并阐述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理解逻辑谬误,识别推理过程中的缺陷,是避免思维误区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则是一种主动、审慎、客观地评价信息的态度和能力。它要求我们不轻信、不盲从,而是对每一个论断、每一项证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质疑。本书将介绍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包括:提问的能力、信息的辨别能力、论证的评估能力、观点的反思能力以及结论的推导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读者将学会如何剥离宣传的包装,穿透表面的逻辑,直击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第三章:分解与重构——系统性分析的艺术 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往往无从下手。系统性分析的艺术,正是帮助我们化繁为简的有效方法。《格物致知:探寻事物本源的智慧》将本章的重点放在如何将宏观问题分解为可控的微观部分,并通过对各部分的深入理解,最终重构出对整体的清晰认知。本书将介绍多种分析工具和模型,例如: 要素分解法: 如何识别构成一个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部分之间存在何种相互关系? 因果链分析: 如何追溯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事件发生的连锁反应?本书将介绍“五问法”(5 Whys)等工具,帮助读者深入挖掘潜在的因果关系。 流程图与模型构建: 如何将复杂的流程或关系可视化,形成直观的模型?模型并非现实的完全复刻,而是对现实的简化与抽象,其价值在于帮助我们理解关键的变量和互动模式。 要素交互分析: 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会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本书将探讨如何分析这些交互作用,理解整体的涌现特性——即整体的功能或行为,是各个部分简单相加所无法解释的。 通过掌握这些分解与重构的方法,读者将能够系统地分析各种复杂现象,无论是技术问题、商业策略,还是社会现象,都能找到切入点,并逐步构建起深刻的理解。 第四章:洞察的深层——模式识别与规律探索 在对事物进行分解与分析之后,下一步便是从中发现隐藏的模式与规律。《格物致知:探寻事物本源的智慧》在本章中,将引导读者超越具体事件,去探寻普适性的原理。模式识别不仅仅是看到事物的重复性,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重复性背后的驱动力。本书将探讨: 数据驱动的模式识别: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识别出有意义的模式?本书将简要介绍统计学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说明它们如何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趋势和关联。 抽象与概括: 如何将从具体案例中获得的经验,提升到抽象层面,形成可以推广的理论或原则?抽象是认知能力的飞跃,它使得我们能够将有限的经验应用于更广泛的场景。 规律的验证与修正: 规律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它们往往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本书将强调科学验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地观察、实验和反思,来修正和完善我们对规律的理解。 非线性关系与复杂性: 许多事物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本书将介绍涌现性、反馈循环等概念,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系统中的动态变化。 通过对模式的敏锐洞察和对规律的深入探索,读者将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并找到更有效的干预和控制方法。 第五章:实践的智慧——知行合一与迭代优化 认知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格物致知:探寻事物本源的智慧》的最后一章,将重点放在“知行合一”的境界。理论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其能否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并最终带来预期的结果。本章将探讨: 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 如何将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资源、可行性、风险以及预期的效果。 实验性实践与反馈机制: 实践并非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和改进过程。本书将强调实验性实践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行动中不断收集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来调整和优化行动策略。 迭代优化模型: 许多领域的进步都得益于迭代优化。从产品设计到科学研究,不断地尝试、评估、改进,是实现精进的关键。本书将介绍迭代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反思与总结: 每次实践之后,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是提升认知能力和实践效率的重要环节。我们将探讨如何从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并将这些教训融入到未来的认知和行动中。 《格物致知:探寻事物本源的智慧》并非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书籍,而是一套探索答案的方法论。它鼓励读者成为主动的探究者,通过严谨的思维、系统的分析和持续的实践,去揭示事物运作的本质,去发现隐藏的规律,最终实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内在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带领读者踏上一条不断接近真理的智慧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名为《弟子规》的书,与其说是一部指导人行为的典籍,不如说是一面映照古人生活哲学的镜子。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好奇与忐忑,毕竟在如今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去探究几百年前的规训,总觉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时,却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跨越时空的智慧。它用极其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关于如何安身立命的图景。比如,关于待人接物的细节,如何恭敬有礼,如何不轻慢他人,这些在现代社交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孝悌”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单向度的服从,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关怀与责任感。书中对于日常起居的规范,比如衣着、言谈、行走的姿态,看似繁琐,实则是在培养一种内敛、自持的品格。细细品味,这些规范塑造的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优雅而有分寸感的生活方式。这种对“度”的把握,在如今这个追求极致与个性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为了追求效率和速度,是否在无形中丢弃了一些慢下来才能感受到的美好与人情味。它更像是一种对心灵的打磨,教人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评分

