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矿石分析手册(新版)

常见矿石分析手册(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华昌 编
图书标签:
  • 矿石分析
  • 矿物学
  • 地质学
  • 分析化学
  • 矿产资源
  • 冶金
  • 地球科学
  • 测试分析
  • 工业分析
  • 新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107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070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常见矿石分析手册(新版)》汇集了各类矿石的分析手段,具体分析方法以及分析液的要求和配制。

内容简介

《常见矿石分析手册(新版)》详细地介绍了:常见矿石及矿石中常见元素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矿石中常见元素的测定方法、黑色金属矿石分析方法、重金属矿石及精矿分析方法、轻金属矿石及精矿分析方法、贵金属矿石及精矿分析方法、稀有稀散和难熔金属矿石及精矿分析方法。书中在分析方法选择上突出了实用性、多元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以满足不同实验室的检测需求。所收录的方法既有标准分析方法,也有非标准分析方法;既有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也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常见矿石分析手册(新版)》是矿石分析检验人员必备的一本系统的查阅书籍,可供冶金厂矿、地质、矿业、环保部门和有关科研等单位从事分析工作的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矿石中常见元素和组分的测定
1.1 铜量的测定
1.1.1 碘量法
1.1.2 快速碘量法
1.1.3 铜试剂吸光光度法
1.1.4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吸光光度法
1.1.5 氨水.氯化铵底液极谱法
1.1.6 乙二胺底液极谱法
1.1.7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1.2 铅量的测定
1.2.1 EDTA滴定法
1.2.2 乙酸钠底液极谱法(铅、锌连续测定)
1.2.3 示波极谱法
1.2.4 催化示波极谱法
1.2.5 邻苯三酚红吸光光度法
1.2.6 原子吸收光谱法
1.3 锌量的测定
1.3.1 EDTA滴定法
1.3.2 氨性底液极谱法
1.3.3 乙酸.乙酸铵.硫氰酸钠底液极谱法
1.3.4 原子吸收光谱法
1.4 镍量的测定
1.4.1 丁二酮肟沉淀分离EDTA滴定法
1.4.2 EDTA直接滴定法
1.4.3 丁二酮肟吸光光度法
1.4.4 三氯甲烷萃取分离丁二酮肟吸光光度法
1.4.5 原子吸收光谱法
1.5 钴量的测定
1.5.1 碘量法
1.5.2 亚硝基R盐吸光光度法
1.5.3 1.亚硝基-2-萘酚吸光光度法
1.5.4 二安替比林甲烷吸光光度法
1.5.5 5-Cl-PADAB吸光光度法
1.5.6 原子吸收光谱法
1.6 锡量的测定
1.6.1 铝片还原碘量法
1.6.2 苯基荧光酮-CTAB吸光光度法
1.6.3 邻苯二酚紫-CTAB吸光光度法
1.6.4 盐酸.氯化铵底液极谱法
1.6.5 催化极谱法
1.7 铋量的测定
1.7.1 EDTA滴定法
1.7.2 硫脲吸光光度法
1.7.3 硫脲-碘化钾-马钱子碱吸光光度法
1.7.4 乙酸-乙酸铵底液极谱法
1.7.5 原子吸收光谱法
1.7.6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
1.8 镉量的测定
1.8.1 氨水-氯化铵底液极谱法
1.8.2 原子吸收光谱法
1.9 锑量的测定
1.9.1 硫酸铈滴定法
1.9.2 孔雀绿吸光光度法
1.9.3 5-Br-PADAP吸光光度法
1.9.4 盐酸-硫酸底液极谱法
1.9.5 原子吸收光谱法
1.1 0 汞量的测定
1.10.1 硫氰酸盐滴定法
1.10.2 双硫腙吸光光度法
1.10.3 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1.11 钨量的测定
1.11.1 钨酸铵灼烧重量法
1.11.2 8.羟基喹啉重量法
1.11.3 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
1.11.4 环己烷-乙酸丁酯萃取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
1.12 钼量的测定
1.12.1 钼酸铅重量法
1.12.2 钒酸铵滴定法
1.12.3 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
1.12.4 苯基荧光酮吸光光度法
1.12.5 催化极谱法
1.13 三氧化二铝量的测定
1.13.1 EDTA滴定法
1.13.2 铬天青S吸光光度法
1.13.3 原子吸收光谱法
1.14 氧化钙及氧化镁量的测定
1.14.1 EDTA滴定法
1.14.2 二甲苯胺蓝Ⅱ吸光光度法测定镁
1.14.3 原子吸收光谱法
1.15 氧化钾和氧化钠量的测定
1.15.1 原子吸收光谱法
1.15.2 火焰光度法
1.16 锶量的测定
1.16.1 原子吸收光谱法
1.16.2 ICP发射光谱法测定锶和钡
1.17 钡量的测定
1.17.1 硫酸钡重量法
1.17.2 铬酸盐转化-亚铁滴定法
1.18 钛量的测定
1.18.1 硫酸铁铵滴定法
1.18.2 过氧化氢吸光光度法
1.18.3 二安替比林甲烷吸光光度法
1.19 铁量的测定
1.19.1 重铬酸钾滴定法
1.19.2 钛(Ⅲ)还原-重铬酸钾滴定法
1.19.3 硫酸铈滴定法
1.19.4 EDTA滴定法
1.19.5 磺基水杨酸吸光光度法
1.19.6 邻菲咯啉吸光光度法
1.19.7 原子吸收光谱法
1.19.8 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金属铁
1.19.9 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亚铁
1.19.10 (Ⅴ)氧化-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测定亚铁
1.20 锰量的测定
1.20.1 高锰酸吸光光度法
1.20.2 硫酸亚铁铵滴定法
1.20.3 高锰酸钾电位滴定法
1.20.4 原子吸收光谱法
1.21 铬量的测定
1.21.1 硫酸亚铁铵滴定法
1.21.2 二苯氨基脲吸光光度法
1.21.3 示波极谱法
1.21.4 原子吸收光谱法
1.22 钒量的测定
1.22.1 硫酸亚铁铵滴定法
1.22.2 磷钨钒酸吸光光度法
1.22.3 钽试剂吸光光度法
1.22.4 PAR吸光光度法
1.23 磷量的测定
1.23.1 酸碱滴定法
1.23.2 快速酸碱滴定法
1.23.3 磷钼钒酸吸光光度法
1.23.4 铋盐-钼蓝吸光光度法
1.24 砷量的测定
1.24.1 次磷酸盐还原-碘滴定法
1.24.2 DDTC-Ag-吸光光度法
1.25 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1.25.1 重量法
1.25.2 氟硅酸钾滴定法
1.25.3 硅钼蓝吸光光度法
1.26 硫量的测定
1.26.1 硫酸钡重量法
1.26.2 燃烧-中和滴定法
1.26.3 燃烧-碘量法
1.26.4 高频感应炉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硫和碳
1.27 碳量的测定
1.28 氟量的测定
1.28.1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1.28.2 镧-茜素络合腙吸光光度法
1.28.3 EDTA滴定法
1.29 氟化钙量的测定
1.29.1 EDTA滴定法
1.29.2 高锰酸钾滴定法
1.30 硼量的测定
1.30.1 甲亚胺-H酸吸光光度法
1.30.2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1.30.3 示波极谱法
1.30.4 ICP发射光谱法(ICP-AES)
1.31 水分的测定
1.31.1 吸附水(H2O-)
1.31.2 化合水(H2O+)
1.32 烧失量的测定

