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施塔姆勒

批判施塔姆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著,李荣山 译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批判理论
  • 施塔姆勒
  • 社会学
  • 历史学
  • 德国
  • 法学
  • 思想史
  • 政治学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0428
商品编码:10807137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页数:1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对施塔姆勒的批判中,韦伯意在通过考察社会文化科学领域之一的法社会学的逻辑特征,来维护自己有关解释性社会文化科学、也即秉持理解论题的社会文化科学的观念。《批判施塔姆勒》揭示了许多关键联系:《罗雪尔—克尼斯》专著与《经济与社会》的问题意识之间的联系;韦伯的方法论与当代诸多方法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包括彼此交叠的常人方法学、现象学社会学、诠释社会学以及日常生活社会学等学说。
韦伯认为,任何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在五十年内必然会过时。这是科学进步内在辩证的结果,也是科学分工日趋精细的结果。但韦伯方法论(元理论)著作背后的意图,是要去发展一种“新工具”,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研究逻辑,一种可以定义社会文化科学主题、问题、方法与理论宗旨的新范式或问题意识。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目录

前言
导论 盖伊·奥克斯
——韦伯的文本
——韦伯的方法论问题意识
——理解主题与对施塔姆勒的批判

施塔姆勒对唯物史观的“驳斥”
——绪论
——施塔姆勒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
——施塔姆勒的“知识论”
——对规则(rule)概念的分析:规律(regularity)概念、规范(norm)概念与准则(maxim)概念
——对规则概念的分析:“游戏规则”概念
——对规则概念的分析:法律规则概念
——对规则概念的分析:法律概念与经验概念

