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2)

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王寿南 编
图书标签:
  • 哲学
  • 中国哲学
  • 现代思想
  • 思想史
  • 文化
  • 学术
  • 历史
  • 中国现代思想
  • 知识分子
  • 二十世纪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85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38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台湾商务印书馆学术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8
字数:3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2)》是台湾学术文化重点出版项目,百位学者联袂编撰,还原历代思想家在中华思想传承中的成就与影响,指导:钱穆、王云五、屈万里、萨孟武等,审阅:陈立夫、陶希圣、胡秋原、萨孟武、王尔敏、张朋园、陈鼓应、张玉法等。
台湾商务印书馆学术经典。

目录

马一浮
熊十力
张君劢
蒋中正
陈大齐
太虚
戴季陶

精彩书摘

首先,他具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和道德忧患意识。他泰和讲学首先讲的就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教,并希望听课诸生依此立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后来在《复性书院缘起叙》一文中,他更明确表示要以“继绝学,广教化”为自己的一生使命。从而使“洙泗之业晦而复明,伊洛之绪绝而复续”。可以说他为实现自己的一生使命而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其次,他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之正统和代表,认为儒家六艺是孔子之教,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其他诸学都不过是儒家六艺的支流而已。故此,他主张重新楷定国学名义,以儒家六艺来代替国学。在儒家文化中他又特别服膺宋明新儒学,他讲“六艺论”,讲“义理名相论”,依据的就是宋明新儒学的思想原则。
第三,他提出以儒家六艺赅摄一切学术,其中也包括西来学术,所谓“赅摄”,也就是包含摄取、融会的意思,因此,以儒家六艺赅摄西来学术,不过是现代新儒家,“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的主张的不同表述而已。就实质而言,马一浮与梁漱溟等人一样,文化取向上也是一位儒家文化本位论者。
第四,他也反对用所谓科学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认为科学方法大致由于经验推想观察事相而加以分析,虽其浅深广狭所就各有短长,但同为比量而知则一,或因苦思力索如鼷鼠之食郊牛,或则影响揣摩如猿狙之求水月。所以尽管科学方法较胜理论组织饶有思致可观,然它只能重建传统文化之外观,而无法理解深藏于其中的精神道德意义,“以视中土圣人始条理,终条理之事,虽霄壤未足以为喻”。(《尔雅台答问》一卷)故此,当一位姓张的求学者给他去信,表示“欲建立大同文化系统,用科学方法研究儒学”,马一浮即在回信中明确表示反对。
……

