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后调性音乐谱例集

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后调性音乐谱例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伊格-弗朗科利 著,杜晓十 译
图书标签:
  • 音乐教材
  • 后调性音乐
  • 音乐理论
  • 谱例
  • 高等教育
  • 音乐分析
  • 当代音乐
  • 西方音乐
  • 音乐教学
  • 音乐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425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9127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后调性音乐谱例集》是为教科书《理解后调性音乐》的学习而配套使用的。该教科书包括了对25位作曲家32部作品的详细分析。按照历史脉络,这些作曲家从克劳德·德彪西、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直到凯佳·萨利雅赫、奥古斯塔·里德·托马斯、托马斯·阿代。所有这32部作品都收录在《谱例集》中。在可能的情况下,《谱例集》尽量保证作品或乐章的完整性,但如果作品或乐章过长,则刻意选择最有意义和最有代表性的片段。《谱例集》中还有另外9部作品是用来完成教科书中的分析作业的。这样,《谱例集》就共有26位作曲家的41部作品。鉴于教科书与《谱例集》之间如此紧密的关系,因此对前者来说,后者就不是一本可有可无的曲集,而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教学用书。

作者简介

米盖尔·A,罗伊格一弗朗科利(Miguel A,Roig-Franli),祖籍西班牙,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家高等音乐学院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作曲专业学位,在印第安纳大学获音乐理论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教授,并在伊萨卡学院、北伊利诺伊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伊斯特曼音乐学院等校任教。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理论与实践、利盖蒂的音乐、后调性音乐的广义一致性、音乐理论教学法等。罗伊格弗朗科利出版的专著包括《音乐背景下的和声学》(Harmony in Context)(麦格劳一希尔出版公司,2003),并曾在美国及欧洲的许多杂志和百科全书上发表文章和评论。罗伊格弗朗科利的作品在西班牙(包括八个主要交响乐团和西班牙国家芭蕾舞团)、英国、德国、墨西哥和美国得到广泛上演,并曾接受西班牙国家交响乐团和西班牙广播电视交响乐团的作品委约。他的众多荣誉包括:西班牙国家作曲比赛青年音乐家一等奖(198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作曲家国际论坛二等奖(巴黎,1982)、辛辛那提大学2007年优秀教学奖等。