第2章 黑色金属矿石分析
2.1 铁矿石分析
2.1.1 重量法测定吸湿水量
2.1.2 三氯化钛还原法测定全铁
2.1.3 金属铁量的测定
2.1.4 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亚铁
2.1.5 硅量的测定
2.1.6 铝量的测定
2.1.7 钙和镁量的测定
2.1.8 碳、硫量的测定
2.1.9 磷量的测定
2.1.10 钛量的测定
2.1.11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
2.1.12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溶性氯化物
2.1.13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
2.1.14 镍量的测定
2.1.15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钠和钾
2.1.16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钴
2.1.17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锌
2.1.18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
2.1.19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锡
2.1.20 铬量的测定
2.1.21 钒量的测定
2.1.22 锰量的测定
2.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铝、钙、镁、锰、磷、硅和钛
2.1.24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钙、硅、镁、钛、磷、锰、铝和钡
2.2 锰矿石分析
2.2.1 重量法测定湿存水量
2.2.2 重量法测定化合水量
2.2.3 锰量的测定
2.2.4 全铁量的测定
2.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硼
2.2.6 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碳
2.2.7 氧化镁量的测定
2.2.8 氟盐取代EDTA滴定法测定氧化铝
2.2.9 高氯酸脱水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
2.2.10 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磷
2.2.11 硫测定
2.2.12 氧化钙测定
2.2.13 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
2.2.14 磷钨钒杂多酸光度法测定钒
2.2.15 铬量的测定
2.2.16 亚硝基R盐分光光度法测定钴
2.2.17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镍
2.2.1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铅
2.2.19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钠、钾
2.2.20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铅、锌
2.2.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二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镁、磷、砷、铁、钴、镍、铬、铜、钛、钒、硼
2.2.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铁、硅、铝、钙、钡、镁、钾、铜、镍、锌、磷、钴、铬、钒、砷、铅和钛
2.2.23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镁、铝、硅、磷、硫、钾、钙、钛、锰、铁、镍、铜、锌、钡和铅
2.3 铬矿石分析
2.3.1 重量法测定水分
2.3.2 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测定铬
2.3.3 氟盐取代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铝
2.3.4 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2.3.5 五氧化二磷量的测定
2.3.6 亚硝酸钠-亚砷酸钠滴定法测定氧化锰
2.3.7 全铁量的测定
2.3.8 偏钒酸铵.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测定氧化亚铁
2.3.9 氧化钙、氧化镁量的测定
2.3.1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全铁、二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镁、磷、锰、铝
2.3.11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铬、铁、硅、钙、镁、磷、锰、铝等氧化物
2.3.12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镁、铝、硅、钙、钛、钒、铬、锰、铁和镍