前言/序言


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二)—— 思想的潮涌与回响 本书并非对“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二)”这本书的直接解读,而是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出发,勾勒出在中国现代转型时期,思想领域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进程。它聚焦于那些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走向、塑造了民族精神的重大思想流派与重要思想家,并探讨他们如何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完成了思想的创新与嬗变。 一、 启蒙的曙光与救亡的呐喊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当古老的中华帝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摇摇欲坠,一系列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根本性问题,如同一道道闪电,划破了沉寂的夜空。一批批有识之士,怀揣着救国救民的使命感,开始艰难地探索着思想的道路。 严复的“天演”与“变法”: 严复,这位将西方进化论、功利主义等思想引入中国思想界的先驱,以其雄辩的笔力,在《天演论》、《原富》等译著中,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传递给国人。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思想的僵化与教育的匮乏。他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思想,强调“启蒙”,希望通过思想的觉醒来推动社会的变革。严复的思想,无疑为中国近代的启蒙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预示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的必然到来。他对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解,虽然在后来的实践中引发了诸多争论,但其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的努力,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维新派的“变法图强”: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则将启蒙的思想付诸政治实践。他们继承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批判精神,但更加强调通过温和的政治改革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试图从儒家经典中挖掘出支持变法的思想资源,他将孔子塑造成一位“阳儒阴法”的改革家,以求得思想的合法性。梁启超,更是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媒介化,其《少年中国说》、《变法通议》等文章,以其激昂的文风和深刻的洞察力,唤醒了无数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他倡导“民权”,关注“国体”,并积极引进西方政治学说,虽然其政治理想在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受挫,但其对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塑造,以及对民族国家意识的唤醒,功不可没。 革命派的“推翻帝制”: 孙中山,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则将救亡图存的道路指向了暴力革命。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了辛亥革命的思想纲领。民族主义旨在推翻满清的民族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民权主义强调建立共和政体,实现人民的政治解放;民生主义则关注土地和资本问题,试图解决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孙中山的思想,虽然在其生前未能完全实现,但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对民主共和理念的普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倡导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深深地激励着后人。 二、 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与思想的百花齐放 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推翻了帝制,但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思想领域进入了一个更为激荡和多元的时期。这场运动以“打倒孔家店”、“反封建”、“提倡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积极引入西方各种新的思想潮流。 陈独秀与“新青年”: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以其激进的思想和锐利的文笔,倡导“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他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旧道德、旧文化、旧思想的束缚。他批判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念、保守观念,呼唤建立一个科学、民主、进步的现代中国。陈独秀的思想,是当时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激发了无数知识青年对改造中国社会的思考和热情。 胡适的“白话文”与“实验主义”: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他不仅在文学领域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晦涩难懂,更在哲学思想上引入了杜威的“实用主义”(他称之为“实验主义”)。胡适强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主张通过实际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衡量思想的价值。他反对空谈的哲学,提倡“做学问要如做人”,关注实际的生活和社会的改良。胡适的思想,为中国知识界注入了务实的精神,也为现代中国教育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鲁迅的“呐喊”与“反思”: 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病灶。他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怀,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呼唤“立人”。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和国民精神的深刻反思。鲁迅的思想,充满了批判的力量,也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他对封建礼教、旧道德的批判,对封建家长制的揭露,对封建思想残余的鞭挞,至今仍具有警醒意义。 其他思想流派的涌现: 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各种西方思想也纷至沓来。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潮在中国知识界激荡,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思想的百花齐放。一些思想家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尝试着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养分,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就试图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寻找一条融通之路。 三、 革命的潮涌与理想的探索 在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中国的思想界进入了一个更加激进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最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此同时,其他各种思想流派也继续发展,形成了复杂的思想格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到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再到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其他革命思想的探索: 除了马克思主义,其他一些革命思想也在中国流传。例如,一些革命者在探索救国道路时,也曾受到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主流地位逐渐确立。 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 无论何种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都围绕着一个宏大的主题——民族复兴。中国知识分子普遍认识到,要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必须进行深刻的思想变革和政治革命。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共同推动着中国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 转型期的思想碰撞与延续 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领域也经历了新的变化。如何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下,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在经历了对传统文化的激进批判之后,中国思想界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学者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展,试图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的学术繁荣: 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在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学者和著作,他们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或积极引进西方学术成果,或在文学创作中反映时代精神,共同丰富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内涵。 思想的时代局限性与历史的必然性: 审视这一时期的思想史,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现在的眼光去评判过去。每一代思想家都处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思想既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也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洞察和前瞻性。正是这些思想的激荡、碰撞和延续,共同塑造了中国现代思想的面貌,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宏伟画卷,感受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理解那些深刻影响了中国命运的思想巨匠们的探索与思考,并从中汲取智慧,洞察当下,启迪未来。它是一次对思想力量的致敬,一次对历史进程的追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著作,虽然名字暗示了其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但它真正打动我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文本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入微的解构能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流变的那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将他们的思想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角力之中去审视。读起来,仿佛能够亲眼目睹孔子周游列国时的那种失意与坚持,也能体会到墨家兼爱非攻理念在战乱年代所爆发出的巨大感召力。特别是对于法家思想的分析,作者没有落入“酷吏之学”的刻板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对制度化治理的深刻思考,这对于理解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某些深层逻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照系。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细致入微地剖析概念的源头;时而又如江河奔涌,将不同学派的冲突与融合描绘得波澜壮阔。它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场思想的探险,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是何等丰富与立体。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其极强的批判性视角,它拒绝了任何形式的“神化”或“扁平化”处理。作者在评述一些被后世奉为圭臬的哲人时,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思想体系中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这让整个论述显得异常的真实和立体。例如,在分析道家学说对后世隐逸文化的影响时,作者没有停留在赞美其超脱尘世的美感,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出世”哲学在面对社会责任时的张力,甚至不避讳地揭示了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这种敢于直面历史复杂性的勇气,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的通识读物。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是要带着怀疑和反思的精神去进行对话。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一位极其博学但又非常坦诚的智者进行辩论,他总能提出你尚未想到的质疑,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自以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古典美学气息。虽然内容是关于深奥的思想史,但编辑团队显然在如何呈现这些复杂信息上下了大功夫。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流畅,引言和注释部分处理得极为得体,既没有打断阅读的连贯性,又在需要时提供了足够的学术支撑。尤其是作者对一些关键术语的界定和阐释,那种咬文嚼字的严谨态度,让人非常佩服。举个例子,书中对“仁”和“义”在不同儒家流派中的细微差别进行辨析时,那种文字的精确性,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将复杂的哲学概念一层层剥离,直至看到其核心肌理。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引人入胜。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回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对比和类比来阐述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是一件精心制作的阅读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梳理工作量之大,简直令人咋舌,读后我对其背后付出的心血感到深深的敬佩。作者似乎将自己一生所接触到的所有相关史料都整合进了这部作品之中,但神奇的是,这种海量的资料堆砌并没有产生任何滞涩感。相反,它构成了一种坚实的基座,让所有的论证都显得无比可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文本时的克制与精妙,他知道何时应该大段引用以展现原文的韵味,何时又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提炼总结。这种对史料驾轻就熟的运用,让读者在阅读时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学术的厚重感,知道自己所阅读的观点是建立在扎实的考证之上的。这不仅仅是一本“讲故事”的书,更是一份值得反复查阅的参考工具书,那些详尽的注释和参考文献,本身就是一座座等待探索的小型知识宝库。

