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史·卷11:历史考古研究系列(社科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Offspring and Lessons of Yin Dynasty]

商代史·卷11:历史考古研究系列(社科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Offspring and Lessons of Yin Dynas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宫长为,徐义华 著,宋镇豪 编
图书标签:
  • 商代史
  • 殷商
  • 历史考古
  • 考古学
  • 中国古代史
  • 社科院文库
  • 历史研究
  • 文化遗产
  • 文明
  • 断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950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88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外文名称:Offspring and Lessons of Yin Dynast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页数:48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商代史·卷11):殷遗与殷鉴》论述武王灭商、周公东征前后与商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后有关殷遗民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述,考察殷遗的遭遇与族组织结构的裂变,殷遗的社会政治地位,对周文化发展的作用,讨论所谓“殷鉴”及周人对商朝得失的评判,商周制度演绎与变革因素、其间的文化异同等。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商代史·卷11):殷遗与殷鉴》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目录

第一章 商王朝的覆亡与殷遗问题
第一节 周邦的西土崛起
一 周邦早期文明的轨迹
二 周邦考古文化的印证
三 周邦臣属关系的演变
第二节 肆伐大商与商王朝的灭亡

第二章 商灭亡的原因
第一节 前人研究成果与不足
一 大多以纣为中心讨论
二 对周人在商朝灭亡中的决策行为讨论过少,易使人误解周人代商似乎是一种侥幸
三 研究材料的侧重点有所偏颇
第二节 文献中关于商人亡国原因的分析
一 商人自己的说法
二 周人与自己人谈话时的说法
三 周人对商人的说法
第三节 商王朝制度方面的缺陷
一 王权尚处于发展过程中
二 用人制度中的“用人惟旧”
三 基层事务过于依赖于族
四 分封制中的不成熟
五 对外过分依赖武力
第四节 商纣王完善制度的努力
一 变更用人制度
二 加强对外服的控制
三 扩大直接控制人口的数量
四 进行经济改革
五 推行法律改革
六 祭祀改革
第五节 对内决策方面的失误与后果
第六节 对外决策的失误与后果
第七节 统治者的个人行为原因
一 听信妇言
二 生活骄奢
第八节 其他因素
第九节 周人的崛起
一 周已是大国
二 周人实力的扩展
三 结盟分化
四 积极准备
第十节 结语

第三章 初失国家的殷遗
第一节 武王与殷遗
第二节 三监之乱与周公东征

第四章 周代的殷遗
第一节 殷遗的处置
一 对殷遗的迁置
二 殷遗的状况
三 殷遗承担的义务
第二节 周人对商遗的控制措施
一 宣扬天命
二 宣布代商而立
三 加强认同
四 威胁恫吓
五 分割包围
六 监控威慑
第三节 商文化和殷遗对周人的影响
一 商人文化与殷遗的影响
二 殷礼的损益与周公“制礼作乐”
二 春秋时期的再肯定

第五章 殷商亡国之鉴
第一节 殷商亡国教训总结
一 “宅尔邑,继尔居”,“作新民”
二 “非我小国敢弋殷命”
三 “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义民”
四 “大悖典殷献民,乱为四方新辟”
五 “勿庸杀之,惟姑教之”
第二节 设官分职用人之法
一 太宰之职的设立
二 三公之职的设立
三 三大职官系统的设立
第三节 制礼作乐
一 畿服
二 爵、谥
三 田制
四 法制
五 嫡长子继承制
六 乐