第3章 重金属矿石及精矿分析
3.1 重金属矿石分析
3.1.1 铜铅锌矿石中铜量的测定
3.1.2 铜铅锌矿石中铅量的测定
3.1.3 铜铅锌矿石中锌量的测定
3.1.4 镍矿石中镍量的测定
3.1.5 钴矿石中钴量的测定
3.1.6 锡矿石中锡量的测定
3.1.7 铋矿石中铋量的测定
3.1.8 锑矿石中锑量的测定
3.2 铜精矿分析
3.2.1 铜量的测定
3.2.2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锌、镉和镍
3.2.3 EDTA滴定法测定铅
3.2.4 EDTA滴定法测定锌
3.2.5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镁
3.2.6 金和银量的测定
3.2.7 硫量的测定
3.2.8 砷量的测定
3.2.9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
3.2.10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和铋
3.2.11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锑
3.2.12 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
3.2.13 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3.2.14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钴
3.2.15 三氯化钛法还原-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铁
3.2.16 三氧化二铝量的测定
3.2.17 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
3.2.1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砷、锑和铋
3.2.1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中锌、镉、铅、镍、镁、钙和铝
3.2.20 ICP.AES法测定铅、锌、钴、镍、镁、镉、砷、锑、铋、汞
3.3 铅精矿分析
3.3.1 EDTA滴定法测定铅
3.3.2 EDTA滴定法测定锌
3.3.3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
3.3.4 砷量的测定
3.3.5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镁
3.3.6 铬天青S吸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铝
3.3.7 铋量的测定
3.3.8 火试金法测定金、银
3.3.9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汞
3.3.10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
3.4 锌精矿分析
3.4.1 EDTA滴定法测定锌
3.4.2 燃烧.中和法测定硫
3.4.3 EDTA滴定法测定铁
3.4.4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
3.4.5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
3.4.6 溴酸钾滴定法测定砷
3.4.7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
3.4.8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
3.4.9 苯基荧光酮-CTAB吸光光度法测定锡
3.4.10 孔雀绿吸光光度法测定锑
3.4.11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
3.4.12 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
3.4.13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锡
3.4.14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锑
3.4.15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
3.4.16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镍
3.4.17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汞
3.4.18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钴
3.4.1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铝、砷、镉、钙、铜、镁、锰、铅
3.5 镍精矿分析
3.5.1 丁二酮肟重量法测定镍
3.5.2 EDTA滴定法测定镍
3.5.3 磺基水杨酸吸光光度法测定铁
3.5.4 亚硝基R盐吸光光度法测定钴
3.5.5 电位滴定法测定钴
3.5.6 碘量法测定铜
3.5.7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
3.5.8 燃烧-中和法测定硫
3.5.9 EDTA滴定法测定氧化镁
3.5.10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
3.5.1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铬
3.5.1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汞
3.5.13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
3.5.14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
3.6 钴硫精矿分析
3.6.1 钴量的测定
3.6.2 丁二酮肟吸光光度法测定镍
3.6.3 碘量法测定铜
3.6.4 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铁
3.6.5 高碘酸钾吸光光度法测定锰
3.6.6 铅量的测定
3.6.7 萃取分离极谱法测定锌
3.6.8 砷量的测定
3.6.9 氟硅酸钾滴定法测定二氧化硅
3.6.10 燃烧.酸碱滴定法测定有效硫
3.6.1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
3.6.1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铬
3.6.13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汞
3.7 锡精矿分析
3.7.1 锡量的测定
3.7.2 硫酸铈滴定法测定铁
3.7.3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吸光光度法测定铜
3.7.4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铜
3.7.5 铅量的测定
3.7.6 砷量的测定
3.7.7 锑量的测定
3.7.8 铋量的测定
3.7.9 锌量的测定
3.7.10 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钨
3.7.11 硫量的测定
3.7.12 硅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
3.7.13 铬天青S吸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铝
3.7.14 EDTA滴定法测定氧化钙
3.7.15 二甲苯胺蓝Ⅱ吸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镁
3.7.16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镁、氧化钙
3.7.17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
3.7.18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
3.7.19 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
3.7.20 重量法测定水分
3.8 铋精矿分析
3.8.1 EDTA滴定法测定铋
3.8.2 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钨
3.8.3 碘量法测定砷
3.8.4 硅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
3.8.5 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
3.8.6 燃烧-中和法测定硫
3.8.7 铁量的测定
3.8.8 EDTA滴定法测定铅
3.8.9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
3.8.10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铜
3.8.11 铬天青S吸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铝
3.8.12 碘量法测定铜
3.8.13 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测定钼
3.9 锑精矿分析
3.9.1 硫酸铈滴定法测定锑
3.9.2 溴酸钾滴定法测定砷
3.9.3 铅量的测定
3.9.4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锌
3.9.5 硒量的测定
3.9.6 汞量的测定
3.9.7 燃烧-中和滴定法测定硫
3.9.8 金量的测定
3.9.9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
3.9.10 重量法测定湿存水

