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杂谈:李维渤编译短文

声乐杂谈:李维渤编译短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维渤 译
图书标签:
  • 声乐
  • 音乐
  • 艺术
  • 编译
  • 李维渤
  • 音乐理论
  • 音乐欣赏
  • 文化
  • 艺术普及
  • 音乐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40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558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声乐杂谈:李维渤编译短文》的译文都是由美国声乐教师协会主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声乐教师威廉.文纳所著,其中“美歌演唱中的几个对立统一的技术问题”摘译自他《歌唱——机理与技巧》一书。其它撰文无非是作者通过阅读、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所归纳的一些心得体会。如果读者有兴趣深入地探究一下,我建议他们读一读《歌唱——机理与技巧》(2000年出版,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之一)的全文,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所著《训练歌声》(2003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和弗。兰皮尔蒂、威廉。莎士比亚、亨利。伍德爵士以及卡鲁索和帖特拉基尼等大师有关歌唱艺术的论著《嗓音遗训》(2005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以及理查德.奥尔德森所著《嗓音训练手册》(2006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目录


Ⅰ.发展嗓音(译文)
前言(玛里琳·霍恩)
1.比较声乐教学法概论
2.师生关系心理学
Ⅱ.美歌演唱中的几个对立统一的技术问题(译文)
Ⅲ. 漫谈美歌
Ⅳ.美歌教学漫谈
Ⅴ.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
Ⅵ.声乐训练中有关音乐修养的几个问题

精彩书摘

师生关系心理学这主要是一些有关声乐教学的评论。我是一个声乐教师而不是心理学家,但通过与其他音乐教师的交谈,使我相信,我将谈到的大部分问题,至少从广义上说,对所有上个别课的艺术都是适用的。“科学的”与“心理的”在那些自称“科学的”与那些自称“心理的”声乐教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争论。确实,如果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二者就都是科学的。同样确实,每一派别都属于一个定义相当明确的心理学派。“科学的”教师们是行为主义者,“心理的”是完形主义者。俄罗斯科学家巴甫洛夫是行为主义之父,他用狗做了著名的唾液反应实验。他的发现证明,动物以及人类只是一些反应束,可以用变化的基本反射行动解释个性的全部复杂性。对于这种概念有很多可说,当今有一些生气勃勃的解说者如斯金纳①,他在把语言甚至思维归纳为简单的基本单元方面有很大发展。机理的声乐教师是关心末梢技巧细节的人,他把复杂的技能归纳成简单的基本技能并努力使学生在每一方面达到所要求的状态,直到它们在完美的技巧中合为一个整体。由于他对这些细节的了解,这类教师依靠自己的客观观察(希望如此)和科学发现。我们对歌唱技巧真相的了解仍很不全面,在使用上也有很多易犯的错误。另一方面,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嗓音科学,它是一个成长中的真理实体。我相信向前看的声乐教师们会把他们的一定时间致力于增加这种可验证的资料的积累,而当我们继续把词汇具体化,消除很多只能使语义学困难复杂化的修辞方法时,我们这一行的重要性将会增长。我相信,当我们知道歌唱技巧的细节时,我们就找到直接或间接调整我们的学生和建立正确的歌唱习惯的有效手段。然而,即使在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的年代,行为主义就得到了即时的反应,可以用一句妙语,“整体大于其各部的总和”概括之。当把所有细节合并起来,就会形成一种形态或完形,它属于不同的并且是较高的类别。科勒①用类人猿做了试验,把食物放在它们必须把匣子高高叠起才能拿到的地方,使他坚决认为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不仅是条件反射,还涉及顿悟。如“心理的”教师指出的,歌唱是一种完形,它要求“总体反应”,即使在肌肉范围内,协同作用也是牵动一肌而影响其它的。在更高范围上,功能的互相依赖甚至更是这样。布罗德尼兹②报道说,用手对喉略加控制,一般会使嗓音音高降低,但由于感情原因,在24例中却有20例的音高上升了!“科学的”教师的诀窍是有用的,但没有学生的赞同将不会有好效果。我们除了通过中枢也必须通过末梢进行教学。
……