读完这本《弟子规》,我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它像一杯陈年的老茶,初尝可能有些苦涩,但回味无穷。这本书的文字结构非常紧凑,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行为规范的纸面上。它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其对“诚敬心”的执着追求。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将礼貌视为一种技巧或工具,用来达成某种目的,但《弟子规》里的“礼”,似乎是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对万物的尊重。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读书”和“交友”的篇章,它告诫我们选择良师益友的重要性,以及求学过程中必须保持的谦逊和勤奋。这让我联想到当代教育中对“软技能”的缺失,很多年轻人知识渊博,却在人际关系和自我管理上频频碰壁。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秩序感,它试图为个体在庞大的社会结构中找到一个精准且恰当的位置。当然,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其封建背景下的某些具体要求,但其背后所倡导的自律、感恩和对知识的敬畏,却是永恒的价值。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小疏漏”,那些自以为无伤大雅的陋习,并思考如何通过微小的改善,汇聚成强大的内在力量。

评分

这本书《弟子规》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重新走进了一座精心打理的传统园林。园林的设计布局严谨,每一块石头、每一条曲径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绝无浪费。这本书亦是如此,它将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从幼年到成年,从家庭到社会,都纳入到一个有机的体系中进行规范。我最欣赏它对“谨慎”的反复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反应和即时表达,往往忽略了言语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弟子规》则像一个无形的刹车片,提醒我们在开口之前,要权衡轻重,要思虑周全。这种对“慎言”的训练,对于培养一个成熟的人格至关重要。它不是要扼杀个性,而是要确保个性是在健康、有边界的框架内发展。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进行“对照检查”,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到位。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参照系,让你知道“好”的标准在哪里,而不是让自己像无头苍蝇一样在道德的迷雾中摸索。它是一种文化的内化过程,将外在的要求,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觉。

评分

说实话,初读这《弟子规》,我差点就把它束之高阁,觉得它太过“老气横秋”,充满了古代父权社会的印记。但耐着性子读下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靠谱的人”的实操手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具象化表达。它不是空泛地喊口号,而是直接告诉你“未出门,必具礼;在家,必谦让”。这种对日常细节的捕捉,体现了一种极高的生活治理能力。我对比了一下自己现在的作息和行为模式,发现自己在很多地方都显得粗糙和随意。比如,对于时间管理,书中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排班表,但那种“勿缓、勿苟”的态度,实际上是对效率和专注的最高要求。它要求一个人从内心的浮躁中抽离出来,回归到一种有条不紊的状态。此外,书中对“节用”的强调也让我深思。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节制”似乎成了一个过时的词汇,但《弟子规》提醒我们,真正的富有并非拥有多少,而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多少。这种对“知足常乐”的朴素哲学诠释,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评分

坦白说,初接触这本书时,我担心它会是一部充斥着压抑和束缚的古板教条,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优雅地活过”的实用指南。它没有宏大的理论叙事,而是聚焦于微观的、可执行的日常行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长辈”的尊敬与关爱,这不仅仅是单方面的顺从,而是一种基于生命传承与社会伦理的相互支撑。它教会我们如何去“体谅”那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付出。同时,书中对于“自省”的强调,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它鼓励读者每天进行一场与自我的对话,检视白天的言行是否符合当日的标准。这种持续的自我校准机制,对于任何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保持精神清明、防止德行滑坡的有效工具。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有力,富有韵律感,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领会其核心精神。它教我们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责任的“社会人”,这种成长的路径设计,是其超越时代的魅力所在。

评分

书很精美,京东送货快,价格便宜,但就是包装简单了些,买了这么多,就一个小袋装着,我心爱的书啊!

评分

好书,要看,买了好几本,送人的。

评分

京东商城送货很及时,我很满意,支持京东。

评分

这本书很实在,很到位!

评分

不错。使用起来很好。

评分

不错,京东信的过 不错,京东信的过

评分

好书,要看,买了好几本,送人的。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郭文斌老师儒释道融会贯通,信手拈来,深入浅出,读起来很享受,很受益。

评分

《弟子规》直到所有人虚心学习、落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