第4章 轻金属矿石分析
4.1 铝土矿石分析
4.1.1 EDTA滴定法测定氧化铝
4.1.2 重量-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
4.1.3 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
4.1.4 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铁
4.1.5 邻菲咯啉吸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
4.1.6 二安替比林甲烷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
4.1.7 EDTA滴定法测定氧化钙
4.1.8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钙和氧化镁
4.1.9 二甲苯胺蓝Ⅱ吸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镁
4.1.10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
4.1.11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锰
4.1.12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三氧化二铬
4.1.13 二苯氨基脲吸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铬
4.1.14 N-苯甲酰-N-苯基羟胺吸光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钒
4.1.15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锌
4.1.16 半二甲酚橙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锆
4.1.17 三溴偶氮胂吸光光度法测定稀土氧化物总量
4.1.18 罗丹明B萃取吸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镓
4.1.19 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
4.1.20 燃烧-碘量法测定硫
4.1.21 燃烧-非水滴定法测定总碳量
4.1.22 重量法测定灼烧减量
4.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铁、镁、钙、钛、磷、锰、铬、钒、锌及其氧化物
4.1.2 4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铁、铝、镁、钙、钛、磷、锰、硅及其氧化物
4.2 石灰石、白云石分析
4.2.1 氧化钙和氧化镁量的测定
4.2.2 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4.2.3 氧化铝量的测定
4.2.4 氧化铁量的测定
4.2.5 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锰
4.2.6 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磷
4.2.7 硫量的测定
4.2.8 灼烧减量的测定
4.2.9 二氧化碳量的测定
4.2.1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游离氧化钙
4.2.1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氧化镁、三氧化二铁、氧化锰、五氧化二磷
4.2.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氧化镍、三氧化二铬、氧化铜、氧化钡
4.3 萤石分析
4.3.1 质量法测定质损量
4.3.2 蒸馏分离-硝酸钍滴定法测定氟
4.3.3 EDTA滴定法测定氧化镁
4.3.4 氟盐取代-EDTA滴定法测定氧化铝
4.3.5 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4.3.6 铋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磷
4.3.7 燃烧-碘量法测定总硫
4.3.8 碘量法测定硫化物
4.3.9 氟化钙量的测定
4.3.1 0碳酸钙量的测定
4.3.1 1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
4.3.1 2高碘酸盐光度法测定氧化锰
4.3.1 3三氧化二铁量的测定
4.3.1 4EDTA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铁、氧化铝
4.3.1 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镁、铁、铝、磷、钛及其氧化物
4.4 菱镁矿石分析
4.4.1 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
4.4.2 EDTA滴定法测定氧化铝、三氧化二铁
4.4.3 EDTA滴定法测定氧化钙量
4.4.4 EDTA滴定法测定氧化镁
4.4.5 电热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
4.4.6 重量法测定盐酸不溶物
4.4.7 重量法测定灼烧减量

第5章 贵金属矿石及精矿分析
5.1 矿石中贵金属元素的测定
5.1.1 贵金属元素的火试金法富集
5.1.2 金量的测定
5.1.3 银量的测定
5.1.4 铂、钯量的测定
5.1.5 铑、铱量的测定
5.1.6 锇、钌量的测定
5.2 金精矿分析
5.2.1 火试金法测定金和银
5.2.2 聚氯乙烯-尼龙6树脂分离富集碘量法测定金
5.2.3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
5.2.4 砷量的测定
5.3 银精矿
5.3.1 火试金法测定金和银
5.3.2 铜量的测定
5.3.3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和铋
5.3.4 溴酸钾滴定法测定砷
5.3.5 三氧化二铝量的测定
5.3.6 硫量的测定
5.3.7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镁
5.3.8 EDTA滴定法测定铅
5.3.9 EDTA滴定法测定锌
5.3.10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锌
5.3.11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
5.3.12 ICP-AES法测定银、铜、铅、锌、砷