“施塔姆勒对唯物史观的‘驳斥’”补论
——施塔姆勒著作中的“因果关系与目的论”
——施塔姆勒的“社会生活”概念

注释
——施塔姆勒对唯物史观的“驳斥”
——“施塔姆勒对唯物史观的‘驳斥’”补论
索引

前言/序言

  在马克斯·韦伯的同事与朋友中,有一些气质独特、心气高傲的人,比如恩斯特·特洛尔奇(ErnstTroeltsch)、海因里希·李凯尔特(HeinrichRickert)以及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Simmel)。特洛尔奇是海德堡大学的历史学家和神学家,在宗教史与宗教社会学方面与韦伯兴趣相投,甚至在位于Ziegelhauser街、俯瞰内卡河的韦伯家中借住多年。李凯尔特是新康德主义学院派哲学家,与韦伯在孩提时代相识于柏林,后又在弗莱堡大学成为同事。李凯尔特是哲学编外讲师,韦伯则在那里获得了第一份正教授教席。后来,李凯尔特在韦伯之后去了海德堡,在那里他仔细研究了韦伯方法论著作的发展。西美尔是社会文化科学大师,社会学家、认识论专家、美学家及思想史家。但在其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只是柏林大学一位没有稳定职位的教师。他是韦伯海德堡家中的常客,两人通信频繁。为帮助西美尔在海德堡大学谋取一个教授职位,韦伯到处游说,但没能成功。韦伯这三位朋友,在评价同代同行时,从不虚言客套,故作谦虚,也不随意吹捧。但在威廉德国的思想文化[氛围]中,这样的美德显然既不受到倡导,也没什么回报。但这三位都把韦伯视为天才。
  李凯尔特与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在许多问题上似乎并无共识,就连在雅斯贝尔斯是否应该被指派承担海德堡哲学教席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但他们都认为韦伯是那个时代德国最伟大的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就明晰性、原创性与历史重要性而言,韦伯的方法论可以与伽利略论自然科学基础的著作媲美。李凯尔特也拿韦伯的方法论著作与文艺复兴时期自然哲学家们有关科学的哲学著述相比较。为澄清研究自然现象的新方法,培根、伽利略与笛卡尔研究了有关科学的哲学。他们的著作对后来的自然科学家至关重要,并且已被奉为经典。在李凯尔特看来,韦伯方法论著作背后的意图,也是去发展一种“新工具”,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研究逻辑,一种可以定义社会文化科学主题、问题、方法与理论宗旨的新范式或问题意识。
  74年前,韦伯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方法论文章。55年前,他的所有方法论著作都被结集出版。韦伯的方法论与我们有何关联?韦伯认为,任何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在50年内必然会过时。这是科学进步内在辩证的结果,也是科学分工日趋精细的结果。韦伯方法论的重要性有没有得到理解与充分挖掘?其局限与缺点有没有得到揭示与分析?社会文化科学是否已经把握、检验、批判、穷尽并超越了韦伯方法论的可能性?是否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比韦伯看得更远?或者,用沙特尔的贝尔纳(BernardofChartres)在论述12世纪学者与古代哲学家之间关系时所用的比喻来说:我们都像坐在巨人肩上的矮子?要把握这些问题的修辞含义,无需借助有关社会文化科学史的高深著作。我们对待韦伯方法论著作的姿态远为谦逊。遥远的巨像巍然耸立,我们用侏儒的眼光来窥视它神秘莫测的面孔。贝尔纳明白其同时代人的著作无法与古人的成就相比。但他也清楚,自己已经仔细地、批判地研读过他们的著作。然而,韦伯很多重要的方法论著作,以及那些影响过他的人的著作,尤其是狄尔泰(Dilthey)、西美尔以及李凯尔特的著作,都还没有翻译成英文,英美的社会文化科学研究者至今仍无缘得见。
  经自由出版社与主编查尔斯·E.史密斯(CharlesE.Smith)的努力,作为“解释性”社会科学之基础的[韦伯]方法论,得以更为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1975年,自由出版社出版了韦伯的第一部也是最具雄心的一部方法论著作:《罗雪尔与克尼斯:历史经济学的逻辑问题》。随后又出版了西美尔包罗万象的社会文化科学哲学著作,也即《历史哲学问题》(TheProblemsofthePhilosophyofHistory)的英译本,这本书常常被韦伯当作重要参引来源。眼前这部《批判施塔姆勒》英译本揭示了许多关键联系:罗雪尔—克尼斯专著与《经济与社会》的问题意识之间的联系;韦伯的方法论与当代许多方法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包括彼此交叠的常人方法学、现象学社会学、诠释社会学(hermeneuticalsociology)以及日常生活社会学等学说。自由出版社的艾琳·菲茨杰拉德·德瓦尔德(EileenFitzgeraldDeWald)负责这些手稿,她的修订使译稿更为明晰,文字更为顺畅,使这些译著增色不少。这些译著得到了蒙莫斯学院(MonmouthCollege)三笔基金资助。
法律思想的风暴:一部关于理论构建与社会变革的深刻审视 这部作品,宛如一位执着的思想探险家,带领读者深入现代法学理论的腹地,探究那些塑造我们理解法律、社会与权力运作的基石性概念。它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法律条文或冰冷的判例,而是致力于剖析法律思想背后错综复杂的逻辑链条、历史演变轨迹以及它们在实践中引发的深远影响。作者以一种审慎而又不失批判性的视角,引导我们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法学观念,揭示其内在的张力、潜在的局限,以及它们如何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发生碰撞。 作品的开篇,便将目光投向了法学的“根基”——法理论本身。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既有理论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这些理论是如何孕育、如何演变的。他审视了那些在法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学派,如自然法学、法律实证主义、历史法学,以及更晚近的批判法学、法律经济学等等。然而,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历史回顾。作者更关注的是这些学派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所依赖的哲学预设、认识论立场以及价值取向。他会细致地分析,例如,自然法学如何从普遍的道德准则出发,推导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法律实证主义又如何力图将法律从道德和政治的影响中剥离出来,强调法律的“实然”状态;而历史法学则如何从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中寻觅法律的源泉。 然而,作者的目光并未停留于理论的“是什么”,更着重于“为什么”和“能做什么”。