目录

前言
1.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年)《沉没的教堂》,选自《前奏曲》第一册第10首(1910年)
2.克劳德·德彪西《古壶》,选自《前奏曲》第二册,第10首(1910-1913年)
3.克劳德·德彪西《萨拉班德》,选自《为钢琴而作》(1894-1901年)
4.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年)《春之祭》,第一部分引子(1913年)
5.贝拉·巴托克(1881-1945年)《丰收之歌》,选自《44首小提琴二重奏》,第首(1931年)
6.贝拉·巴托克《全音音阶》,选自《小宇宙》第五卷,第136首(1932-1939年)
7.贝拉-巴托克《减五度》,选自《小宇宙》第四卷,第101首(1932-1939年)
8.贝拉·巴托克《自巴厘岛》,选自《小宇宙》第四卷,第109首(1932-1939年)
9.安东·威伯恩(1883-1945年)《五乐章弦乐四重奏》,op.5,第二乐章(1909年)
10.安东·威伯恩《五乐章弦乐四重奏》,op.5,第三乐章(1909年)
11.阿诺德·勋伯格(1874-1951年)《痛苦与期望》,选自《空中花园》,op. 15,第首(1909年)
12.阿班·贝尔格(1885-1935年)《我在睡梦中降生》,选自《四首歌曲》,op.2,第首(1908-1909年)
13.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年)《羔羊经》,选自《弥撒》(1944-1948年)
14.保罗·欣德米特1895-1963年《G调间奏曲》,选自《调性游戏》(1942年)
15.保罗·欣德米特《玛丽之死I》,选自《玛丽的一生》(1923年)
16.查尔斯·艾夫斯(1874-1954年)《我们的父辈所爱》,选自《114首歌曲》(约1917年)
17.查尔斯·艾夫斯《笼子》,选自《114首歌曲》1906年
18.露丝·克劳福德·西格(1901-1953年)《迪阿风组曲》之4,第三乐章(1930年)
19.路易吉·达拉皮科拉(1904-1975年)《对位练习之二》,选自《安娜莉贝拉的音乐札记》,第5首(1952-1953年)
20.路易吉·达拉皮科拉《四行诗》,选自《安娜莉贝拉的音乐札记》,第11首1952-1953年
21.安东·威伯恩(1883-1945年)《多么高兴》,选自《三首歌曲》,op. 25,第1首(1935年)
22.安东·威伯恩《钢琴变奏曲》,op.27,第=乐章(1935-1936年)
23.阿诺德·勋伯格(1874-1951年)《钢琴曲》,op. 33a1929年
24.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年)《哀悼》,选自《安魂圣歌》(1966年)
25.皮埃尔·布列兹(生于1925年)《结构Ia》第1-39小节(1952年)
26.米尔顿·巴比特(生于1916年)《为十二件乐器而作》第1-26小节(1948年)
27.奥利维埃·梅西安(1908-1992年)《图朗加里拉交响曲》,引子,排练号12(1946-1948年)
28.埃利奥特·卡特(生于1908年《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第35-134小节(1959年)
29.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生于1928年)《音准》(共三页:“结构图表”、“模式样本一页、“魔力名称”样本一页)(1968年)
30.约翰·凯奇(1912-1992年)《冬天的音乐》(一页)(1957年)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构思一个图书简介,该书名为《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后调性音乐谱例集》。 《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后调性音乐谱例集》 图书简介 聚焦未来之声:透视二十世纪以来的音乐语言变革 在音乐史的宏大叙事中,调性体系的瓦解与重构无疑是二十世纪最深刻的革命之一。自浪漫主义晚期对传统和声语法的极限探索开始,音乐家们便踏上了一条不断拓宽听觉边界的征程。本书《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后调性音乐谱例集》,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极具实践性的视角,去理解、分析和掌握自调性体系瓦解之后,直至今日主流音乐学院所采用的后调性(Post-Tonal)音乐的核心技术与美学观念。 本书并非对早期音乐理论的简单回顾,而是专注于西方艺术音乐在 1900 年至 21 世纪初 间发展出的多种创新性组织原则。我们摒弃了将这一时期视为“无调性”的简化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作曲家们如何建立起新的、可操作的、替代传统调性中心的结构框架。 一、 体系性的理论构建与前沿实践的融合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谱例驱动的教学模式。我们深知,对于后调性音乐的学习,脱离了具体作品的分析,任何理论阐述都将是空中楼阁。因此,教材精选了来自欧美顶尖音乐院校(如茱莉亚音乐学院、皇家音乐学院、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等)在二十世纪及当代课程中被反复引用和检验的经典与前沿作品片段作为核心教学材料。 这些选段并非随机拼凑,而是按照音乐组织逻辑的演变顺序精心编排: 1. 序列主义的奠基与发展(Serialism) 教材首先回归到 荀伯格(Arnold Schoenberg) 对十二音体系(Twelve-Tone Technique)的开创性构建。我们将详细解析“音列”(Tone Row)的构造、转换(Transposition)、逆行(Retrograde)、倒影(Inversion)及倒影逆行(Retrograde Inversion)的矩阵运算。