第6章 稀有稀散和难熔金属矿石及精矿分析
6.1 矿石中稀有稀散元素的测定
6.1.1 锂、铷和铯量的测定
6.1.2 铍量的测定
6.1.3 锆(铪)量的测定
6.1.4 铀量的测定
6.1.5 钍量的测定
6.1.6 铌、钽量的测定
6.1.7 稀土总量的测定
6.1.8 镓量的测定
6.1.9 铟量的测定
6.1.10 锗量的测定
6.1.11 铊量的测定
6.1.12 硒量的测定
6.1.13 碲量的测定
6.1.14 铼量的测定
6.2 锂精矿(锂辉石、锂云母精矿)分析
6.2.1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
6.2.2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铷、氧化铯
6.2.3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钙、氧化镁
6.2.4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钠、钾、钙、镁、锰、铁
6.2.5 钛-硫氰酸盐.三辛基氧化膦萃取吸光光度法测定钛
6.2.6 重量-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
6.2.7 EDTA返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铝
6.2.8 三氧化二铁量的测定
6.2.9 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
6.2.10 铬天青S-CTMAB吸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铍
6.2.11 过硫酸盐氧化吸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锰
6.2.12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
6.2.13 重量法测定烧失量
6.3 铍精矿(绿柱石)分析
6.3.1 磷酸盐重量法测定氧化铍
6.3.2 EDTA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铁
6.3.3 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磷
6.3.4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锂
6.3.5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
6.3.6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钙
6.3.7 重量法测定水分
6.4 铯榴石分析
6.4.1 碘铋酸钾重量法测定氧化铯
6.4.2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铷
6.4.3 EDTA返滴定法测定氧化铝
6.4.4 EDTA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铁
6.4.5 重量-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
6.4.6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钙、氧化镁
6.4.7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锂、氧化钾、氧化钠
6.5 钽铌精矿(钽铁、铌铁精矿)分析
6.5.1 钽、铌量的测定
6.5.2 二安替比林甲烷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
6.5.3 1,2,4-酸-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
6.5.4 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钨
6.5.5 钒酸铵滴定法测定八氧化三铀
6.5.6 偶氮胂Ⅲ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钍
6.5.7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钙
6.6 锆英石分析
6.6.1 二氧化锆(铪)合量的测定
6.6.2 溴邻苯三酚红吸光光度法测定铪
6.6.3 磺基水杨酸吸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
6.6.4 过氧化氢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
6.6.5 苦杏仁酸重量法及磺基水杨酸、过氧化氢吸光光度法测定锆(铪)、钛、铁
6.6.6 磷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
6.6.7 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
6.6.8 5.Br-PADAP吸光光度法测定铀
6.6.9 偶氮胂Ⅲ吸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钍和稀土氧化物
6.6.10 碘量法测定锡
6.6.11 铬天青S-氯化十四烷基吡啶吸光光度法测定铝
6.6.12 二苯基碳酰二肼吸光光度法测定铬
6.7 钨钼矿石分析
6.7.1 硫氰酸盐光度法测定三氧化钨量
6.7.2 硫氰酸盐光度法测定钼量
6.7.3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量
6.7.4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量
6.7.5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锌量
6.7.6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量
6.7.7 高温燃烧碘量法测定全硫量
6.7.8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光度法测定砷量
6.7.9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铋量
6.7.10 甲基异丁基甲酮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量
6.8 钨精矿分析
6.8.1 钨酸铵灼烧重量法测定三氧化钨
6.8.2 锡量的测定
6.8.3 钼黄吸光光度法测定磷
6.8.4 硫量的测定
6.8.5 钙量的测定
6.8.6 氯代磺酚S吸光光度法测定铌、丁基罗丹明B萃取吸光光度法测定钽
6.8.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铌、钽
6.8.8 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测定钼
6.8.9 铜量的测定
6.8.10 铅量的测定
6.8.11 锌量的测定
6.8.12 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6.8.13 砷量的测定
6.8.14 锰量的测定
6.8.15 铋量的测定
6.8.16 磺基水杨酸吸光光度法测定铁
6.8.17 锑量的测定
6.8.18 重量法测定湿存水分
6.8.19 ICP.MS法测定Sn、P、Ca、Nb、Ta、Mo、Cu、Pb、Zn、As、Mn、Bi、Fe、Sb
6.9 钼精矿分析
6.9.1 钼酸铅重量法测定钼
6.9.2 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测定钨
6.9.3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铅和锌量
6.9.4 极谱法测定铜
6.9.5 水杨基荧光酮-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吸光光度法测定锡
6.9.6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锡
6.9.7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铋
6.9.8 磷钼蓝吸光光度法测定磷
6.9.9 DDTC-Ag吸光光度法测定砷
6.9.10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
6.9.11 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6.9.12 氧化钙量的测定
6.9.13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钾和钠
6.9.14 萃取吸光光度法测定铼
6.9.15 重量法测定油和水分总量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⑦陶瓷坩埚:尺寸应和所用高频感应炉相匹配,使用前在高于1100℃温度下通氧气灼烧1~1.5h,冷却后置于干燥器内贮存,2天内有效。