他深入剖析这些理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所显露出的“裂痕”。例如,当法律实证主义的“纯粹法学”试图在规范的层面上构建起一个自足的法律体系时,现实中的权力运作、社会不公以及个体经验却常常构成对其纯粹性的严峻挑战。同样,自然法学在寻求普遍性道德原则时,也可能面临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背景下价值观的冲突。作者并不回避这些理论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反而将其视为理论发展和深刻反思的起点。 作品的论证过程,呈现出一种高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作者善于从宏大的理论框架切入,再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概念分析。他会仔细辨析诸如“权利”、“义务”、“公正”、“秩序”、“权威”等核心法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追溯它们在不同思想传统中的演变。例如,对于“权利”这一概念,作品可能会探讨其从古代的特权观念演变为现代的普遍性人权,以及不同理论如何解释权利的来源、界限和保障机制。在分析“公正”时,则可能涉及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辩论,以及不同分配理论对公正原则的不同诠释。 此外,作品还将法律理论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法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并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向。作者会探讨法律如何与政治权力相互作用,如何服务于或挑战现有的社会秩序。例如,他可能会分析法律在国家构建、社会控制以及阶级关系中的作用,揭示法律文本背后隐藏的权力意志和社会利益。同时,作品也关注法律如何回应和引导社会变革。当社会面临新的挑战,例如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进程、环境问题的凸显时,现有的法律理论和实践能否有效应对,又将如何演变,都是作者探讨的重点。 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既有法律思想的梳理和分析,更在于其所展现的深刻的批判精神。作者鼓励读者以一种“质疑”的姿态去审视那些被广泛接受的法律观念。他提醒我们,每一个理论都可能是一种“视角”,而视角总有其局限性。不存在绝对真理的法律理论,只有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在特定社会需求驱动下,不断被构建、被修正、被挑战的法律思想。这种批判精神,并非导向虚无主义或犬儒主义,而是为了促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法律的本质,更自觉地运用法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可能会运用一种“对话”式的写作方式,将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家的观点进行对照、比较和辩驳。他会引用大量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历史学的思想资源,但绝非照搬照抄,而是将这些资源巧妙地融入到对法律理论的分析之中。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作品的论证更加丰富和深入,能够触及法律问题背后更为根本性的思想根源。 例如,在探讨法律与社会正义的关系时,作品可能会引入罗尔斯、诺齐克等政治哲学家的观点,分析不同的正义理论对法律制度提出的要求。在论及法律的社会功能时,则可能借鉴涂尔干、韦伯等社会学家的理论,考察法律在维护社会团结、整合社会规范方面的作用。这种丰富的思想对话,使得作品的论述充满了张力,也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是一次关于法律思想的深度探索,一次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它鼓励读者超越对法律的表面认知,深入到其思想的源头,审视其内在的逻辑,理解其历史的演变,并认识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与局限。它是一部激发思考、拓展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著作,适合所有对法律、社会以及人类思想的复杂性感兴趣的读者。它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引领读者踏上一段充满挑战与启发的思想旅程。通过对法律理论的细致剖析,作者旨在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法律的本质,理解法律的社会功能,并最终思考如何运用法律去构建一个更公正、更美好的社会。作品中对不同理论的比较分析,对概念的深入辨析,以及对理论与现实联系的强调,都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评价法律现象的有力工具。它鼓励读者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审视和更新自己对法律的认知,因为法律的思想,永远在流动,在发展,在与时代进行着永恒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接触了一本关于量子计算中纠错码优化算法的专著,说实话,内容相当硬核,完全是面向专业研究人员的技术手册级别的深度。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采用了自底向上的构建方式,首先详尽回顾了表面码(Surface Codes)的拓扑结构和基本操作,然后逐步引入了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的改进模型,力图在保持高保真度的前提下降低对物理比特数量的依赖。作者对拓扑缺陷的概率模型的数学推导占据了全书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那些复杂的矩阵运算和群论应用,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代数基础才能跟上。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书中附带的开源模拟代码片段,它使得理论分析和实际性能评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于正在尝试在容错量子计算领域寻求突破的研究生或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替代的工具书,它精确地指出了当前主流算法的计算瓶颈所在,并提出了几个极具前瞻性的优化方向。