不同于基础教程的简化,本书侧重于阿道夫·魏斯伯格(Adolf Weissberg) 等人对音列在节奏、力度和音色维度上进行“多重序列化”的复杂处理方法,重点分析了韦伯恩(Anton Webern) 在节制与清晰度上的成就。 随后,我们将视野扩展到 野吕依维茨(Milton Babbitt) 及其代表的美国序列主义思潮,探讨了其对“集合理论”(Set Theory) 的引入,为分析无固定音高的作品提供了强大的数学工具。 2. 新兴调性与音高集合理论(Pitch-Class Set Theory) 这是后调性音乐分析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对米尔顿·巴比特、艾伦·福斯特(Allen Forte) 等人发展出的音高集合理论进行了详尽而严谨的阐述。我们将清晰界定“集合的质性”(Prime Form)、“集合的等级”(Z-related sets)、“集合的集合”(Set Class)等关键概念。通过对巴比特、丹尼尔·巴比耶罗(Daniel Barenboim) 等人的作品分析,学习者将掌握如何将看似“无组织”的音响转化为可识别的结构关系。 3. 偶发性与不确定性:机会音乐(Aleatoric Music) 本书随后转向对音乐决定性程度的探讨。对于 约翰·凯奇(John Cage) 开创的偶发音乐和不确定性音乐,我们着重分析其记谱法(如使用概率图表、指示性符号)以及演奏者在诠释中的自由度。这部分内容旨在拓宽学习者对“作曲”与“表演”之间关系的理解。 4. 极简主义与重复音乐(Minimalism and Repetitive Music) 作为对前卫思潮的一种反思与回归,极简主义对音乐结构产生了持久影响。本书选取了斯蒂夫·赖希(Steve Reich) 的“相位化”(Phasing)技术、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 的过程性结构,以及特里·莱利(Terry Riley) 的循环结构作为重点案例。分析将聚焦于节奏、音高、和声密度在缓慢渐变过程中的微小变化如何生成宏大的听觉体验。 5. 泛调性与新浪漫主义的回响 并非所有后调性音乐都彻底摒弃调性色彩。本书也收录了对亨策(Hans Werner Henze)、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 等作曲家如何将传统调性语言与现代和声技巧巧妙融合的谱例,展示了“新调性”(Neo-tonality)的复杂面貌。 二、 实践导向的学习方法 本书的每一章节都配有大量的改编自真实考试或研讨会的练习题。这些练习要求学生: 实例分析: 运用集合理论对给定的 7 音段进行功能性分类。 写作练习: 根据指定音列,创作一个遵循特定“过程性”原则的八小节片段。 记谱解读: 解读并演奏包含不规则节奏、非传统演奏法指示的乐谱。 三、 目标读者 《后调性音乐谱例集》是为以下群体量身打造的高级教材: 1. 音乐学院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 需要深入掌握二十世纪及当代作曲、音乐分析(理论)专业的核心工具。 2. 资深音乐教师与教育工作者: 寻求系统、前沿的教学资料,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当代音乐课程要求。 3. 专业演奏家: 希望能准确、深入地理解 20 世纪以来现代曲目的结构意图,从而提升诠释的精准度。 结语:通往声音的无限疆域 调性体系的终结并非音乐的终结,而是无数新可能性的起点。本书的编写,旨在消除学习者面对当代复杂乐谱时的“恐惧感”,用清晰、严谨的分析工具,引导读者跨越语言的障碍,直接接触到那些构建了二十世纪至今日艺术音乐的“幕后逻辑”。通过本书的系统学习,您将能够以更自信和专业的视角,驾驭这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声音疆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后调性音乐谱例集》,我感觉自己对现代音乐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调性音乐的情感表达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而这本书则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音乐发展的无限可能。书中收录的案例,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它们代表了不同作曲家、不同流派在探索“后调性”领域的前沿成果。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音乐材料组织的研究,书中通过对不同作曲家作品的剖析,展示了如何打破传统的音高、节奏、音色界限,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音乐语言。比如,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使用非传统音程、模糊调性以及新的节奏型和声响效果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些案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逐步深入的知识体系。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技法运用到我的电子音乐创作中,惊奇地发现,原本感觉很难驾驭的“不协和”音程,在经过精心编排和组合后,竟然能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情感张力和空间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谱例集,更是一本启发性的音乐创作指南,它鼓励我去挑战传统,去拥抱未知。