⑧标准钢样(或矿石标样):选择硫、碳含量大于被测试样的合格的标准钢样或矿石标样。
⑨标准钢样(或纯铁标样):选择硫、碳含量约0.002%的合格的标准钢样或纯铁标样。
(2)分析步骤按仪器操作说明书和确定的工作条件准备好仪器,并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燃烧几个类似于待测试料的样品进一步调整和稳定仪器,仪器空载通氧循环几次后,将空白调至零点,然后进行仪器校准。方法如下:称取0.50g标准钢样(或矿石标样)置于坩埚中,加入助熔剂,将坩埚放到高频炉的支座上,升到燃烧位置,按仪器说明书校准步骤进行操作,反复做几次(一般2~3次),直到所得的测定结果稳定在允许的误差之内为止。
空白校准:称取0.50g低硫、碳标准钢样(或纯铁标样)置于坩埚中,加入助熔剂,将坩埚放到高频炉的支座上,升到燃烧位置,按仪器说明书中空白校准步骤进行操作,重复进行3~5次分析,得到一个重现性较好的平均结果,通过“自动”校正空白的方式,扣除标准样中硫、碳的含量,得到的空白值(应低于0.0005%)贮于计算机中,空白值确定之后,再按上述仪器校准步骤。对校准仪器时所用的标准样进行一次测定,测定结果应稳定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再选择一个与被测试样硫含量相近的标样复验,达到要求后,即可对试样进行测定。称取0.50g试样,置于坩埚中,加入助熔剂,将坩埚放到高频炉支座上,升到燃烧位置,按仪器说明书中“自动”分析步骤操作,仪器自动扣除空白值后显示并打印出硫、碳的含量。
(3)注意事项
①当试样中硫、碳含量大于0.01%时,不必考虑空白值,空白校正步骤可省略。
②要经常清扫燃烧区,勤换石英管,否则结果不稳。
③使用电子天平应注意校准,应经常注意系统常数和监视器常数的变化,以判断仪器是否处在正常工作状态。
④净化气体用的试剂要及时更换。
⑤一般的铜、铅、锌矿石试样应加2g钨(或2g钨+0.2g低硫锡)做助熔剂;对焦炭、石墨等非金属试样(不能测碳)应加2g钨和0.5g铁做助熔剂;特殊试样应选择合适的助熔剂。
矿物的奇妙世界:一本探索地球宝藏的指南 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令人兴奋的旅程,深入探索我们脚下这颗星球上令人着迷的矿物世界。它并非一本冰冷的技术手册,而是为所有对地球奥秘充满好奇的人们量身打造的入门读物,旨在激发您对矿物学家所热爱的微观世界和宏伟地质过程的无限兴趣。 一、从颗粒到星球:矿物的基本概念 在开始我们的探索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矿物”究竟是什么。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您揭示矿物的定义——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在自然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您将了解到,我们周围的许多物品,从建筑材料到电子设备,都离不开这些天然形成的晶体。我们将简要介绍晶体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让您了解矿物独特的几何形状是如何由其内部原子排列决定的,从而认识到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创造力。 二、认识我们的邻居:常见矿物的缤纷世界 本书的重点将放在那些最常见、最容易被发现的矿物上。您将不再对这些“石头”感到陌生,而是能识别它们,并欣赏它们各自独特的美丽。我们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逐一介绍那些在地球表面和地壳中普遍存在的矿物。 硅酸盐家族:地球的地质基石:硅酸盐矿物是地壳中最丰富的矿物类型。您将认识到石英(Quartz)——一种坚硬且无处不在的矿物,它的透明、彩色变种如紫水晶、黄水晶等为何如此迷人。我们将深入了解长石(Feldspar)家族,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远超石英,是形成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了解它们如何影响岩石的颜色和质地。您还将接触到云母(Mica)家族,它们的片状结构和闪光特性让它们在许多岩石中格外显眼。此外,我们将介绍辉石(Pyroxene)和角闪石(Amphibole)等矿物,它们是许多火成岩和变质岩的重要造岩矿物,其独特的化学组成赋予了它们不同的颜色和性质。 氧化物与氢氧化物:色彩的精灵:除了硅酸盐,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也构成了矿物世界的重要部分。您将了解到赤铁矿(Hematite)和磁铁矿(Magnetite)——这些富含铁的矿物,它们不仅是铁的重要来源,其不同的颜色(红褐至黑色)也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线索。我们将介绍铝土矿(Bauxite)——铝的主要来源,了解它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您还会发现其他一些色彩斑斓的氧化物,例如锰矿物,它们以其独特的深色调丰富了矿物的色彩库。 碳酸盐与硫酸盐:溶解与沉淀的故事: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Calcite)和白云石(Dolomite),它们是构成石灰石、大理石等重要岩石的基础。您将了解到方解石为何如此普遍,以及它如何形成壮观的钟乳石和石笋。白云石则为何在某些地区形成特有的岩石。硫酸盐矿物,如石膏(Gypsum)和重晶石(Barite),虽然不及碳酸盐那样常见,但它们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应用和形成过程,例如石膏在建筑材料中的广泛使用。 卤化物与硫化物:盐的世界与金属的光辉:卤化物矿物,最典型的就是食盐的矿物形态——石盐(Halite),您将了解到它如何在古老的海洋蒸发后形成巨大的盐矿床。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Pyrite)——“愚人金”,它闪耀着金属光泽,却不含金,这其中的误会和科学解释将为您带来乐趣。您还将认识到方铅矿(Galaxite)和闪锌矿(Sphalerite),它们是重要的铅和锌的矿石来源。 三、探索矿物的语言:特征与识别 识别矿物并非神秘仪式,而是基于一系列可观察的特征。本书将引导您学习如何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矿物学家一样“阅读”矿物。 颜色与条痕:您将了解到,矿物的颜色并非总是恒定的,受杂质影响很大,但条痕(矿物在未施釉的瓷板上留下的粉末颜色)却更能反映其真实的成分。 光泽与透明度:矿物表面反射光线的方式——是金属光泽、玻璃光泽,还是其他?以及它们是透明、半透明,还是不透明,都是重要的识别依据。 晶体形态与解理:观察矿物天然形成的晶体形状,以及它们在外力作用下沿着特定平面分裂的特性——解理,能够提供关于其内部结构的重要信息。 硬度与密度:莫斯硬度计(Mohs hardness scale)将成为您手中识别矿物硬度的工具,而密度则能帮助区分一些外观相似的矿物。 其他特殊性质:您还会了解到一些特殊的性质,例如磁性、荧光、气味,甚至是声音,这些都能帮助您进一步辨别矿物。 四、矿物的故事:形成与地质意义 每一种矿物都有一个形成的故事,它们是地球内部活动的见证。本书将为您讲述这些故事。 火成岩中的矿物:了解岩浆如何冷却结晶,形成如花岗岩、玄武岩等常见的火成岩,以及其中的主要矿物成分。 沉积岩中的矿物:探索在水流、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沉积岩,如砂岩、页岩,以及其中存在的石英、黏土矿物等。 变质岩中的矿物:理解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原有岩石如何发生转变,形成如大理石、片岩等变质岩,以及其中的特征矿物。 矿物的生长环境:了解不同矿物如何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生长,例如热液矿脉、伟晶岩岩管等,这些环境往往孕育出许多珍贵的矿石。 五、矿物与生活:从自然宝藏到现代工业 矿物并非仅仅是收藏家的玩物,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建筑材料的基石:石膏、方解石、石英等矿物是水泥、石灰、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重要原料。 工业生产的血液:铁矿石、铜矿石、铝土矿等是冶炼金属的关键,支撑着现代工业的运转。 能源的来源:煤炭、铀矿等都是重要的能源矿物,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科技进步的推动者:稀土矿物、石英晶体等在电子产品、信息技术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 装饰与艺术的灵感:宝石、玉石等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以其美丽和稀有成为艺术品和装饰品。 本书将以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您揭开矿物世界的神秘面纱,让您在欣赏地球赋予我们的天然宝藏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重要性。