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1921年的外濛古

1911-1921年的外濛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樊明方 著
圖書標籤:
  • 濛古曆史
  • 外濛古
  • 1911-1921
  • 近代史
  • 政治史
  • 民族問題
  • 邊疆史
  • 清史
  • 民國史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北工業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24609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140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8
字數:28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11-1921年的外濛古政局復雜多變,跌宕起伏。
  《1911-1921年的外濛古》依據可靠史料,再現瞭外濛古曆史上這一重要階段的一個個曆史場麵,係統地闡明瞭這一時期外濛古兩次“獨立”的來龍去脈,分析瞭各個事件的前因後果,是中國大陸關於此專題的首部專門著作。

作者簡介

  樊明方,男,1953年生,陝西省韆陽縣人。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曆史係曆史專業,獲曆史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取西北大學中外關係史專業碩士研究生,1985年7月獲曆史學碩士學位。現為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中俄關係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理事、陝西省高校中國近現代史教學研究會副會長。獨自承擔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完成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作品有《唐努烏梁海曆史研究》《個中原委——中國邊疆諸問題》《唐努烏梁海曆史資料匯編》《中國北部邊疆史若乾問題的研究》。主編教材數種。在《近代史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等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80餘篇,在報刊上發錶其他文章20餘篇。研究成果獲郭沫若中國曆史學奬提名奬1項,等。參與撰寫的《中國近代邊界史》獲中國齣版政府奬。

目錄

第一章 清朝末年的外濛古“新政”
一、實行“新政”以前外濛古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
二、清末外濛古“新政”

第二章 1911年哲布尊丹巴政權之建立
一、1911年夏鞦俄濛迫使清廷停辦外濛古“新政”
二、1911年底哲布尊丹巴政權的建立
三、哲布尊丹巴政權建立初期的一係列作為

第三章 1912年《俄濛協約》之簽訂
一、沙皇政府決定與外濛古當局簽約
二、《俄濛協約》之簽訂
三、哲布尊丹巴政權軍隊竄犯內濛古

第四章 1913年中俄《聲明文件》之簽訂
一、北京政府被迫接受俄國“調停”
二、陸徵祥與庫朋斯齊議定“六條”
三、沙俄推翻前議與中俄《聲明文件》的簽訂
四、中俄《聲明文件》簽訂後的俄濛關係

第五章 1915年《中俄濛協約》之簽訂
一、《中俄濛協約》簽約談判的過程
二、《中俄濛協約》分析
三、中國中央政府、中國內地與“自治”外濛古的關係
四、“自治”外濛古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

第六章 1919年外濛古取消“自治”
一、俄國“十月革命”後外濛古麵臨的形勢
二、外濛古取消“自治”的醞釀與“63條”的擬定
三、徐樹錚到濛與外濛古“自治”的取消

第七章 取消“自治”後中國政府對外濛古地區的治理
一、徐樹錚治理外濛古
二、外濛古警報頻傳

第八章 1921年2-3月庫倫、恰剋圖相繼失守
一、1921年2月庫倫失守
二、1921年3月恰剋圖失守

第九章 蘇俄軍隊進占庫倫與外濛古人民黨政權的建立
一、庫倫、恰剋圖失守後北京政府對外濛古問題的態度
二、蘇俄軍隊進占庫倫與外濛古人民黨政權的建立

第十章 中俄(蘇)關於外濛古問題的交涉
一、北京政府與遠東共和國代錶優林的交涉
二、北京政府與蘇俄代錶裴剋斯的交涉
三、北京政府與蘇俄代錶越飛的交涉
四、加拉罕使華與《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的簽訂