前言/序言


《交响乐的奥秘:从巴洛克到二十一世纪的演进》 一部深入浅出,全面剖析西方交响乐发展史的鸿篇巨制。 本书旨在为音乐爱好者、学生以及专业人士提供一份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指南,带领读者穿越欧洲古典音乐的漫长历史长河,聚焦于交响乐这一体裁自其诞生之初到现代的演变轨迹。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对作曲家及其作品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交响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技术革新以及美学思想的深刻变革。 第一部分:巴洛克的奠基与早期探索(约1600-1750年) 本部分追溯了交响乐的“前身”——协奏曲、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以及歌剧序曲(Overture)的结构与特征。我们将重点考察意大利和德国在这一阶段的贡献,特别是组曲(Suite)形式向多乐章器乐套曲过渡的关键步骤。 从“序曲”到“初步交响”: 分析维瓦尔第和巴赫的作品中,早期三乐章(快-慢-快)结构的雏形如何形成。探讨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在早期管弦乐队织体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对位法(Counterpoint)如何塑造了早期的音乐逻辑。 早期管弦乐的色彩: 详细讨论了小提琴家族在早期乐团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双簧管、低音管等木管乐器逐渐脱离纯粹的羽管键琴伴奏,开始获得独立声部的情形。 风格的转折: 阐述“风格的转变”(Affektenlehre,情感理论)如何影响了巴洛克晚期音乐的表达力度,并为向更清晰、更平衡的古典风格过渡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古典主义的黄金时代与结构的确立(约1750-1820年) 古典主义时期是交响乐体裁最终定型、达到其逻辑完美与结构平衡的巅峰。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对奏鸣曲式(Sonata Form)的透彻解析,以及维也纳学派三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曼海姆学派的贡献: 探讨曼海姆宫廷乐团如何通过精准的集体演奏技巧(如“曼海姆轰鸣”、“渐强渐弱”的系统运用)推动了管弦乐队编制的规范化和表现力的扩展。 奏鸣曲式的解构与重塑: 提供了对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在结构、功能和调性关系上的详细图解分析。我们考察了海顿如何通过机智的转调和主题发展,将交响曲从一种娱乐性作品提升为严肃的艺术表达。 莫扎特的抒情性与交织: 分析莫扎特如何将歌剧中的戏剧张力融入交响乐,尤其是在对位法与主调和声的融合上,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细腻与平衡。 贝多芬的革命性突破: 重点研究贝多芬如何打破古典主义的限制。分析其在《第三号“英雄”》和《第五号》中对篇幅的拓展、对奏鸣曲式展开部的戏剧性强化,以及对“英雄主题”和“命运抗争”等宏大叙事的注入。探讨他如何开始使用更庞大的乐队编制,并将交响曲提升至哲学思辨的高度。 第三部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个性的张扬(约1820-1910年) 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作曲家们开始将主观情感、文学叙事和民族精神融入交响乐。本部分关注乐队规模的空前扩张、和声语言的复杂化以及“交响诗”等新体裁的出现。 乐队的“工业革命”: 详细考察李斯特、柏辽兹等作曲家对管弦乐音色(Timbre)的实验。分析新的乐器(如萨克斯风、低音大号)的引入,以及长笛、单簧管等乐器的高音域和低音域潜能被如何系统性地开发。 程序性音乐的崛起: 深入探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如何利用“主导动机”(Idée Fixe)来构建文学叙事,并将其与纯粹的器乐形式相结合。分析李斯特开创的“交响诗”如何用单乐章形式实现对文学、绘画或哲学的描述。 德奥“新旧两派”的争论: 对比勃拉姆斯(坚持纯器乐传统,继承贝多芬衣钵)与瓦格纳/李斯特(倡导“先锋派”,推动音乐戏剧化)之间的美学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如何塑造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音乐格局。 民族乐派的兴盛: 考察俄罗斯五人组、德沃夏克、格里格等如何在借鉴德奥传统的同时,融入民间旋律、节奏和民族传说,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交响作品。 第四部分:二十世纪的多元探索与瓦解(约1900年至今) 进入二十世纪,交响乐体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调性体系的瓦解、对既有形式的反思,以及电子音乐、爵士乐等新媒介的冲击。 后浪漫主义的辉煌与极限: 分析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如何将乐队规模推向历史的终点,试图用几乎无限的音响来表达存在的焦虑与宇宙的宏大。探讨他们的作品中“瓦解中的调性”是如何运作的。 印象派与表现主义的色彩革命: 考察德彪西如何打破传统和声的束缚,利用音色和氛围来“描绘”而非“叙述”;以及勋伯格如何从晚期调性走向无调性,最终发展出十二音体系(Dodecaphony),彻底颠覆了西方音乐的结构基础。 新古典主义与回归秩序: 分析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如何从对浪漫主义的过度扩张中抽身,重新审视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清晰结构、简洁配器和明确节奏,试图在现代语汇中重建逻辑。 现代的交响实践: 探讨二战后,作曲家们在序列主义(Serialism)、偶然音乐(Aleatoric Music)和极简主义(Minimalism)等流派中的探索。分析当代作曲家,如潘德列茨基、利盖蒂等,如何利用声波的物理特性、噪音和微观结构来重构“交响”的概念,并考察交响乐在当代音乐厅中扮演的角色。 结语:永恒的对话 本书最后总结了交响乐体裁的生命力:它从一个简单的器乐套曲,成长为承载人类最深刻情感与最复杂思想的载体。每一次对既有规则的打破,都是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与超越。通过理解其发展脉络,读者将能以更丰富的视角欣赏每一次管弦乐队的齐奏,每一次主题的陈述与发展,体验这部跨越四百年历史的宏大音乐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声乐杂谈:李维渤编译短文》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封面设计,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个人是声乐爱好者,平时也喜欢涉猎一些音乐理论和历史相关的书籍,所以当看到“声乐杂谈”这个标题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猜想这本译著很可能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声乐大家们的思考与见解,通过李维渤先生的编译,将这些零散的智慧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读物。 我特别好奇的是,编译者李维渤先生在选择这些短文时,会以怎样的标准?是侧重于演唱技巧的探讨,还是对声乐美学、情感表达的解读?亦或是对声乐教育的经验分享?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如何发掘自身嗓音特质、如何克服演唱瓶颈的实用建议,也期望能读到一些关于声乐史发展脉络的有趣观察,甚至是名家对于某个时期音乐风格变迁的独到见解。单是想象一下,就能从中获得许多启发,为自己的声乐学习之路增添不少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灵感。

