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水性涂料助剂》结合作者从事水性涂料开发的经验,介绍各类水性涂料助剂的选择及其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对从事涂料开发的技术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代涂料离不开助剂,目前国内水性涂料的发展如火如荼,对于水性涂料助剂的应用还缺少相关的资料。
内容简介
水性涂料助剂 朱万章刘学英编著本书以水性涂料助剂生产厂商为主线,按助剂功能归类,主要介绍了建筑乳胶漆、水性工业漆、水性防腐漆、水性汽车漆、水性木器漆、水性塑料漆、水性胶黏剂等在内的各个水性领域用的助剂。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掌握、比较和选用合适的助剂,大多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汇总。每种水性助剂尽可能详细地列出牌号、类型、基本理化性能、应用特点、适用范围、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基本信息。
本书不仅对水性涂料研发、生产和施工人员有所帮助,也对从事水性油墨、水性胶黏剂、织物处理剂、皮革处理剂工作的人员和大学精细化工等相关专业的师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水性涂料助剂的现状
1.2 水性涂料助剂的分类
第2章 基材润湿剂
2.1 润湿和展布
2.2 润湿剂的种类
2.3 商品基材润湿剂
第3章 润湿流平剂
3.1 润湿和流平
3.2 润湿流平剂的种类
3.3 商品润湿流平剂
第4章 润湿分散剂
4.1 润湿与分散
4.2 润湿分散剂的种类
4.3 商品润湿分散剂
4.3.1 无机盐分散剂
4.3.2 有机和高分子聚合物分散剂
第5章 流变助剂
5.1 涂料流变学基础
5.2 流变助剂的类型
5.2.1 增稠剂
5.2.2 流平剂
5.3 商品流变助剂
5.3.1 纤维素醚
5.3.2 其他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
5.3.3 碱溶胀增稠剂
5.3.4 聚氨酯增稠剂
5.3.5 疏水改性非聚氨酯增稠剂
5.3.6 其他公司的增稠剂和流变改性剂
5.3.7 无机增稠剂
5.3.8 络合型有机金属化合物
5.3.9 其他流变助剂
第6章 消泡剂
6.1 消泡、抑泡和脱泡
6.2 消泡剂的种类
6.3 商品消泡剂
第7章 成膜助剂
7.1 水性漆的成膜
7.2 玻璃化温度和最低成膜温度
7.3 成膜助剂
7.4 商品成膜助剂
7.5 其他品牌成膜助剂
第8章 防腐剂和防霉剂
8.1 罐内防腐和漆膜防霉防藻
8.2 防腐剂和防霉剂的作用机理
8.3 水性涂料防腐防霉剂的种类
8.3.1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
8.3.2 苯并咪唑化合物
8.3.3 取代芳烃化合物
8.3.4 三嗪类化合物
8.3.5 释放甲醛化合物
8.3.6 其他化合物
8.4 商品防腐防霉防藻剂
第9章 消光剂
9.1 涂膜的光泽和消光
9.2 商品消光剂
9.2.1 二氧化硅消光粉
9.2.2 蜡及其他消光剂
第10章 蜡和蜡乳液
10.1 蜡和蜡乳液的作用和种类
10.2 商品蜡乳液
10.3 蜡粉
第11章 pH调节剂和多功能助剂
11.1 pH调节剂的作用
11.2 常用的pH调节剂和多功能助剂
第12章 交联固化剂
12.1 交联
12.2 交联方式及机理
12.3 改性异氰酸酯交联剂
12.4 氮丙啶交联剂
12.5 环氧硅烷化合物
12.6 碳化二亚胺化合物
12.7 三聚氰胺及其改性化合物
12.8 其他交联剂
第13章 腐蚀抑制剂和缓蚀剂
13.1 腐蚀及水性漆对铁器的锈蚀
13.2 商品罐内防锈剂和钢铁防闪锈剂
第14章 特殊效果添加剂
14.1 增硬剂、抗划伤剂和增滑剂
14.1.1 纳米二氧化硅分散体和纳米金属氧化物分散体
14.1.2 玻璃粉
14.1.3 有机硅化合物
14.2 手感改性剂
14.2.1 漆膜增滑剂和抗粘连剂
14.2.2 绒毛粉和弹性粉
14.2.3 可膨胀微球
14.3 疏(憎)水剂
14.4 附着力促进剂
14.5 铝粉定向排列剂
14.6 水性锤纹剂
14.7 防涂鸦剂
14.8 建筑涂料增白剂
第15章 催干剂、防结皮剂和催化剂
15.1 水性醇酸树脂的氧化交联
15.2 水性醇酸催干剂
15.2.1 水性醇酸催干剂类型
15.2.2 商品水性醇酸催干剂
15.3 防结皮剂
15.4 催化剂
15.5 黏度稳定剂
第16章 抗氧剂和光稳定剂
16.1 抗氧剂
16.1.1 通用抗氧剂
16.1.2 亚磷酸酯
16.1.3 水性抗氧剂
16.2 光稳定剂
16.2.1 水性光稳定剂和紫外吸收剂
16.2.2 纳米UV吸收剂
第17章 特种颜料和染料
17.1 铝粉浆
17.2 透明氧化铁
17.3 珠光颜料
17.4 水性木器漆的着色染料
第18章 其他助剂
18.1 香精和气味遮蔽剂
18.2 水性防粘剂
18.3 水性漆延长开放时间助剂