它将激发您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鼓励您亲自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非凡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常见矿石分析手册(新版)”给我一种扎实、可靠的感觉,仿佛它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工具书,能够帮助我在繁杂的矿物世界中找到方向。我一直对那些深埋地下的宝藏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却又有着独特魅力的矿物。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这个微观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系统地了解各种常见矿物的基本特征,例如它们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更令我兴奋的是“分析”这个词。我一直梦想着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矿物鉴定技能,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来识别一块陌生的石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循序渐进的分析方法,从最基础的肉眼观察,到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试,例如硬度、密度、磁性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配有大量的精美插图和照片,能够直观地展示不同矿石的特征,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这反而让我觉得它更专注于内容本身。打开目录,瞬间就被丰富的篇幅吸引了。从最基础的矿物学概念,比如晶体结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的分类,到各种常见的矿石的详细介绍,感觉知识量非常庞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宝石矿物的那部分很感兴趣,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样,带我认识那些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地下宝藏。书中提到的那些分析方法,比如显微镜下的观察、硬度测试、条痕测试等等,我一直想系统地学习一下,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易懂的步骤和指导,让我能够在家也能进行一些初步的矿石鉴定。以前在野外捡到一些形态奇特的石头,总想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但又苦于没有专业的知识和工具。这本书的出现,仿佛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了自己学习和探索的可能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插图或者照片,能够直观地展示不同矿石的特征,这样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会更加方便理解和记忆。此外,对于一些稀有的矿物,书中是否有收录,或者介绍它们是如何被发现和命名的,我也很期待。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扎实、可信赖的感觉,我希望它能成为我矿石探索之旅的得力助手,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矿物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个从小就对岩石和矿物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觉得,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最生动、最有趣的教科书,而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矿石,更是这本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过去,我尝试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矿物知识,但往往显得零散和不成体系。有的书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让我望而却步;有的则过于浅显,只能满足于一些表面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所涵盖的“常见矿石分析”这个主题,正是普通爱好者最需要、也最容易入手的部分。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的矿物,比如石英、方解石、黄铁矿等等,并对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更重要的是,对于“分析”这个词,我寄予了厚望。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完整、实用的分析方法,从简单的肉眼观察,到稍显专业的仪器辅助,能够帮助我学会如何区分不同的矿石,甚至能够判断它们的价值和用途。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采矿历史或者矿石的地理分布信息,我也非常感兴趣,这能让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这些地下宝藏的来龙去脉。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常见矿石分析手册(新版)”本身就带着一种召唤力,特别是“新版”这两个字,让我对内容的更新和时效性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对自然界的探索,尤其是矿物学,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旅程。过去的矿物学书籍,很多都可能存在信息滞后的问题,而新版意味着作者可能已经融入了最新的发现和技术。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常见矿石”的定义,我希望它能够涵盖那些在各个地质环境中都比较容易遇到的矿物,并且对它们的分类和性质有清晰的阐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耐心地为我讲解每一种矿物的独特之处,比如它们的形成年代、成矿环境、以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而“分析”这个关键词,则是我最看重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完整、易懂的分析方法,从肉眼观察到显微镜下的细节,再到一些基础的物理和化学测试,能够让我逐步掌握鉴别矿物的方法。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的矿石样本,来演示如何运用书中的分析方法,一步步地得出结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我童年时期对那些闪闪发光的石头的好奇心。那时候,一块小小的水晶或者一块带着铁锈纹理的石头,都能让我玩上半天。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好奇心并没有减退,反而演变成了一种想要深入了解的渴望。这本书的“常见矿石分析手册”这个定位,听起来就非常实用。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系统地学习到如何识别那些最普遍、最容易遇到的矿石。比如,那些在建筑材料中常见的石材,或者在普通岩石中随处可见的矿物晶体。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矿石形成环境的介绍,这样我才能理解它们为什么会以某种形态出现。更让我期待的是“分析”这个词。我一直觉得,识别矿石不仅仅是看图片,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内在属性。这本书能否教会我一些基础的分析方法?比如,如何通过简单的物理测试(如划痕测试、敲击测试)来初步判断矿石的硬度和脆性?或者,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简单的化学试剂,用于测试矿石的反应?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文并茂的指导,即使是对初学者来说,也能轻松上手。