评分

这本书在思想史的宏大叙事中,成功地植入了诸多鲜活的人物侧写,这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作者似乎深谙叙事的力量,他不仅仅是在阐述“是什么”,更是在描绘“怎样成为”。比如,书中描绘的某位大儒在遭遇政治挫折后,如何调整其核心观念以适应新的时代挑战,其过程的挣扎与蜕变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简直像一部扣人心弦的传记。这种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思潮交织在一起的叙事手法,使得抽象的哲学概念立刻具象化为人间悲喜剧。我读完之后,对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书本上的刻板形象,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探索者。这种以人为本的史观,让原本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思想,重新落回了滚烫的现实生活之中,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思想”作为一种人类应对生存困境的终极努力的价值所在。

评分

我们已经了解戴震的天道观,又了解他的人道观,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了。天人合一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之一,古今对天都非常敬畏,儒家一向很重视人事,也十分尊重天道。戴震也是主张天人合一的,他以为“道”虽然有天道和人道的分别,而人道实以天道为根源。天道因为生生而有自然的条理,所以能气化流行、生生不息,而成就天下万物的品类;人道的施为就是天道生生而成的条理的反映,才能使人的行为没有丝毫的爽失,而有仁义礼智的美德。人道以天性为本源,而天性又以天道为根源,人道的极致,就是达到仁义礼智的境地,而可以用仁来统摄这种美德。天地的至德,可以用一个字来完全代表和形容,那就是仁;人的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来完全代表和形容,那也就是仁,换句话说,人心和天心同样都是仁。从人道推迦到天道,从人德推迥到天德,都是仁,天道和人道的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就是仁的表现。人德和天德、人道和天道两者都是合而为一的。

评分

孙中山

评分

曾有那样一个时代,有那样的一群人,他们那样的活着。他们死了之后,思想也依然活着,影响着下一个时代。时间上,他们离我们并不远。他们的气质、风骨,他们所坚守的传统、气节、风度……我们还能否期待,与他们有所“神交”,与他们对话?!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该了解一点思想家。那人,那时代,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评分

与我们文明夜空中飘然而过的那些智者、勇者与仁者相比,此岸的一切纷争,一切苦痛,一切迷茫,一切执著,是这样不值一提,这样幼稚可笑。命中注定,我们将承担起这个伟大的传统,接续起历史的血脉,我们可以忘却一切,却决不能忘却,这里才是我们的心灵家园,才是我们生命之根。

评分

《中国历代思想家(套装共14册)》:对于读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重点引进项目,此次以简体字出版,对文中的古今地名对照、注文体例和文字错误等作了必要的订正,并将原25分册按历史年代合并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现代等凡7种14册。

评分

台湾商务印书馆学术经典。张海涛 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副主任、九州出版社副总编辑   “中国历代思想家”丛书,终于在大陆出版了。   这是一套聚合两岸学者数十年努力的煌煌巨制,是面对现代化挑战,中华文明对自身传统的深深地沉思。   在这个日趋多元化碎片化的时代中,还有什么,能比古圣前贤的教导更让我们肃然起敬?对于后人而言,面对先人们睿智而忧郁的目光,又是一份怎样沉重的负担?九州出版社出版了简体版。原书关于中国历代思想家的选取立意和某些作者的观点,出版者并不完全认同,但为了便于研究参考,仍保留其原貌,其中也保留了作者为蒋介石思想所写的介绍评述;个别之处,有所节略,但没改动原书之观点。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发展。这种态度,这种情怀不可谓不博大。

评分

进人东周的时候,东部开发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形成一个又一个国家。我们今天知道春秋有所谓五霸,五霸以外,比较知名的国家还相当多。大体上说,春秋局面还不是高水平的局面,但是从当时来看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多年由西周那个“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状态转化成为东周五霸这样一个局面,应当说时间不算太长。因为当时在开发东部的时候所能够使用的工具,基本上是石、木再加上比较贵的青铜工具,铜器因为贵,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而且劳动人手是极其稀少的。在此以前,一个封国,实际上也就是三五十里、七八十里、百来里。国和国之间有大量的空荒的、没人管的、有待开垦的地方,所以国与国也不相连,各干各的。在那么一种落后状态之下,200多年开发出一个春秋局面,应当说这个历史的进步还是可观的。

评分

蒋中正一章略有删节及简化。

评分

这类书适合学习思想史方面的读者,有阅读性,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