评分

天哪,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著作,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从共和初期到晚期,贵族和平民阶层权力拉锯战背后的深层社会经济动因。他并没有停留在对传统史料的简单罗列上,而是巧妙地引入了比较历史学的视角,将罗马的经验与同期希腊城邦的兴衰进行了对比分析,尤其是在公民权扩张与军事动员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上,提出了颇具颠覆性的见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元老院的辩论之中,那些晦涩的法律条文和权力斗争,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清晰而富有张力。书中的图表和地图制作得非常精良,对于理解庞大帝国的治理结构及其内部张力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唯一让我感到略微遗憾的是,在讨论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原因时,对于伊特鲁里亚文化残留影响的探讨略显单薄,不过瑕不掩瑜,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重量级历史学作品。它拓宽了我对“政治稳定”与“制度弹性”之间复杂互动的理解深度。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口语化、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志游记,作者讲述了他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田野调查的所见所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极强。他没有使用任何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茶馆里跟你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梯田灌溉系统、祭祀仪式中对自然力的敬畏以及口述历史的传承的故事。他花费了整整五章的篇幅去描述如何与一位年迈的竹编手艺人建立了信任关系,并最终学到了制作一种极其复杂的用于捕鱼的竹笼。这种慢节奏的叙事,让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了难得的宁静。书中穿插的手绘草图,虽然简陋,却比任何高精度照片都更能传达出那种人与土地之间共生共荣的质朴情感。读到最后,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流失的深深忧虑,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知识”往往栖居在那些不被主流话语关注的角落里。

评分

我刚刚啃完一本关于十九世纪欧洲印象派绘画的哲学基础的论集,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饕餮盛宴。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仅仅纠缠于色彩、光影这些艺术技巧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德语哲学——特别是叔本华和尼采早期思想——是如何渗透到莫奈和德加等画家的潜意识创作中的。作者的文笔极其晦涩、充满术语,但一旦穿透了那些密集的哲学词汇,你就会发现其论证的逻辑链条异常坚固。他尤其擅长用现象学的方法来解构“瞬间性”的捕捉,认为印象派本质上是对现代城市生活“流变性”的形而上学回应。书中对“眼睛作为中介”这一概念的探讨尤其精妙,让我重新审视了视觉经验在那个快速工业化时代的意义。说实话,初读时我需要频繁查阅哲学词典,但坚持下来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彻底改变了我观看博物馆中那些画作时的思维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审美愉悦,而是一种对时代精神的解码过程。

评分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世纪晚期欧洲修道院图书馆的藏书史与知识传播路径的学术论文集。它的视角非常细微且独特,完全避开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特定时期内几所关键修道院——例如克吕尼和坎特伯雷——抄写员的日常工作流程以及羊皮纸的成本波动如何间接影响了特定文本的复刻频率。作者大量引用了档案中的收支账目和信件往来,构建了一个关于“知识商品化”的早期模型。例如,有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亚里士多德重述》在十四世纪的手抄本稀有度和价格如何与其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成正比。全书的论证风格是高度的证据驱动型,作者极其克制,几乎从不进行夸张的推测,所有结论都牢牢根植于对中世纪拉丁文文本的细致考据。读完后,我对中世纪的“信息生态系统”有了一种全新的、充满物质感的理解,知识的存续竟是如此依赖于泥土和动物皮毛的供应。

评分

大作啊,买来学习

评分

囤书,慢慢看看!

评分

我们需要详细阐述一个更复杂、更合理、更符合现实的而不是自然主义或理想主义的社会善恶模型。从符号意义上来说,恶不是一个剩余范畴,尽管那些属于恶的范畴之内的事物在社会上是边缘化的。从只是让人觉得讨厌、恶心的东西到真正邪恶的东西,恶深深地体现在对善的符号表述和制度化维持中。因此,恶在制度上和文化上的生命力必然要持续下去。圣俗之间的分隔线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画;这条分隔线必须保持生命力,不然所有的一切都会丧失。人们不仅在认知上对恶进行符号

评分

有些冷僻的书怕现在不买了囤,想看的时候买不到就郁闷了!

评分

书很不错,崭新的,送达也很及时!

评分

非常好,拿起都已经很有满足感!

评分

韦伯大人的文字比较繁复艰深,需要花番工夫。

评分

“强制性规范”——德文为gesollte Norm,建议译为“应然规范”。

评分

页94: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