评分

自从收到《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后调性音乐谱例集》这本书,我的音乐学习之旅仿佛打开了新的篇章。长期以来,我一直被困在传统调性音乐的框架中,总觉得音乐的情感表达趋于模式化。这本书则像一股清流,带我领略了“后调性”音乐的广阔天地。书中的谱例,无疑是精挑细选的,每一首都是西方音乐教育界公认的经典。我最着迷的部分是书中对不同作曲家在探索音乐可能性上的多样化尝试。从十二音技法的严谨推演,到偶发音乐的自由与不确定性,再到对不同音响效果的极致追求,书中都提供了详实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节奏和音色的创新性运用,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音乐表达的全新维度。举例来说,书中对某一现代作曲家在处理打击乐音响的谱例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原来音乐的“色彩”可以如此丰富,节奏可以如此跳跃和出人意料。这些分析不仅让我对书中的谱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促使我反思自己过去在音乐创作中的局限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未来音乐的大门,充满了无限的探索空间和创作灵感。

评分

拿到《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后调性音乐谱例集》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究竟能为我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东西。作为一名长久以来浸淫于传统音乐理论的学习者,我对“后调性”这个概念一直带着几分敬畏又几分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它所收录的谱例,无疑是来自世界一流音乐学府的精华,这一点在翻阅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没有堆砌难以理解的复杂理论,而是将抽象的音乐观念通过具体的乐谱和精炼的讲解呈现出来。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一些二十世纪中后期作曲家作品的分析,比如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韦伯恩等人的代表作,以及一些当代新锐作曲家的作品。书中对这些作品的解析,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剖析,更深入到了创作的哲学和美学层面。例如,对于十二音技法的讨论,书中提供了非常多样的实践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技法的多样性和生命力,远非我想象中的刻板和僵化。我甚至从中发掘了一些可以运用到自己作品中的创意和灵感。总而言之,这本书极大地开阔了我的音乐视野,也为我未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评分

《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后调性音乐谱例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启发”。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只接触过传统和声乐理的学生,我对于“后调性”音乐一直感到陌生甚至有些畏惧。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将这一复杂领域呈现在我面前。书中精选的谱例,都是来自当代外国高校的经典教材,这本身就意味着其权威性和实用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比如“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等等,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理论术语,而是通过具体的音乐片段,变得生动而直观。我尝试着去分析书中的一个段落,试图理解作曲家是如何在打破传统调性约束的同时,依然能够构建出具有逻辑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书中的分析非常详尽,从音高序列的排列,到节奏、力度、音色的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阐释。这让我明白,后调性音乐并非“无章可循”,而是有着更加精妙和复杂的内在组织方式。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更激发了我对音乐创作的兴趣,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新的音乐语言融入到我自己的作品中。

评分

初次接触《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后调性音乐谱例集》,着实被其“精品”二字所吸引,抱着学习和探索的心态翻阅。尽管书名提示了我它将涉及“后调性音乐”这一相对前沿且复杂的领域,但实际翻阅时,我还是对其中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感到惊喜。书中并非简单罗列一些晦涩难懂的乐谱,而是通过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外国高校音乐教材中的案例,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从基础的十二音技法到更具探索性的无调性、微调性,再到对声响、节奏、结构等多元化元素的运用,这本书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后调性音乐的奇妙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个案例的解读,它不仅仅展示了乐谱,更深入剖析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技法运用以及其在音乐史上的意义。这些分析对于我理解抽象的音乐理论,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音乐实践,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甚至尝试着对照书中的谱例,在乐器上进行演奏和模仿,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对音乐的理解更上一层楼。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逻辑清晰,过渡自然,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迷失。对于我这样渴望在音乐理论和创作上有所突破的学习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书的内容是好书,可惜我的书是配送的,结果路上好像受潮了,到手后有些纸张卷卷的。不是很爽啊

评分

挺好,慢慢看,五 折买进 划算

评分

书的内容是好书,可惜我的书是配送的,结果路上好像受潮了,到手后有些纸张卷卷的。不是很爽啊

评分

需要在有很大程度的基本功的前提下阅读和研习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专业音乐的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

挺好,慢慢看,五 折买进 划算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是理解后调性音乐一书的配套教材。等仔细阅读后,再做评论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