第六章 商周制度的演绎
第一节 井田制
第二节 分封制
第三节 宗法制
第四节 礼制
第五节 结语
附录一 引用甲骨文著录目及有关简称对照
附录二 商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西周青铜器与礼乐制度研究 本书聚焦于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铭文解读及其与周王朝礼乐制度构建之间的深刻关联。通过对大量出土青铜器铭文的细致梳理与考古学资料的综合分析,本书旨在揭示西周统治者如何运用物质文化——特别是礼器和乐器——来确立和巩固其政治权威、社会等级与意识形态。 第一部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与社会分工 本部分详细探讨了西周青铜器生产的技术体系。研究从原料的采集、冶炼到范铸工艺的精细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分析了不同时期(早期、中期、晚期)青铜器形制、纹饰的演变,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联系起来。我们考察了王室主导的作坊与地方诸侯或贵族私营作坊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青铜器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与等级分化。书中特别关注了青铜器铭文书写风格的变化,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书写体演变史,反映了政治权力的中心化与地方化趋势。 第二部分:铭文的文本解读与政治叙事 本书的核是铭文文本的深度解读。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器物赏析的研究,本书将铭文视为西周统治者主动构建的政治话语。我们分类梳理了册命、战争、赏赐、祭祀等主题的铭文,探究这些文本如何记载王室的合法性来源、分封的依据以及对功臣的褒奖机制。详细分析了“德”、“休”、“命”、“尔”等核心政治术语的语境化使用,揭示了周王如何通过这些铭文向其子孙和诸侯群体传递其统治理念和道德规范。 第三部分:礼器、乐器与社会秩序的建构 礼乐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基石。本部分将青铜器置于礼乐制度的宏大框架下考察。 礼器体系: 详细分析了鼎、簋、彝等主要礼器的数量、组合及其在不同规格祭祀和宴飨中的使用规范。通过考古报告和文献记载的交叉印证,重构了西周宗法制度下贵族身份通过礼器组合体现的严格层级划分。例如,对“列鼎制度”的演变进行了严谨的考证,论证了其如何成为维系宗法血缘与政治隶属的关键工具。 乐器体系: 探讨了编钟、编磬等青铜乐器的形制、音律特征及其在朝廷典礼中的功能。音乐被视为“德音”,是沟通天地人神、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媒介。本书通过对乐器铭文的分析,阐明了音乐在政治仪式中的教化作用,以及“雅”与“颂”在确立周文化正统性中的地位。 第四部分:从青铜器到礼制:变迁与瓦解的端倪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投向了西周晚期乃至春秋早期。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青铜器形制和铭文内容,探讨了周室衰微背景下,诸侯僭越礼制的现象。例如,一些诸侯国青铜器形制突破了传统限制,铭文内容开始强调地方性力量和独立性,这被视为礼乐制度松动和中央集权衰弱的物质证据。研究揭示了青铜器文化如何从统一的意识形态载体,逐渐演变为地方势力彰显身份和权力的工具,为理解东周“礼崩乐坏”的局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结论: 本书强调,西周青铜器不仅仅是精美的古代艺术品,更是承载着统治意志、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硬文本”。对这些器物的系统性研究,是理解西周王朝如何通过物质媒介实现其长久统治的关键路径。研究方法上,本书融合了考古学、文献学、比较人类学的方法,力求提供一个多维、立体的西周礼制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图书馆借阅这套书时,我原本只是想做一些初步的资料查阅,没想到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几乎是以一种研究者的姿态去对待它。这本书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一个地名、每一个器物编号的引用都清晰可查,这为我后续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对商周之际的描述,而是花了相当篇幅去探讨这些研究对我们理解后世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形成的影响。它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哲学和宇宙观的入口。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查阅地图和相关古籍,这本书绝非快餐式的阅读材料,它要求你放慢脚步,去品味每一个精心构建的论证链条。对于任何志在进行更深层次历史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参考书,不如说是一份必备的研究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尽管主题是严肃的考古研究,但作者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不同历史阶段的转变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比如,在论述商代晚期权力中心的迁移及其对周边文化影响的章节,作者不仅罗列了出土文物的新特征,还细致分析了这些变化背后的政治或经济动因。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被时间掩埋的遗迹之间。那些关于商王谱系的梳理,以往在我看来总是一团乱麻,但通过这本书中基于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和铭文对比分析,终于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框架。它不满足于仅仅陈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早期文明发展路径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参照点。