18.4 保湿剂
18.5 水性木器漆打磨助剂
18.6 表面活性剂
18.7 颜料研磨载体
附录 缩略语代号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现代涂料离不开助剂,犹如美味菜肴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调料一样。可以说没有优质、高效的涂料助剂就没有现代涂料的今天。当今涂料发展的趋势是绿色环保、高效、节能、节省资源,强调环境友好和可再生性。自20世纪末以来,作为顺应时代要求的水性涂料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许多方面已经或正在取代溶剂型涂料,占有其固有应用领域。与此同时,水性油墨、水性胶黏剂也获得了相应的快速发展。为适应这种变化,各国的涂料助剂厂商纷纷推出五花八门的水性涂料助剂,使得水性涂料的性能逐渐达到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溶剂型涂料的性能。水性建筑涂料、水性工业漆、水性防腐漆、水性木器漆、水性塑料漆、水性油墨、水性织物处理剂以及水性胶黏剂已经成为环保型产品的主力军。
然而,由于水性体系有着更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水性涂料所用的助剂品种类型和用量比溶剂型涂料要多得多,开发和使用高质量的水性涂料助剂尤为重要。
涂料科学更多的是一门实践科学,涂料助剂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实践和应用经常走在理论前面的状态。实际应用的许多助剂还很难用精确的理论来概括。以往出版的一些涂料助剂专著大多偏重于两个方面,要么是着重对朦胧的助剂机理的阐述,较少关注具体的助剂品种;要么仅仅简单地罗列出助剂的名称、性能、生产厂商,缺乏分析比较和汇总,显得过于简略和凌乱。本书另辟蹊径,不过多着墨于尚不成熟的涂料助剂机理的阐述,而是以助剂特性和生产厂商为轴线,多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汇总各厂商水性涂料助剂的牌号、类型、理化性能、应用特点、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基本信息,以便使用者能从浩如烟海的产品说明书中解脱出来,更快、更好地分析、比较和掌握所需助剂的特性和应用方法,正确、合理、方便地选用合适的助剂,以求获得最佳的实际效果。
本书汇集了全球主要涂料助剂厂商的水性涂料助剂品种牌号近3000种,重点关注那些在中国涂料市场已经起着重要作用和未来会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水性助剂品种。为了便于使用者查找,书末附有缩略语代号。本书不仅对水性涂料研发、生产和施工人员有所帮助,也对从事水性油墨、胶黏剂、织物处理剂、皮革处理剂的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鉴于作者有限的认知水平,书中出现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得到了天津大学米镇涛教授的许多鼓励、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朱万章 刘学英
2010年12月于青岛
《精细化工前沿技术: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图书简介 一、本书聚焦:突破性的高分子功能化研究 本书《精细化工前沿技术: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是一本深入探讨当代高分子化学与材料科学交叉领域前沿进展的专业著作。它旨在全面梳理和系统介绍近年来在功能性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方法学创新以及在高端应用领域中的突破性进展。全书内容紧密围绕高分子链结构调控、界面性能优化以及材料多功能化集成展开,为精细化工、新材料开发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份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 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摒弃了对传统通用高分子材料的详述,而是将重点完全聚焦于“功能性”这一核心驱动力。全书的结构逻辑遵循从微观分子设计到宏观材料性能实现的路径。 第二部分:新型可控聚合反应的精细调控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高分子合成化学中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如ATRP、RAFT、NMP)的最新进展。重点不再停留在基础原理的介绍,而是着重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实现对分子量分布的极窄化控制(分子量分散度Đ < 1.10),以及如何精确构建复杂的拓扑结构,例如:星形、刷形、梳形以及梯度共聚物。 