後記
參考文獻
塵封的年代:民國初期上海的商業變遷與社會圖景 (1912-1927) 一部聚焦於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特定城市——上海,在政治動蕩與經濟騰飛雙重背景下的深度剖析。 本書並非探討遠在北方的濛古草原在辛亥革命後的獨立掙紮,而是將目光聚焦於中國經濟的脈搏之地——上海。我們深入挖掘瞭自中華民國建立之初(191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革命風暴來臨前夕(1927年)這一關鍵曆史斷層中,上海作為遠東金融、貿易與文化中心的復雜麵貌。 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描繪一幅由錯綜復雜的商業活動、日益成熟的城市基礎設施、深刻的社會階層分化以及外來文化滲透所共同構成的“上海樣本”。我們力圖超越傳統政治史的敘事框架,專注於經濟史和社會史的交叉領域。 第一部分:商業的重生與重塑(1912-1918) 辛亥革命的鼓聲並未使上海的商業活動停滯,反而催生瞭新的機遇。在袁世凱政府初期相對寬鬆的經濟政策下,上海的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瞭“短暫的春天”。 新興産業的崛起: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棉紡織業、麵粉加工業以及輕工業領域中,以榮氏傢族、劉鴻生等為代錶的民族資本傢的崛起路徑。我們分析瞭他們如何利用列強因歐洲戰事西顧的“機會之窗”,填補市場空白,並在技術引進與管理現代化方麵所做的努力。 洋行的角色轉變: 隨著英美等老牌列強將注意力轉嚮歐洲戰場,他們在華的傳統貿易模式受到衝擊。本書探討瞭洋行如何從主導者轉變為閤作者,它們如何應對來自本土新興企業的競爭,並利用其在航運、金融方麵的既有優勢,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金融體係的本土化嘗試: 探討瞭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官僚資本銀行,以及上海本地錢莊嚮現代銀行轉型的過程。重點分析瞭貨幣發行權、票據貼現與信貸資源的分配,如何反映齣民國政府在財政上的脆弱性,以及本土金融力量的初步整閤。 第二部分:都市的擴張與基礎設施的演進 1910年代的上海,是全球城市規劃理念的試驗田。本書細緻考察瞭城市空間的物理擴張和社會功能的專業化。 租界的“內嚮型”發展: 重點分析瞭公共租界與法租界如何通過市政建設(如電車、自來水、郵政係統)來鞏固其商業霸權,並形成與華界之間在法律、治安、衛生上的巨大反差。我們對比瞭租界內現代化的基礎設施與華界(如南市、滬南)的擁擠與落後。 交通網絡的革新: 研究瞭鐵路(如滬寜鐵路)的運營狀況對物資運輸和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同時,對碼頭裝卸效率的提升、新式倉儲業的發展,以及這些變化如何服務於上海作為進齣口中轉站的樞紐地位進行瞭深入探討。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的重塑與階層衝突(1918-1927)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思潮湧入上海,加速瞭社會矛盾的激化。 工人階級的覺醒與勞資關係: 這是本書的重點關注領域之一。通過對紡織、碼頭等行業的案例分析,展示瞭産業工人數量的急劇增長,他們的勞動條件、工會組織的萌芽,以及與資本傢之間圍繞工資、工時展開的係列衝突(如1920年代初期的幾次大罷工)。 “摩登”與傳統的生活方式: 分析瞭隨著新式知識分子和商業中産階層的壯大,咖啡館、百貨公司(如先施、永安)、新式劇院的興起,如何塑造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摩登”生活方式。同時,我們也考察瞭這種城市化對傳統士紳階層、小商販以及底層勞動者傢庭結構和價值觀念帶來的衝擊與調適。 文化與思想的角力場: 上海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策源地,其報刊、齣版業的發達程度空前。本書探討瞭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潮,以及馬剋思主義思潮如何在上海的文化精英和青年學生群體中傳播、辯論,為後來的政治運動埋下瞭伏筆。 結論: 1927年,北伐的完成標誌著上海進入瞭一個新的曆史階段,民族資本與帝國主義資本的博弈進入白熱化,同時,政治力量開始大規模介入經濟控製。本書的終點停留在權力結構麵臨根本性重組的門檻,旨在為理解上海如何成為中國現代性的縮影提供紮實的經濟與社會基礎。本書通過詳實的檔案、商業報告和地方誌資料,力求還原那個充滿活力、矛盾與創新的動蕩十年。

用戶評價

評分

另一本讓我沉浸其中的是本關於近代中國社會風俗變遷的田野調查報告集,它的筆觸細膩得令人心驚。作者似乎擁有穿牆透壁的能力,深入到當時城市裏弄和鄉村的日常肌理之中,記錄瞭服飾的變化、飲食習慣的遷移乃至民間信仰的演變。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政治口號,隻有無數生動的“小敘事”——比如某個裁縫鋪裏新式旗袍的誕生與爭議,某個碼頭上搬運貨物的小夥計對新思潮的朦朧嚮往,甚至是茶館裏關於“洋貨”的津津樂道。語言風格非常口語化,充滿瞭地方色彩和市井煙火氣,讀起來就像聽一位健談的老者在娓娓道來陳年舊事。通過這些瑣碎卻真實的記錄,我仿佛能聞到舊時街頭的煤煙味,聽到戲園子裏傳齣的鑼鼓聲。它提供瞭一種完全“自下而上”的視角,將曆史還原為無數鮮活的生命體驗,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社會變革是如何滲透到每一個普通人的柴米油鹽之中,那種溫暖的人文關懷,是冰冷史料無法給予的。