评分

我通常对学术性太强的书籍会产生畏难情绪,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出人意料地具有一种学者的谦逊和坦诚。作者在处理那些尚存争议或证据不足的历史问题时,从不故作高深或断言终极真理,而是坦率地展示现有材料的局限性,并提出几种可能的解释路径供读者思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反而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例如,在对商代文字演变与国家形成关系的论述中,作者引用了多位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评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这使得全书的论点显得尤为扎实,而不是单方面的独白。它更像是一场智者间的对话,邀请读者参与到历史构建的过程中来。这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笔触,让我对这套“社科院文库”系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代表了一种扎根于田野、面向未来的研究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厚重感,硬壳封面搭配着淡雅的米黄色纸张,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它蕴含的学术分量。初读其序言,便能察觉到作者在梳理商代史料时所下的苦功夫,那种对文献细致入微的考据精神,简直令人叹服。不同于一些通俗历史读物,这里没有太多煽情或戏剧化的描述,而是直接将读者带入到那些尘封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去。尤其是对殷墟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交叉印证部分,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步步为营,仿佛带着我们亲身参与了那些激动人心的考古挖掘现场。我对那些关于商代社会结构、祭祀制度变迁的探讨尤其感兴趣,它提供了一个远超教科书层面的深度理解,让我对那个遥远而神秘的王朝有了更具象、更鲜活的认知。这本书无疑是为真正渴望深入了解商代历史的严肃读者准备的,它要求你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咀嚼那些细碎的考证,但一旦领悟,收获将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极大满足。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梳理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框架。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商代“技术扩散”与“文化同化”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将青铜器、玉器等视为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将它们置于更宏大的区域互动网络中进行考察。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比如引入了部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概念来解释商王朝的统治合法性问题,让原本枯燥的考古发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读完相关章节,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对“蛮夷”与“中原”概念的简单划分。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动态且充满渗透与融合的过程,而非一个自上而下的单向输出。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略显僵化的历史图景,迫使读者从更具流变性的视角去理解古代中国。

评分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为作者二十年来中国古建筑考察的心得总结。涵盖神灵殿堂、帝王国度、众生居所三个主要面向、十六大类建筑,深入探索五十一座经典个案。时间由秦汉以迄明清,空间遍布中华大地。无论是尺度宏大的宫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著名园林,还有体现藏传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具有@风格的@寺唤拜塔等,作者皆以能彰显各个古建筑特色的剖视彩图,加上实景摄影图像与特色导览,引领读者进入时光隧道,甚至穿墙破壁,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每一座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在经典个案之后,另有同类型其他实例的介绍与比较;而“延伸议题”则以简练的文字、精细的手绘线图与大量的摄影图片,归纳整理中国古建筑之基本欣赏知识。最后并附中国古建筑常见术语词解。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是收到了,但是好几本书都没有防尘膜,书已经脏了,有一本封面还有圆珠笔划痕!

评分

想来好笑 我们对商代的了解已经远超孔子 他这个生活在周代的商族后裔对前朝的事已经搞不懂了 所以只好狂热的崇拜周礼 书写的好 装订结实 但有此句子不太顺 而且 有衍字 错字 把书的品位下降不少

评分

商代历史散存于少量的古代典籍中,社科院用不同的方法来写商代史。第一卷多是目录,以及对各分篇的总结。这套商代史结合了文献与考古挖掘,用一些逻辑推理来勾勒出商代的历史。编得水平还可以,立场比较中肯值得大家读一下。

评分

书很好,内容经典。这是一套《商代史》,可惜有好几卷京东上已经卖完了,不知什么时候再进货。

评分

公司采购,每次都在京东购买,价格合理送货迅速。

评分

《商代史论纲(商代史·卷1)》为全书总纲,概述《商代史》的著述体例,商代史研究的回顾,重建商代史的课题立项与意义,有关商代史的史料问题与研究方法,总叙商朝的历史年代、政治区划地理、社会人口规模与人口构成、国体与政体、社会组织、人物事件、社会形态、经济生活、文化信仰、周边方

评分

宋镇豪先生编的商代史大作,必看书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