精准结构控制与性能关联: 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链转移剂或催化剂体系,实现嵌段共聚物的序列精准排列,以及这种排列如何直接影响材料的自组装行为、相分离尺寸和机械性能的协同优化。 无金属聚合体系的突破: 介绍了光催化聚合(Photo-controlled Polymerization)和无金属RAFT聚合在避免金属残留污染方面的应用,这对于生物医用材料和电子化学品领域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科学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探讨如何通过纳米填料的表面化学修饰,实现高分子基体与纳米颗粒之间优异的界面相容性和强相互作用。这部分是提升材料整体性能的关键所在。 界面官能团的理性设计: 探讨了偶联剂、表面活性剂以及高分子接枝技术在“锚定”纳米填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无机氧化物量子点)方面的新策略。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界面设计调控纳米填料的分散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取向,以最大化其增强效应。 导电与介电复合材料: 详细讨论了构建高性能导电网络(如 Percolation Threshold的降低)的结构要求,以及在实现高导电性的同时,如何维持或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第四部分:智能响应性高分子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智能”是现代高分子材料区别于传统材料的核心特征之一。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基于刺激响应性单体的设计与合成,以及由此衍生的动态功能材料。 多重刺激响应: 深入研究了能够同时响应温度、pH值、光照甚至电场的“多重响应性”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原理。这包括pH敏感的聚电解质复杂物、热敏感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衍生物的最新改性。 自修复与动态交联网络: 详尽阐述了利用可逆化学键(如Diels-Alder反应、氢键、离子键)构建的动态共价网络材料。重点分析了这些材料如何实现材料损伤后的分子级自动修复,以及其在耐久性涂层和弹性体中的应用潜力。 第五部分:先进成型技术与功能化器件集成 本部分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讨论了如何将合成出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通过先进的加工技术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的器件。 增材制造(3D打印)中的高分子材料挑战: 探讨了高粘度、快速固化要求以及精确分辨率限制下,功能性光敏树脂和热塑性复合材料的配方优化与工艺窗口控制。 微纳加工技术在功能器件中的应用: 介绍了光刻、软光刻(Soft Lithography)等技术如何用于构建具有精确图案化的聚合物薄膜、微流控芯片中的通道壁面改性,以及集成传感器的制造流程。 本书的特色与受众定位: 本书的叙述风格严谨、数据详实,大量引用了近五年来的国际顶尖期刊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式的理论总结,更是一本面向产业应用和研发创新的工具书。 面向群体: 重点服务于从事精细化工、涂料、胶粘剂、高分子合成、复合材料、电子化学品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科研人员、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和技术经理。 专业深度: 本书对高分子化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内容深度集中于“如何实现复杂功能”和“如何解决工程化难题”,避免了对基础聚合反应机理的冗余叙述。读者能够从中直接获取到用于解决特定材料性能瓶颈的分子设计思路和合成路线。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如何利用前沿的合成工具,设计并制备出具有特定、优异功能特性的高分子材料,从而推动其在高端制造、绿色能源和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中的应用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