评分

我一直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之美充满敬畏,而矿石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这本书的标题“常见矿石分析手册(新版)”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我的需求。我并非地质学专业的学生,但对岩石和矿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能够系统地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了解各种常见矿物的基本信息,例如它们的名称、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如硬度、光泽、颜色、条痕、晶体形态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形成环境和产状。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个词,让我看到了学习实践的可能性。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学习到一些简单易行的矿物鉴定方法,例如如何通过观察颜色、光泽、透明度来初步判断,如何利用硬度计进行硬度测试,如何观察矿物的解理和断口特征,甚至是如何进行简单的比重测定。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让我能够在家中或者在野外,就能对遇到的矿物进行初步的分析和鉴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素而稳重,书名“常见矿石分析手册(新版)”更是直击我心。我一直觉得,学习知识,尤其是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最怕的就是理论脱离实际。这本书的定位,恰好弥补了这一点。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分析方法,帮助我从“看见”矿石,到“认识”矿石,再到“理解”矿石。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矿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例如它们的硬度、密度、光泽、颜色、晶体形态、条痕、解理等,并且能够辅以大量的、高质量的图片,以便我能够进行直观的对照学习。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进行“分析”。例如,是否会介绍一些简单的野外鉴定技巧,或者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初步分析的流程?我希望它能够引导我一步步地排除干扰,最终准确地识别出矿物的身份。我对“新版”的期待,是希望它能涵盖最新的矿物学知识和分析技术,让我的学习不落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这让我对它作为一本“手册”的功能性充满了信心。我一直认为,科学知识的传播,尤其是地学领域,需要这样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工具书。我尤其看重“常见矿石”这个前提,这意味着它不会像一些专业教材那样,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冷僻的矿物。相反,我期望它能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地质野外考察中最常遇到的矿物,比如石英家族的各种成员,各种类型的碳酸盐矿物,以及那些在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普遍存在的造岩矿物。而“分析”二字,更是我购买这本书的根本动力。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教会我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区分这些矿物。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矿物的物理性质,例如它们的光泽、颜色、硬度、条痕、晶体形态、解理和断口等?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流程,引导我从宏观到微观,一步步地揭示矿物的真实身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用的鉴定技巧,甚至是一些基础的实验室分析方法,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个承诺,承诺将“常见矿石”这个看似平凡的领域,通过“分析”这个过程,展现出不平凡的魅力。我一直觉得,我们脚下的大地,隐藏着无数的故事,而矿石就是这些故事的载体。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的“矿石故事解读手册”。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却又各有特色的矿物,例如我们熟知的石英、长石、云母,以及那些可能不太常见但却意义重大的矿物。我希望作者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它们的形成机制,它们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而“分析”这个环节,我寄予了厚望。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不仅仅是告诉我们矿物的名字,更是教会我们如何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来理解矿物的本质。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矿物鉴定的经典方法介绍,甚至是一些现代分析技术的初步概述,让我能够对矿物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常见矿石分析手册(新版)”。“常见”二字意味着它不会过于艰深,而是聚焦于我们更容易接触和认识的矿物;“分析”二字则直接点出了其核心功能,即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方法论。作为一名对地质科学充满热情,但缺乏专业背景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这样的工具书。过去,我常常在博物馆、地质公园或者野外考察时,对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矿石感到着迷,却又无从下手去辨别它们的身份。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成为我手中的“百科全书”和“鉴定指南”。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矿石的形成过程、物理特性(如硬度、光泽、解理等)以及化学成分,并配以高清的图片,让我能够直观地对照学习。更关键的是,书中关于“分析”的部分,我希望能够详细阐述各种鉴定方法的原理和步骤,例如如何通过显微镜观察矿物的晶形和内含物,如何进行简单的化学测试,甚至是利用一些基础的物理仪器(如折射仪、偏光镜等)进行初步的鉴定。这本书的“新版”字样也让我对内容的更新和补充抱有期待,希望它能够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更广泛的矿石种类。

评分

物流很给力

评分

是我要找的书。。。。。。。。。。。。。。。。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常见矿石分析手册(新版)

评分

书是硬壳的皮 质量挺好的 工具书 挺好的

评分

这个很好,比较喜欢。希望京东再来点活动

评分

正品,不错的一次购物

评分

其他地方都没见着 支持京东!

评分

帮朋友买的,朋友没有发表任何见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