评分

拿到《声乐杂谈:李维渤编译短文》后,我第一眼就被它极具文化底蕴的装帧所吸引。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总觉得,好的艺术作品,往往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土壤。我一直对声乐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歌声。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中会收录哪些声乐大家们的“杂谈”?是关于发声技巧的精妙阐述,还是对音乐表现力的深刻理解?亦或是对某个历史时期声乐发展的独到见解?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读到一些关于如何将技术与情感完美结合的经验分享,如何才能在演唱中赋予歌曲生命力,以及如何在不同的音乐风格中游刃有余地展现自己的嗓音魅力。

评分

《声乐杂谈:李维渤编译短文》这本书,光是书名就透露出一种知性与雅致。我从事音乐相关工作多年,对于声乐领域一直保持着一份敬畏与好奇,而一本汇集了不同声乐大家智慧精华的编译性读物,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我个人特别关注声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演变,以及不同地域的声乐特色。因此,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东方与西方声乐在理论、技巧、美学上的比较与对话,或许还能涉及一些跨界合作的案例分析。此外,我对于现代科技如何影响声乐艺术的发展也颇感兴趣,比如录音技术、虚拟现实等新媒介是否会在声乐的教学、表演和传播上带来新的可能性。

评分

初次接触《声乐杂谈:李维渤编译短文》,最吸引我的莫过于书名本身所传递出的信息: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大部头,而更像是一次轻松的、深入浅出的声乐知识漫谈。我一直觉得,很多演唱者在舞台上的光鲜亮丽背后,蕴藏着无数的思考与实践,而这些“杂谈”或许就是最能触及这些核心的宝贵内容。李维渤先生的“编译”二字,也让我看到了译者在梳理和呈现这些精华时的用心。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涵盖不同声部,比如高音、中音、低音的独特演唱挑战与技巧,以及针对不同风格,如美声、民族、流行等,是否有具体的分析和案例。当然,对于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包括如何运用形体、眼神来辅助歌声,如何处理歌曲的情感层次,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关于著名歌剧片段或艺术歌曲的赏析,从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进行解读,那无疑会是一次极大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给人的感觉既有历史的沉淀感,又不失现代的艺术气息,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美好的预设。我对声乐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聆听和模仿,而《声乐杂谈:李维渤编译短文》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更系统、更具深度的学习平台。 我个人非常关注声乐教学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比如初学者如何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如何避免声带损伤,以及如何循序渐进地提高演唱难度。因此,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收录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经验之谈,或许是某位声乐大师的教学心得,亦或是某个教学体系的独特理念。此外,我对声乐艺术与文学、戏剧之间的联系也颇感兴趣,比如一首歌曲是如何通过音乐来诠释诗歌的意境,或者歌词的含义又会对演唱者的情感表达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我想在书中寻觅的答案。

评分

%E6%B2%A1%E4%BB%80%E4%B9%88%E5%AE%9E%E8%B4%A8%E5%86%85%E5%AE%B9

评分

%E6%B2%A1%E4%BB%80%E4%B9%88%E5%AE%9E%E8%B4%A8%E5%86%85%E5%AE%B9

评分

很喜欢质量不错很喜欢质量不错

评分

阅读了解,喜欢哦..

评分

很喜欢质量不错很喜欢质量不错

评分

声乐学习书籍,还在不断地学习中

评分

我感觉翻译有点模糊,

评分

阅读了解,喜欢哦..

评分

我感觉翻译有点模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