評分

最近手邊還放著一本探討近代教育思想演變的文集,裏麵的文章風格多樣,既有留洋精英對西方教育體係的理性引進與本土化思考,也有傳統儒傢學者對“新學”衝擊的焦慮與辯護。這些文章大多是當年的論說文、書信摘錄或是報刊評論,語言風格帶著強烈的時代烙印,夾雜著大量古文和新譯詞匯的混用,閱讀起來需要較高的專注度和一定的語境適應能力。它展現的不是統一的教育藍圖,而是不同派彆、不同階層在麵對“如何培養國民”這個根本問題時所爆發齣的激烈思想交鋒。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個體教育傢心路曆程的刻畫,他們如何在理想主義和現實睏境中搖擺、掙紮,最終塑造瞭中國近代教育的初始形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展示瞭思想的“現場感”——那些爭論不是事後總結,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充滿激情與矛盾的思辨過程,讓人能真切地體會到知識分子在時代轉型期的思想重負與承擔。

評分

我還花瞭不少時間鑽研一本側重於軍事科技史的專著,它專注於近代軍隊裝備的引進、仿製與國産化的艱辛曆程。這本書的論證方式極其紮實,充滿瞭技術細節和工程學的分析。作者對槍炮的口徑、火車的軌距、電報綫的鋪設標準等技術參數的考據達到瞭近乎癡迷的程度。書中對西方軍工企業的産品性能對比分析,以及國內兵工廠在引進技術時遇到的水土不服問題,都有詳盡的圖錶和數據支撐。閱讀這本書就像在解構一颱復雜的精密儀器,每一個零件的來源、製造工藝的難點都被剖析得淋灕盡緻。它成功地將軍事史從純粹的戰術層麵提升到瞭工業基礎和技術引進的高度,讓我深刻理解到,沒有強大的工業體係做後盾,再英勇的戰士也隻能麵對技術代差的殘酷現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硬核”的理解路徑,揭示瞭近代國傢力量構建的物質基礎,那種對工程細節的專注,實在令人敬佩。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復古的做舊處理,仿佛能觸摸到那個遙遠時代的塵埃與滄桑。紙張的質感也相當考究,厚實而略帶粗糲,翻閱起來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內頁的排版疏密得當,字體選擇上兼顧瞭易讀性和曆史氛圍,尤其是一些曆史照片和地圖的插圖,雖然是黑白影印,但清晰度和細節保留得相當到位,為理解當時的地理和人物狀態提供瞭直觀的視覺綫索。裝幀的細微之處,比如書脊的燙金字體和內封的題簽設計,都透露齣齣版方對曆史文獻的尊重與匠心。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曆史文物收藏品,放在書架上就自帶一種無聲的威嚴。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對那個時代氛圍的捕捉,那種不經意的設計感,遠勝於那些徒有其錶的精裝本。手捧此書,你首先感受到的便是對這段曆史的尊重,它從物理形態上就奠定瞭閱讀的基調,讓人不禁放慢翻閱的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裝幀的巧思。這種對物質載體的重視,無疑提升瞭閱讀體驗的整體質感,使得這段波詭雲譎的曆史在觸感上也有瞭鮮明的印記。

評分

我最近在閱讀一本關於二十世紀初亞洲地緣政治變遷的宏大敘事著作,那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宏觀和冷靜,仿佛一位身居雲端的曆史學傢,用冰冷的邏輯解構著不同大國間的博弈與角力。它大量引用瞭外交電文和國際條約的原文,語言精煉,充滿瞭學術的嚴謹性。作者的視角始終聚焦於權力結構的變化,對個體命運的描繪常常被壓縮為對宏觀趨勢的腳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對照著世界地圖,纔能跟上作者在不同首都之間穿梭的思維步伐。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無可辯駁的邏輯鏈條和對國際法理的深刻洞察,它將那個時期錯綜復雜的國際關係梳理得井井有條,讓人清晰地看到列強是如何一步步布局,如何在東方的這片土地上插旗占位的。然而,這種極緻的理性也帶來瞭一種疏離感,你理解瞭“為什麼”,卻仿佛錯過瞭“怎樣”的現場感受,那些具體人物的掙紮、地方民眾的哀樂,大多被淹沒在瞭宏大的戰略分析之下,顯得有些抽象和遙遠。

評分

滿意!

評分

好書

評分

不錯的書籍,非常值得一讀!

評分

不錯,內容非常好,活動價,價廉物美,點贊!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滿意!

評分

不錯的書籍,非常值得一讀!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非常好,以後還會支持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